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对我说谎——测谎的前世今生

2020-12-24善行无迹

科学Fans 2020年9期
关键词:测谎仪水晶球脑区

善行无迹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不要说谎,长大后却又不得不在谎言中生活。”

在美剧《别对我说谎》(Lie to me)中,描述了利用微表情(micro-expression)来识别谎言和协助破案的神奇技术。乍听起来似乎像一部玄而又玄的神剧,但这的确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主人公的原型是世界著名的情绪和微表情研究专家Paul Ekman。Ekman教授从事情绪相关的心理学研究多年,不仅学术声望极高,同时也是微表情训练的创始人。作为一个成功的跨界学者,他还是皮克斯和工业光魔等动画工作室的情绪表情顾问。不仅如此,他的微表情识别技术甚至被用在美国机场安保中鉴别潜在危险人群。

除了观察表情,是否有更加客观有效的手段帮助我们洞穿谎言呢?

測谎仪的诞生

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测谎仪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最初是想帮助警察判断犯人是否说谎,提高审讯效率。测谎仪通过记录和分析血压、脉搏、呼吸和皮肤电导率等交感神经引起的生理反应来判断正在回答问题的受试者是否说谎,后期还加入了脑电监测,直接分析大脑的活动情况。由于这些生理反应很难主观控制,因此测谎仪被认为能有效检测出受试者的真实想法。正式测试前一般会先问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比如年龄、姓名等,进行一组基线测试。之后,受试者才会被测试回答正式问题,以评估其是否隐瞒了真实情况。客观来说,测谎仪所依据的这些生理指标确实有比较靠谱的科学依据。大量研究也证实,人们在撒谎时容易产生紧张、激动等心理变化,这些变化会导致血压升高,脉搏增加,呼吸变得急促,皮肤电导率改变等等生理变化。这些细微的变化未必会引起普通人的注意,但却能被机器精确捕捉。

直到今天,在情绪研究中皮肤电导率仍然是衡量受试者情绪反应的重要客观指标。因此,测谎仪又被看作是“读心(mind reading)”机器。在众多的文学和影视作品中,“测谎仪一出,谎言去无踪”的桥段也已经被用到童叟皆知。对于外行来说,测谎仪就像巫婆的水晶球一样,能够窥探出不为人知的秘密。而真实情况又是怎样呢?

测谎的争论

其实,作为文学创作的宠儿,测谎仪几乎一定能洞穿谎言的设定,自从被提出以来就饱受争议。一方面,人作为复杂生物,行为和心理充满不确定性,很难凭几个生理信号的变化就做到“明心见性,直指人心”。另一方面,生理信号中混杂多种噪声信息,如何提出有效信息并做出精准分析,目前在心理学和神经科学领域仍然面临巨大挑战。美国国家科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NAS)于2003年发表对测谎仪的研究报告The Polygraph and Lie Detection指出,测谎仪的检测效果远非传说中那么理想,很多时候是凭运气得到结论。

此外,测谎仪的使用还面临着道德伦理方面的拷问。西方社会注重个人隐私权的保护以及程序合法性。警方逮捕嫌疑人时会宣读“米兰达警告(Miranda Warning)”中的缄默权,即嫌疑人有拒绝回答执法人员的提问、拒绝向执法人员提供信息之权利。而测谎仪的使用明显会侵犯到个人隐私,甚至可能被强权机构滥用从而损害守法公民的正当权益。因此,测谎本意虽然是为了戳穿谎言彰显真相,但却可能扮演了出力不讨好的角色。

现代“水晶球”

人们因为痴迷于对真相的渴求而捣鼓出测谎仪这样的“黑科技”。可说来说去,它看上去不就是个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么?那么究竟有没有更为靠谱的办法呢?随着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直接观测到大脑中的神经活动,为打开大脑这个黑匣子提供了新的路径。研究者发现大脑前额叶(prefrontal cortex)的多个脑区和说谎密切相关,利用这些脑区活动甚至可以成功预测受试者是否说谎(Langleben et al.,2005)。影像学技术就像科学家手中的“水晶球”,不仅能够分辨真相和谎言,甚至能够在精巧的实验中直接窥探出心中的秘密。一些磁其振研究发现,利用脑区的活动性可以解码受试者记忆中的信息,重现曾经看到过的场景和面孔,真正做到即使“沉默”也能还原出“真相”(Reddy et al.,2010;Rissman et al.,2010)。高速发展的科技已经头也不回地将所谓的“测谎仪”甩在了后面。

让心灵“裸奔”?

尽管目前神经解码技术还处于发展初期,能够做出的预测十分有限,也并不能做到百分之百准确,但很多前期的科研成果,已经为我们管中窥豹地展示了未来的景象——

场景1:一项磁共振研究发现,人们在想象亲密伴侣和陌生人的时候,大脑的颞顶联合区(temporo-parietal junction)会产生不同的激活模式(Cheng et al.,2010)。未来可能会产生新的情感调解中心,通过磁共振扫描就可以知道伴侣间的感情状况。

场景2:性格和情绪相关的脑网络被发现能够很好地预测受试者的行为方式(Diekhof et al.,2012;Sladky et al.,2015)。不久的将来,也许招聘和选拔的时候只需要检测相关大脑网络的模式就可以准确判断此人是否适合这项工作。

场景3:利用经颅刺激(tDCS和TMS)技术,对特定脑区给予激活或抑制,能够提高人们检测对方是否说谎的能力(Sowden et al.,2015)。防骗有新招儿,老年人以后再也不用担心被理财产品和保健品忽悠上当了。

那么,这样的未来是否会让你向往呢?

猜你喜欢

测谎仪水晶球脑区
万能测谎仪
脑自发性神经振荡低频振幅表征脑功能网络静息态信息流
大自然的水晶球
测谎仪
漂亮的水晶球
手指上的“水晶球”
超级测谎仪
说谎更费脑细胞
七氟烷对幼鼠MAC的测定及不同脑区PARP-1的影响
丙泊酚对机械性刺激作用脑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