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墓葬理想与被隐藏的艺术品

2020-12-23马惺

锦绣·下旬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墓葬

摘要:中国墓葬文化历史悠久,人类的情感在墓葬文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经埋葬的不止是先祖的遗体,也包含着后人的孝道与对逝者死后状态的理想信仰,更有无数饱含劳动人民心血的艺术创造。这些心血创作被自愿放弃流通,伴随着后人对逝者的尊敬与逝者一起被埋葬地下,同时也组成了中华历史绚丽多彩的墓葬文化。

关键词:黄泉下的美术;墓葬;陪葬品;墓葬图像

墓葬作为文化现象,起源于人的生物本能,对生命的敬畏、对逝者的理想。中国的墓葬文化随着社会发展和文明的变化记录了自己的发展历程。

一、“入土为安”墓葬的早先理想

墓是安置去世之人的空间场地,葬是安置逝者的方式。《周礼》中曾经说到“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按照目前已知的客观规律来说,人的死亡不可避免,从原始社会开始,人类就会把死去的亲人藏于土下抑或洞穴空室之中,以此隔绝悲伤,免于亲人曝尸荒野。

中國墓葬文化历史悠久,在古人的传统观念中,死者入土是必然的归宿。古话有云:“入土为安”。人死后埋入土中,死者方得其所,家属方觉心安。过去的人们始终相信,死去的人并不是消弭于世间,而是灵魂脱离了形体,在《韩待外传》中有提到“人死曰鬼,鬼者归也,精气归于天,肉归于地。”所以墓是为尸体提供的归宿之所,哪怕只是浅浅土坑,但也是属于逝者的丧葬空间及可供后人祭奠的标志建筑。

二、墓葬的隐藏功能

一个传统的中国墓葬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地上的部分,以石碑、雕刻甚至礼仪建筑为主,可以被活着的人直接视觉观测,用以举行祭奠逝者的礼仪活动;还有一部分藏于地下,陈放逝者的遗体,有些墓葬还伴随着华丽的装饰图像与器物陈设,但通常只有被盗墓或考古行为才会让这些图像、器物重见天日被人肉眼所见。在儒家经典《礼记·檀弓篇》中曾经记载:“葬也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见也”。这句话揭示了墓葬文化的一个本质特征,即是建立墓的意义在于把死者和墓内的东西“藏”到人类的视线之外。根据传统礼仪,人死之后遗体要经过仔细的清洁、穿戴整齐以供生人举行仪式性的供奉,与已故亲人诀别,棺柩和陪葬器物会被公开陈列,直到下葬封闭墓室。然而,墓室一旦封闭,这一切就会消失于生人视野当中,包括墓室、死者、甚至陪葬的所有器物包括壁画、墓俑等等许多制作极其精美的图像和其他物件。

这些制作精美的陪葬器物,无疑具有珍贵的审美价值,但是在古代,这些器物和图像通常不会被古籍文献记载,直到20世纪考古学在中国的发展,才被人们鲜有所知。是什么原因让古人放弃这些精美器物的流通,执着的隐藏创作出来的图像和器物呢?

三、墓葬的主要两种形式

(一)早先的椁墓

中国古代的墓葬考古研究对历史、科学、宗教、人文等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根据近代对中国历史墓葬遗产的考古发掘,我们知道至少6000年前,新石器时期中期就出土过石棺与陶棺,在对墓葬的考古研究中发现,商到汉初被发现的古墓多为椁墓墓型。“椁,葬有木椁,廓也”。它是套在棺外的一种木结构,与棺组合成“棺椁”。常常存在多个箱室以用来存放随葬器物。椁是一个封闭的结构,逝者入棺之后,工匠在墓坑中建好椁室用来安置棺和陪葬物品,然后从上方对椁室进行封闭,以此隔绝墓的内与外。以椁藏棺的这种墓葬形式流传时间相当之久,在考古研究中,棺椁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时代,但在商朝到汉朝时代作为墓葬的主流形式,并且因为贵族对墓葬空间体积的增加,棺椁结构也变化的愈来愈大,更加复杂,除了可以放置更多的陪葬品以外,有些墓葬中有专门的放置陪葬品的椁箱,甚至有的墓中发现先的内外椁室及椁箱之间还设计了微型的门窗将其相连。

(二)椁墓到室墓

椁墓是商到汉初的主导墓型,根据《礼记·丧大记》中记载:“棺椁之间君容祝,大夫容壶,士容无瓦”;“君松椁,大夫柏椁,士杂木椁。”由此话可见,椁墓的建立在周朝有一定的礼仪制度,椁建设的规格、材质与墓主人的身位地位息息相关。但是,即使考古中发现规格再大的椁,即使被称为椁室,具备微型门窗,也不具备室的功能,椁中的木结构形成封闭的隔绝单元,将棺层层包裹,保护着逝者的身体。室墓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常规,汉朝开始,室墓成为了主导墓型。室墓与椁墓的区别在于,室墓类似于房子,有宽阔的内部空间,除了可以存放展示陪葬物品,墓室的墙壁墓顶也有了更多装饰,墓室建立之时存在门和甬道,墓中更是常有与墓主人息息相关的壁画铭文,可供人阅读观看,墓室不再完全隔绝。陕西旬邑百子村发现的东汉墓室在墓道口发现:“诸观者皆解屡乃得入”的铭文,墓室是可以供生人进入,根据文献和考古证据,汉朝的丧葬礼仪会在墓中完成最后的仪式,所以,在这个时期墓葬壁画、画像石、画像砖取代了以往的覆壁帷幕,成为室墓中的主要装饰。

四、理想的地下家园

(一)“事死如事生”

人类对死后世界总是有着各种设想,古人有认为死后“阴间”也可能会过着类似“阳间”的生活,从这个方向出发,秦始皇在墓中建立宫殿,制作兵俑作为臣民,陪葬无数财富以用来在地下世界守护他的陵园,甚至可以继续随着皇帝征战黄泉世界。作为前无古人的皇帝,秦始皇有足够的权力召集无数的劳力来为他修建陵园,但是这种劳民伤财的行为的确会为社会带来很多弊端,也正是如此加速了秦朝的灭亡。但是秦皇陵并不是偶然的现象,很多帝王贵族的在准备后事时,按照生前规格来进行布置,考虑到死后世界的安宁,墓主人或者为他举行墓葬的孝顺子孙定然是希望逝者安息世界更加豪华,室墓比起椁墓当然也明显更符合建设更好“地下家园”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巫鸿.黄泉下的美术——宏观中国古代墓葬[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1

[2]蔡淑娟.地下的礼俗世界:从山顶洞穴到氏族墓葬[J].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9(06):81-84.

[3]李虹. 死与重生:汉代墓葬信仰研究[D].山东大学,2011.

作者简介:马惺(1994—),男,汉族,吉林白山人,学生,美术学硕士,单位: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研究方向:视觉传达。

猜你喜欢

墓葬
河南渑池发现42座春秋戎人墓葬 形制与陆浑戎王墓基本一致
二里头遗址发现高规格夏代墓葬
敦煌晋墓画像砖研究
辽西慕容鲜卑墓葬所反映的鲜卑汉化
四川地区战国墓葬概况
河南洛阳发现曹魏时期大型墓葬
无故不窥中门
内丘西关清代石椁墓
突厥考古学文化的透视
浅论北方地区魏晋十六国墓葬中的釉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