APP下载

传播心理学视域下中国传统文化的视频化复兴
——以抖音传统文化短视频为例

2020-12-25郭小雪

文化与传播 2020年4期
关键词:戏曲传统用户

郭小雪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国人的精神依托,它有着丰富的文化载体,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出现在日常生活中,尽管人们并没有专门学习传统文化,但说起国画、京剧、皮影……,总有一些是自己知道的。正是这种文化认同感,让中国传统文化更容易引发大众的情感共鸣。抖音、快手、火山等短视频APP以新的传播方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新途径,使传统文化以碎片化、情境化、角色化、通俗化的方式得到了大众的认可,激发大众潜意识的文化基因,深化民族自豪感,融入角色的亲身体验,使大众的心理满足感油然而生。

一、五千年积淀,中国传统文化生生不息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国家,农业文明孕育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的世代发展中,中华文明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内涵丰富,是居住在中国地域范围内的人们创造、传承、发展、创新的优良文化。它是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一)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世代相传。

中国的传统文化包含儒、佛、道三家主流文化,儒家的仁爱、道德、礼仪、诚信;道家的无为而治,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佛家与人为善,因果循环,三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基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三家文化或者发展中断,或者为适应国情改革创新,但其精神内涵不曾磨灭,文化的传承实际上并没有中断,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一代一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新的表现形式,也是一种唤醒国人的文化意识的方式,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将时代精神与传统文化的发展结合起来。

(二)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民族特色。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1]是一种在“合”的整体思维方式支配下的追求和谐、崇尚道德、富有喜感的和合文化、德性文化、喜感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平衡与和谐是自古不变的文化基因,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中国自古是一个农业社会,在农民作业中,自然与人的关系非常密切。老子在《道德经》中写道:反者道之动。就是重视度的把握,以免物极必反。天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三)中国传统文化载体多元,内涵丰富。

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非常的丰富,我们的节日、方言、建筑、戏曲、小说、绘画、书法等,都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每一个地域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元素,北京的京剧、四合院;山西的晋剧、五台山;山东有儒家圣贤孔子故里;河南开封是八朝古都;四川的变脸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中国哲学没有能够自成体系,传承发扬,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没有一定的文化积累,读文言著作,品戏曲人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接轨成为一件重要的事情。

新的传播方式,改变了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把感觉高深的传统文化生活化,唤醒处于半沉寂状态的传统文化,使其融入大众生活的日常。在抖音中传统文化短视频的爆棚式发展,是传统文化生命力的体现,也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短视频应用程序中的佼佼者——抖音短视频平台

2016年9月,抖音短视频平台上线,它是一款致力于为网络移动用户提供短视频制作和播放的社交软件。其短视频主要是指时长约15秒的小视频,内容涉及方方面面,用户可以在平台基础视频之上进行再创作,还可以邀请好友进行分享、点赞和评论。[2]2018年6月,首批央企和政府机构正式入驻抖音,使抖音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泛娱乐化,不少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流行起来。

抖音短视频平台是同类平台中的头部平台,在活跃用户和使用时长上远超其他平台。[3]其用户以年轻人为主,其中24岁以上的用户占比过半,35岁以下网民对短视频的使用率达90%以上。截至2019年5月,抖音平台上以文化为创作核心的创作者超过 2000 人;截至 2020 年 1 月 5 日,抖音日活跃用户数超过 4 亿,高质量的内容生产以及巨大的用户规模,使抖音在2019年一年中捧红了很多旅游景点和平民,“网红”景点、“网红”人频频出现,抖音给予了平民传播、社交的新空间。

三、在抖音短视频中传统文化的呈现

在抖音短视频中,传统文化以视频的形式呈现,不同于文字与图片的传播,视频化的传播更加强调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空间环境的结合与互动,创作者对传统文化进行了个性化的解读和趣味性的表达,使传统文化元素场景化、生活化,凸显传统文化精神,引起感情共鸣。

