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人格障碍成因分析

2020-12-25曹中秋张晨阳

关键词:人格障碍人格个体

曹中秋,张晨阳,王 婕

(河南理工大学 应急管理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大学生是社会生活中一个最活跃、最敏感的群体。时代的变化和网络文化等方面的冲击,在他们内心引起的激荡是最为明显和最为强烈的。过高的精神需要与满足的相对不足,紧张的心理压力与排遣心理能力的欠缺,集中的心理刺激和转移空间的不足,都使大学生首当其冲地成为心理病变的“重灾群体”。目前,部分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人格障碍,这些障碍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这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健康和成长,也关系到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还关系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与质量。习近平曾指出: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大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关乎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1]。因此,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与培养不仅仅是个人修养的需要,更是历史的使命和时代的重任。

一、大学生常见的人格障碍类型

人格障碍是指人格特征显著偏离正常,这种人格特征的偏离会使患者形成特有的行为模式,并对环境适应产生不良效果,甚至会达到害人害己的程度。主要表现为情感和意志行为的障碍,其感知和智力并无异常。人格障碍是一种心理上的变异,既不属于精神疾病,也没有智力缺损,但他们的行为表现并不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因此,人格障碍被认为是介于正常人与精神疾病的中间状态。大学生中常见的人格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2]:

第一,偏执型人格障碍。偏执型人格在大学生中是很常见的一种类型。其主要特征是过度猜疑和过分敏感,他们倾向于把别人的善意或中性态度误解成恶意或敌意,以便追究他人的隐蔽动机,容易感受到别人是别有用心或不怀好意。其临床主要表现为过度警惕、非常保密、防卫过当、设法试探或考验他人是否忠诚等。偏执型人格有两种亚类型,一种是相当自负而又猜疑过敏;另一种是胆小怕事而又猜疑过敏。

第二,分裂型人格障碍。分裂型人格障碍是以社会隔绝和感情疏远为主要特征的一类人格障碍,他们缺乏亲密的人际关系,缺乏兴趣,体验不到幸福感,情感平淡,沉默寡言,感觉孤单。分裂型人格的基本特点是经常性和持续性的情感平淡和动机不足。他们往往非常孤僻,没有什么亲密的朋友;对于批评或表扬也无动于衷,既不愿与人交往,也感受不到交往的乐趣。

第三,戏剧型人格障碍。戏剧型人格障碍也叫歇斯底里人格,还可称为引人注意的人格或表演型人格。这种类型的人需要别人经常关注,别人注意会让他感到满足与愉快,而若没人理睬则容易感到空虚和无聊。他们的言语、动作与表情都是比较夸张的,就像演戏一样,力求当场吸引观众而不顾忌其他情况。为了引起别人注意,他们甚至会不惜伤害自己身体、不顾个人尊严,做出难以想象的事情。这样的案例在当代大学生中也是屡见不鲜的。

第四,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也称为无情的人格或病态人格,其情操的缺乏具有根本性。这种类型人格的特征是经常出现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患者在儿童少年期出现端倪,表现为品行障碍。例如,离家外出,与人斗殴,伤害动物,毁坏他人财物,经常说谎、甚至发生偷窃行为等。成人以后容易出现不负责任或违犯社会规范的行为。他们具有很强的冲动性和攻击性,缺乏羞愧感,更不能从经历中吸取教训,无自知之明,对人冷漠无情,喜欢恶作剧或损人不利己。这类人群对社会的危害性非常大,需要多加提防,尤其要注重做好预防和教育工作。

第五,情感型人格障碍。情感型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某种情绪在患者一生中占主导或优势地位。因此它又分为3种亚类型:一是抑郁型人格,又称情感低落型人格。其表现特点是情绪持续低落,压抑,郁郁寡欢,多愁善感,常把一些小事的得失看得严重,遇到挫折容易自卑自责,甚至悲观低调。二是躁狂型人格,或称情感高涨型人格。它与抑郁型人格相反,特点是情绪愉快过度,活动过多,精神振奋,表现对人异常热情,好交往,不知疲倦,好管闲事,常做出大量未经深思熟虑的设想和计划,但做事有始无终。三是情感循环型人格,又称环型人格或躁郁型人格。拥有这种人格的群体,抑郁型人格与躁狂型人格的特点反复交替出现,可能无端地抑郁或兴高采烈数日以至几周情感循环变化,时高时低,行为反复无常,通常容易被认为是思想的“冷热病”。

