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民谣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研究

2020-12-25

文化与传播 2020年4期
关键词:民谣时政意蕴

赵 婷 李 优

一、山东民谣及优秀传统文化概述

民谣作为活的编年史,记载着时代的更迭与文化的留香,记录着生活的起伏变化与沧海桑田。[1]山东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对于民谣的沉淀、发展与升华提供着文化氛围的晕染与熏陶。因此,山东民谣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具有地域代表性、民俗代表性和文化代表性,是民族精神、智慧与审美追求的生动体现。

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民族精神的价值内涵。[2]民谣作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传播着优秀传统文化风尚。五音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厚重且深远的影响。五音的溯源可见于:“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3]这是“宫、商、角、徵、羽”最早的来源。笔者对山东民谣进行汇编式整理,将民谣分为劳动歌、时政歌、生活歌、情歌、儿歌五大类,分别对应着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五音——“宫音、商音、角音、徵音、羽音”的内涵、韵律、节奏和特征,进而剖析其中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文化意蕴、文化功能、文化精神、文化记忆与文化内涵。

二、劳动歌中的“宫音”

劳动歌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哼唱的一系列的有关劳动内容与主题的民谣。根据不同类型的生产活动,作者将从合力共作之歌、时令农耕之曲、物丰民乐之声三个方面探讨劳动歌中的文化意蕴。优秀传统文化中宫音的特征为:雄厚有力、和平宽宏、雄伟厚重。在五音阶中,“宫”为主,依次为“商、角、徵、羽”,名字可以改,但是序列不能易。[4]从中可以看出“宫音”的先行性与首位性,劳动民谣蕴含的文化内涵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宫音”特征与地位不谋而合。

首先,合力共作之歌。它是人们在相互协作的劳动过程中创作的民谣。这类民谣鼓舞人心、协调节奏、激发力量。合力共作之歌韵律质朴、连贯易唱、对仗工整。这些特征与宫音的厚重相呼应,反映宫音的特质与内涵。如:民谣《推车号子》:“上的上,挖的挖,干叶坷垃全搬家,满坡的石头下了山。”号子歌、夯歌节奏明朗,旋律浑厚,有领有和,达到合力之向、气势磅礴的劳动状态。合力共作之歌中劳动者的状态、气势和精神分别体现出宫音所特有的勤恳厚重、刚劲有力、坚实顽强的特征。因此,合力之歌与宫音内涵一脉相承,相得益彰。合力共作之歌体现了劳动人民旷达坚强的情怀,展现了劳动人民勤恳质朴的精神,具有苦中作乐、乐观豁达的文化功能。其次,时令农耕之曲。“尚和合”是中华民族追求和崇尚的文化价值理念。“和”指和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是其道德伦理观的展现。[5]因此,无论作为价值理念还是作为道德伦理观的“和”都与劳动民谣相融相通。在时令歌中,劳动人民基于生产实践和生活经验,逐渐领略到农作物的生长规律、物候变化以及环境对农耕的影响。因此,劳动人民遵循着“和”的价值理念和道德伦理观,合理有序地安排农耕劳作。时令农耕之曲不仅诠释着农耕与自然和谐的理念,而且契合宫音和平宽宏的特质。如《一月有两节》:“惊蛰快耙地,春分犁不闲。清明多栽树,谷雨要种田。”时令农耕之曲反映劳动人民的劳作经验和智慧,科学地指导农业,从而使人们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上耕种劳作、秋收冬藏。自然作为人类的精神之源,只有在善待、保护、遵循自然的前提下,我们人类才能实现自然生态美的价值,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6]时令农耕之曲节奏舒缓,明朗而清晰,整体表现出的风格是平和而轻快的,这巧妙地阐释出宫音的特点。时令农耕之曲唱出宫音的平和与轻缓、安宁和温和,突出了和谐理念,彰显了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尊天守矩、宽广豁达的文化精神。最后,物丰民乐之声。农耕文化是劳动人民在实践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结晶的统合。[7]在农耕生活中,耕作与丰收构成了农耕文化的多姿多彩。物丰民乐之声不仅展现出农物丰厚、农民共话农桑,更表达劳动人民辛勤耕种之后收获的精神上的幸福和期冀。物丰民乐之声,不仅渲染气氛,同时也满足和丰富了人民的精神需求,突出了丰收的仪式感和宏重感。如:民谣《辛勤种田度荒年》:“秫秫出穗晒红米,谷子出穗赛棒槌。芝麻开花节节高,黑黄绿豆长得全。”《农活歌》:“满洼的高粱红丢丢。打罢枣,拾新棉,拾掇拾掇又秋收。” “赛棒槌、节节高、长得全、红丢丢”描绘出秋收是沉甸甸、丰满的,刻画出一幅幅生动的美景图。物丰民乐之声表现出双重的涵义:物质的丰富和人民精神上的喜悦。物质上的沉甸甸与精神上稳稳的幸福感,与宫音音阶的宏壮与厚重感相呼应。因此,物丰民乐之声反映劳动人民脚踏实地、勤奋耕耘的品格;表达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稳重静谧、知足常乐的文化意蕴,凸显农耕文明和优秀文化传统厚重的文化功能。