抖音短视频对于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也可以用“唱、念、做、打”这四个字来体现。唱是指以音乐为载体的传统艺术;念是指念白形式的表演;[4]做是指手工制作,画画和书法创作等;打是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包括舞蹈和舞蹈化的武术动作等。

(一)抖音“唱”出“新”戏曲。

在抖音短视频中,传统戏曲与现代科技互动,戏曲“唱”出新玩法。其一是传统戏曲装扮特效化。在抖音中最受用户喜爱的是传统戏曲妆容特效,京剧中各个行当的妆容、川剧中的变脸特技等都能在短视频制作中轻松实现,普通用户点击屏幕即可变身戏曲装扮。在传统的戏曲舞台上,脸谱只属于专业的戏曲表演者,但在抖音短视频平台,人人都可以过把戏曲瘾。其二是戏腔红遍全网,传统戏曲是一种音乐元素,在抖音中,传统戏曲音乐也是备受青睐的另一种传统戏曲元素,《女驸马》的戏曲音乐累计使用达703万人次。

(二)“念”出诗词和皮影剧新趣味。

短视频以更具吸引力的方式帮助以大段“念白”形式呈现的传统文化接触大众,比如皮影戏的动感演绎和传统知识的趣味化传授。在抖音短视频应用程序中,多位传统文化名师通过生动解读诗词,把唐诗宋词自然融入到现代人的生活中,让诗词解读变得简单,诗词意境感染现代生活。戴建业是华东师范大学的一名教授,他自创用武汉普通话谈心的方式讲文学,在说到陶渊明的时候,他说“陶渊明种豆技术真的是不怎么样,虽然忙得‘带月荷锄归’但是种出来的却是‘草盛豆苗稀’”,简单的对比,生活化的讲述,在谈笑中诠释古文经典,传承了中国古典文化。他把距离现在久远的诗人当成了朋友一样的普通人,极具特色的口音加上风趣幽默的内容,深得广大网友的喜爱。

(三)“做”出“非遗”手工艺新个性。

吹糖人、捏泥人这些手工不仅做出来的成品精美绝伦,制作过程也极具观赏性。短视频让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简洁、自然的方式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它是展示非遗,传承文化的一个窗口。非遗传承人主动开设抖音账号,积极利用新媒体来展示非遗艺术并对其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成为了非遗宣传的“代言人”。以短视频方式,让复杂工艺与音乐结合,浓缩又生动的展示,使网络用户不仅面对面地感受到手工制作的高超技艺,还认识了不少小众艺术,培养了新的兴趣爱好。

(四)“打”出武术精神传递新路径。

武术是抖音上播放量最高的传统文化门类之一,其视频数量达172.5万个,累计播放66亿次,累计获赞2亿。[5]传统武术和武侠剧的爱好者为武术类视频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习武之人修炼的诗意日常成为网络用户关注的焦点,对后山挑水,飞檐走壁的关注,说明我国传统文化中持之以恒、勤奋艰苦的精神感染着一大批人。

在短视频中传播传统文化引起了用户的广泛关注,在抖音平台上2000余名以文化为创作核心的创作者中,粉丝数量超过50万的已达400人左右。抖音播放量最高的传统文化门类是书画、传统工艺、戏曲、武术和民乐。

四、中国传统文化视频化复兴中的受众心理分析

武汉大学任肖珺表示“短视频至于传统文化是一种数字化的传播链接,是互联网时代的历史传承方式。短视频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发挥巨大的积极作用。短视频对传统文化传播的当下意义更多表现在:唤醒、激活、复现。”[6]

(一)激活文化基因,唤醒潜意识的文化沉淀

传统文化埋藏在中国人的潜意识中。在人类的心理活动中不能被自身认知或没有认知到的部分被称为潜意识,具体来说它指的是已经发生但当事人并没有意识到的一种心理活动。在人类的日常活动中,一般无法察觉潜意识状态的改变,但它却影响着人们的意识体验。所以说,潜意识虽然不容易被察觉,但它的作用是人类生存和进化不可忽视的一个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年的发展与传承,已经成为中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已经植入了人们的潜意识,中国人的性格、人生观、价值观都在文化这个大环境中确立,我们没有专门的去开设中国传统文化学科,但是传统文化却影响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现代生活相对于传统文化较多的是快节奏高效率,少的是精神力量和文化滋养,这就需要以一种现代化的方式去唤醒传统文化。

