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路径研究

2020-12-22董彦宗

福建茶叶 2020年2期
关键词:双高计划高水平校企

董彦宗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电气与电子工程系,河北石家庄 050081)

2019年3月,教育部联合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将在全国范围内集中力量建设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2019年12月,教育部和财政部正式公布了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单位名单,共计有56个高水平院校,141个高水平专业群入围本次建设计划[1]。“双高计划”的开展将对办学基础好的高职院校和高水平专业进行重点扶植,将其打造成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高地和创新服务平台,并支撑国家和区域相关产业及经济社会的发展,以进一步突显职业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力。

1 “双高计划”开展的意义

较普通高校而言,我国在职业教育领域内的政策投入存在严重滞后的现状,启动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职教建设计划,已经迫在眉睫。本次“双高计划”全面落地,是《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的“积极探索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等学校的一流建设之路”[2]现实路径,也是验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3]的实际举措。“双高计划”在56个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之后,又确定了141个高水平专业群,进一步突显了专业建设在高职教育发展的突出性和重要性。项目申报阶段教育部就要求各高职院校对专业群的优势、组群逻辑、与产业发展的契合程度和发展前景进行明确阐述,充分保证了本次高水平专业群遴选质量和建设预期效果,同时依赖于本次“双高计划”长周期建设,可有效提升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和高水平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广泛的示范引领作用,全面促进职业教育大发展。

2 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专业建设的动力源问题

建设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专业群,涉及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课程体系建设等多个方面,只有不断加大对专业群建设的投入,才能确保行业最新理念、先进技术与人才培养相结合,使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参与专业建设研讨、加强前沿技术引进、组织高技能人才集中实训与参赛等诸多软性投入应与教学环境建设、实训条件建设并重,在此情形下,明确专业建设的投入主体与参与要素,整合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多力量协作投入,解决专业建设的动力源问题,显得极为迫切。

2.2 与产业发展适应性的问题

我国高职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活动,产生于学历教育的学科属性,成熟于行业实际用人需求,但是多年以来高职专业设置的导向往往依赖于当年试点行业与招生优势专业,与实际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存在一定的滞后、脱节等情况,导致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出现供需失衡的情况。而在人才培养的微观层面,由于部分院校专业上马盲目、行业合作基础较差、长期封闭教学等问题,导致了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落后,学非所用与用非所学等情况出现,深挖问题产生的根源就是部分高职院校没有深刻了解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培养方案落后,教学手段缺失,教学改革缺乏时效性,滞后于行业发展,致使本就比较匮乏的职业教育资源产生浪费,导致了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人才动力不足。

2.3 “双师型”队伍的建设问题

开展“双高”背景下的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必然要解决高职院校现有师资构成问题,以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和产教融合发展的要求。目前高职院校的人事管理仍旧参照本科院校的人事管理政策,招录教师渠道单一,门槛较高,绝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将招聘教师的学历要求放在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之上,而对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更为重要的产业实践背景、技术技能水平却基本没有要求,学历达不到研究生以上的师傅也只能作为外聘教师参与教学活动,校企之间教师双向流动的聘任渠道和有效机制还没有建立;有部分高职院校的二级学院院长、系主任、专业带头人等教研核心成员的主要经历也在学校,缺乏行业背景与企业实践经历,多方面原因导致的结果就是高职院校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质量还有待提高,难以满足“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需求。各参建高职院校未能完善高水平“双师型”教学科研团队的引进、培育、聘任机制,院校与企业间高级技术人才共用、共享的问题有待破解。

2.4 校企合作的实际效果问题

从多年的职业教育改革实践与国外的先进经验都揭示了办好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最快的捷径就是进行校企合作办学、实现产教融合发展[4]。就目前开展的校企合作办学案例来看,一直存在院校主导、企业配合,院校热、企业冷,形式强、实效弱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多年以来,由于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内的地位一直悬而未决,职业教育的主体到底是谁的问题一直没有定论,加上长期的人口和劳动力红利等因素,导致了国内大量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不重视人力资源前期储备,缺乏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的积极性,“深化校企合作、工学轮动育人”将永远停留在纸面上,我国的职业教育也将继续停留在校园内。