劳动民谣中的合力共作之歌抒发了劳动人民团结协作、齐力共发的精神,厚重有力的节奏凸显出了宫音宽厚、刚劲的文化特征,时令农耕之曲阐释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民遵循规律、遵守节气的生活理念,通过平和恬静的节奏彰显出宫音谐和、旷达的文化特质。物丰民乐之声描绘出一幅幅赏心悦目的风景图以及农民满满的幸福感,通过沉甸甸的物质丰收和浓厚的幸福感显现宫音的厚重与宏壮的文化意蕴。

三、时政歌中的“商音”

时政歌是人民大众针对政治情况和政治现象而进行创作的歌谣。[8]从古至今,时政歌敏感地觉察着时势的变化、尖锐地抨击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深刻地刻画出历史的痕迹。本文根据不同类型的讽刺,将时政歌分为:思想作风之讽、贪污受贿之刺和奢侈浪费之斥。关于商音,有“慷壮哀爵,惨怃健捷”的描述。[9]由此作者归纳出“商音”的特点:坚劲激越、嘹亮高亢、和润响亮。

第一,思想作风之讽。时政歌的内容多为批评社会现象,鞭挞不良社会风气,警喻世人,是民众政治情感的一种流露。”[10]思想作风是在社会政治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官员的人生态度和精神风貌。而以思想作风之讽为主题的时政歌涉及对官员思想作风的扭曲、道德的滑坡、三观歪曲的讽刺与鞭挞,在时政歌中有着独特的韵味。如《吃就吃了》:“吃就吃了,喝就喝了,玩就玩了,顶多写份检查就完了。”这描写出官员的思想作风的扭曲;《某干部》:“喇叭上一讲像个人,酒桌上一坐像尊神。会场上一念像个官,黑夜里专门找女人。”则描述了官员道德的滑坡。民谣直言不讳地揭露和批判社会现象存在的诟病,从而带来振聋发聩的效果。而民谣中的直言、锋利、激进的文字与商音所具有的坚劲激越的特质契合。时政歌直剖社会的弊病,从而促进执政者的警醒和觉悟,进而能够听民声、观民风,实现真正的观风知政的文化功能。第二,贪污受贿之刺。“刺”,即无情的鞭挞与辛辣的讽刺。在民间流传最广、传播力度最大、传唱次数最多的民谣,多数表达的是对贪污受贿的讽刺与不满。”[11]时政歌通过辛辣的讽刺抨击社会上的丑恶现象,鞭挞不良风气和不正之风。在贪污受贿之刺中,民谣节奏高亢清脆、直击人心,这与商音的嘹亮高亢的特质相互吻合。如《行贿受贿招数——十招》:“一吃二喝三送礼,四吹五捧六攀亲。七拉八打九殷勤,最后一招献女人。” 民谣辛辣的手法,是对贪污现象的有力针砭。人民通过时政歌高调抒发自己的情感态度,热烈而高亢,表现出对贪污受贿现象的嗤之以鼻。民众的抨击掷地有声、洪亮高昂,凸显出了商音的特征,彰显商音文化的魅力,从而达到警世的文化功能。第三,奢侈浪费之斥。政治民谣是民众对社会转型期间的政治现象的看法和评价,是特殊背景下独具特色的政治文化。[12]民众通过诙谐、戏谑的语言表达对奢侈浪费现象的愤恨。如《县长的话》:“一口吃头牛(几百元),一腚坐个楼(小车几十万元)。” 民谣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吃喝风的泛滥、极度奢侈和浪费的场面。时政民谣采用直接、形象的形式谴责奢侈浪费之举。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民众以平稳的口气,直截了当地诉说着对吃喝浪费行为的不满与叱责,这与“商音”的“和润响亮”特点相吻合。时政歌是常见的牢骚话,或者是以古怪形式出现的讽刺话,但这确实是社会政风存在的“痼疾”与“肿瘤”的真实写照。所以,无论从时政民谣的语言层面还是从隐含意义层面上看,我们总能捕捉到商音的平和、洪亮的特质痕迹。

