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传承和发展地方传统文化的对策思考

2020-12-23储德平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桐城派桐城传统

高 宁,储德平

(1.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桐城 231400; 2.江淮工业学校,安徽 桐城 231400)

2017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1]中国的文化自信来源于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所以文化的传承至关重要,它“关乎我们的民族风貌、地域特色、风俗习惯的延续和保持,甚至于行为品行、审美旨趣和生活德性的养成。”[2]因而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是我们的责任,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需要。本文以桐城文化为例,着重探讨其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1 地方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地方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肥沃的土壤、营养的来源,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各地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是人们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1]。因此,弘扬地方优秀文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地方传统文化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由人创造,为人所特有。一个地方的传统文化是由当地的群众在长期的生活劳作中所沉淀出来的东西,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习俗文化等。所以,地方传统文化一般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桐城是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地方传统文化,同时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比如黄梅戏,依然在今天桐城的街头巷尾传唱着。桐城市建设了严凤英戏迷俱乐部,请专家免费为市民提供黄梅戏教学服务;同时,俱乐部在全市所有乡镇和街道都建立了分支机构,吸引了大量的戏迷。除此之外,以“六尺巷”为代表的众多民间故事与传说,还有桐城的民间歌谣,均为桐城地方老百姓所耳熟能详。

其次,地方传统文化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精神支撑。文化含义的范畴很宽泛,但其核心还是思想,比如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甚至人的潜意识都会受到文化的影响。所以一个人在一个地方长大,耳濡目染,必然会受到当地文化的影响。小到个人,大到城市,都会打上当地的文化烙印。因此,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也离不开这个地方的传统文化的影响。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桐城,其文化的内涵很丰富,有学者为其总结了六点基本特性:(1)中国农耕社会的儒家文化;(2)移民文化的包容性;(3)耕读传家的务实性;(4)家族传嬗的延续性;(5)讲学论文的扩散性;(6)与时俱进的开拓性[3]。从中可以看出桐城人有着崇实、尚文、精进、容通的精神。从改革开放初期开始,桐城人就以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和精明聪慧,活跃在祖国各地,并让桐城的乡镇企业蓬勃兴旺,前十年就由县改为县级市。桐城人还具有包容精神,“六尺巷”的故事便传达了因为包容而带来和谐的思想,这也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具备的精神。所以,桐城的传统文化为桐城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支撑。

再次,地方传统文化含有丰富的教育资源。“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4]可见,对于传统文化,一定要取其精华,学习其中对我们有益的部分。桐城文化中所蕴含的和谐礼让、崇文重教、精忠体国等思想,是当今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和所提倡的,这也决定着桐城的地方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这其中又以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为代表,它执文坛牛耳达二百余年,以其文统的源远流长、文论的博大精深、著述的丰厚清正而闻名,在当时形成了以桐城人为主体的作家群。曾任京师大学堂教习,清史馆总纂的马其昶就说过:“在小小的一县范围内,文儒硕辅多达千百位,人文盛况绵历数百年,这在世界上恐怕也不多见”[5]。除了桐城古文派,桐城学派、桐城诗派、桐城书画派及桐城民间文化等都蕴含有丰富的教育资源。

2 高校在地方文化传承中的优势

文化的传承创新不仅是高校发展的基础,同时,它也是高校的重要使命和职责[6]。有高校的文化研究者就提出“高校文化传承创新职能已经继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之后成为高校第四大职能。”[7]所以,高校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文化传承创新的主阵地。尤其地方高校通常是一个地区教育、文化的中心,所以,它在传承当地的传统文化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2.1 地域优势

作为地方高校,由于长年根植于本地区,在保护和传承地方传统文化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桐城师专是一所百年老校,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一直坐落在桐城这片土地上,浸染了这片热土的风土人情。学校以及桐城市的图书馆、档案馆,还有市文化馆、博物馆等相关部门,藏有大量的书籍、实物等档案资料,这些实物资料可以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物质支持。同时,在采集和整理桐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方面,本地学校有着人力和物力的双重优势,工作开展起来更为便捷,更有成效。

