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释文》音注校勘三则

2020-12-24卞雅贤

萍乡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释文注音左传

卞雅贤

《经典释文》音注校勘三则

卞雅贤

(安徽大学 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陆德明《经典释文》为注音释义之大作,因传承年代之久,存在传抄错误、后人篡改等现象。对《经典释文》进行研究,则可以从校勘开始。根据实际使用情况,文章将《经典释文》中“夏、汙、过”三字反切校勘成果整理成文,以备指正。

《经典释文》;校勘;反切

《经典释文》为唐代陆德明所著,主要内容是对十四部儒道经典作出的注音及释义。该书保存了大量汉魏以来的音义材料。《经典释文》成书已有1400多年,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因反复传抄与多次刊刻,以及后人的修改等原因导致《经典释文》已非原貌,因此,对现有版本的校勘就显得极为重要。前代学人校勘成果主要有卢文弨的《经典释文考证》、法伟堂的《经典释文校记遗稿》、黄焯的《经典释文汇校》等,在实际运用宋元递修本《经典释文》中,发现“夏”“汙”“过”三字反切中,存在部分反切与被切字声、韵、调不匹配的情况。笔者通过对比其他韵书、查找原文、匹配音义,探究此三字反切存在的问题。

本文校勘所采用的底本为宋刻宋元递修本《经典释文》,同时参照通志堂本、黄焯《经典释文汇校》。校勘只取其首音反切,如字音、直音皆不取用。音韵首取《广韵》,若《广韵》中未收此音,再取《集韵》。

一、夏

“夏”字在《经典释文》中出现198次,有8次未出音,共190条注音条例。首音反切除去重复的共10条,包括:行雅反、古雅反、亥雅反、户雅反、胡雅反、户稚反、户嫁反、遐嫁反、胡驾反、尸雅反。现将“夏”字在《释文》以及其他韵书中的注音情况整理列表如下:

表1 “夏”字在宋元递修本《经典释文》及其他韵书中的注音情况

表1 “夏”字在宋元递修本《经典释文》及其他韵书中的注音情况(续)

从上表可以看出,户稚反、尸雅反,除了在《释文》中出现外,在《广韵》《类篇》《玉篇》等韵书中皆无此音。而古雅反,则在《集韵》《类篇》中出现。

古雅反在宋本《经典释文》中的原文为:“夏楚,古雅反,注同。”[1]766原文出自《礼记•学记》:“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郑玄曰:“夏,槄也;楚,荆也。”[2]1522“夏楚”在这里指的是教师使用的教具,“槄”是指类似楸的一种树,在这里应该是指用此树做成的教具。“槚”就是楸树的别称,《说文解字》:“槚,楸也。从木贾声。《春秋传》曰:‘树六槚于蒲圃。’”[3]111夏通“槚”,“槚”字为见母麻韵上声字,古雅反,应该是通假字“槚”注音。

户稚反在宋本《经典释文》中出现两次,分别是:“华夏,户稚反”[1]1047和“公孙夏,户稚反”[1]1178。首先看第一条“华夏,户稚反”出自《春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郑于是不敢南面。楚失华夏,则析公之为也。雍子之父兄谮雍子,君与大夫不善是也。”[2]1991这里的夏是指中原部族的名称。第二条“公孙夏,户稚反”出自《春秋左传•哀公十一年》:“桑掩胥御国子,公孙夏曰:‘二子必死。’将战,公孙夏命其徒歌《虞殡》。”[2]2166这里的夏为人名。此二义在《释文》中都为常见义,因此疑“稚”为“雅”讹字。

户雅反为“夏”注音,《经典释文》中共有151条,主要的义项包括:姓名、中国古代的一种历法、夏朝、华夏民族、乐章之名、大等。

(1)夏姬,户雅反,注下同。[1]274出自《毛诗》:“《株林》,刺灵公也。淫乎夏姬,驱驰而往,朝夕不休息焉。”[2]378这里的夏是指姓氏。

(2)公孙夏,户雅反。[1]1318出自《春秋左传》:“冬,郑公孙夏帅师伐陈。十有二月,吴子遏伐楚,门于巢,卒。”[2]1982这里的夏是人名。此条与户稚反在《释文》中的字头相同。