3 开展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现实路径

3.1 务必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根本宗旨

高职院校在开展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过程中,首先要立足院校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把握院校自身的专业建设现状,将高水平专业群的组群逻辑、动机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人力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高职院校确定申报建设的高水平专业群应以服务国家、区域、省以及本地市发展战略为引导,要重点面向本区域今后五到十年发展迅速、对高技能人才需求旺盛、且面临撰写升级任务艰巨的行业,力求专业建设融入经济发展、促进地方产业升级,重点服务于中小企业的工艺技艺改进。要面向脱贫攻坚主战场,构建职教培训体系,培养贫困地区剩余劳动力,助力农村劳动力向周边城镇转移,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3.2 务必以培育行业急需人才为最终目标

高水平专业群在组群及申报伊始就必须树立培养行业急需人才的目标,在组群过程中要集中审视各专业的发展前景、市场需求、企业认可度,特别是要对本校该专业的实际建设基础有明确、客观的审视,既要做到群内专业均对应急需人才岗位,又要确保群内专业的基础较强、条件较好、校企合作历史久,切勿以市场热门和招生难易的单一指标来确定专业群组群架构[5]。在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水平专业群应瞄准市场,立足专业群培养优势,审时度势的进行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在现代学徒制、培优班等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切实将行业最新、最缺的技术技能知识纳入人才培养活动,以微观上的技能学习、教法改革来达到服务区域经济,支撑社会发展的宏观战略。

3.3 务必以多方共享师资队伍为根本保障

导致“双师型”队伍建设质量不高、职业院校教师队伍技术能力不足的根源,就是当前职业院校的事业单位性质和人事管理制度一味的要求学历门槛。随着事业单位管理制度改革,公益二类单位的事业编制将取消,职业院校的人事自主权更加灵活,在此条件下,高水平专业群应该探索一套新的人事招聘制度,一方面要考核新入职年轻教师的技术水平,实现技术与学历并重,另一方面要突破职称年龄限制从合作企业、行业一线柔性引进一些技术一流的企业骨干,同时要适时引进行业管理经验足、了解行业发展潜力的大师级专家担任专业带头人,以确保专业发展方向与产业发展方向一致。大力提倡教师企业任职、工程师学校授课的互用模式,切实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素质能力,进一步确保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以及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稳步提升。

3.4 务必以深化校企合作办学为实现方式

在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凭借现有的师资队伍和科研团队、以及较为完备的科研基础,联合行业内技术储备雄厚的企业,共同开发国际领先的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和人才质量标准,实现多主体共同培育具备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的知识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6]。企业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也要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利用新工艺、新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一线实践经验,以及集合设计、生产、施工应用一体化的实训场地,积极与高职院校和高水平专业群开展合作,切实参与到人才培养和技术技能提升的各个环节,发挥各自优势,提升校企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推动学校和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通过健全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专业群建设发展机制,促进专业资源整合和结构优化,发挥专业群的集聚效应和服务功能,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

5 结语

扎实推进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是确保我国职业教育能够长远发展的第一要务,也是全面推进双高计划“建设一批世界一流高职院校”必经之路。高职院校要以国家战略与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立足院校自身专业优势,充分推进双主体、多要素参与的校企合作育人,打造一支“校企共享”的双师型队伍,着力提升校企合作实效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职业教育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和社会认可度,从而将职业教育从学历教育层面提高到全民教育层面,实现职业教育大发展的目标。

猜你喜欢

双高计划高水平校企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思考
从“示范”到“双高”:高职院校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机理与路径优化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盘点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
基于双高计划的专业文化建设研究
跨界、跨项选拔高水平运动员要重“体”更要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