2.2 人才优势

文化传承最核心的要素是人才,而高校作为一种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高深学术的文化机构,是高学历人才集中的地方,吸纳了众多优秀文化传承和思想文化创新的学者,这是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保障。桐城师专虽然只是一所地方专科学校,但也拥有一批热爱桐城文化的研究者,而且其中大多数都是土生土长的桐城人。因为长期在桐城生活、工作,深受桐城文化的熏陶,所以他们对桐城文化有着天然的认同感和亲近感。这使得他们在保护和弘扬桐城文化时拥有极大的热情和强烈的责任感,同时在桐城文化的研究与传承方面也会更为积极和主动,这也为文化传承工作提供了良好条件。

2.3 资金优势

文化的传承工作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过程,它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后盾才能运转起来。国家通过制度关怀和财政拨款,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而处在教育顶端的高校,资金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桐城师专作为桐城市唯一的一所高校,它的办学发展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资金方面有着稳定的来源和保障。另外,学校也非常重视桐城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在政策和资金上都给予了很大支持。在教师的科研工作上,有配套的研究经费,这样的专款专用,提高了研究人员的科研积极性。

3 高校传承地方传统文化的途径

文化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它的传承方式也不是独立进行的。所谓传承,就是传授与继承,所传承的内容多种多样,但传承的对象必定是人,而且能够传承的人越多越好。中国很多传统的学问、技艺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渐渐失传,原因就在于有人传授,无人继承。所以,高校在文化传承中,要发挥积极作用,要充分利用课堂阵地、科研阵地、活动阵地来传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

3.1 在课堂中广泛传播

学校是学生学习文化的场所,其最主要的阵地便是课堂,而且课堂上的庄重感、严肃性会让学生认真对待。在课堂上传播传统文化,是最为直接也最为有效的一种传播方式。这种传播可以分为开设专题选修课和在教学中渗透两种形式。

3.1.1 开设专题选修课 面对桐城的文化宝藏,桐城师专各个系针对自己系的特点,开设了很多相关的专题选修课。比如小学教育系,开设了《桐城派与桐城文化》的选修课,具体教学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根据学校编写的教材进行教学,另一种是学校所有研究桐城文化的老师根据自己研究的领域开设讲座,这两种形式互为补充。艺术设计系,开设了桐城歌的表演课,聘请非遗文化传承人来进行教学,通过舞蹈和音乐的形式来学习并传承这门综合的艺术。另外,艺术设计系还开设了地方戏曲黄梅戏的艺术欣赏课。学前教学系,传承桐城歌谣,将桐城人的育儿智慧代代相传。这些专题课的开设都有计划地系统地传播了桐城文化。

3.1.2 渗透到教学中 与专门开设的选修课相比,在其他课程中融入桐城传统文化的形式是一种补充,是教师作为桐城人热爱本地文化的一种自觉行为。它可以是在备课时的一种有意识的拓展,也可以是老师在教学时临时性的延伸,是自己平时积累的一种传授。这两种方式都要求传授的内容与课程内容息息相关,是教学内容的拓展,是自然的渗透,而不是牵强的捆绑。

在所有的学科中,除了专门的传统文化课程外,大学语文与文化的关系最紧密,它辐射面广,涵括内容丰富,可谓博大精深,所以地域文化传承可以很自然地渗透到大学语文的教学中。除此以外,桐城的民间文学也是桐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丰富的桐城故事,也可以融入到大学语文、思政课的教学中;桐城派的名人名文可以融入到古代文学和古代汉语的课程中;桐城歌也可以进入乐理课中。

3.2 在研究中科学传播

传统文化的内容五花八门,并非都是有益的,要通过学术界的深入研究,才能剔除糟粕,吸取精华,正确认识和把握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弘扬。另外,传统文化因年代久远和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破坏,以及缺少相应的保护等各种原因,它的传承工作面临诸多困难,实物破损、文献残缺、资料不全等,尤其是一些非遗文化的传承,由于老人的渐渐离世,而年轻人兴趣不大,使得这方面的文化传承难有接班人。而面对已有的资料,不能仅仅是保护,地方高校应担负起研究的责任,挖掘价值,并进行科学的传播。

