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萍乡莲花落传承与发展——以传承人宋华铿口述史为视角

2020-12-24彭晔琴

萍乡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萍乡市萍乡

彭晔琴

萍乡莲花落传承与发展——以传承人宋华铿口述史为视角

彭晔琴

(萍乡学院 艺术学院,江西 萍乡 337000)

萍乡莲花落是一种以萍乡方言为载体的民间说唱艺术。2010年萍乡莲花落被认定为江西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编号:V-3),宋华铿为萍乡莲花落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文章采用访谈法及资料文献法进行研究,试图总结出宋华铿与萍乡莲花落的“相识”、作品创编、音乐改革到传承传播的整个过程及主要内容。

萍乡;莲花落;宋华铿;口述史;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萍乡莲花落

莲花落,是一种说唱兼有的汉族曲艺艺术,最早为僧侣募化时所唱的宣传佛教教义的警世歌曲,宋代始流行民间。萍乡市,地界吴楚,水接潇湘。萍乡莲花落是一种以萍乡方言为载体的民间曲艺形式,它最早流传于萍乡市上栗县赤山一带,后在萍乡市区及周边县区乡镇进行传播,被民间誉为萍乡的“京韵大鼓”。表演时由一人主唱,众人帮腔,主唱人左手持莲花响板(一截约2寸宽的半边竹筒,串着7个铜钱),甩动莲花响板,发出“沙嗒、沙嗒”的响声,右手击鼓,敲出节奏,衬托唱腔气氛。萍乡莲花落最早的表演曲目时间应在1807年前后,距今已超过200年[1]。2010年萍乡莲花落被认定为江西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编号:V-3),宋华铿为萍乡莲花落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传承人口述史是民间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站在当下这个历史节点,运用口述史方法对民间文化进行源头性记录,是一种文化情怀,也是一种历史责任[2]。2015年4月至今,笔者多次赴萍乡市安源区就萍乡莲花落的保护及传承问题,采访了传承人宋华铿老人。本文将主要对宋华铿老人的口述史进行文字整理研究。

二、宋华铿与萍乡莲花落的“相识”

宋华铿,男,1942年出生,江西萍乡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江西省音乐家协会会员、萍乡市音乐家协会名誉副主席、萍乡市诗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当代文艺家传记》第一卷入编者。宋华铿从事萍乡莲花落业余剧目创作和演唱30余年,创作及改编作品30余件,对萍乡民间曲艺“萍乡莲花落”的传承和宣传起到了重要作用。

宋华铿最早接触萍乡莲花落是在五六岁时,当时宋华铿家族有个姓汪的姻亲,是个私塾先生。据宋华铿回忆,这位汪姓私塾先生经常教他声情并茂地吟诵古诗。有一次私塾先生用了一种极为特殊的“吟唱”方式朗诵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位先生闭着眼、摇头晃脑吟诵时的形态至今还很清晰地留在他的脑海里。这种用萍乡方言朗诵,并带有特殊的拖腔,甚至带有一定的旋律性的朗读方式一下子吸引了宋华铿的注意,但当时他并不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演唱形式。

萍乡民间流传两个老幼皆知的民间歇后语:其一是“汤水伢仔①个②影子戏③—— 一夜到天光”;其二是“汤水伢仔个影子戏——自拉自唱”。汤水伢仔全名为何立全,是当时萍乡的一位较有名气的民间皮影戏表演艺人。1978年3月,当时年仅36岁的宋华铿从萍乡市的三田煤矿被借调到市文化馆工作④,与文化馆其他的工作人员(易国泰、邱迪福等人)进行音乐“采风”,去往了萍乡上栗县进行皮影戏音乐的田野调查工作,有幸结识了歇后语中提及的“汤水伢仔”何立全的第一位徒弟肖云圣老艺人。

肖云圣,又叫“罗伢舌舌”,所谓“舌舌”即能说会道之人,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活跃在萍乡上栗农村的著名民间皮影艺人。《中国民间名人录》书中有对肖云圣的介绍:“肖云圣(1911—1995),高小文化,江西省萍乡市赤山乡幕冲村人,1929年投师何立全学唱皮影戏,1935年自建皮影戏演出队。”[3]

图1 《中国民间名人录》中的肖云圣照片

宋华铿采风期间,由于是白天,没有看到肖云圣的皮影表演。肖云圣说,上栗皮影戏在正式演出之前为了营造热闹气氛,都会唱一小段诙谐幽默的小段子来吸引观众注意。于是时年67岁高龄的肖云圣老艺人为来访者表演了这样的“小段子”。他一边唱,一边将鼓、钹、莲花板等打击乐器加入到唱腔当中,敲击出的节奏随唱词内容而轻重缓急、错落有致,肖云圣说这就叫“萍乡莲花落”。它新颖别致的拖腔,似唱似说、说中有唱、唱中有说的“土”味,令当时的听众耳目一新,宋华铿当时就被这种新颖的曲艺形式迷住了。

