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心理健康体系建构—基于积极心理学视域

2020-12-23江进

锦绣·下旬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心理学心理健康心理

江进

摘要:如今的社会里,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体系构建方面,最有影响力的,就应该是大学生所在高校里开设的课程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积极心理学领域中,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体系的构建活动,首要的任务就是要解决现有的教学方式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体系;积极心理学

引言:

目前,我国对于大学生的要求不再只是知识储备,也逐渐开始注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各大高校都开设了各类有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建设的教育课程,但就如今的情况来看,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这样情况下,如何从“问题”模式逐渐转化成“发展”模式,就变成了教育研究人员如今应该最先着手处理的问题。

一、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简单来说,就是指人类要通过个体自身的积极思想来建立属于主观的幸福感。那么,基于积极心理学上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教育对象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以人的向善性为价值取向,运用积极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从正面发展和培养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防治各种心理问题,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

二、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现状

(一)课程指导思想消极

大学生心理健康体系的构建,也就是社会上最直接的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主要阵地,对于它最大的要求,就是要符合大学生心理教育的最直接的目标,其次要促进学生提升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再而对于学生们心理潜能的正确开发。但是,就目前了解情况而言,各大高校中所开设的大部分课程,基本都是以心理知识的基础普及、心理问题的提前预防、心理疾病的正确治疗为主要的学习内容。这些本没有什么问题,但如果综合来看,现有的课堂教学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将消极心理学作为主要思想”的问题,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更加把注意力放在诊断性心理学,和矫正性心理学这两个方面上。换句话说,就是学生们会越来越将注意力放在“心理问题”上。这种环境下的教学,一定要把握好度,不然就很容易让学生们产生自我情绪投射的现象,将负面案例中所出现的问题与自己的亲身经历进行对照,从而形成情绪暗示,不利于学生们积极心理的形成[1]

(二)教学形式较为传统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比较特殊,它既有类似于普通学科传统教学的方面,但它又不能算作真正传统意义上的学科教学。在大部分人的传统观念里,普通的教学模式中,主要目标还是教师系统性传授知识、学生高效性学习技能,但是如果把这一套老方法搬到心理健康的课堂上,就不那么贴切了。对于心理健康,教师更应该强调在课堂中学生们的参与程度和体验感觉。但由于课时不够、场地固定、教师分配不足等种种不可抗力的原因,现在的课程里,基本都是一个教师带着几个班级,甚至几个年级。教学方式,也因为是同一个教师的缘故,授课方式较为固定,缺少多样性,授课内容也是理论和基础知识讲授过多,实际案例与实践活动进行较少,无法让学生理论结合实践融会贯通。

三、积极心理健康体系建设

(一)转变人们的思想看法

如果想要彻底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放到“积极心理学”领域中,最应该改变的就是人们的固有思想,在过去,不论是谁都认为只有出现了心理问题的人,才需要进行教育。但是心理健康,其实不仅仅只是针对心理或精神层面上那些或多或少有某些问题的学生,也对那些比较突出或者有积极追求倾向的学生们有一定的影响。所以说,教师必须要以平等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真正能够从心底信任学生,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也都要包容进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争取能够跟学生之间搞好师生关系,以朋友的姿态,真正用心去感受学生的心理活动。

(二)调整课程体系

下一个需要调整的就应该是课程体系了,在内容上要抛开以“问题”为线索的传统授课和引导方式,从“积极”的这个侧面入手,大体上可以分成心理健康必修课和心理素质培养选修课这两个部分。在所有学生都必须出席的必修课中,可以把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和普通的技巧作为主要内容教授给学生们,并对这些内容改变以前的方向,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来进行解读。之后,对于学生们可以根据兴趣来自由选择的培养选修课来说,教师不能够强迫学生们做选择,要遵循学生性格兴趣的多样化,应该让学生们在充分了解了自身的兴趣爱好后,权衡考虑问题。同时,学校也要能够按照不同的研究方向,开设多门课程。

(三)改革教学方式

对于心理教育这个比较特殊的科目来说,教师在进行课程预备之前,就應该先弄清楚,在积极心理学这个基本属于全新的视域下,心理健康的新方式就应该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它更强调学生怎样能通过不同的方式或者体验,来获得积极的社会或者心理的体验感受,真正体会到自己学到的知识能够为自己所用。高校的教师可以采用团体训练和素质拓展的训练方法,适当改变课堂的物理环境,营造自由愉悦、安全和谐的心理环境,使用团体游戏、角色扮演、案例讨论、心理剧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体验,从而有效地巩固课堂学习效果[2]

(四)营造积极的周边环境

积极性的心理品质的形成,不能只依赖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的交流和学习,还要取决于学生是否存在于积极的健康心理环境,学校、家庭、社会应该三方一起出力,真正地重视起周边生活环境对人们的心理感受的刺激、积极品质养成的重要意义。

四、结束语

与其他的传统学科略显不同,作为一门真正意义上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中心的课程,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心理健康体系构建就显得极为重要,能够真正地促使学生深入审视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为更好地发展自我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斐.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探析[J].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8, 034(006):8-10.

[2]于丽玲, 张斌. 从医学生的心理需求现状探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J]. 卫生职业教育, 2018, 036(002):40-41.

猜你喜欢

心理学心理健康心理
“没有用”的心理学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跟踪导练(二)5
心理小测试
如何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认知
打喷嚏个性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