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矿型城市的再工业化战略探寻——以萍乡市为例

2020-12-24陈利兵彭安

萍乡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萍乡工业化产业结构

陈利兵,彭安

工矿型城市的再工业化战略探寻——以萍乡市为例

陈利兵1,彭安2

(1. 萍乡学院 商学院,江西 萍乡 337000;2. 湖南大学 金融与统计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6)

工矿型城市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但资源枯竭及其所引发的深层次矛盾制约了城市发展,因此,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优化和升级产业结构,实现转型发展是唯一出路。作为典型的工矿型城市——萍乡市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为:一要充分利用和发挥萍乡的区位优势;二要处理好主导产业与辅助产业的关系;三要优化好区域间的产业布局;四要协调好各县域间的经济平衡发展;五要与萍乡经济社会发展总目标相一致。

工矿型城市;再工业化;产业结构;萍乡市

工矿型城市作为一类特殊的城市群体,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但随着工矿型城市发展赖以支撑的资源面临枯竭,各种深层次的矛盾不断涌现,制约了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重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城市的转型发展是工矿型城市发展的唯一出路。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的工矿型城市转型与发展研究,以萍乡市为个案来分析工矿型城市产业结构现状与城市转型发展面临的困境,探索工矿型城市的再工业化战略,为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提供参考。

一、文献的回顾与梳理

(一)国外相关文献的回顾与梳理

20世纪30年代,加拿大学者伊内斯(H.A.Innis)最早开始对工矿型城市进行了研究。此后学者们认为资源枯竭是工矿型城市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需要针对工矿型城市的具体发展阶段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1]。20世纪60年代开始,布来德伯里(J.H.Bradury)根据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工矿型城市的个案进行了研究,提出工矿型城市转型的具体对策,主要是制定相关策略,对工矿型城市的人口进行转岗培训,加大资金援助,建立专项机制,以实施多样化的经济转型措施等等[2]。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学术界将交易成本理论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运用到工矿型城市转型的研究中,霍顿(D.S.Houghton)提出了在澳大利亚西部矿区实施长距离通勤模式,简称LDC,LDC的基本做法是雇员的居住地址应该在中心城镇附近而不是偏远矿区,雇员长距离通勤,集中时间轮岗上班[3]。进入21世纪以来,对工矿型城市的研究重心转向对经济结构调整、劳动力市场分割、循环经济理论等的研究上,并且通过构造经济模型、产业结构优化理论,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工矿型城市的转型绩效进行研究,同时探索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对城市经济的影响,再工业化被学者们认为是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基本出路[4~5]。

(二)国内相关文献的回顾与梳理

国内对工矿型城市的研究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49年到1978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学者们侧重从城市的平衡布局与区域分工的角度进行研究,这个时期的研究观点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相关理论研究刚刚起步。

第二阶段是1978年到1999年。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1992年以来,我国对工矿型城市的研究侧重于城市规划布局和综合发展上,研究主要集中在煤炭工矿型城市。学者们从煤炭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煤炭资源型城市存在的问题出发,认为煤炭型城市的产业结构单一问题是造成经济效益差的主要原因,提出了三类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和方向性,并从煤炭城市产业结构演变的特殊性、局限性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等相关关系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再工业化的一些政策建议[6]。

