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科学生班团建设小组化管理初探

2020-12-23廖昕

锦绣·下旬刊 2020年7期

摘要:传统班级组织形式作为目前高校班级管理的主要模式,其潜在问题愈加突出。而班团建设小组化管理模式的推行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工作的开展,适应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学生价值思维的多元化,也利于学生的成长和管理能力的锻炼。

班级是学校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班级管理的好坏对学生管理能否顺利开展有重大的意义。班级管理的方式诸多,而每一种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小组化的班级管理方式寄希望能提高学生自我管理、团结合作的能力,较大提升学生积极性和课堂教学质量。但小组化管理方式也存在很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使得小组合作式的班级管理方式能真正运行起来,是本文在说明以及实施管理方案后的工作重点。任教育历来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青少年重大教育问题,同样也引起中美两国政府与广大民众的广泛关注。本文从青少年责任教育概念入手,分析比较了中美青少年责任教育的目标、内容与实施方法,通过比较分析得出我国青少年责任教育需要加强和改进之处。

关键词:班级管理模式;高等学校制度创新;学生工作小组化管理

“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变革开展的新要求,要走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必须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实施立德树人工程。这也就必然要求高校深入推进全员育人工作,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激发学生成长成才的内生动力;将育人工作延伸到教师难以发挥作用的领域与环节中。

大学班级为高校教育和管理的核心载体,是大学生群体的基本组织单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的革新、高校学生价值思维的多元化转变,传统班级组织制度已不能很好地顺应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需求。针对目前国内高校班级组织制度存在的问题,设计并试行了小组化管理模式,使之能够更好地适应形势需要,促进学生工作的开展,服务于学生的成长。

一、当前国内高校班级的组织形式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等学校班级管理中大部分采用传统的职能型结构,即在班级中设立班长、团支书、宣传委员、组织委员、学习委员、体育委员、生活委员等职务。虽然在多数情况下它是有效的,但依然有一定的问题。例如:基层团支部功能淡化,班长为核心,在具体工作实践中,事实上团支书成了班长的“秘书”,团干部里面的宣传、组织委员则更是徒有其名;普通学生自我管理意识缺乏,班级中班委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意识得到了很大提高,但其余学生的意识不强、班集体概念淡化、集体意识不强;传统班干部工作集中在少数同学身上,客观上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和“学生官僚”的出现。

固化模式中的学生管理方式是一种外部控制的方式,涉及面窄,无法调动大部分同学的积极性和潜能,班级事务集中在部分班委管理中,加剧了班级概念的减弱。这种班级意识的减弱,显然对于学生团体意识的培养是没有益处的。

二、以城乡建设系为例具体分析班团小组化管理开展的原因

要针对专科学生制定管理方案,最重要的是挖掘出对本、专科学生教育管理实施过程里的差异。以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城乡建设系为例,学生目前2300余人,其中2000余人为专科生,占比达87%。在对辅导员和任课老师的调研中发现,本科学生普遍自我管理较强,但班团意识不如专科生强,相較专科生更倾向于自我决断。而专科生自我管理能力较差,但更倾向于听从某个多数人认可的集中力量的引导。这种集中力量可以理解为某个深受学生认可的辅导员及其管理团队,或者某一群深得人心的学生干部队伍。在对本专科学生教育管理差异化研究中发现,本科班级更换班委或辅导员后影响并不大,因本科生大多擅长自我管理,外部环境改变,稍加引导后能维持较不错的课堂纪律与效果。但专科学生在此方面和本科生差异较大,如果某个深受专科班级喜爱的辅导员或者班团干部团队发生更替,新辅导员接手管理此班级的难度会非常之大。不同管理文化的过度期会让专科学生很不适应,而且他们没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需要依靠集中力量的引导。当集中力量发生改变后,学生的班风学风都要受到很大影响。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专科生需要集中力量管理和集中力量不宜经常更换的结论。但需要明确的是,基于学院发展和辅导员个人发展的客观情况,要实现专科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不更换管理集中力量的情况是非常罕见的,辅导员更替是常态,这看似走入了一个死循环。

三、班级小组化管理模式的设计

班级管理模式设计中核心是把握学生工作的中心任务,即紧紧围绕充分引领、帮助、服务于学生发挥自我能力,提高自我管理的意识,致力于将大学生培养成符合自身发展要求也符合社会需求的政治立场坚定、创新性强的复合型人才。

