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生态翻译学视角的中国茶文化外宣翻译研究

2020-12-22

福建茶叶 2020年6期
关键词:译者译文茶文化

杨 璐

(西安外事学院,陕西西安 710077)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带一路”为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开辟了新的、更广阔的市场。因此,外宣翻译是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对于向世界传播中国茶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中国茶文化外宣翻译中所存在的问题阻碍了茶文化对外传播的发展。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茶文化外宣翻译中所存在的问题,以生态翻译学为视角,从语言、交际和文化三方面探讨中国茶文化翻译的可取之处,并提出可行的翻译方法。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支撑,突出译者主体性。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根据不同的翻译生态环境,来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技巧,并尽量完整地传达原文的语言信息和文化交流的意图。

1 中国茶文化外宣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1.1 翻译方法不当

茶文化翻译中,译者经常采用音译法来翻译茶名。如产于六安市的“六安瓜片”,六安是产地,瓜片指茶叶形状似瓜子,采用音译法被译成Liu An Gua Pian。此翻译方法过于简单,无法体现茶形,导致信息缺失,翻译内容失真。此外,“功夫茶”和“工夫茶”都译为“Gongfu Tea”。两种茶混为一谈,前者注重泡茶方式讲究,后者强调制作工艺精良,实质上存在很大的区别。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应当注意区分实质,避免出现音同意不同,从而引起读者误解。此外,茶文化翻译中的文化因素翻译处理不当。中西文化背景不同,所以审美习惯存在很大差异。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尊重目标读者的文化和审美习惯。如“西湖龙井”的译文为“dragon well”,此翻译方式违背了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审美习惯,使读者难以理解和接受,也不利于茶文化的对外宣传。最后,翻译方法不统一出现多个译文。以碧螺春的翻译为例,不同的翻译方法出现多种译文,如音译法Dongting Biluochun、意译法pring Spiral、意译法Green Spira和直译法a special brand of tea。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对外翻译时,如果仅仅表达语言层面的意义,译文会比较单调无味;如果只注重文化层面的内涵,会给目标读者增加阅读难度。在进行茶文化外宣翻译时,译者可根据实际需要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1.2 译者专业素养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实施者,所以译者的专业素养和个人修养会直接影响到译文的质量。对于茶文化的外宣翻译工作而言,译者应具备两方面的专业知识。第一,茶文化的文化背景知识。茶文化承载者中华上千年的文化历史,因此译者应具备极高的茶文化知识,才能将茶文化的内涵传递出去,让目标读者能更好的感知中国茶文化。但是,我国现阶段的茶文化外宣翻译工作中,茶文化的相关文化内涵把握还不相近,这是由于茶文化翻译外宣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有待提高造成的(黄友义:2004)。第二,国际市场营销知识。茶文化的对外宣传和推广更重要的目的是让中国的茶叶远销世界各地,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翻译会让贸易往来更加顺畅,但产品才是贸易往来中的基石。假如译者仅仅将茶文化和茶产品进行语言之间的有效转换,而忽略了消费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这样也会阻碍茶文化和茶产品的推广。市场营销可概括成一个字,即“儒”字,更确切地说是“人”和“需”。“人”代表消费市场和消费者;“需”意味者消费需求。如果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注入营销理念,以消费需求为导向,这样茶文化的外宣翻译将会锦上添花。中国茶文化的外宣是否成功,亟需提高译者的综合知识水平。

2 生态翻译学及其适应性

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是由胡庚申教授借用达尔文“自然选择”的原理,从而提出“翻译适应选择论”,即: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生态翻译学从生态学视角对翻译过程、翻译方法和翻译标准等进行阐述。该理论的核心是:“译者不仅要适应以原文为代表的翻译生态环境,还应从翻译生态环境的角度对译文进行选择。其中,翻译生态环境是指原文、源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构成的整体。换言之,主要指“三维转换”---语言维、交际维和文化维的转换。生态翻译学不仅研究生态翻译系统和翻译本体理论,也对译本进行研究,对茶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宣翻译起指导意义。王立松等认为,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阐释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翻译,打破了简单的双语转换模式,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翻译的要求;而译者通过对翻译方法的适应性选择,能够拓宽翻译视角,更加突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王立松:2016)。

3 生态翻译学与中国茶文化外宣翻译

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涉及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和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等多方面的转换。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中,语言维的适应性转换,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转换,这种语言维的适应性转换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文化维的适应性转换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要注意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存在的差异,避免从译语文化出发曲解原文”;交际维层面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要求译者除了对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传递之外,要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胡庚申:2013)。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当同时照顾到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的转换,在三个维度中取得平衡,并适应性选择出适合的译文。就目前中国茶文化外宣翻译中所存在的两大问题,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作为指导,可有效地解决翻译中所遇到的问题。