第三阶段是从1999年至今。这个阶段对工矿型城市的理论研究进入了资源、社会、经济、环境等各领域的更高层次,特别强调工矿型城市中人的发展问题,并把环境保护、生态和谐、安全出行、可持续发展作为理论研究目标。学者们认为,工矿型城市产业结构面临一系列问题,产业结构的失衡是造成多数煤炭城市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需要从组织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三个角度进行调整,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促进城市经济振兴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高峰等人通过对铜川市产业结构的现状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了造成铜川市产业发展困境的内外部原因,对比东北地区的工矿型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提出政府应该加大对政策的扶持力度,并对衰退产业的退出援助政策和就业转移政策进行深入探讨[7]。王洛林、魏后凯等人对工矿型城市的产业持续、产业延伸和产业替代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要延伸工矿型城市的产业链,把下游深加工业、高科技和高附加值的产业做大做强;他们认为工矿型城市的产业转型的实质是产业接续和替代产业的形成,并逐步把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发展成为城市主导产业,同时他们对产业转型的模式、产业更新和产业复合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8]。王小明等人把我国第一批12个资源枯竭型中的9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相关指标的核算,并对生态恶化、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比例失调等问题进行研究,认为这些问题是严重制约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主要因素,同时提出了需要建立衰退产业援助机制、培育和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发展地方特色的现代农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等策略[9]。夏敏等人从工矿型城市的生态环境与城市发展的耦合关系出发,对萍乡市经济转型进行了研究,认为萍乡的生态环境与城市发展的耦合模式是以耦合协调发展型为主,提出要以发展第三产业作为萍乡转型的重点,同时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10~11]。马克、李军国等人对我国工矿型城市的历史发展问题和产业转型的基本经验进行了总结,认为应把重点放在推进工矿型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上,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12]。梳理以上学者的基本观点,我们认为,再工业化是资源枯竭型工矿城市发展的基本出路,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是工矿型城市转型的必由之路。

二、资源枯竭是工矿型城市发展挥之不去的挑战

从工矿型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我国大部分工矿型城市都是依托资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城市发展对资源具有明显的依赖性,这种资源依赖性极易使城市的发展陷入因资源枯竭而导致城市衰退的危机中,从而加剧工矿型城市的各种矛盾。要使工矿型城市从资源枯竭的危机中摆脱出来,就必须对资源枯竭城市的产业结构进行转型和升级。

2001年,国务院将阜新作为全国第一个资源枯竭经济转型的试点城市。2006年,国家提出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和采煤沉陷区的治理,重点加强能源资源的节约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2008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确定了第一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包括萍乡在内的12座城市被列为第一批资源枯竭型城市。2009年,为有效促进资源型城市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又确定了第二批32座资源枯竭城市,中央财政给资源枯竭型城市增加了政府转移支付资金的支持与配套政策的扶持。2012年,又确定了第三批25座资源枯竭型城市。全国三批资源枯竭型城市总共有69座(见表1),其中,煤炭城市37座、有色金属城市14座、黑色冶金城市6座、石油城市3座、其他城市9座。资源枯竭型城市绝大部分属于工矿型城市,涉及人口1.54亿,煤炭城市占一半以上。

表1 全国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情况

表1 全国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情况(续)

注:根据国务院相关文件整理所得。

三、再工业化是萍乡城市转型发展的基本出路

(一)萍乡产业结构的现状助推城市实现再工业化

再工业化是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基本出路。萍乡是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工矿城市,城市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占了很大比例。萍乡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反映出当地城市经济的历史变迁,我们通过对区域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分析,努力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同时,推动区域经济更加高效、更加良性地发展。通过对萍乡市2012年至2018年三次产业产值及比例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见表2),我们发现,萍乡市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在加快,经济结构在不断优化,全市采掘业和原材料加工业比率逐年下降,矿山企业由2006年的507个整合到目前的300多个,2012年至2018年,三次产业的比例由7.2︰60.8︰32.0调整到5.9︰46.5︰47.6,第三产业首次超过了第二产业。在城市产业结构优化的背景下,到2018年,煤炭(煤化工)、冶金、机械、建材、陶瓷等五大传统优势产业得到全面改造和提升,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综合创新能力在全省名列前茅,高新技术企业完成的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4.5%,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53%。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市非煤产业所占的比重已达到70%,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最为迅速。

表2 萍乡市2012年至2018年三次产业产值及比例

注:数据根据历年萍乡统计年鉴整理所得。

(二)萍乡再工业化之路面临巨大挑战

1. 煤炭资源枯竭,可开采的规模不断缩小

萍乡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期和转型升级的攻坚期,随着资源不断枯竭,萍乡市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第一批资源枯竭型城市。据数据统计显示,萍乡已探明的煤炭总量约为7.52亿吨,按现有技术、条件可开采的规模大约为4亿吨,现已累计开采了2.8亿吨,在未开采的煤炭储备中大概有40%的劣质煤,开采的成本高、难度很大,按目前技术条件是不宜开采的,这样算来萍乡大概在未来10年之内就会没有煤炭资源可开采了,煤炭资源可以说基本上接近衰竭了。在现有可开采的煤炭资源储备中,由于开采成本不断增加,开采难度也不断增大,煤炭企业逐年关闭,据统计资料显示,萍乡市煤矿企业的数量从20世纪末的1085家急剧减少到2019年的163家,煤炭产量也逐年锐减,相关产业的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也呈现大幅下降。

