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网络诈骗盛行背景下我国高校面临的挑战及防范路径研究

2020-12-23刘柯兰

锦绣·下旬刊 2020年7期

摘要:互联网的进步为高校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此外亦增添了挑战。在新型网络诈骗背景下,由于网络诈骗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愈演愈烈,我国高校面临着各式各样的问题。本文通过剖析网络平台欺诈的四种主要类别,分析我国高校在新型网络平台欺诈盛行背景下面临着缺少系统的网络安全专业课程、缺少防止欺诈的安全网络平台坏境、缺少与多方主体的联动合作,导致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淡薄。由此,作者提出开展网络安全课程、营造安全的网络环境以及多方主体联动合作的防范路径,以期为高校防范网络诈骗做出贡献。

关键词:新型网络平台诈骗;网络诈骗类别;防范路径;

网络诈骗是互联网行业发展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召开的安全大会上多次强调重视新时代信息化的发展,重视网络安全防控,改进网络安全保护法,不断推动我国建成网络强国。随着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国家越来越重视网络安全知识和网络安全法律的学习,根据新时期网络安全新情况,网络安全保卫部门专门根据网络平台欺诈、网络平台散布流言、网络平台反制等等难题设置专门的职能部门展开有效的维护。

一、新型网络平台诈骗的类别

经查找相关资料发现,在高校内最常见的诈骗手段有虚假交易、小额贷款、木马病毒、网络诈骗、代销产品等,而目前最值得关注的是网络诈骗。

(一)网络平台传销诈骗

网络平台传销属新型的犯罪类别,经由某一个或者某几个网络平台使用者构成,通过网络平台这一模式来发展下线,骗取下线人员钱财的网络诈骗手段,其目的是为了骗取大量的钱财满足自己的私利。[1]网络传销抓住人们想改变现状,认为投入较低成本便会带来较大的收益的心理,引诱人们上当受骗。例如不法分子在网上散布的话语:“想生活得好一点吗?想小投入获得大收获吗?如果想过得更好,请点进相关链接,就会获得意向不到的收获。”这些都是典型的网络传销宣传广告,一旦有人抱着一夜致富的心理被传销广告吸引,就会掉入不法分子的陷阱。

(二)网络平台购物诈骗

网络平台购物诈骗应是网络平台诈骗中极其常见的诈骗类别之一,主要归为两种类别:一应是违法者通过木马病毒来并吞用户的钱;二是犯罪分子会提出先让消费者付款然后再发货的方式欺骗消费者。木马病毒的诈骗主要是犯罪分子通过借口第三方支付平台出故障,要求银行汇款或转账,或是犯罪分子提供一个新的支付链接,消费者进入链接,犯罪分子就会将消费者网上的钱转入自己的卡。先让消费者付款而后发货是犯罪分子在某宝或某东网络交易网站冒充商家,向民众散布虚假的相关商品消息,引诱消费者进圈套中,或是直接编制虚假的商品交易网站,向买家群体发布无商品的虚假商品信息,借机向消费者散布优惠消息欺骗消费者。

(三)网络平台中奖诈骗

网络平台中奖欺诈亦是网络平台欺诈中常发生的欺诈类别。网络中奖诈骗是犯罪分子通过制作虚假的网址和链接,在老百姓上网过程中弹出虚假的中奖网址,如“恭喜某某网民,在点击某网址过程中意外获得一等奖,点此链接进行领取”。网上中奖诈骗大都是以丰厚的奖金和奖品来引诱网络防范意识薄弱的民众,[2]当网友信以为真点开链接填入资料后,不法分子就会将钱转入自己的卡。还有部分不法分子称对方号码中奖群发虚假中奖信息以丰厚的獎品为诱饵,要其先打入一笔小额代领费,待受骗人思量金额不大打入不法分子银行卡后,其又要求再打入另一笔保证金费用接二连三的骗取受害人。

(四)网络钓鱼诈骗

网络平台钓鱼欺诈是近几年偶然出现的新名词,其主要是犯罪分子通过传送具体内容不太详实的邮件及捏造虚伪的门户网站欺骗受害人。[1]网络钓鱼通常表现为:第一,邮件钓鱼。诈骗者通过发送较多中奖、兑奖、返现等欺诈性的邮件,一步步诱导部分网络民众在其指令下输入相关的账号和密码,待受骗人点击确定后将受骗人的钱财占为己有。第二,虚假交易式钓鱼。这类诈骗类型与网络购物诈骗有相似之处,但是这类诈骗是抓住受害者贪图便宜的心理,在某些平台上发布虚假的低价商品,骗取受害人的钱财。第三,假冒网站式钓鱼。部分犯罪分子抓住人们不注重细节的心理,通过制作与某些正规网站极其类似的网址引诱受害者上当受骗。[2]

二、新型网络诈骗盛行背景下我国高校面临的挑战

2018年CNNIC发布的中国民众使用互联网的情况统计报告中显示,到2018年6月底,国内上网的人数到达8.02亿,全国网络的普及率达到57.7%,其中利用手机上网的民众达至7.88亿人,占全国比率的98.3%。另外,通过报告还发现学生在全国使用网络的占比是24.8%。[3]这一数据说明网络信息高速发展,学生对网络使用率越来越高,网络诈骗在学校中出现得越来越频繁,特别是高校大学生网络受骗率越来越高。