基于这种现状,初探一种新型管理模式:即班团建设团队以小组化管理模式推进。具体方案为将班级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分横纵两个维度管理。这样的管理模式让学生从刚进校就适应不停更替的班团管理队伍,而且是一种相互协作的自我管理模式。如果对某个小组的管理制度与举措不认可,那么轮到自己的小组轮值时就会想办法改进。小组化的班级管理模式如下图:

(一)城乡建设系制定的小组化班级管理制度。

班级管理制度主要有两个维度,分别为:

1、纵向:将班级分为数个管理小组,每个小组由组长牵头,下设分管班级事务的各个委员,每个职位有相对应的职责,涵盖整个教育管理过程中里所有事宜。采取轮流管理,每次小组更替后,开展主题班会进行计划和总结,班级所有学生为旧轮值小组打分测评,也为新轮值小组提出建议。再则,也有利于提升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质量,一方面部分课程本身就需要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另一方面小组化有助于相互促进学习。这样,结合学工、系部的小组化管理模式将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为小组化管理模式提供更大的舞台。

2、横向:班级小组化管理模式打破了常规的班委建制,以组长为管理核心,下设学习、生活、文艺、体育、宣传、心理等六个小组,以小组作为班级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基本单位,改变单纯以宿舍或其他小团体为活动单位的现状,班级内的每一名成员都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选择参与其中的一个小组。

(二)班级小组化模式管理后的优势。

小组化班级管理模式于2019年9月起在土木工程学院城乡建设系19级中试行,经过一个学期的运行,班级发展形成了一种良好的态势。学生对于班级的认可度得到了提升,各类学生活动的参与性不断加强,学习成绩在同专业班级中处于领先地位,特别是班级成员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改变,其自我管理意识和集体意识不断提高。

(三)在小组化管理模式下的加强学风建设,提升教学质量。

为推动班级管理制度建设,打造优良班风学风,系部与学工组联合成立班风学风考勤小组,分专业展开具体工作,由当月轮值的班级管理小组或由学习小组具体负责。建立专业群,群内成员包含此专业任课老师,小组成员和相应辅导员,以QQ为载体,加强三者日常沟通交流。

学生作为主体,综合能力和自主能力的提升对于班级管理、学风建设起到关键性作用。班级出勤情况和打分数据主要用于分析整个班风学风情况,如其他情况不变,某班在更替了管理小组后,出勤率出现大变化,可能是小组管理的问题。打分数据主要用于考查任课老师及辅导员等等。此数据分析可纵向、横向结合分析,可得出的结论很多,最适用的用途在于能反推任课老师的课堂管理情况和辅导员班级管理能力。因为本制度刚实行一学期,数据有限且波动不大,还无法分析出更细致、深入的问题。

四、问题

班级管理中的小组化模式是在学生管理方面进行有益探索和实践,尽管经过一学期的试行,取得了比较理想的结果,但是也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

1.小组化班级管理模式未来的发展。现在从整个班团管理调整的方案来看,最大的问题在于小组化班级管理模式未来究竟如何发展还不明确。轮换制度如果各小组出現巨大差异,最终也可回归传统班委建制,即让某个小组确定管理。总之,此方案调整重在过程,重在全员参与。

2.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具体的问题:包括学生的氛围意识及人际交往意识较强,但缺乏主题意识、互助互赞意识以及沟通意识;每次轮换的班会,对当值的小组评价方式标准不明确、奖惩方式缺乏新意且不能及时执行;轮换制度带来的很大问题是工作的衔接和惯性的产生造成了这种安排方式的低效,在和教学结合上还需要磨合。

以上,选择全员参与的小组合作式班级管理的内容以及多元的进行小组合作式班级管理的评价的班级管理政策,是一项有效果,但问题和困难更多的班团建设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实践和改进。

参考文献

[1]钟边. 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J]. 中国编辑, 2014, 000(001):1-1.

[2]刘晓勤.大学新生班级建设中目标管理的对策[J].天中学刊.2005(3):130-131.

[3]李为.高等学校班级组织管理制度创新初探[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37-38.

作者简介:廖昕(1992—),女,汉族,四川成都人,助教,工学学士,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研究方向:防震减灾及防护工程。

基金项目: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校级质量工程与青年科研项目,项目名称:《新时代独立学院工科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策略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9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