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可监测套囊压硅胶尿管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2020-12-25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341000刘贵玉谢艳梅严由霞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0年23期
关键词:尿管导尿管硅胶

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341000)刘贵玉 谢艳梅 严由霞

危重症患者需要长时间留置尿管来监测每小时的尿量及24小时总量来了解患者的肾功能及液体平衡情况[1][2]。然而,目前使用的留置尿管不管是橡胶导尿管还是普通硅胶尿管,留置尿管固定采用充气或注入生理盐水至套囊内,均无法避免套囊漏气、漏水,非计划拔管等情况[3]。为了避免非计划拔管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及痛苦,同时为减轻护理人员工作负担,本研究采用重新采用重新设计并成功生产出可监测套囊内的压力的新型硅胶尿管。可监测套囊压[4]新型硅胶尿管可实现套囊压实时监测、可干预,通过定期对硅胶尿管套囊压进行监测并矫正,理论上可以有效预防了尿管的计划外拔管率,减轻了患者再次插管的痛苦,同时减少了护理人员的工作时间。本研究以ICU住院超过48小时且留置尿管至少7天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评估该新型导尿管临床运用可行性及推广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与分组 纳入2019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于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ICU住院超过48小时且留置尿管至少7天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55例,女性45例,年龄范围在31~76岁,平均年龄(52.2±11.2)岁。纳入标准:①在ICU住院超过48小时,且留置尿管≥7天;②本次住院首次留置导尿管患者;③无泌尿系统结核相关疾病。排除标准:①合并血液系统疾病,有严重出血倾向患者;②留置尿管时间<7天。按电脑产生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共50例,包括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范围在31~72岁,平均年龄(50.4±12.1)岁,平均病情严重程度3.93分;对照组共50例,包括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龄范围在35~72岁,平均年龄(54.3±10.5)岁,平均病情严重程度3.92分;两组在年龄(P>0.05)、性别(P>0.05)、病情严重程度(P>0.05)分布上未见统计学差异,组间具有可比性。本试验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新型可监测套囊压硅胶尿管制备方法 在原有硅胶尿管设计的基础上,增加测压装置,即外接弹簧管、指示球囊、充气管、内固定球囊;采用测压装置代替原有注水、注气球囊装置。材质上选择PVC材质,并且硅胶尿管管体上附上刻度以便及时了解插入尿管的长度。

1.3 干预方法 实验组50例患者接受新型可监测套囊压硅胶尿管,护理人员每天早晚两次定期用测囊压力表来监测尿管内囊压的数值,并调节至合理范围。具体操作如下:按常规方法进行导尿,而后用气囊压力表监测内囊压保持在30cmH2O左右,高举平台法外固定尿管;早晚各监测1次内囊压并调整至30cmH2O压力范围并进行尿管留置常规护理。对照组50例患者接受一次性使用导尿包(超润滑江西丰临)进行导尿留置,按常规方法进行导尿,内固定时用20ml注射器注入生理盐水,高举平台法外固定尿管;早晚各进行尿管留置常规护理1次。

1.4 评估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留置尿管7天内的导尿管护理相关时间、非计划拔管次数以及导尿管相关不适症状等级评分。其中,导尿管相关不适症状等级评分表[5]:没有感觉(评为0分);轻度疼痛(询问时告知疼痛感,评为1分);中度疼痛(自发告知疼痛感,评为2分);重度疼痛(尝试拔管,评为3分);在插管后第7天评价导尿管相关不适症状的等级,作出评分。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定义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留置尿管非计划拔管情况比较 对照组接受常规一次性导尿包留置尿管,出现4例非计划拔管,其中2例出现在留置尿管第4天,1例出现在第5天,1例出现在第7天。相比于对照组,采用新型导尿管的观察组50例患者,在留置尿管7天内,均未出现非计划拔管情况(χ2=4.167,P=0.041)。