时政民谣分为:思想作风之讽、贪污受贿之刺、奢侈浪费之斥,分别对应着优秀传统文化“商音”的特征:坚劲激越、嘹亮高亢、和润响亮。时政歌是时代之镜,表现民众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和政治风气的严肃认真的思考与剖析。时政歌与优秀传统文化中“商音”特征相互贯通,凸显观风知民意和警世的文化功能。

四、生活歌中的“角音”

生活歌是反映大众生活淳朴的苦乐观和世界观、纷繁多样的生活乐趣和情趣的集体民谣。[13]生活歌描绘世间万象,呈现着俗世烟火气息的文化景观。笔者将生活歌分为三个方面:闲暇自乐之适、廉洁恭正之赞、风情景貌之赏。角音,圆长通澈,廉直温恭。因而,其清亮通澈、廉直柔和、悠畅远长的特点与生活歌的三个分支意蕴相符合,创造出别有风味的民谣文化。

首先,闲暇自乐之适。时代不断发展,人民逐渐关注物质之外的身心的愉悦。闲暇自乐不仅是人们所追求的内在愉悦,更是大众欣赏的休闲文化。休闲使人们的身体和心灵两个方面得到了自乐、洗礼与陶冶。一方面是心灵的陶冶。例如,民谣《包楞调——凤》:“高山流水白楞楞楞,花染春光……鸟语花香紧包楞。” 民谣写出了人们探寻大自然的奥秘,关注心灵的享受与自乐,在这个过程中,怡情养性、体味休闲的文化。另一方面是身体上的休闲与自乐。如《富了谁不爱风流》:走路听着新“凯歌”,双脚蹬着新“永久” 。这些民谣反映了交通工具带来了新的生活变化,改善了人民的生活。闲暇自适的生活洗涤了人们的身心。描写闲暇自乐之适的生活歌反映了大众的休闲方式,展现休闲文化的魅力,表现出角音的圆润、清澈和甜滑的特质,彰显新时代文化的变迁和痕迹。其次,廉洁恭正之赞。大众毫不吝啬地称赞廉洁恭正。例如:《多亏政策能兑现》:“不受欺,不受骗,日子过得知心愿,多亏政策能兑现。” 以上写出了廉洁公平带给百姓的心安、带给社会政治环境的清明和气。书写廉洁恭正之赞的生活歌语言平和舒缓、直抒胸臆,与角音的温和、廉正、柔和的特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廉洁恭正之赞具有监督和警醒世人的文化功能,激发和培养世人对和谐、公正的审美情感。第三,风情景貌之赏。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出别具一格的齐鲁地域文化。随着自然生态美理念的深入人心,人民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和自觉能力也在不断提升。人们以生态美为依托,通过民谣抒发着内心的情感。因而,民谣作为文化的载体,传播着各地的风土人情与风景美貌。如《风花雪月》:“春有桃花红胜火,夏有荷花开满池。……冬有……”以上民谣写出了风情景貌。自然界的一花一草、一水一山带给人们的不仅是心情上的欣慰和愉悦,更是精神上的审美。风情景貌民谣描写出自然的和合之美、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人类行为的和善之美以及心灵精神的悠然之美。因此,生活歌中的韵味与角音的悠畅远长特征相融于一体,映射出人间烟火的文化气息与文化沉淀。

生活歌,是一首首丰富、复杂而深刻的民谣集合体。闲暇自乐之适描写心灵的悠畅与身体的舒畅,这与角音的清亮通澈特征一致;廉洁恭正之赞书写社会政治现象的清风和气,凸显角音的廉直柔和;风情景貌之赏记录着人民审美情趣与欣赏能力的提高,展现了角音的悠畅远长。由此,从生活歌中我们感受到民谣浸入人心的力量以及随着时间而沉淀下来的生活气息和历史文化记忆。

五、情歌中的“徵音”

