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本细读,让古诗教学更有滋味

2020-12-23倪丽琴

知识文库 2020年22期
关键词:古诗李白文本

倪丽琴

在中职语文古诗教学中,存在解读内容浅薄混乱,重知识轻情感,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中职学生的培养目标出发,可以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让古诗教学回归本味,更有滋味,从而促进中职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1 国学热的大背景

近几年董卿主持的《中国诗词大会》以其个人知性优雅的气质,近距离有文化的艺术设计,以及新颖别致的活动呈现传承着中国文化,影响着身边的人们。北大教授康震在《喜马拉雅》开设的《康震品读古诗词》栏目,凭他广博睿智的知识,幽默独到的讲解,深情并茂的诵读吸粉无数,很多中国百姓因此接触并爱上了中国传统文化,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

2 中职古诗教学的现状

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被选入中职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应该说都是经过时间积淀的经典名作。但中职语文老师在教学这些古诗时颇为头疼,中职学生对这些作品的学习不感兴趣,教学效果甚微。究其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2.1 学生层面

中职学生虽然经过9年语文系统学习,对中国古典诗词也有些许积累,但相对阅读习惯久佳,对古诗积累还远远不够。进入中专学习后,重技能重专业学习,对语文学习不够重视,对古诗学习更是有一种心理上的畏惧,学习古诗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死记硬背一些知识、诗句而已,理解上有较大困难,不能真正读懂古诗的深刻内涵,也不想多读。

2.2 教师层面

1)认识不足,被边缘化。部分中职学校一味提倡“知识够用,技能过硬”的办学理念,导致文化课教师被边缘化的迹象,部分中职语文教师的语文课程观有失偏颇,受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的影响,在课堂上偏离了中职语文教学的轨道。

2)积累不够,解读肤浅。部分中职语文教师忽视了个人修养的提升,对古典诗词积累不够,过分依赖教参,依赖媒体,对古诗的解读浅薄混乱。对新课改要求断章取义,片面理解,过分强调课堂的热闹,游戏式的表演,丧失了古诗教学的真滋味。

3)机械训练,课堂无趣。部分中职语文教师古诗教学就是应付学测,课堂上注重习题训练,死记硬背,课堂沉闷无趣,严重影响中职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兴趣。

3 中职古诗教学的改进策略

《中职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到,中职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促进中职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中职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具体是指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具体问题时所需的语文学科关键能力和必备的品格,包括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创新四个方面。中职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对于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应从学生终身发展,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的高度来选择古诗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古诗是最有滋味的文学样式,最具有形象性与情感性的特征,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最有帮助。要想读出古诗中的滋味,笔者认为“文本细读”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那么,文本细读,在中职语文古诗教学中该如何具体运用呢?

1)美读吟诵,读出古诗的韵律之味

叶嘉莹先生是我国著名吟诵大师,她认为:“近体诗之平仄声律的形成,其实是把吟诵时声吻之间的自然需求加以人工化了的结果,格律完成乃是为了配合吟咏诵读的需要。”

古诗注重格律音韵之美,通过平仄,用韵,复沓等手法创造一种音乐之美。它是一种无声的音乐,通过美读吟诵,可以化无声的诗词为有声的听觉感受,传达出古诗内在的韵律之美。例如《诗经》大多是四言体的民歌,诵读时要两字一顿,如“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又如杜甫的代表作《登高》是一首七言格律诗,每句节拍停顿是二二二一,每一节拍后一字遇到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时宜作停顿,这样在琅琅诵读中有助把握律诗对仗的特点。

不同的古诗有不同的风格,不同的基调,有的适合浅吟低唱,有的适合引亢高歌,同一作者在不同时期不同境况下写的诗歌格调也有差异。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播放名家诵读,也可以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来把握一首古诗的长短,轻重,快慢,高低的节奏,把握一首的基调,从而把诗意准确传达出来,体会其抑扬顿挫的音韵之美。