(3)夏正,户雅反,下“染夏”、《夏小正》同[1]279。出自《毛诗正义》:“三之日,夏正月也。豳土晚寒,于耜,始脩耒耜也。”[2]389是中国传统历法的名称。

(4)诸夏,户雅反[1]293。出自《毛诗》:“文武以《天保》以上治内,《采薇》以下治外,始于忧勤,终于逸乐。故美万物盛多,可以告于神明矣。内谓诸夏也,外谓夷狄也。”[2]417夏是指中原部族的名称。

(5)陔夏,户雅反下同[1]582,出自《仪礼注疏》:“宾醉,北面坐取其荐脯以降。取脯重得君赐。奏《陔》。《陔》《陔夏》,乐章也。”[2]1024这里的夏是指乐章之名。

(6)旌夏,户雅反,注同[1]1013。出自《春秋左传》:“舞,师题以旌夏,晋侯惧而退入于房。去旌,卒享而还。”杜预注:“师,乐师也。旌夏,大旌也。题,识也。以大旌表识其行列。”[2]1947这里的夏是大的意思。

(7)昔夏,户雅反[1]342。出自《毛诗》:“天步艰难,之子不犹。步,行。犹,可也。笺云:犹,图也。天行此艰难之妖久矣,王不图其变之所由尔。昔夏之衰,有二龙之妖,卜藏其漦。”[2]496这里的夏指夏朝。

可以看出,“夏”字反切为“户稚反”的两条义项都包含在其中,并且在户雅反为“夏”注音的151例中,有三条都是为“公孙夏”注音。而“夏”字作为华夏民族的义项,在户雅反中也出现了不止一次。且,“户稚反”此二条通志堂本皆作:“户雅反”。

综上所述,可证户稚反为户雅反之误。主要是因“稚”与“雅”字形过于相似,传抄过程中出现讹误。

尸雅反在《经典释文》中的原文为:“夏以,尸雅反,后放此,以意求之。”[1]1197出自《春秋公羊传》:“夏以斗建寅之月为正,平旦为朔,法物见,色尚黑。”[2]2196这里的夏是夏朝的意思。从上面罗列的“户雅反”为“夏”注音的条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是包含“夏朝”这个义项的,且不仅一例:

(1)夏曰,户雅反[1]363。出自《毛诗》:“或献或酢洗爵奠斝。斝,爵也。夏曰盏,殷曰斝,周曰爵。”[2]534这里的夏指夏朝。

(2)夏之,户雅反。下“夏人”同[1]366。出自《毛诗正义》:“《公刘》,召康公戒成王也。成王将莅政,戒以民事,美公刘之厚于民,而献是诗也。公刘者,后稷之曾孙也。夏之始衰,见迫逐,迁于豳,而有居民之道。”[2]541这里的夏指夏朝。

(3)受夏,户雅反[1]883。出自《春秋左传正义》:“九鼎,殷所受夏九鼎也。”[2]1743夏为夏朝。

通志堂本、抱经堂本皆作“户雅反。”“尸雅反”应为“户雅反”,主要由于“户”与“尸”字形十分相似,产生讹误。

二、汙

《释文》中“汙”字反切条例共27条,除去重复条例可以得到首音反切三条,分别是:乌故反、于俱反、忧于反。现将“汙”字在《释文》以及其他韵书中的注音情况整理列表如下:

表2 “汙”在宋元递修本《经典释文》及其他韵书中的注音情况

从上表可以看出“汙”字的读音比较复杂,但可以确定的是:于俱反和忧于反除了《释文》有注音外,其他韵书“汙”字皆无影母虞韵平声此读。

于俱反在《经典释文》中的原文为:“不汙,于俱反,曲也。”[1]868出自《春秋左氏传•序》:“四曰尽而不汙,直书其事,具文见意,丹楹刻桷,天王求车、齐侯献捷,之类是也。”[2]1706这里的“汙”为歪曲之义。

忧于反在《经典释文》中的原文为:“不汙,忧于反,曲也,注同。”[1]994出自《春秋左传•成公十四年》:“《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2]1913这里的“汙”与上文同,都是歪曲之义,而“汙”字本身没有歪曲之义。《说文解字》释“汙”:“秽也。一曰小池为汙。一曰涂也。从水于声。”[3]234汙的本义应该为:不流动的浊水。“汙”字在《经典释文》中存在着“汙、污”混用的情况,这里暂不讨论。汙、污二字共出音26次。义项包括:不流动的浊水、污秽的、不美好的品质、污染、洗去污垢、歪曲等。