2.2 两组导尿及留置尿管维持护理时间比较 两组患者在首次进行导尿时间比较上(8.4±1.3)min vs(7.9±1.5)min,未见统计学差异(t=1.29,P=0.203),可见新型导尿管并未影响导尿时间,具有可操作性。对照组50例患者中,4例患者发生非计划拔管,因此进行了第二次导尿,导尿时间计入维持护理时间内,故对照组平均7天维持护理总时间为(37.6±2.1)min。相比于对照组,实验组未出现非计划拔管,平均7天维持护理总时间(29.2±1.7)为min,显著低于对照组(t=3.01,P=0.004)。

2.3 两组患者导尿管相关不适症状等级评分比较 在留置尿管第7天,比较两组患者导尿管相关不适症状等级评分情况,结果提示观察组评分(0.38±0.09)显著低于对照组(0.79±0.17)(t=2.13,P=0.038)。

3 讨论

留置导尿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护理操作技术,其不仅仅是观察病情的需要,也是诊断、治疗各种急、危、重症病人的护理措施[6]。但临床上常因操作和导尿器具的原因合并症较多,留置导尿并发症主要有导管伴随性感染,尿道损伤、膀胱功能损伤、导尿管表面结晶形成、尿管意外滑脱、患者角色适应不良。若发生留置导尿并发症可直接影响患者预后,甚至危及生命[7]。而对于重症监护室的病人,尿管滑脱在ICU中经常出现,留置尿管属于异物,会刺激尿道和膀胱,让病人产生不适感,给病人(尤其是老年人)的生活及心理都会产生负担[8]。留置尿管意外脱管不仅存在病人尿道损伤风险,且会增加病人痛苦,延长住院时间,增加费用等。因此,加强留置尿管的管理是护理管理的重要工作。

以往的预防尿管滑脱的措施有:加强尿管的内固定(注水或注气)及外固定(高举平台法)、患者的管理、护理人员的管理、留置尿管材质的选择等[9]。虽然如此,ICU尿管意外滑脱也屡见不鲜,由于留置尿管时间长,护理人员无法监测到留置尿管气囊压力的准确值,故无法进行提前干预。针对这种现象,本研究在尿管的设计理念上做了一些改进,在原有硅胶尿管设计的基础上,增加测压装置(即外接弹簧管、指示球囊、充气管、内固定球囊)代替原有注水、注气球囊装置;此外,材质上选择PVC材质,并且硅胶尿管管体上附上刻度,以便护理人员及时了解插入尿管的长度。通过这种设计,护理人员可定期用测囊压力表来监测尿管内囊压的数值,并调节至合理范围,这样就能杜绝因球囊漏气造成意外滑脱,从而减少病人痛苦,减轻患者费用,缩短住院时间。并且,目前国内尚无此类新型尿管的研究和运用报道。

为了验证新型尿管的临床操作可行性和运用价值,在本研究中,笔者以ICU住院超过48小时且留置尿管至少7天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评估该新型可监测套囊压硅胶尿管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实际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我们研制的新型可监测套囊压硅胶尿管,相比于临床常用的一次性导尿包,可有效避免非计划拔管情况。在不影响首次导尿时间的前提下,可明显缩减留置导尿期间的维持护理总时间。同时,新型尿管显著降低患者留置尿管的不适症状。由此可见,该新型可监测套囊压硅胶尿管具有较好的临床操作可行性,节省尿管护理时间,减少非计划拔管情况和患者重置尿管的痛苦,具有良好的临床推广运用价值。

猜你喜欢

尿管导尿管硅胶
综合护理干预对手术后留置导尿管减轻尿路感染的效果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预防与个性化护理干预效果
PKEP术后短期留置尿管的可行性分析
ICU 患者导尿管相关感染及质量改进研究
危重症患者导尿管留置与拔除情况调查分析
手术联合CO2点阵激光、硅胶瘢痕贴治疗增生性瘢痕的疗效观察
骨科患者术后早期拔除尿管对其排尿功能及舒适度的影响
运用PDCA降低肝、胆、胰大手术后患者拔除尿管时间的效果评价
运用PDCA降低肝、胆、胰大手术后患者拔除尿管时间的效果评价
双组分灌封胶发红异常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