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ADAPT技术治疗急性基底动脉栓塞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2020-12-25广东省化州市人民医院525100李志亮黄东伟余维敏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0年23期
关键词:基底栓塞导管

广东省化州市人民医院(525100)李志亮 黄东伟 余维敏

急性基底动脉栓塞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大多患者预后不良,而改善预后关键为早期血管再通。该病治疗方法较多,包括抗血小板聚集、溶栓、抗凝、血管内治疗等。虽然溶栓药物可促使基底动脉再通率提升,但部分患者预后改善仍不理想。而直接抽吸一次性取栓(ADAPT)技术为常用血管内机械取栓技术之一,具有血管再通率高、血管再通时间短等特点,在急性脑动脉闭塞等疾病治疗中效果确切[1]。但临床就急性基底动脉栓塞治疗中ADAPT技术应用研究仍较少。本研究选取40例急性基底动脉栓塞,探讨ADAPT技术应用疗效及安全性,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2020年3月本院40例急性基底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2]中急性基底动脉栓塞诊断标准,经心电图、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检查确诊;②入院到发病间隔时间<24h;③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合并椎动脉狭窄或闭塞;②脑干、小脑梗死范围较大;③未进行取栓治疗。根据治疗方法分组:2019年4月~2020年3月期间基底动脉栓塞患者,且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患者,根据接受治疗方式的不同,纳入支架取栓治疗组(对照组)以及抽吸取栓治疗组(研究组),且1∶1配比,符合静脉溶栓适应症的患者,按照0.6mg/kg进行溶栓治疗同时行桥接治疗。对照组中,男12例,女8例;年龄35~74岁,平均(58.62±4.15)岁;20例均为心源性栓塞型。研究组中,男11例,女9例;年龄34~75岁,平均(58.71±4.22)岁;20例均为心源性栓塞型。两组基线资料保持同质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支架取栓:应用6F普通股动脉鞘,超滑导丝引导下将6F指引导管送至优势侧椎动脉V2末端。微导丝引导下,微导管穿过闭塞节段。微导丝撤出,微导管造影检查显示远端血管无异常后,经微导管释放支架。静待3min,固定支架推送导丝,向前推送微导管。部分支架回收,Y阀旋紧,支架、微导管固定为一体。加压输液关闭,一同拉出取栓支架、微导管。50mL注射器连接引导管尾端,回抽血液,每次20~30mL,直至经纱布过滤无血栓抽出,取栓操作最多重复3次。

研究组给予ADAPT技术:采用6F长鞘(70~90cm),超滑导丝、5F椎动脉导管引导下,长鞘送至优势侧椎动脉V2末端,尾端连接加压输液装置,进行灌洗。超滑导丝、长鞘引导下,尽量将抽吸导管送至闭塞近端。超滑导丝撤出,支架微导管导入,经闭塞节段达远方血管。微导管造影检查显示远端管腔无异常,微导丝、微导管引导下,缓慢前推抽吸导管,确保远端开口尽可能吻合闭塞处血栓。50mL注射器连接抽吸导管尾端,撤除微导管,实施负压抽吸,直至抽吸液经纱布过滤无血栓抽出。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成功再通率、一次尝试取栓成功率。②比较两组术前、术后7d时神经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评估,包括意识、面瘫、上肢功能等11项,总分最高42分,得分越高则神经功能越差[3]。③统计两组术中及术后住院期间并发症。④比较两组术后90d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标准:0分为无症状,1分为有轻度症状但无功能障碍,2分为轻度残疾,3分为中度残疾,4分为中重度残疾,5分为重度残疾。0~3分为预后良好,4~5分为预后不良[4]。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SPSS20.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成功再通率、一次尝试取栓成功率 研究组与对照组的成功再通率对比(95.0%vs80.0%)、一次尝试取栓成功率对比(70.0%vs50.0%),研究组稍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NIHSS评分 术后7d,两组NIHSS评分低于术前,并且组间比较研究组(7.5 2±3.6 2)分低于对照组(9.84±3.74)分,差异显著(P<0.05)。

2.3 并发症 研究组出现1例术后症状性出血,发生率为5.00%。对照组出现3例术后症状性出血,3例血栓脱落造成异位栓塞,2例脑干出血转化,发生率为40.00%。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5.161,P=0.023)。

2.4 随访结果 术后90d时,研究组预后良好率90.0%(18/20)高于对照组55.0%(11/20)(P<0.05)。

3 讨论

急性基底动脉栓塞患病率为全部缺血性卒中患病人数6%~10%,相较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其致残率、病死率更高[5]。而急性基底动脉栓塞患者预后良好前提为早期血管再通。既往多采用常规支架取栓治疗,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如术中相关操作可干扰血栓,引发血栓碎屑,阻塞梗死区微循环等,影响预后[6][7]。ADAPT技术是一种新型取栓方法,重视利用中间导管腔柔顺性良好特性,经长鞘引导、支撑,直接将其送至闭塞部位,抽吸、清除血栓。李钊硕等发现,在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大血管闭塞治疗中,相较于单纯支架取栓,ADAPT技术更为安全、有效,可提升预后良好率[8]。但目前临床就急性基底动脉栓塞治疗中ADAPT技术应用研究仍较少。

本研究在研究组20例患者治疗中应用ADAPT技术,并对比常规支架取栓。调查发现,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成功再通率、一次尝试取栓成功率稍高,但组间差异不显著,这说明两种方法均可获得较理想成功再通率、一次尝试取栓成功率。此外,研究组术后7d时NIHSS评分较对照组低,术后90d时预后良好率较对照组高,这说明ADAPT技术治疗在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预后上有显著作用。原因在于:ADAPT技术可防止出现术中血栓碎屑,降低下游微循环或侧支循环阻塞风险,减少无效再通现象发生,且可直接抽吸清除微细血栓,防止出现支架拉栓期间血管内皮损伤现象,降低远期血管内膜肥厚发生风险,利于促进功能恢复,改善预后。而且,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凸显出ADAPT技术应用的安全性,考虑与该方法创伤小、可减少血栓碎屑、更好清除微细血栓等因素有关。

综上所述,ADAPT技术在急性基底动脉栓塞治疗中效果理想,可获得较好成功再通率、一次尝试取栓成功率,且利于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预后,减少并发症发生。

猜你喜欢

基底栓塞导管
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Meta分析
《我要我们在一起》主打现实基底 务必更接地气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PICC导管体内头端打结1例的原因分析及护理策略
组蛋白和TLRs在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
大跨度多孔箱涵顶进过程基底摩阻力研究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omplicated by rhabdomyolysis: A clinical analysis of 11 cases
解决平面向量问题的两大法宝
可溶岩隧道基底岩溶水处理方案探讨
可怕的羊水栓塞你了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