(一)高校缺乏系统的网络防骗专业课程

高校在培育高素质人才过程中,由于缺乏规范的网络安全课程内容,教学形式过于单一,导致高校大学生面对网络安全时缺乏防范意识与防范措施。据新闻网统计数据表明,在对全国高校的校园网络安全的调查结果显示33.33%的受访者表示更加了解一般法律, 仅有9.42%的老百姓给出比较了解因特网相关的法律法规,而对于两部分内容均不太了解的占比47.46%,而是两部分内容均很了解的只有9.78%。在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网络法律乃至法律的了解并不详细,甚至大部分对网络法律完全不了解。

(二)高校缺乏安全的网络学习环境

人才作为绿色环境构建的主要参与者,在环境构建过程中占据重要位置,而高校作为培育人才的主要场所,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对于人才的培养也是尤为重要的。构建网络安全管理机制,提高网络安全综合治理能力,为学生提供和谐、安全的网络平台坏境及网络空间。网络环境指高校在通过网络进行教育教学,或是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过程中对其效果有所影响的网络信息环境,高校的网络环境不仅仅会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深远影响,而且也会对高校网络教育教学产生重要影响。[4]可见,创建和谐的网络平台坏境降低大学生网络平台受骗率应是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高校缺乏与多方主体的联动合作

高校的因特网诈骗规避仅尚存于高校内部,缺少与社会组织、家庭成员之间的联动合作,造成高校的网络安全防范措施缺少内在的内驱力。网络的多样性、复杂性意味着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能完全掌控互联网,这就要求我们树立网络育人的“协同”思维,通过与多方力量形成合力,挖掘出网络对于教育的重要价值与意义,共同推进发挥网络的教育价值,建成安全、科学、全面的服务网络,继而发挥网络平台对于舆论导向的正确引导,突显高度开放的网络平台对于网民中的价值引领作用。[5]

三、新型网络诈骗盛行背景下我国高校防范路径研究

(一)开展网络安全专业课程,树立学生安全防范意識

在新型网络诈骗盛行背景下,高校开设网络安全课程是很必要的。首先,高校应当根据网络平台欺诈增设专门机构的专业课程,协助大学生理解网络平台欺诈界定、网络平台欺诈类别及网络平台欺诈相关的法律。其次,将网络安全知识渗透到选修课和必修课,激发学生对网络安全的知识的兴趣。三是高校可根据校内外的各类资源,开发相关的网络校本课程和网络校本教材,既能突出高校对于网络以及网络安全知识的全面系统的认识,亦利于激发大学生学习网络平台相关具体内容的热情,破解学生网络平台知识匮乏、网络平台规避风险意识薄弱的难题。

(二)营造安全的网络环境,为高校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持

自互联网出现以后,逐渐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力量。但由于不法分子的错误引导,致使高校大学生在使用网络过程中上当受骗,因此,营造安全的网络环境帮助大学生识别并防范网络诈骗是很必要的。首先,高校应当提供防病毒、防黑客、信息内容过滤等等基本功能的系统,有效地保障高校各类文档的安全传输,保障课堂教学及管理工作的正常展开。再者,高校应该为网络配置专业的设备并配备具有网络专业知识的维护人员,确保为大学生提供绿色健康的网络环境。最后,大学生也应该向网络管理者学习相关的网络安全防范技巧,从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了解网络诈骗与网络安全。

(三)多方主体联动合作,为防范网络诈骗提供内在动力

面对新型网络平台时代背景之下的网络平台欺诈,政府部门、社会以及高校三方活动主体应当采取联接互动的方法,为高校构建安全的网络平台及高校大学生防备网络平台欺诈提供驱动力。首先,政府应改革并完善相关的网络安全法律,为大学生遭受网络诈骗提供法律保障。其次,社会相关组织应协助相关部门与高校,结合我国当前的法律与实际情况对相关的网络防范技术进行研究,促使高校的网络防范和网络管理更具合理性、科学性和规范性。第三,高校应定期邀请相关的网络安全专家、研究人员到学校开展讲座、会议,帮助学生解决在网络受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宫路,丁力.网络传销犯罪模式及侦查对策研究[J].公安研究,2007(12):32-38.

[2] 秦妍.网络诈骗犯罪探析[J].法制与社会,2011(29):275-276.

[3] 郭春涛.网络诈骗的概念、主要表现及犯罪构成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2011,(4):62.

[4] 李玉琼.论网络钓鱼诈骗犯罪的原因及对策[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30(05):111-116.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第42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ac.gov.cn/2018-08/ 20/c_1123296882.htm.

[6] 纪艳敏,王郡,叶进.网络恶搞与高校网络社会生态环境优化[J].前沿,2011(15):177-180.

[7] 骆郁廷,付玉璋.论高校网络育人协同机制构建的时代价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34(04):128-134.

作者简介:刘柯兰 ( 1994 —) ,女,贵州织金人,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民族教育。

*基金项目:贵州师范大学高校学生“预防套路贷、校园贷、新型网络诈骗”专项研究课题“新型网络诈骗盛行背景下大学生风险防范与教育引导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902)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