2. 资源枯竭对城市就业问题产生较大影响

工矿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采掘业需要较多的劳动力,这些劳动力的技术单一、学历不高、就业能力不强。近年来,随着萍乡煤炭资源的枯竭,相关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急剧下降,城镇下岗工人数量逐年大幅上升,大部分矿山的待业人员无法安置,就业与再就业问题成为城市决策者亟待解决的难题。另一方面,萍乡在接续产业的培育上起步较晚,目前这些产业的发展规模较小,加上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较慢,不能较好地承接剩余劳动力和下岗工人,失业问题对萍乡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现有矿区职工的总体收入不高、生活水平低下,加上全市煤炭伤残人员和抚恤对象有3.95万人,占全市伤残人员和抚恤对象的64.2%;另一方面,萍乡现有的工矿型企业经营困难,企业拖欠职工的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等费用高达12.75亿元,社会保障难以实现。矿工的职业技能单一、就业路径依赖性较强,矿工一旦失业,社会保障压力很大,地方财政无力承担巨额的资金负担。

3. 萍乡的财政收支不平衡

由于萍乡煤炭资源接近枯竭,新的支柱产业尚未形成,城市转型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支持,这些都导致了最近几年萍乡市的财政收入出现了入不敷出的状况。一方面萍乡的财政收入增长较为缓慢,特别是资源型主导产业提供的税收收入连年减少,这是造成全市财政收入减少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这几年萍乡在不断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加产业结构升级的资金投入和工业园区相关建设等等,在财政支出上增加较为迅速,这些都是造成财政收支不均衡的主要原因。2018年,全市财政总收入161.58亿元,税收收入129.46亿元,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45.29亿元,比上年增长9.0%。在重点支出中,城乡社区支出34.20亿元,教育支出38.36亿元,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21.90亿元,节能环保支出12.47亿元。与江西省各地级市的比较来看,萍乡这些年的财政收入增幅在全省排在第8名,萍乡财政收入增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注:数据根据历年江西统计年鉴整理所得)。

4. 生态环境破坏比较严重

经过一百多年的煤炭资源开采,萍乡的自然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生态系统不断恶化、地面塌陷等都是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大问题。具体来说,萍乡生态环境破坏的严重性主要体现在:首先,水资源出现了严重短缺,地下水位不断下降。由于水资源的短缺,萍乡每年近20万亩的农田灌溉受到严重的影响,导致农业生产的成本不断上升,发展生态农业的前提条件受限,据不完全估计,每年农业由于缺水造成的损失就到5000万元以上,严重的缺水对企业的生产、居民的生活都造成较大的影响。其次,固体废弃物和酸雨污染比较严重。多年来煤炭资源的开采而产生的煤矸石累计超过1亿吨,占用的土地面积超过8000亩;产生的粉尘对萍乡大气的影响很大,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进入大气后就会产生酸雨,萍乡是全国酸雨的重点控制区。最后,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地面塌陷损失惨重。如果萍乡不对矿井废水进行处理,就会造成水源的严重污染,直接影响全市的居民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

5. 产业结构矛盾比较突出

萍乡的城市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从各年的统计数据来看,第一、三产业比重较低,第二产业比重较高,基本上都保持在50%以上(2018年除外),而且三次产业发展的比例不协调。在第二产业内部,产业结构也不合理,产业畸形化现象比较严重,曾经的煤炭产业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对城市经济的发展起了支撑作用,但当煤炭资源接近枯竭时,那些产品档次低、技术含量不高的产业很难成为城市的接续产业。从萍乡现有的产业结构上看,主是有围绕煤炭的开采形成的相关附加产业,比如煤化工、冶金、水泥、陶瓷等,而服务业、旅游业、深加工工业等产业的比重仍然较低。