3.2.1 组织团队专项研究 研究工作不能单打独斗,必须建立学术团队,确立研究目标,充分发挥团队作用。桐城师专成立了“桐城派研究中心”,吸纳了大批热衷于桐城文化研究和传承工作的老师。他们积极开展了很多桐城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工作,比如设立了“桐城歌传习基地”,进行田野调查,拍摄原汁原味的桐城歌视频;建设“桐城派特色资源库”搜集、梳理桐城派资料,使得这些资料系统化、条理化;开展暑期桐城文化的社会实践,进行文化整理和传播工作;设立“惜抱讲坛”,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以及“非遗”传承人,举办桐城文化方面的学术讲座;组织桐城派研究会议,邀请国内外研究桐城派的专家进行研讨等。

3.2.2 编写校本教材及专著 开发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是高校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的主要形式。课堂教学应以教材为依据,站在传承地方文化的角度,最合适的教材是根据我们的教学理念、教学目的、教学需要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自行编写的校本教材。针对桐城派,桐城师专老师编写了一系列的相关教材,如《桐城文化研究》《桐城派散文赏析》《桐城派名家文选》《桐城派学术研究精选集》《戴名世山水游记散文写作技法评析》等。这些教材的使用,除了上述老师在课堂和讲座中运用外,还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研究,在探索中学习感悟,在研究中出成果,在研究中带动风尚,一举多得。

3.3 在科技中高效传播

3.3.1 重视信息化传播渠道 桐城师专在传承桐城文化时,除了通过教学的形式传播外,信息化的手段运用也非常广泛。在学校里传承的对象主要都是年轻人,所以用他们感兴趣的方式,会使他们接受起来更为主动,也更为高效。首先是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了保存资料,同时也是方便更多的人学习和了解桐城文化,学校把桐城文化的名师课堂和讲座录制下来,上传到学校网站,成为共享资源;其次,建立了桐城文化爱好者的微信群、QQ群,方便大家交流学习;再次,开设桐城文化的微信公众号,定期上传一些与桐城文化有关的文章;最后,开设抖音号,拍摄一些与桐城文化有关的小视频,比如桐城的风景名胜、民俗风情、校园里的相关文化活动,甚至桐城文化界的大事小事。这些信息化渠道提高了传播的效率,尤其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3.3.2 建立文化传承基地 文化的传承除了课堂上的传播和信息化的渠道外,还需要固定的场所作为文化传承的基地。除了校外的考察场所,校内也可以建设以桐城文化为主题的文化馆,以展示桐城各方面的文化,包括桐城派、桐城诗派、桐城画派、民间文学、民俗文化、黄梅戏等。桐城师专的展览馆除了传统的以史料文字和图片为主的平面展示外,还有立体模型的展示,并运用声光电的高科技,让参观者更加直观地了解桐城文化。内容上除了桐城文化的直观展示外,还有学校在桐城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我们开展的各项活动的记录,文化馆成为学校的一张重要名片。

3.4 在活动中深化传播

作为传统文化,因其时代性、历史性相对比较强,当代青年与其有一定的隔阂,如果只靠课堂上的知识传授,其效果难以理想,学生也难以产生兴趣,所以开辟第二课堂来让学生传承至关重要,以课堂活动的多种形式让学生全方位、更直接地感受桐城地方文化,让学生们产生兴趣。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可以多样化,比如可以开展桐城优秀古诗文的诵读比赛、讲述桐城故事比赛活动,通过诵读诗文、讲述故事来了解桐城先辈的所思所想以及他们的故事;可以将桐城的名人故事搬上舞台,以话剧的形式宣传桐城的历史文化;还可以走出校园进行实地的文化考查等。

文化的传承是一项庞大的、系统的、复杂的、长久的活动,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个别少数人就能完成的,它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文化热爱者去共同努力。高校因其拥有人才、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以及具有广大的受众,所以在地方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桐城派桐城传统
桐城三祖传记文创作之差异探微
论“桐城歌谣文化带”的形成
融通诸体的桐城派文学理论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浅析桐城歌的艺术特征
桐城派文化的创新与现代传承研究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安徽桐城六尺巷
论《西洋杂志》的延与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