据宋华铿回忆,当时肖云圣老艺人“坐唱”的萍乡莲花落是传统曲目《剿笼庄》,该曲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述清嘉庆丙寅年(1806)萍乡大安里四个土匪杀人受官府追剿而斩首在萍乡城悬头示众的故事。音乐用萍乡方言演唱,吟诵性强:

“将钱买把(嘛)川阳伞,

风吹两边(嘛)救到中间,

中间戴着紫竹把、广藤缠,

上走云南下四(呀)川……”

宋华铿听完这段萍乡莲花落旋律后感叹道,当年私塾先生在课堂上吟唱的内容与此时听到的音乐片段极为相似,或许私塾先生吟唱的就是萍乡莲花落,这让宋华铿激动万分。虽无法用确凿的资料证实当时宋华铿听到的《静夜思》是否属于萍乡莲花落唱腔,但五六岁时那一刻对曲艺的短暂接触,已在宋华铿的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直到今天他还依稀能将这首“吟唱”版的《静夜思》完整的“唱”出来。这也无疑是激发宋华铿研究萍乡民间音乐兴趣的第一颗种子。1978年的那一次采风是宋华铿首次接触到萍乡莲花落,自此之后,研究萍乡莲花落成了宋华铿的精神寄托和人生追求。

据宋华铿回忆,他之后没有在萍乡的其他区域发现过类似萍乡莲花落音乐的“身影”,因此可以推断,萍乡上栗是莲花落的发源地,并与上栗皮影戏音乐有关。

三、宋华铿对萍乡莲花落的传承

源于对民间艺术的酷爱和对萍乡地方文化保护的使命感,宋华铿从1978年3月认肖云圣为师傅的那天起就下定了决心,一定要把萍乡莲花落这个封尘在民间的说唱曲艺艺术传承下去。于是,凭着决心和毅力开始了萍乡莲花落艰辛的传承之旅。

(一)作品创编

萍乡莲花落的传统曲目有《赞土货》《赞萍乡大人物》《剿笼庄》《王氏教女》等。但受限于萍乡莲花落“口耳相传”的方式,这些传统曲目的传承和发展遇上了瓶颈。

1978年6月,在萍乡文化馆有识之士的大力支持下,宋华铿第一次将新编曲目《程昌仁月夜除内奸》(作词:黄连和)搬上了江西省电台录制的省民间文艺调演的舞台,并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江西日报》当时还作了专题报导。这次演出获得了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多次在省电台播放。自此之后,萍乡莲花落新创编的曲目渐渐多了起来。1980年6月,在北京举行的“全国部分省(市)农民业余文艺调演”上,由宋华铿主创并演唱的萍乡莲花落曲目《少奇一身是胆》获得文化部纪念奖,此曲目还被编入文化部群文司编辑出版的《歌曲、曲艺专辑》。1983年宋华铿创作、导演的萍乡莲花落《老侨胞认女记》获江西省省对台宣传优秀奖。1984年创编的萍乡莲花落《少奇拜年》,被推荐为参加全国曲艺观摩演出的节目。随后的一批作品,如《许氏真君大义灭亲斩孽龙》《灾祸无情人有情》《女交通智护枪支送井冈》《光荣的事业》《一枚军功章》等,也陆续在省市舞台表演、电台播送或杂志上发表。

图2 2002年《敬老助残谱新篇》表演剧照

2002年,宋华铿从萍乡市民政局得知了上栗县桐木镇“三八红旗手”“敬老助残好儿女”江西省人大代表迟桂莲的动人事迹,立即前往采访,创作出了萍乡莲花落新曲目《敬老助残谱新篇》。2006年又将萍乡莲花落的开篇音乐揉进其正式出版的光碟《禧神》中(《禧神》当时被萍乡市委市政府作为馈赠外地市客人的文化礼品之一)。2008年他创编作品《真情土调赞萍乡》。2009年,他创作演唱的《政协调研组下乡来》作为萍乡市安源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协成立60周年专题晚会”的主旨节目在萍乡市电视台演播。2010年春节,由宋华铿创作、主唱的《长寿歌》又参加了“萍乡市春节文艺晚会”,广受赞誉。2012年他新编的曲目《财神恋昭萍》参加了“萍乡市春节文艺晚会”,受到广泛赞誉。2012年10月,宋华铿的萍乡莲花落专辑光盘《福临门》正式出版,其中的曲目《长寿歌》被萍乡市委市政府列为优秀节目,该曲目还作为复赛曲目参加了2013年在山东济南举行的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曲艺门类作品演出。2016年他创编作品《说说南正街》,等等。

