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壮族、侗族元素在园林建筑中的装饰运用

2020-12-22

居业 2020年11期
关键词:园林建筑侗族壮族

张 龙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8)

1 城市发展下园林装饰中的元素运用

城市人口膨胀,城市配套设施建设如火如荼,如何搭接城市文化环境与市民精神需求,让城市形成自己独特的风貌,让市民在城市环境中获得舒适感和情怀,就显得颇为重要。

在倡导美丽乡村,宜居城市的开始,盲目要求高效、高科技的理念已经把部分乡村、公园环境改造为小型城市的缩影,扭曲了建设的初衷。在研究考察中发现,还有许多千篇一律,与地域特色并没有多大联系的传统建筑坐落在优美的环境中,是对地方环境整体的一种失衡与破坏。

多个角度,多个视野的分析建筑与环境,让我们有更多不同的理解和收获。

笔者经过多次走访调研,在该设计研究领域获得了一定成果:东兰县红水河山水画写生基地(图1)便是一个与环境共生的建筑设计方案,将四合院形式与壮族、侗族建筑布局形式、建筑装饰样式等巧妙融合,并结合地方奇石特色设计前院与后院,将环境引入到建筑中来,也将建筑带进了山水环境中;广西南宁三塘四合院建筑(图2),就是结合庄园环境现有环境及壮族装饰图案文化的运用,因地布局四合院格局,让建筑更加融于本土环境;陆川牌坊(图3)及园区内制高点观山阁(图4),整体运用壮族图案结合造型塑造,对园区有了一个大的提升和改变,不仅让园区特色化,同时也结合了建筑的美与传统的美。在设计实践过程中,建筑与人文环境共生是每个方案成功的经验所在。

图1 东兰县红水河山水画写生基地

图2 三塘四合院建筑

图3 陆川牌坊现场照片

图4 观山阁建设效果图

2 城市园林与建筑环境

城市公园都被城市建筑如同篱笆一样围合着,裹得严严实实,公园成为建筑仅有的绿化,也是城市建筑的氧吧,吸纳吞吐着城市浑浊的空气。建筑在公园环境下显得格外硬朗,建筑幕墙上映衬着自然的美。建筑依公园环境地貌,错落有致,井然有序地串联在园区景观节点上,提升园区精神风貌,装饰园区风貌特色。建筑丰富了园区,并且满足了公园建设的使用要求和观赏要求。

都市建筑竖向发展,玻璃幕墙与霓虹灯成为都市的衣裳,装扮着每一座城市,每一座城市都如同工厂加工制造般,失去了地域性和独特性。在需求上,都市建筑满足了日益增长的人口需要和生活需求,但改变了生活的味道和趣味。每个家庭和每个人都生活在冰冷的盒子里,邻里之间往来甚少,只剩下工作和苟且。乡村环境却截然不同,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环境依旧,建筑依旧。公园环境如同乡村环境的缩小版,存在于都市建筑环境下,稀释都市的压力与缓解都市环境,成为都市建筑环境下的绿肺。

城市公园并不只是一个个乡村环境的复制品,而应该结合地域环境,建设一园一品,一区一色的特色型建筑及园林环境,发掘文化,重塑形象,推广发展,吸引更多人群走向自然环境的体验中来。

赖特的“流水别墅”阐述自己对建筑的理解,更加纯粹的表现设计意愿,建筑与环境的关系。然而,当今环境状态下,这样的项目不普遍,普遍的是建筑坐落在建筑夹缝中,你生我长。怎样在建筑群体环境中找到一个制衡点、共性,想必只有地域性、文化性、民族特征才能凝聚一个片区的一致性与另一个片区的差异性了,这既是建筑群落环境的独特表现,也是建筑群落与群落百花齐放,各显特色的完美融合。如凤凰古镇与江西婺源建筑的因地制宜,和谐发展。

公园环境酷似两种环境的灰色过度带,既与周边建筑相连,又被环境环抱,与外隔绝。由此便是本文所研究探讨的核心内容,建筑与公园环境共生的实用性及价值所在。

传统建筑也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科技的发展变化着,从山顶洞人的洞穴到半穴居再到杆栏到夯土到砖混到钢筋混凝土的演变,既是传承更是创新,从因地制宜,取之于自然,适应环境而生活的建筑;到改变环境,创造适合生活的建筑环境;人们才意识到适应环境对生活品质及生活方式的重要性,转而欣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境。