第六,不成熟型人格障碍。当前,在我国青少年中,相当一些人表现出一种不健康的人格发展倾向,其中有些人格发展的不良倾向还比较严重。国内一些医学心理学家认为,这些青少年的人格障碍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特类型,根据其主要心理特征,命名为“不成熟型人格障碍”。这类人自幼受家人宠爱,生活优越,情绪幼稚,缺乏独立性,依赖性极强,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道德感、义务感和同情心,不善于与人相处,适应能力差,不遵守社会公德,甚至胡作非为,给社会造成了比较严重的不良影响。

此外,在大学生中比较常见的人格障碍类型还有焦虑型、依赖型、强迫型、回避型、神经症型、边缘型人格障碍等等。其中,由于学习考试压力或经济生活困难等方面引起的焦虑症以及由于家庭从小过度保护,以致对新环境不适应等引起的依赖症状较为常见,对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了诸多障碍,制约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自主发展。大学生人格障碍的表现有时候还会出现双重性或多重性,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马前广等[3]通过人格诊断问卷的最新版本(PDQ+4)对当前大学生群体进行调查。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人格障碍在大学生中存在或体现的程度有所不同,譬如分裂性人格障碍在大学生中只有5%左右存在,而强迫型人格障碍有超过30%的被试表现出阳性特征,可见大学生中存在人格障碍问题的比例还是比较高的。其中具有强迫型、回避型和依赖型3类人格障碍特征的学生人数所占比例偏高,大学生的内心焦虑较为普遍存在并对人格产生影响。调查数据显示,男生和女生在偏执型、分裂型、反社会型、表演型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男生高于女生;独生子女大学生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仅在反社会型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上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大学生;不同类型学校的学生在人格障碍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存在人格障碍的学生在各类高校中都存在,大学生人格障碍问题应该引起高校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二、大学生人格障碍成因分析

与人格障碍形成有关的事件通常发生于童年早期,而人格障碍为人注意时往往已是成年时期,其间的关系很难辨明,人格正常变异的原因也尚未完全明确。因此,通常认为和其他心理障碍往往有复合的原因一样,形成大学生人格障碍的因素也不会是单一的。人格障碍可能是由生物遗传、心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等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4]。

第一,生物遗传因素。有些证据表明,正常人格部分是遗传的,但对人格障碍还没有取得很满意的遗传证据。亲生父母有人格障碍的子女比较容易产生病态人格,同卵孪生子比异卵生子在人格障碍、过失和犯罪等方面的一致率更高。也就是说,血缘关系越近,发生的概率越高。例如,Shields对人格的正常变异进行研究,调查44对单卵双生子,其中有些出生后就分开生活。人格测验结果显示,分开长大的双生子评分与那些生活在一起的更有相似性,提示遗传因素具有重要影响。Mayer Gross等曾提出,人格障碍可能由于极端的遗传变异如染色体异常形成的,但迄今没有直接证据论证这个假说。此外,现代神经心理学测验表明,人的大脑发育过程中的脑功能损害也会对人格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二,心理环境因素。研究表明,人格障碍患者对静态和紧张刺激的自主反应程度比正常人低,他们倾向于缺乏焦虑,因而不能从经验中吸取教训。除了生理素质方面的差异外,儿童早期的经验对情绪和社交能力有着深远的影响。多数心理学专家指出:在人格发育过程中,儿童早期的环境与家庭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根据相关心理研究显示,儿童早期若母爱被剥夺易形成缺乏感情的性格。这类儿童往往对社会很冷漠,部分个体一直到青少年时期仍会表现易冲动、爱挑衅与反社会行为。儿童时期人格的发展与父母的态度、教养方式都有重要关系。父母若过于严厉或专制,儿童容易形成焦虑胆怯的懦弱性格;而父母过分溺爱或放纵,则易使儿童形成被动依赖的脆弱性格。许多父母、祖父母等不注重对儿童的合理教育,而是一味地溺爱,致使许多儿童的人格发展走上了不健全的发展方向。当前,有些学者认为儿童、少年以及青年大学生的人格障碍源于其父母。当然,学校的环境与教育也有一定的影响。一些行为心理学者则认为,人格障碍是受学习原理的支配,受环境影响而获得适应不良行为的模式;还有学者认为,人格障碍是社会学习的结果。