至今为止,宋华铿创作或参与创作的萍乡莲花落作品多达百余首。

(二)音乐改革

“说”与“唱”结合是中国曲艺音乐最大的艺术特色。萍乡莲花落的“说”依照萍乡方言四声行韵,说中有腔,腔里藏韵。近似于旧时私塾先生教学生朗读课文时的“朗诵”,具有一种“吟”的风格。传统萍乡莲花落音乐因受到了上栗皮影戏唱腔的影响,而上栗皮影戏因又融入了湘剧花鼓戏的演唱素材,唱腔主要是汉剧调,风格粗狂高亢,所以使得传统萍乡莲花落的“唱”形成了一种非常高亢的原生态音色,普通人学唱起来极为费劲。

宋华铿通过对萍乡莲花落的理解和自身多年的音乐创作和演唱的经验,从1978年创编的《程昌仁月夜除内奸》开始,对萍乡莲花落唱腔和整体音乐结构进行了一定的改革:(1)一改传统萍乡莲花落明亮、高亢的风格,对音乐整体做了降调处理,将传统的G商五声调式,改成了中国传统调式中的E商五声调式,并偶尔加偏音“变徵”,且一直沿用至今;(2)为了突出新奇别致之感,在以往都是商调式的音乐中偶尔将尾音落在“宫”上,从而形成音乐前后强烈的调式对比;(3)借鉴萍乡莲花落传统曲目《王氏教女》中的开篇音乐(目前被称为“帽子头”),固定使用于后期作品中;(4)借鉴《王氏教女》中的结束句片段(目前被称为“拖腔”),固定使用于后期作品中(拖腔音乐片段有两条,可相互交替使用,没有局限性);(5)在《刘少奇拜年》中,由于作品剧情需要,创编了“抒板”片段;(6)借鉴原萍乡市采茶剧团演员邓小岩的独特“邓氏鼻音哼鸣法⑤”,结合萍乡方言使“吟”与“唱”听起来更具地方韵味;(7)创编了固定的结尾句。

图3《长寿歌》中的拖腔片段

(三)传承与传播

宋华铿说,他对于萍乡莲花落有三个“梦”:一是抢救与保护;二是发掘与创新;三是传承与推广。目前前两个“梦”都基本圆了,他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圆第三个“梦”。宋华铿在萍乡市首届(2011—2012)优秀新闻奖、优秀文学艺术奖、优秀理论成果奖颁奖典礼上发言说道:“已经71岁的我能站在这个最高获奖台上,这是我有生以来首次获得这样一份难得的荣誉,实在是感慨良多。此时此刻我最想说的是,我深深地爱着这片生我养我的沃土,我深深地爱着根植于这片沃土的草根艺术萍乡春锣和莲花落,是它们陪伴着我一直走到今天,是它们让我找到了我的人生价值,是它们快乐着我的快乐、成就着我的成就。今后我一定要继续努力,将我挚爱的草根艺术融入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血液里,和与时俱进的时代脉搏一起跳动。”

2011年,宋华铿被认定为江西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萍乡莲花落的代表性传承人。当时年近古稀的他心里最担心的就是传承的问题,“萍乡莲花落对学习者要求很高,首先要了解萍乡的方言和音韵,其次要有一定的声乐基础,演唱者还要音域宽广,演唱时必须依照商调式的行腔规律和萍乡方言的四声即兴创腔才能如行云流水、才能感染听众。”一直以来,只要有人愿意跟着学,宋华铿就愿意免费教。

2012年,宋华铿在萍乡学院举办讲座《萍乡莲花落的艺术特点》,这一“非遗进高校”的举措让萍乡学院师生们近距离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及特色。2015年4月13日,在萍乡市“全民阅读”书香萍乡艺术讲堂上,宋华铿主讲了《草根文化——萍乡莲花落艺术所在》。2015年9月10日,萍乡市群艺馆举行了一场萍乡莲花落传承人收徒拜师仪式,在仪式上宋华铿收下了7名高素质的弟子。2019年6月25日在萍乡市文化馆举办萍乡莲花落第二次收徒拜师仪式,宋华铿共收徒10余人作为萍乡莲花落第六代传承人。宋华铿非常高兴及欣慰能有年轻一代来继承和发扬萍乡莲花落,在仪式上宋华铿对徒弟们说,要做到“三不怕”——不怕丑、不怕笑、不怕难。目前经萍乡市批准的第六代传承人有三十余人,其中贾勇军、肖萍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萍乡市文化馆也曾多次邀请宋华铿进行《非遗跟我学——萍乡莲花落》系列讲座活动。

2018年,76岁高龄的宋华铿还坚持走在传承与弘扬萍乡莲花落的道路上,并亲自组建了“萍乡莲花落沙龙”微信群,利用目前最便捷的网络工具在群里进行线上授课,且第一时间发布与萍乡莲花落有关的最新动态信息,方便群里的传承者与爱好者学习及交流。