情歌,别名恋歌,侧重描绘男女之爱。[14]笔者从情歌的内容出发,从乍见之欢,久处之甘,长伴之安三个方面探讨情歌中的文化意蕴及审美情结。“徵声属火,焦烈嘹亮。”这一句话把“徵音”的特点和性质描写得透彻明朗。“徵音,婉愉流利,雅丽柔顺。” 因此,笔者将徵音的特征归纳为:婉愉欢畅、热烈嘹亮、雅丽温纯。山东民谣中的情歌彰显着优秀传统文化“徵音”的特点,这一特征使其文化内涵更加丰富。

首先,乍见之欢。情歌内容质朴纯真,感情热烈欢畅。乍见之欢是情感萌动的初始。乍见之欢描写了爱情伊始时的互生情愫。乍见之欢是纯情而自然的。例如《九只粮船妹问哥》:“干哥哥啦、干哥哥啦,什么是石榴?什么是梨?什么是甜甘煎哎?干妹妹啦、干妹妹啦,酸的是石榴,甜的是梨,干妹妹就是甜甘蔗。”这首民谣是典型的对唱民谣,男性通过“干妹妹就是甜甘蔗”含蓄地表达着自己的心声和情感。而女生称对方为“干哥哥”,由此可以看出女生心情的愉悦和婉然。再如《花园踏青》:“小姐举目四下看,花墙上站着一位美少年。眉清目秀多好看,……那书生也偷看女婵娟。”乍见之欢通过描写双方初次见面的纯真和内心涌动,传达出双方的内心欢畅和欣喜之情。描写乍见之欢的民谣,其畅然欢欣的节奏符合徵音的特征,从而表达以歌抒情的文化意蕴。第二,久处之甘。情歌的文化功能是传情、抒情和表意。久处之甘是初识后的相处与相恋,是热烈而张扬、大胆而豪放的。情歌作为男女抒情、相爱相守的媒介而被传承下去,进而使人体会到情歌热烈真挚、嘹亮质朴的文化意蕴。关于甜蜜热恋的民谣,如《锁紧日头在半山》:“眼望日头要落山,我俩情谊讲不完。” 这首民谣直抒胸臆,写出了热恋的场景,表现了双方情感的浓烈与醇香。久处之甘描写出恋爱时期的甜蜜、缠绵与浓情,突出徵音的热烈、高昂而响亮的特征,表达了以物抒情、以歌抒情的文化功能,彰显了民谣中爱情文化中的意蕴美、意象美与朦胧美。第三,长伴之安。长伴之安是爱情的升华、三观审美的契合、执手偕老的温纯与相守一生的安然。长伴之安虽然看似平淡,但是在平淡中却蕴含着丰富的美感和温和文雅的情感。长伴之安是真挚和柔情的,是超越激情、淡泊生死之后的携手相安。例如, 《二姐与四郎》:“从此再不用分离,白头到老乐万年。”这首民谣蕴含着天长地久、相守到老的雅丽纯情的浪漫气息。长伴之安不仅写出了双方情感的绵柔、心态的温纯、精神的纯情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更刻画出了一幅幅牵手相伴的人文风景图,凸显徵音的雅丽温纯的特点,体现出人们纯情温柔的相守观和勇敢乐观的精神面貌,传达着以歌传情的文化意蕴。

情歌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情歌中乍见之欢、久处之甘、长伴之安三种不同类型的恋爱状态分别体现出传统文化中徵音的纯情自然、炽热高昂、绵柔纯情,表达以歌抒情、以情表意的文化意蕴,凸显着人民大众的审美情操和精神面貌。

六、儿歌中的“羽音”

儿歌简洁生动、朗朗上口,是一种符合儿童心理、审美和情趣的民谣。笔者从童音之声、奇思之呼和愉感之喝三个方面探讨童谣中的文化内涵。“羽音,高洁澄净,淡荡清邈。”由此,笔者根据“羽音”的特点,结合儿歌的内容,探讨“羽音”在童谣中体现的三个特征:清透嘹蔼、圆急韵长、纯净齐整。优秀传统文化的意韵和魅力在儿歌中展现得酣畅淋漓。