四、萍乡市实施再工业化战略的政策建议

再工业化不同于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传统工业化,它对资源依赖型产业的改造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均取决于相应的战略措施。同时,在再工业化战略实施的过程中,还要处理好区域利益与国家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在实现区域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更要使萍乡的产业结构与国家整体产业发展规划协调起来,要与国家整体的经济利益统一起来。萍乡市政府要创新工作思路,运用新思想、新制度去制定和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同时要创新激励机制、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企业这一经济主体的经营活力、提高经济效益。对于萍乡的产业结构来说,优化产业结构不仅仅是对产品的结构加以调整,而且要对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城乡的工业结构等进行多元化发展,才能真正做到三次产业的统筹协调发展,才能使萍乡的经济社会发展更具可持续性,实现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13]。

(一)再工业化战略要充分利用和发挥萍乡的区位优势

再工业化战略必须遵循充分发挥萍乡区位优势的原则,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做到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实现差异化发展,确保区域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要充分发挥萍乡毗邻湖南的区位优势,借助湘赣合作试验区这一平台,努力构建萍乡在区域发展中的比较优势。在优化产业结构时,既要与萍乡自然资源相适应又要与经济、社会条件相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不能脱离本身的资源条件限制。同时,萍乡要彰显自身产业特色,又要积极打造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技术成果转化区和产业协作配套区,不断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总之,萍乡产业结构无论怎样调整都应该充分发挥萍乡区域内具有优势的资源并使其得到充分的利用,形成本区域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从而促进区域经济以及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14]。

(二)再工业化战略要处理好主导产业与辅助产业的关系

萍乡再工业化战略必须要先确定自身的主导产业,确定主导产业与辅助产业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实现主辅产业的同步发展。在处理主导产业与辅助产业的关系上,一方面,主导产业的选择应该是那些具备增长率快、产业关联度强的产业,能够保持自身较高增长速度并能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的产业。另一方面,主导产业又不是一个孤立的产业,而是若干个相关的或是紧密联系的产业所组成的产业群。主导产业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处于主要支配地位,是对萍乡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但在发展主导产业的同时,也应大力发展相关辅助产业,以保证区域产业结构的多层次、多元化发展,这样才能避免萍乡经济出现大起大落等失衡现象。因此,政策制定者应以主导产业为核心,主导产业与辅助产业相结合,各个产业部门相互补充、相互协调,才能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地方特色产业群,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萍乡要抢抓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围绕自身的产业特色,积极引进一批能够促进萍乡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项目,为萍乡再工业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再工业化战略要优化好区域间的产业布局

萍乡各县域的产业结构是区域产业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都要与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协调起来。在萍乡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的同时,要落实区域主体功能区的合理规划,引导各县域加快产业布局的调整与优化,以更好地强化县域之间的产业协同发展。萍乡各县域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按照产业结构演进规律,根据区域间协同发展的原则,推进萍乡产业结构合理化[15]。产业园区是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战场,萍乡要依托产业园区来聚焦主导产业,提升产业集群化、集约化发展水平,扩大市场规模。在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上,萍乡要在产业价值链上不断迈向中高端、培育和壮大新动能,促进县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做优做强传统特色产业。

(四)再工业化战略要协调好各县域间的经济平衡发展

萍乡要加快融入长株潭城市群,积极建设赣西经济转型发展的示范城市,努力成为赣湘边际区域重要的中心城市。当前,萍乡各县域的经济发展出现不平衡现象,经济发达县域的经济发展趋势较好,而经济不发达县域的经济水平相对比较落后。在这种情况下,萍乡市政府应该发挥它的行政职能作用,促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再工业化战略是要积极构建区域开发合作的动力机制,打破区域行政分割局面,优化各县域经济之间的空间布局,探索各县区的合作机制,调动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融入长株潭城市群方面,要探索打破省际之间的各种壁垒,加快赣湘开放合作试验区的建设,以协调各县域间的经济利益和产业分工,通过调整与优化县域产业结构,实现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同时,政府应该鼓励经济不发达地区,特别是革命老区要因地制宜、集中精力发展优势产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促进县域经济的全面振兴,使资金、技术不断向不发达地区转移,强化产业结构的扩散效应,实现各县域的协调发展,促进县域经济共同发展。