第三,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格障碍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不良的社会文化与环境以及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与现实是滋生人格障碍的温床。譬如,在一些国家社会下层的人员遭受失业、受到歧视、居住拥挤、获得教育机会少等等,对人的心理发育也会产生不良影响,部分青少年包括大学生吸毒、酗酒、沉迷网络、道德败坏,甚至还有乱伦、儿童怀孕等畸形的社会现象。Patridge认为,健康的社会环境是避免发生精神障碍的屏障,而恶劣的社会风气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则可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现实社会的不良影响与当前大学生人格障碍的发生有着一定联系。

胡启迪等[5]通过调查研究分析,认为大学生人格障碍产生的原因包括先天生理遗传与大脑发育、家庭环境与教养方式、早期经验与个体特征、后天生活环境与社会影响等4个方面。

基于上述分析与相关研究,为更好地了解当代大学生人格障碍形成的原因,我们于2018年4月开始对中部5省10所高校(包括“985”“211”高校及一般本科院校)的大学生开展了“关于何种原因引起大学生人格障碍的专项调查”(通过定向群发调查问卷网址,调查对象在线提交问卷),历时3个多月,共有2 352名大学生参与了调查,获取有效问卷2 236份。其中,男生占比53.89%,女生占比46.11%;独生子女占比56.71%,非独生子女占比43.29%;来自城市的学生占比50.36%,来自农村的学生占比49.64%;大一学生占比22.81%,大二学生占比21.34%,大三学生占比18.63%,大四学生占比20.76%,研究生占比16.46%。调查主要围绕家庭环境与教养方式、学习生活与就业压力、人际关系与社会适应、生理遗传与个体特征、早期经验与心理环境、社会文化与其他影响等6个方面展开。其调查统计的结果如下:

表1 引起大学生人格障碍的原因统计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家庭环境与教养方式对大学生人格的影响比例为33.67%;学习生活与就业压力的影响占31.23%;占据13.5%的人际关系与社会适应情况影响比例也不容忽视。同样,生理遗传与个体特征、早期经验与心理环境、社会文化等因素对大学生的人格形成都产生了一定影响。调查结果还发现,独生子女受家庭环境与教养方式的影响比非独生子女更大一些,女生受学习生活与就业压力的影响比男生更大一些,农村学生受人际关系与社会适应情况的影响比城市学生更大一些,高年级学生受社会文化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比低年级学生更大一些,不同类型学校的学生在人格障碍方面有一定差别,但无显著性差异。综合来讲,调查结果显示出明显的中国特色,也是比较符合实际的,希望大学生群体、家庭、高校以及社会各界加以高度关注。

总体而言,个体的人格一旦形成,往往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要改变并非易事,正所谓“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但是,“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加强自我调适并进行合理地干预,一定程度上而言,人格障碍是可以克服的。

三、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与培养

人格的形成、发展、完善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随着大学生心智的逐步成熟,大学生的人格塑造与培养具有越来越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为对外界影响具有自身的判断与选择性,大学生自身的理想与信念、对自身的认识、对完美人格的向往是大学生塑造健康人格、陶冶情操的强大动力[6]。因此,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与培养,需要充分发挥内在的主体调适作用和外在的教育合力。大学生在塑造自我健康人格的同时,还要求既要服从于自身身心健康和发展的需要,也要服从于现代化建设和社会进步的需要。这也是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与培养的一个重要尺度。

第一,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加强人格自我塑造。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已趋于成熟。因此,自我塑造是大学生获得健康人格的一个主要途径。人格的培养和塑造,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缺点,发扬优点,并不断地完善。因此,大学生必须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人格,尤其是自己的优点和弱势,并努力修炼和完善,才能逐步形成良好的人格。了解自己人格的途径之一是采用适合大学生群体的人格测验。

扬长避短,适应环境。尽管我们在努力地克服人格中的弱点,但由于人格形成还有其先天的遗传因素,因此,要想完全改造人格是困难的,也是不科学的。而应采用扬长避短的原则适应环境,要发扬自身良好品质的特长,保持并不断扩展,逐步稳固。对人格中的缺点要努力克服。要以自身人格的特长适应社会环境。

努力学习,勇于实践。知识是个体人格塑造的必备条件。现代人应该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而个体人格的独立需要知识的支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长智慧的过程也是优化人格整合的过程。当个体的情绪产生困扰时,就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储备,进行自我分析与自我调节,以实现自助自救,或能及时求助于心理咨询或治疗的职业机构。此外,大学生还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努力锻炼自身的意志品质,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掌握情绪调控的科学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与家庭建立良好的互动互促关系,努力丰富与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业余生活等,并善于人际交往,建立良好的家庭与社会支持体系。