2)情境体验,读出古诗的诗境之味。

所谓诗境,就是意境,也叫境界,是诗人用形象思维的方法,把生活反映在作品中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境界。古诗非常讲究意境之美,诗境之味。要想真切感受古诗中的意境,离不开文本细读。

例如教学李白的《将进酒》这首诗时,我们可以设置这样的情境:

同学们,在你们的学习生活中,免不了风风雨雨, 那么此时你们是沉沦彷徨,还是依然坚强自信?一代诗仙李白,也有失落忧愁的时候, 那么,他又是如何来解愁消愁的呢?

在这样的情境预设之下,学生把自己放到了诗中来进行阅读。“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诗歌第一二两句就把学生给震撼了。这时我们可以追问:李白到底有多大的忧愁才会“朝如青丝暮成雪”?面对人生的不如意,李白是如何表现的呢?假如换作是你,你又如何面对?

通过文本细读,会发现李白采取的是尽情喝酒的方式,“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里不是矛盾吗?明明是失意,怎么说是得意呢?原来这是文学上正话反说的表现手法。那么李白是一个人喝闷酒吗?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随着对文本的进一步细读,学生发现原来是一群挚友在喝酒,还引亢高歌。这时老师可以顺机而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挚友一起欢乐的时候,会以怎样的方式庆祝欢乐?以此激活学生类似的情境体验。

这样情境体验下的文本细读,触动了学生的内心,唤醒了学生的激情。此时学生明白:黄河之水也好,三百杯洒也好,五花马也好,千金裘也好,其实都是李白万丈豪情的载体。在情境体验中,学生似乎回到了李白那个年代,似乎亲眼看到了那个狂放自信的李白,听到他正伴着美酒吟诵着那首慷慨激昂的《将时酒》。

3)含英咀华,读出古诗的诗意之味

古诗言简意赅,一字值千金。文本细读要抓住古诗中那些意蕴丰富的词语,通过对这些词语的辨析,揣摩,品味出其中深味。如杜甫的《旅夜书怀》有这么一联:“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一联历来为人所称道,特别是这句诗中的“垂”和“涌”可谓是妙不可言。为了体会这两个字的妙处,我们可以尝试运用换字法来辨析,揣摩。譬如把那个“垂”字换成“挂”字好不好?学生在比较中感受到“垂”字比“挂”字更有纵向感,星星低垂,遥挂在天空中,更能衬托平野的广阔,更充满诗意,耐人寻味,而用“挂”字则显得平淡无味。那么“月涌大江流呢”?月应是映在江水上面啊,怎么会是涌呢?这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把自己放入那个画面之中。这时学生仿佛看到大江在激流澎湃,而此时正有一轮明月,映在汹涌的江面之上,随着大江的澎湃起伏,明月也在跌宕起伏,这样想来,这个“涌”字把大江的磅礴气势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如果再细读品味,我们会发现,一切景语如情语,这两个写景的词语,还暗含着诗人深沉的情感。以星光之微,垂平野之阔,不正是以沙鸥之小对天地之大吗?所以这个“垂”字所表现的意境是孤独的,它正好呼应了“危樯独夜舟”中的“獨”。“涌”这个字表面在写江水奔流,其实又何尝不是作者内心的孤独凄凉情绪正如这大江之水在奔涌不止呢?

通过对精妙字词的含英咀华,我们能透过表意读到其深厚的诗意之味,能够把古诗的原汁原味解读出来,从而给学生精神的熏陶。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运用文本细读解读古诗,有利于激活中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古诗阅读兴趣,提高中职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提升中职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文本细读让古诗教学更有滋味,让中职学生爱上古诗,爱上语文。

(作者单位:江苏省惠山中等专业学校)

猜你喜欢

古诗李白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古诗教我珍惜时间
劳劳亭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诗仙李白的归宿
倒下的那一刻
唐.欧阳询《九成宫》集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