儿歌是土生土长的民间文化,传承和蕴含着整个民族的记忆。[15]首先,童音之声。童谣是以孩童的眼睛去观察、以幼小的心灵去感受的民间文学。儿歌中蕴含着丰富的常识内容和妙趣横生的文化知识,因此,童谣被誉为儿童的精神乐园。童音之声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描写了其对日常生活、自然现象的感知,反映孩童稚趣的童心、童言。如民谣《算盘》:“四四方方一个城,里面住着几万兵……”,以新颖的视角生动地描绘出算盘的外表和特性,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童音之声从童心和童言两个角度出发,描写孩童的天真烂漫。童音之声体现儿童语言的自由无拘、直接清脆,反映了童心的自由、无邪,突出了羽音的清透嘹蔼的特征,进而表现出孩童的人性之纯与童趣之真,彰显儿歌寓教于乐的文化内涵。其次,奇思之呼。儿歌能够激发孩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童谣欢快活泼的节奏美感、合辙承转的语言韵感唤起儿童的奇思妙想。如民谣《雪公公》:“雪公公 ,真大方,磨好面粉到处扬。你不吃,我不要,留给麦子当衣裳。童谣反映儿童对日常事物和自然景观的新奇认知。民谣趣味盎然、妙趣横生,激发儿童的创意思考。奇思之呼描写了自然事物之奇和生活事物之趣,表现出童谣内容的童趣性、奇思性和教育性,彰显紧凑、欢快且急促的节奏,因此,童谣契合羽音圆急韵长的特征,展现儿童生活世界“乐不忘教,闲思进取”的文化景观。最后,愉感之喝。愉感之喝探讨的是童谣中的游戏歌。游戏歌具有游戏、教育等功能,是孩童们一边做游戏一边传唱的儿歌,不仅能指挥游戏动作,同时还能丰富游戏的趣味性。[16]因此,这类童谣不仅活泼欢乐,而且与儿童的 “天性”——游戏性相吻合。作者从两个方面来描写游戏歌。一是肢体动作童谣;二是言语游戏童谣。肢体动作儿歌不仅能够协调肢体动作、释放儿童们游戏天性,同时增添趣味性和寓意性。如民谣《拍手歌》:“你拍一,我拍一,什么开花在水里?荷花开在水里。”游戏类童谣有利于儿童肢体协调,相互协作,沟通交流;同时从游戏歌中儿童可以习得新知识,这更好地诠释了寓教于乐。另一类是言语游戏儿歌。这类童谣把语言作为游戏,靠语言文字来训练口语、开拓思维。其特点是言语文字严谨,押韵合辙。语言学习促进儿童的话语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愉感之喝欢快活泼,符合儿童的心理趣味和审美,体现了童谣的游戏性,传达出了儿童愉悦的心情,突出了羽音纯净齐整的文化特点,展现了启思益智、寓乐于歌的文化内涵。

儿歌涵盖童音之声、奇思之呼和愉感之喝,分别展现出羽音的清透嘹蔼、圆急韵长、纯净齐整的特征。儿歌类型丰富,浓缩当地的风土人情,蕴含深厚的历史积淀,体现闲思进取、寓乐于歌的文化内涵。

七、结语

五音合奏,音律和谐。五音文化博大精深,宫商角徵羽这五种音阶自古以来就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民谣中的劳动歌、时政歌、生活歌、情歌与儿歌分别彰显出宫音的雄厚有力、和平宽宏、雄伟厚重;商音的坚劲激越、嘹亮高亢、和润响亮;角音的清亮通澈、廉直柔和、悠畅远长;徵音的婉愉欢畅、热烈嘹亮、雅丽温纯;羽音的清透嘹蔼、圆急韵长、纯净齐整,因此,民谣与五音学说相得益彰。山东民谣所体现的文化意蕴由于具有了五音的特征而与优秀传统文化“五音学说”文化内涵相互渗透,以其独特的方式彰显民谣文化的丰厚瑰丽。笔者通过“五音学说”与民谣的融合,借助“宫商角徵羽”的五音审美方式,展现五类民谣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和精华意蕴,发掘其承载的文化功能、文化精神、文化记忆、文化意蕴以及文化内涵,发现民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新路径。

猜你喜欢

民谣时政意蕴
哈代诗歌的民谣艺术
论《红楼梦》的“错位”叙述及意蕴
时政要闻
台湾民谣之父胡德夫 这个大地,我过来了
“宝钗扑蝶”意蕴新探
“民谣泥石流”花粥:唱出自己
时政资讯
时政
意蕴难求
巢湖玉卮意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