(1)停汙,音乌。[1]110出自《周易》:“九三,井渫不食,为我心侧。注,渫,不停汙之谓也。”[2]60“汙”为不流动的浊水之义。

(2)汙,乌故反,汙辱之汙;又音乌,涴泥着物也,一音乌卧反。[1]161出自《尚书》:“旧染汙俗,咸与惟新。”[2]158“汙”为污秽的之义。

(3)明汙,音乌。[1]1513出自《庄子》:“今汝饰智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4]“汙”为不美好的品质、缺陷之义。

(4)汙白,污辱之污,乌路反。[1]333出自《毛诗》:“兴者,蝇之为虫,污白使黑,污黑使白。”[2]484“汙”为弄脏、污染之义。

(5)薄汙,音乌,烦也。[1]207出自《诗经•葛覃》“薄污我私。薄澣我衣。”[5]“汙”为洗去污垢之义。

(6)汙君,汙辱之汙[1]953。出自《礼记正义》:“书曰:‘宋子哀来奔。’贵之也。贵其不食污君之禄,辟祸速也。”[2]1854这里的“汙”为污染之义。

(7)汙车,汙秽之汙,《字林》一故反[1]980。出自《春秋左传正义》:“今人谓赤黑为殷色。言血多汙车轮,御犹不敢息。”[2]1894

可以看出,除歪曲之义外,其他意义皆由本义“不流动的浊水”发展而来。因此,《释文》中的“汙”出现歪曲事实之义,只能是假借他字。《说文解字》记载:“纡,诎也。从糸于声。一曰萦也。”[3]273《广韵》:“纡,萦也。曲也。诎也。劳也。又姓,后秦有肥乡侯始平纡貌。忆俱切。十二。”[6]从《说文解字》和《广韵》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纡”本义“诎”为弯曲之义,引申为歪曲。“汙”与“纡”字形上非常相似,将“汙”借为“纡”也是可以理解的,在《释文》中“汙”字甚至有两次直注“音纡”。

“汙”假借为“纡”,“纡”即为歪曲之义,于俱反、忧于反应该是“纡”的注音。

三、过

《经典释文》中“过”字出现91次,出音88次,首音反切除去重复共7条,包括:姑卧反、古禾反、古和反、古木反、古祸反、古未反、古卧反。现将“过”字在《释文》以及其他韵书中的注音情况整理列表如下:

表3 “过”字在宋元递修本《经典释文》及其他韵书中的注音情况

从上表可以看出,古未反、古木反、古祸反这两个读音在《广韵》、《集韵》等韵书中皆未出现。

在《经典释文》宋本中古木反出现的原文为“过此,古木反、又古卧反”[1]1051,“过此”出自《春秋左传》:“秋八月,大雩,旱也。蔡侯归自晋,入于郑。郑伯享之,不敬。子产曰:‘蔡侯其不免乎?日其过此也,君使子展廷劳于东门之外,而傲。’吾曰:‘犹将更之。’”[2]1999“过”应为经过之义。《经典释文》中古禾反为“过”字注音52条,义项包括:过往、古国名、古地名、经过等。

(1)弗过,古禾反,注同,崔古卧反[1]238。出自《诗经》:“独寐寤歌,永矢弗过。考槃在陆,硕人之轴。独寐寤宿,永矢弗告。”郑玄笺云:“弗过者,不复入君之朝也。”[2]321“过”为过往、过去之义。

(2)于过,古禾反,注及下同[1]1006。出自《春秋左传正义》:“处浇于过,处豷于戈。过、戈皆国名。东莱掖县北有过乡。戈在宋、郑之间。”[2]1933“过”为古国名。

(3)过涧,古禾反,注同[1]367。出自《诗经》:“爰众爰有,夹其皇涧。遡其过涧。止旅乃密,芮鞫之即。”毛传:“皇,涧名也。遡,乡也。过,涧名也。”[2]543这里的“过”为古地名。

(4)过楚,古禾反。[1]932出自《春秋左传正义》:“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报也。重耳过楚,楚成王有赠送之惠。”[2]1825“过”为经过之义。