切实把握好人格塑造的“度”。人格发展和塑造的“度”也是非常重要的,否则会“过犹不及”。人格塑造“度”的把握一方面要求人格品质要健康地发展,避免偏向;另一方面还要求不同性质的人格品质要协调地发展,这样才能形成合理的、和谐的人格结构,达到自我实现状态。依照许金声的研究结果,个体的人格类型与自我实现的关系可以用一个三角形来表示:个体人格三要素即智慧力量、道德力量和意志力量构成一个三角形,它的面积就代表个体自我实现的程度。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代表三种力量,三条边越长,三角形的面积就会越大,即说明人格三要素越强,个体自我实现的程度就会越高。我们知道,在周长相等的三角形中,等边三角形的面积最大。如果个体的人格力量构成等边三角形,则可称之为“金三角”人格。当个体的三种人格力量保持平衡的时候,它们就处于“金三角”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的潜能就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挥。我们知道,在三角形三条边长度不等的情况下,增加最短的那条边,将对三角形面积的贡献最大。也即说明在个体三种人格力量不同的情况下,积极增强最弱的那种人格力量,对个体的潜能发挥最有益处[7]。希望每个大学生都能找到自己人格的“金三角”,找到让自己能力发挥的最佳方式或状态。

第二,积极深入开展素质教育,大力加强健康人格培养。教育引导是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的主渠道。大学的素质教育以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为宗旨,力求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发展和人类文化向个体人格品质的内化。素质教育是健康人格培养的前提基础,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良好的素质教育可以为人格的健康成长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非智力援助。

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首先,要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引,使大学生的人格培养根植于知识与理性的基础上。要积极寻求社会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需求与大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需要的结合点,合理引导学生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着力培养他们的优良思想道德素质。其次,要切实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着力培养大学生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历程中勇于创新创业、积极开拓进取。最后,要积极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着力培养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8]。此外,还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加强对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指导和行为管理,培养良好的行为规范。健康人格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实质上是社会人格规范的个体内化过程。自我教育与自我修养是大学生加强人格修养的内在动力和主要途径。要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就必须注意调动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积极引导其自觉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修养,认真排除自我妨碍因素。同时,我们的学校和教师也应积极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大力加强对大学生的行为管理,并深入研究、不断优化大学生行为管理的方式和手段,建立完善大学生行为管理的机制和体制,切实增强大学生行为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着力培养大学生的良好行为规范。尤其是高校的青年教师要切实以身作则,做好榜样和示范,以优良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精湛的专业职业素养,引领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诸多事实证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尤其是校园文化环境的熏陶和影响至关重要。因此,高校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用先进的文化理念和内涵向大学生进行教育与指导,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尤其是校园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还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宣传,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与辅导,努力营造优良的校园文化氛围与心理网络环境,适时帮助大学生缓解各种心理压力和创伤,以促使大学生的人格能在优良的文化氛围中得到升华。

积极构建“三全”协同育人机制,切实形成综合教育合力。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关键就是要培养其优良的道德人格。而大学生优良道德人格的培养,其实是一项非常系统复杂的育人工程,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构建与完善“三全”协同育人机制,并切实形成综合教育合力,推进科教、校企等方面协同育人,切实解决大学生面临的实际困难[9]。一方面,我们要切实把德育工作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落实到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后勤服务等各个方面,并积极做到紧密配合,齐抓共管,建立长效机制,以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另一方面,我们要科学树立实践育人意识,增强“全员育人”理念[10],努力把自身的本职工作与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人格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并积极与学生、家庭、社会各界建立有机联系,以切实形成综合教育合力,促进大学生优良道德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四、结 语

综上所述,塑造与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是一项系统的自我改造与优化整合工程,要通过多种渠道全面地开展,且贵在坚持。一方面大学生要切实加强自我人格塑造,努力形成个性化的健康人格;另一方面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要积极营造有益于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与培养的优良环境。家庭、教师、亲友、社会有关人员要给予大学生相关的支持与鼓励,以此推进家庭与学校的有机联动、社会协作支持,营造健康和谐的社会氛围,以便有利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猜你喜欢

人格障碍人格个体
儿童心理虐待与自恋型人格障碍倾向的关系:成人依恋的中介作用
探究攻击型人格障碍伴抑郁症患者的人性化护理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三不稳”“一冲动”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How Cats See the World
漫画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