抖音等短视频APP以全新的视频演绎方式,把以图画、文字为传承主要方式的传统文化视频化、生活化,唤醒逐渐模糊的甚至已经陌生的中国文化记忆,特别是对于青年用户群体,让书画、传统工艺、武术、民乐等多种形态的文化表达重新回归日常生活。视频获取方式更加简洁,有手机和网络就可以观看关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解读,真正把传统文化带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现出隐性的文化基因,唤醒处于人们潜意识的文化积淀。

(二)了解传统文化,深化民族自豪感

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丰富多彩,有付诸于音乐的戏曲,有付诸于诵读的诗词,有付诸于图画的国画,有付诸于运动的武术,了解传统文化的人普遍得到了国人的认可和敬仰。在央视一套开播的《朗读者》《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类节目都得到了人们的高度关注,2020年1月28日首播的《中国诗词大会5》收视率夺冠,不仅选手经常登上热搜,几位点评嘉宾也成为了文化红人。在抖音APP中,传统文化话题“我‘变脸’比翻书还快”累计播放次数达57.2亿次。观众对于传统文化充满热爱,人们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以满足其获得知识和得到认可的心理需求。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的源头,传统文化能带给人们民族自豪感,它的形式载体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内涵深刻隽永,传承悠久辉煌,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积淀,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中国传统文化曾与巴比伦文化、古印度文化、古埃及文化等共同演绎着人类文明,但是在其他文化的消逝中,唯独中国传统文化生生不息、代代传承,成为了中国人民的精神力量。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改革创新的行为追求,厚德载物的仁爱精神,勤劳节俭的优良品质等,都具有超越时代的魅力。

抖音用户对于传统文化的展示、围观、讨论、分享,使远离现代生活的传统文化散发出新的魅力,一方面让人们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容,另一方面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虽然在传播方式上发生了变化,但是不影响其承载内容与精神的传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了解越多越深刻,就越能深化人们心中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传统文化的传受者在获得人们关注和认可的同时,满足自身的心理需求,获取强大的精神力量。

(三)角色代入情境,满足感油然而生

抖音等短视频开发了新的体验形式,根据智能识别,不需要亲自装扮就可以得到理想的变身。比如戏曲妆容特效,川剧变脸特技等。在传统的文化形式的传播中,观众距离角色扮演者较远,二者处于相对的位置,一方面是表演者,一方面是观看欣赏者。对于自己想要尝试的角色只可以想象,不能亲自参与。短视频变妆的功能满足了人们亲自尝试的心理需求。在抖音中,点击想要尝试的特效,就可以使用,不一样的特效用在自己身上会出现不一样的效果。这些尝试不仅在外形变化上可以满足人们的视觉需求,在声音方面也可以满足人们对外展示的需要,一些戏曲名段的唱词通俗易懂,受到了大量用户的关注和喜爱。

角色代入满足了人们参与传统文化传播的需求,在这种新的传播方式中,用户不仅仅是文化传播的接受者,同时也是参与者,使用特效制作的视频进一步传播,也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再创作与再扩散,其他用户的围观、点赞、关注、评论是对创作者的赞誉也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可。角色代入的新鲜感和参与传播的亲身体验,让用户满足感油然而生。

五、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和突出优势。中国传统文化的视频化复兴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是优质内容与新的传播方式的结合,带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使更多的用户了解传统文化,发展传统文化。短视频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践行与再创作,激活了文化基因,唤醒潜意识的文化沉淀;满足了用户了解传统文化的需求,深化了民族自豪感;亲自实践、角色代入,激发了参与者的满足感,将中国传统文化以新的方式根植在中国人内心。

猜你喜欢

戏曲传统用户
戏曲从哪里来
《广西戏曲》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