3.1 可行的翻译方法

结合“外宣三贴近”原则(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和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黄友义:2004),外宣翻译要求译文既要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同时也不丢失源语的文化内涵。换言之,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在语言、文化和交际中选择性转换。根据生态翻译学理论,在翻译中国茶文化时,采用音译+解释和归化这两种翻译方法最为契合。

在翻译过程中,如果在目标语中无法找到对等说法的用语,可采用音译+解释的翻译方法。如“授茶”可译为“shou cha:accepting the tea”;“六安瓜片”可译为“Liu An Tea(Melon seed-like leaves)”;“盖碗茶”被译为“Gaiwan Tea(Tea served in a cup covered with a lig and supported with a saucer)”。“shou cha”、“Liu An”和“Gaiwan”传递了源语文化,括号内的内容则解释了源语文化。从语言维角度分析,译文采用音译+解释的翻译方法;从文化维角度,中国传统的婚礼文化、地域文化和茶道文化也很容易让目标读者理解。因而恰如其分的实现了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转换。

源语文化缺失是翻译过程中对译者来说是较为棘手的一种现象。同样,茶文化中存在一些具有独特内涵的文化词汇,因此在翻译时,译者需要特别引起注意。比如“茶博士”,但从语言维角度出发来翻译,将被译为“Tea Doctor”。但是,“茶博士”实指茶馆中负责煎茶、煮茶、沏茶、泡茶的师傅。因此,不能望文生义将“博士”译成“doctor”。也不可译成“waiter”,因为“waiter”仅仅局限于没有技术含量的服务人员,无法体现其文化内涵。所以,采用归化方法可译成“tea service master”,从三维转换角度分析,“tea service master”语言地道,让目标读者通俗易懂,达到交际目的,同时也保留了源语中的文化内涵。

3.2 译者主体性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译者主体性包含有能动性、受动性和为我性(魏小萍:1998)。根据解释学观点,理解的过程是译者的视域和原文本的视域不断融合的一种过程。为了达到这种融合,译者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走出自身的视域,理解的过程可以看作是译者不断努力寻求新视域的过程。在茶文化翻译过程中,首先,译者首先需要对茶文化知识进行系统的了解和掌握,在此基础上利用相关知识进行翻译工作。译者需要不断提高自己背景知识和文化功底,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才能在翻译过程中得心应手。如上文中所提到“碧螺春”的译文,倘若译者自身背景知识强大,在翻译中发挥能动性,可将“碧螺春”译为“Dong Ting Bi Luo Chun Tea”:a hard-working and kind-hearted orphan girl named“Bi Luo”。这样,既能激发目标读者对此茶中典故的好奇心,也能有效地宣传中国的文化。生态翻译学的核心理念是“译者主导”和“译者中心”(胡庚申:2010)。所以,译者更需加强自己本身对茶文化知识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夯实自己的翻译功底。其次,茶文化的外宣翻译也是一种国际营销。译者是茶文化产地和消费市场之间的桥梁,需要深入了解产文化产地需要传达什么样的意图,与此同时更要知道消费市场的需求。只有契合,才能达到交际目的。譬如:上文所提到“西湖龙井”被译为“dragon well”,此译文没有考虑到目标语的文化背景,会导致目标消费市场无法接受此产品。因为“dragon”和“well”会给目标消费者带来厌恶和黑暗之意。如果兼顾目标文化因素和消费市场,可译为“West Lake Long Jing Tea”,相信这样会加大消费者的购买欲。众所周知,西湖美景甲世界!译文中增加了“West Lake”,意指“龙井”的口感和知名度堪比“West Lake”。因此,译者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者,也是一名国际营销人员。

4 结语

不当的翻译方法和译者专业素养欠缺导致茶文化信息传递有时不准确,使得中国茶文化对外宣传中存在较多误解。因此,在中国茶文化外宣翻译时,译者应灵活运用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考虑源语生态环境和目标语的接受能力,才能更好地传递中国茶文化的文化内涵。此外,译者应不断加强对茶文化知识的学习和了解,提高自身素养。唯有这样,中国茶文化才能在“一带一路”战略指引下走向世界。

猜你喜欢

译者译文茶文化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茶文化的“办案经”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一带一路”与茶文化传播
英文摘要
弟子规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