地形地貌、气候环境等地域特征和生活习性影响着建筑样式及建筑功能,建筑终将坐落在环境中,就必须与我们日日生息的生活环境相融、相生,和谐共处。

建筑与环境是一种包含关系,环境中包着建筑,建筑群中依托着环境,建筑环境不分彼此,相互作用。一方受损,都会波及双方。适应自然,美化环境,生态宜居,环保建筑,是建筑与环境的共性,保护生态环境,结合地域环境,人文习俗习惯,因时因地而建建筑,这才是现下我们所需要认识和走的道路,而非如当下的新农村改造,大部分只是改变了街道外貌,并没有从内在去解决建筑环境问题,一时的改变终将回归到原貌。

现在兴起的民宿设计,使很多自由设计师和草根设计师更加执着于表达自己的理念和想法,很大程度上都是结合地域特色文化,创新传统文化及元素,站在新的立场去看待传统建筑及元素。

贝聿铭的香山饭店,重复不断的运用几何图形,来概括他对周边景园的独特理解及分析,通过色彩与图形的结合,重塑印象中的苏州。王澍则将富阳小镇重新整顿,焕然一新,设计一座融于环境的优秀作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设计师都在为传统文化不断创新自己的设计想法及设计理念,促进着建筑与环境的融合发展。

3 壮族·侗族元素的装饰运用

笔者通过公园、园林建筑的设计制作与项目实践,对地域特色、文化环境和壮族、侗族元素已有一定的研究、分析和调研,并将成果运用于项目当中。一方水育一方人,沿水而居,依山而建,形成了世人生活居住习惯。有习惯就会有习俗,有地域性,有文化性。凤凰古镇就是典型的例子,依山傍水,取之于环境,用之于居民,世代流传,便有了如今的古镇及文化习俗。再有江西婺源:四面山地居中平,依塘而建大聚集。三面砖墙一面门,内有天井小天地。自然居住环境与社会环境导致两地建筑各有不同,但都适应了地方生活需求和审美要求。建筑与环境就是你中容我,我中有你。

广西现已成为西南乃至东盟国一颗闪烁的明珠,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建筑形式丰富且独特。“绿城—南宁”必然需要提升园林及园林建筑的标准。

松竹楼位于狮山公园制高点狮山山丘之上,将被打造为园区标志性建筑物,并兼有展览展示、旅游观光的功能。松竹楼融合了中国传统阁楼、塔楼式建筑物格局体量,借鉴了“滕王阁”、“真武阁”、“岳阳楼”、“黄鹤楼”等历史文化及地域特征的标志性建筑物设计,利用壮族侗族装饰纹样装饰建筑外饰面,并将壮族侗族建筑造型及建筑特色融于园林建筑结构造型中,打造了大型传统元素构造综合楼。

运用壮锦纹样进行图案设计,转化为二方连续图案,形成栏杆等基础装饰物造型,并将吊脚楼与杆栏式建筑构造结合,打造空中杆栏式廊道,并以绣球为基础造型设计挂落,提取壮族侗族植物装饰纹样,设计屋脊装饰。门窗结合壮族侗族传统服饰图案进行整体装饰图案转化,最终形成整体风格,装饰外形地域化特征明显,图5,6为建筑立面设计造型及装饰。

图5 松竹楼正立面

图6 松竹楼侧立面

南宁狮山公园“松竹楼”建筑设计运用壮族、侗族装饰元素、建筑形式、地域文化和人文环境的巧妙构思,表达园林建筑在公园环境中传达文化的重要性。

“松竹楼”对狮山公园乃至广西园林建筑都将会有一个新的启迪。

4 结 语

并不是所有的传统建筑都适用于每个地方,这样也将会导致传统建筑如同都市建筑一样,失去它独有的美。一方水土育一方人,一方元素衬一方景。

传承传统文化,结合地域特征,因地制宜,将园林建筑与传统文化相互融合,适应地方特色经济环境发展,提升城市环境韵味,让建筑与公园环境共融共生。

猜你喜欢

园林建筑侗族壮族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唯美的中式园林建筑
现代园林中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的应用解析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传统建筑材料在园林建筑中的运用分析
快乐童年——榕江侗族儿童
园林建筑小品在园林中的应用分析
侗族建筑博物馆——大利村
论侗族自然观中的生态伦理及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