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单孔钻颅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及预后观察

2020-12-23张俊虎

实用临床医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硬膜引流术单孔

张俊虎

(安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河南 安阳 455000)

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病前多伴有头部外伤史,属于常见的颅脑损伤继发性损害。该病多见于老年群体,主要是因为老年人脑组织逐渐出现生理性萎缩,在颅内有较大的移动空间,静脉窦、桥静脉及蛛网膜粒易受损而导致出血[1]。血液多积聚于蛛网膜与硬脑膜之间,早期通常仅有轻微症状,头颅外伤3周后,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明显症状,甚至发生精神意识障碍,诱发颅内压升高[2]。慢性硬膜下血肿一般难以自愈,多采用外科手术将血肿清除,以解除压迫。钻孔引流术相比于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更易于操作,且具有创伤轻、并发症少,预后效果好等优势[3]。目前,钻孔引流术主要分为单孔与双孔钻颅两种,但临床对两种手术应用优劣仍有不同意见。为此,本研究比较单孔与双孔钻颅引流术的应用效果,以探寻更为安全高效的治疗方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安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7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各38例。观察组男21例,女17例,年龄62~83岁,平均(71.54±6.28)岁;血肿量32~68 mL,平均(51.06±4.83)mL;临床表现为记忆力减退12例、意识模糊11例、肢体活动障碍9例、小便失禁6例。对照组男22例,女16例,年龄63~84岁,平均(70.09±6.14)岁;血肿量33~69 mL,平均(50.18±4.75)mL;临床表现为记忆力减退10例、意识模糊12例、肢体活动障碍8例、小便失禁8例。2组性别、年龄、血肿量及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经颅脑CT或MRI检查确诊为慢性硬脑膜下血肿[4],CT检查可见颅骨内板下半月形低密度、等密度及混杂密度占位阴影;头颅MRI检查可见内板下半月形占位T1加权低或等信号,T2加权高信号。2)排除标准:患有颅内血管畸形、血液病或恶性肿瘤;合并严重心肝肾等器官功能障碍;治疗依从性较差;临床资料残缺。

1.3 治疗方法

观察组行单孔钻颅引流术治疗。采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麻醉满意后患者取平卧位,头部向对侧偏向,取血肿最厚处,经顶结节前方1 cm、下方约1 cm处做切口,钻颅孔,后采用咬骨钳将骨孔直径扩大至约2.5 cm,放置引流管,进行骨蜡止血;再分层后,十字切开硬脑膜,将边缘悬吊,确保完整的血肿外膜。将血肿包膜电凝灼开,覆盖棉片,减慢灰褐色液体或暗黑色血性液体流出速度,以防造成中线摆动过快,而引起急性脑膨出。后将质软的多孔引流装置或导尿管伸至血肿腔2/3处,缓慢释放液体,用与体温相近的生理盐水从各个方向反复缓慢冲洗血肿腔,至小凝血块、局部絮状物冲出,冲洗液变清亮后,将引流管置入血肿腔3~5 cm。切口关闭后,向高处调整引流管,调整头位,确保顶部切口处在最高位置,最后经引流管注水排气。

对照组行双孔钻颅引流术治疗。与观察组麻醉及体位相同,第一孔与单孔钻颅引流术相同,待血肿腔内溢出液体后,暂时采用棉片将血肿腔破口完全封堵,随后选择血肿侧额部发际内做第二孔,无需将骨孔扩大。采用同样方法将硬膜与血肿包膜切开,将引流管置入额部,形成两管对冲反复冲洗状态,且注意不断改变角度。待冲洗液清亮后,顶部引流管与单孔方向相同,额部最高点放置额部引流管,依次将顶部切口、额部切口关闭,最后抬高额部引流管,经顶部引流管注水排气,使气体经额部引流管流出。

术后处理:2组患者术后均采用生理盐水加快脑膨胀,通常2~3 d可接受CT复查,血肿基本清除即可将引流管拔除,若仍存在CT信号较高的血肿残留,则将3~5万U尿激酶导入血肿腔进行冲洗。

1.4 观察指标

1)比较2组手术指标,包括手术时间、hs-CRP水平及中国卒中量表(CSS)评分。CSS评分包括意识水平、水平凝视、肢体活动等8个项目,共45分,评分越高则神经功能损害越严重。

2)术后3个月,对比2组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并发症包括急性颅内血肿、颅内积气、癫痫等。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手术指标

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hs-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2组C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手术指标比较

2.2 并发症与复发

观察组急性颅内血肿、癫痫发生率及复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颅内积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讨论

慢性硬膜下血肿多发生于老年群体,主要出血原因是桥静脉受损,血液在硬脑膜下腔积聚,进而形成慢性硬膜下血肿,导致颅内压升高,引起脑组织受压[5]。究其原因在于,老年人脑组织萎缩、动脉粥样硬化造成血管硬化受损、服用抗凝药物影响凝血功能[6]。由于多数患者早期受伤较轻,起病缓慢,加之早期无明显症状,易为患者及家属忽视,导致就诊时颅内已有大量血肿,极有可能因牵拉到周围新血管,而造成血管破裂,加重出血。因此,临床应高度警惕该病的诊断,及时采用合理治疗方式,以改善预后[7]。

目前,手术仍是公认为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最佳方案,能够快速清除血肿,达到降低颅内高压、解除脑疝的效果。既往临床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尽管可获得较为理想的临床疗效,但存在手术时间长、操作繁琐、创伤大、并发症多等诸多不足,因而往往不作为临床首选[8-9]。颅骨钻孔术具有易于操作、创伤轻、住院时间短等优势,术中以生理盐水多次冲洗能够尽量冲洗干净局部纤溶物,术后持续引流亦可预防血肿复发。hs-CRP是临床常见的炎性指标,其水平变化即可反映手术创伤大小[10]。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CSS评分相近,表明单孔与双孔两种手术均可有效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但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hs-CRP水平低于对照组,表明单孔钻颅引流术在缩短手术时间的同时,能够有效减轻手术创伤。2组急性颅内血肿、癫痫等发生率及复发率相近,但观察组颅内积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主要是因为单孔钻颅引流术可减少手术时间,血肿引流较慢,且脑组织也是缓慢移位;而双孔钻颅引流术对血肿排出速度控制效果欠佳,易出现颅内压波动,进而导致颅内积气。但单孔钻颅引流术仍有不足,如血肿部位周围血液黏稠度较高时清除效果不够理想,引流管易压迫病灶周围脑组织,不利于脑组织功能恢复。

综上所述,单孔钻颅引流术可获得与双孔钻颅引流术相近的临床疗效,同时有助于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手术创伤,降低机体炎症反应,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猜你喜欢

硬膜引流术单孔
不同手术时机运用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
高位肛周脓肿给予切开挂线引流术的治疗效果
硬脑膜外和硬脑膜下血肿相关知识,你应了解吗?
人工硬膜治疗脊柱后路手术中脑脊液漏
老年人撞到头没出血 警惕看不见的“致命伤”
CT引导下钻孔引流术治疗外伤性亚急性硬膜下血肿效果分析
整体护理预防脑室外引流术后颅内感染的作用分析
单孔腹腔镜手术后脐窝创面的简单缝合术
经耻骨联合上单孔腹腔镜行直乙交界癌手术的应用效果分析
单孔腹腔镜与多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卵巢囊肿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