图3 2019年6月25日萍乡市第二批“萍乡莲花落”传承人授徒仪式⑥

五、结语

目前萍乡莲花落尽管列入萍乡市级和江西省级非遗项目,得到了一定的保护,在传承和传播度方面有了极大的改善,同时萍乡莲花落正通过多方努力试图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但目前来说传承保护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亟待从国家层面进一步伸张其价值,关切其传承,以使其得到更加强有力的支持,实现更为有利的保护,赢得更大更好的发展。为了使这一民间文化瑰宝得以延续传承下去,萍乡市文化馆与传承人宋华铿一道制定了五年保护计划,积极开展曲本创作,演出进校园等系列活动,扶持演艺新人,出版专辑,在莲花落的调查、抢救、保护与传艺带徒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正试图探索一条适合萍乡莲花落这一传统曲种在当代社会中传承与发展的道路。

就如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吴文科在2018年4月28日莅临萍乡调研非遗时所说:“曲艺要尊重传统,要有地方特色,要保留原汁原味。”当代该如何让萍乡莲花落更好地在生活中活态传承,如何激活非遗生命力,如何探索传承新型路径,如何对非遗项目及非遗传承人建立科学的保护措施,这些都值得后人深入思考及进一步研究。

注 释:

①“汤水伢仔”指的是当时的萍乡民间艺人何立全。

②个:萍乡方言,“的”的意思。

③影子戏:萍乡皮影戏,俗称“灯影戏”,属于傀儡戏。是活跃在萍乡上栗及周边地市县的传统民间艺术,以上栗上栗镇、上栗金山镇、上栗赤山镇、萍乡市湘东区东桥镇等地最为有名。演出时,前台一人或二人操作皮影进行表演,并承担角色的唱念,后台三至五人伴奏并承担角色的唱念。萍乡皮影戏唱腔主要是汉剧调,粗犷高亢,独具风格。它以萍乡小调丰富戏中角色为基础,同时融入湘剧花鼓戏的演唱素材,是具有独特的湘赣边界风格的民间艺术。

④1977年3月萍乡市三田煤矿决定从全市选招文艺和篮球骨干,宋华铿为推荐人选因此进了三田煤矿,1984年离开。

⑤邓氏鼻腔哼鸣法:邓氏指的邓小岩(1922—1988),萍乡市东桥乡勾龙头村人。1951年邓小岩被抽调到萍乡县文工团整理、演出皮影戏。1953年邓小岩初调到县地方剧团,担任琴师和演员。1958年加入省戏剧家协会,翌年开始担任县地方剧团副团长,后为团长。1979年,他被选为萍乡市(县)文联副主席,1980年加入中国戏剧家协会,同年被选为江西省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委员,省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其名字被列入《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1988年1月21日,萍乡市文化局、文联联合举办邓小岩文艺50周年纪念活动,颁发荣誉证书,表彰他为萍乡采茶戏所作出的贡献。1988年5月,邓小岩在老家东桥逝世。由于其特殊的用鼻腔哼鸣的唱法闻名市内外,因为被称为“邓氏鼻腔哼鸣法。

⑥图片来源:http://www.pxswhg.com。

[1] 彭晔琴.“萍乡莲花落”的起源与发展[J]. 魅力中国, 2017(23): 177~178.

[2] 郭平. 从口述实录文学到非遗传承人口述史——冯骥才口述史方法的共性与嬗变[J].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7(2): 145~149.

[3] 沈洪元. 中国民间名人录[M]. 哈尔滨: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 492.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in Pingxiang——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heritor SONG Hua-keng’s Oral History

PENG Ye-qin

(School of Arts, Pingxiang University, Pingxiang Jiangxi 337000, China)

is a folk rap art carried in Pingxiang dialect, which was identified as one of the Third Group of Provinci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jects of Jiangxi Province (No. V-3) in 2010, and SONG Hua-keng is the representative inheritor of. Through interview and documentary method, the entire process of SONG Hua-keng’s “acquaintance” withcreation of his works, musical reform, and its transmission are stated in the paper.

; SONG Hua-keng; oral history;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2020-04-08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YS17245)

彭晔琴(1990—),女,江西萍乡人,讲师,博士在读,研究方向:民族音乐。

J617.5

A

2095-9249(2020)04-0063-05

〔责任编校:吴侃民〕

猜你喜欢

萍乡市萍乡
萍乡开放大学:为推进“五区”建设贡献开大力量
我在萍乡过春节
Spring Festival in Pingxiang 我在萍乡过春节 Fawn Li
用音乐唱响萍乡故事——《萍乡百年原创歌曲精选》新书首发
第一次做寿司
萍乡春锣的起源和流变
Chinese women's volleyball:A team that transcends generations
江西省萍乡市芦溪镇中学学生作品展
My Bedroom
My New Fri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