(5)过市,古禾反,又古卧反[1]957。出自《左传》:“将行,哭而过市,曰:‘天乎!仲为不道,杀适立庶。’”[2]1861“过”为经过之义。

(6)欲过,古禾反,下遂过同[1]1127。出自《春秋左传正义》:“欲自武城还,循山而南。至武城而还,依山南行,不欲过武城。”[2]2101“过”为经过之义。

(7)过郑,古禾反[1]936。出自《春秋左传正义》:“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文公亡过郑,郑不礼之。”[2]1830“过”为经过之义。

(8)过申,古禾反[1]995。出自《春秋左传正义》:“楚子救郑,司马将中军,令尹将左,右尹子辛将右。过申,子反入见申叔时。”[2]1917“过”,为经过之义。

可以看出古禾反中“过”的意义除了专有的地名、国名,基本都为经过之义,从义项上看二者是符合的。且,木为入声东韵字,而过为平声戈韵字,二字声韵不符,而禾为平声戈韵字。“过”在通志堂本中的原文为“过此,古禾反、又古卧反”。那么,基本可以确定,古木反为古禾反之误。

古未反,此条反切在《经典释文》中的原文为“过谭,古未反。”在通志堂本中则为“过谭,古禾反。”“过谭”出自《春秋左传•庄公十年》:“齐侯之出也,过谭,谭不礼焉。及其入也,诸侯皆贺,谭又不至。”[2]1767“过”为经过之义。从上面的简单归纳可以知道,古未反和古禾反在义项上是符合的,且在“过”字的八十八条音注中,古未反、古木反都只有一条。基本可以判断为“禾”字之讹误。

至于讹误之原因,应为“未”与“禾”在字形上十分相似。“未”和“木”皆为“禾”之讹误。

古祸反,黄焯有校:“祸,宋本、粤雅本同蜀本作卧。”此条反切在《释文》中的原文为“退思补过,古祸反。”[1]1346其他韵书中皆无此反切,且古为见母字,祸为戈韵上声字,与过字音韵不匹配。“退思补过”出自《孝经》:“进思尽忠,退思补过。”[2]2560过应为过失、过错之义。过字在《释文》中出现91次,其中3次未出音,其中为过失、过错之义的仅有3条,皆出自《孝经》。除古祸反外,皆为古卧反。且经典释文中除此条注音为古祸反外,再无此反切。《释文》中“过”字为过失、过错之义的,除去古祸反此条,仅有两条,皆为古卧反:

(1)无口过:古卧反,注同[1]1336。出自《孝经》:“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2]2547过,为过失、过错之义。

(2)退而补过:古卧反[1]1341。过为过失、过错之义。

从意义以及上下字与被切字音韵地位的匹配情况来看,古祸反应为古卧反,祸为卧之讹误。

四、结语

本文中校补三字,主要是两种情况:一为反切语有误,主要是由于在传抄过程中因形近而讹;二为被切字有误,反切是为其本字或通假字注音。校勘对于阅读、理解古书尤为重要,希望文章中所校三字能对阅读《经典释文》有所帮助。

[1] 陆德明. 经典释文[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3.

[2] 阮元(校刻). 十三经注疏[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2.

[3] 许慎. 说文解字[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6.

[4] 王玉孝, 司惠国. 庄子精华[M]. 北京: 中华书局, 1937: 120.

[5] 王秀梅, 译注. 诗经[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6.

[6] 周祖谟, 校. 广韵校本[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7: 81.

Three Notes on Collation and Correction of the Pronunciation Annotation in

BIAN Ya-xian

(School of Literature, Anhui University, Hefei Anhui 230601, China)

LU De-ming’sis a great work of annot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Since it has been passed down for a long time, there are incorrect copies and deliberate tampering by later generations. The study of the classic can start from the collations and correction.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usages, the fruits of collations and correction of the three Chinese characters “夏、汙、过” in the book are compiled as a document for correction.

; collations and correction; counter-correction

2020-05-07

卞雅贤(1996—),女,安徽合肥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音韵学。

H12

A

2095-9249(2020)04-0073-05

〔责任编校:吴侃民〕

猜你喜欢

释文注音左传
《左传》“摄官承乏”新解
用语文方法为数字分组
《左传》疑难考辨一则
《左传》“讥失教也”句献疑
苦读千年史,笑吟万家诗。
从善如流
《肩水金关汉简(贰)》释文订补
用语文方法为数字分组
《马王堆汉墓帛书[叁]》释文补正四则
东巴文从音补到注音式形声字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