(五)再工业化战略要与萍乡经济社会发展总目标相一致

再工业化战略既要考虑它的经济效益,又要考虑社会效益。萍乡要从实现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协调发展出发,保证区域内的各种安全、稳定因素,这是制定区域发展规划的总要求。因此,在调整和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时,要重视文化教育、公共卫生、环境保护以及科学研究等方面的配套措施相统一。同时,萍乡在制定再工业化战略时,要从全局出发,保证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1] Lucas R A. Mine town, Mill town, Rail town: Life in Canadian Communities of SingleIndustry [M].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71: 1~11.

[2] Bradbury J H. Living with boom and cycles: new town son the resource frontier in Canada[C]//Resource Communities. CSIRO, Australia,1988: 3~19.

[3] Marsh B .Continuity and decline in the anthracite towns of Pennsylvania[J].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1987, 77(3):337~352.

[4] Sporri VC, Borsuk M, Peters I. The economic impacts of river rehabilitation: A regional input-output analysis[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7, 62(2): 341~351.

[5] Narendar Pani. Resource cities across phases of globalization: Evi-dence from Bangalore[J]. Habitat International, 2008, 33(1): 114~119.

[6] 刘兴宇.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与结构优化实证研究[D]. 郑州: 河南大学, 2013: 39~42.

[7] 高峰, 张健, 王学定. 资源型城市接续主导产业的选择研究——以白银市为例[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4, 14(3): 88~91.

[8] 王洛林, 魏后凯. 东北地区经济振兴战略与政策[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28~35.

[9] 王小明. 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战略研究[J]. 财经问题研究, 2011(1): 48~52.

[10] 夏敏, 张开亮, 文博, 等. 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工矿用地时空变化模拟与生态风险评价——以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为例[J]. 地理研究, 2017(9): 1773~1786.

[11] 汪龙, 夏敏. 资源枯竭型城市工矿用地破碎度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以萍乡市安源区为例[J]. 江西农业学报, 2019(8): 126~133.

[12] 马克, 李军国. 我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国内资源枯竭型城市十年经济转型经验与展望[J]. 经济纵横, 2012(8): 1~7.

[13] 蔡绍洪, 陈胜男. 低碳经济约束与西部地区资源型产业发展[J]. 商业研究, 2012(5): 140~145.

[14] 傅静. 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研究——以景德镇为例[D]. 南昌: 江西师范大学, 2012: 11~12.

[15] 陈利兵, 葛孜. 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结构优化策略探讨——以江西萍乡为例[J]. 人民论坛, 2014(32): 209~211.

Exploration for Reindustrialization Strategy for Industrial and Mining Cities——A Case Study of Pingxiang City

CHEN Li-bing1, PENG An2

(1. School of Business, Pingxiang University, Pingxiang, Jiangxi 337000, China; 2. College of Finance and Statistics,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06, China)

Industrial and mining cities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China’s urbanization, but resource depletion and the subsequent deep-rooted contradictions have restric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ies. Therefore, the only way out is to implement a reindustrialization strategy, cultivate new mode for economic growth, optimize and upgrad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realiz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Pingxiang, as a typical industrial and mining city, on its way to reindustrialization,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its geographical advantages,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eading and auxiliary industries, optimize the industrial layout between regions, balanc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ounties, and be consistent with the overall goal of Pingxiang’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dustrial and mining cities; reindustrialization; industrial structure; Pingxiang City

2020-04-23

2018年度江西省科技计划项目(2018BAA208019)

陈利兵(1977—),男,浙江台州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产业经济与城市经济。

F299.27

A

2095-9249(2020)04-0035-06

〔责任编校:吴侃民〕

猜你喜欢

萍乡工业化产业结构
私募股权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我在萍乡过春节
Spring Festival in Pingxiang 我在萍乡过春节 Fawn Li
用音乐唱响萍乡故事——《萍乡百年原创歌曲精选》新书首发
前工业化的市场和市场行为:考古学视角
城镇化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研究
税收政策对东营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及意义
萍乡春锣的起源和流变
工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研究
基于“两基准”理论新解释的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