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文化传播视域下《大学日语》课程改革的思考

2020-12-22赵晓玉

福建茶叶 2020年12期
关键词:茶道日语外语

赵晓玉

(山东协和学院,山东济南250109)

随着高考外语语种范围的扩大,近几年选择日语作为高考外语科目而升入大学的本科生日益增多。根据唐新艳(2020)的研究,相当数量的日语高考生是在高中阶段弃学英语而转学日语,“提高高考成绩,应付高考是学习日语最直接的目的”,“突击猛进式学习为大学日语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留下诸多障碍”[1]。由于以短时间内取得高考的胜利为目标,学生高分低能现象突出,听、说、写能力较差,尤其是语音语调不规范,朗读和会话能力十分薄弱。学生在高考阶段以应试为目标,摒弃了文化学习,导致对日本社会、文化,中日之间的文化传播历史知之甚少。这对大学外语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目前,关于大学本科日语专业的研究是日语类课程改革研究的主流,而对非外语专业的大学日语课程的研究相对较少。

《大学日语》承担着全校公共外语的教学功能,公共外语的工具性较强,其文化教育功能被长期忽略。中日之间文化传播历史源远流长,尤其是茶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在中日交流史上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本论文将研究的着眼点放在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全校公共外语课程——《大学日语》在茶文化传播的大环境下应如何进行课程改革。首先阐明近几年以日语作为高考外语科目升入大学的本科生所占比例扩大的趋势及对教学带来的新挑战;中日间的茶文化传播历史和近几年茶道艺术的互相交流对《大学日语》课程建设提出的新的要求。之后探讨在茶文化传播视域下目前《大学日语》课程在课程内容建设和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的改革注意点。

1 《大学日语》教学的新挑战与茶文化在大学日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1.1 《大学日语》教学的新挑战

长期以来,大学外语教学被默认等同于大学英语教学,这是因为英语作为高考外语科目,除少量外国语高中外,几乎是高中的唯一必学外语科目。随着近几年日语教师数量的增加,许多高中开设了高中日语课程,以日语作为高考外语科目也成为了部分高中生的选择。由此带来的变化是进入大学的大一学生中,有一部分学生希望能够在大学中继续修读日语作为大学外语科目。于是导致大学为了满足学生需求,在《大学英语》之外开设了《大学日语》课程作为全校公共外语课程,这必然面临师资紧张,课程设置需要调整,课程内容建设、教材选择等各方面问题。根据唐新艳(2020)对烟台大学的调查,2019 年该校日语生源人数激增,突破50 人,较2018 级的15 人呈现倍数增长的现象,且“日语学生数量仍会呈现平稳增长的态势”。[2]这造成师生比例严重失调,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的情况。据笔者对本校日语高考生的调查,2020 级大约有近60 名学生。学校根据这一情况设置了线上课程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但是存在学生日语水平参差不齐,整齐划一的网课无法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无法满足学生进行口语情景训练、题材写作等技能训练的要求,也无法满足学生对中日之间的文化历史渊源的探求,开设线下课程迫在眉睫。

1.2 茶文化在《大学日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日本茶道艺术经过冈仓天心的《茶之书》走进了欧美国家视野,禅茶一味的中国文化底蕴也随之走向世界。茶文化的在《大学日语》课程中更多表现为弘扬中国历史文化对世界的贡献和影响。因此,挖掘课程内容中的中国文化元素,探讨《大学日语》的课程体系创新,提出符合课程新要求的考核方式,建设具有特色的《大学日语》课程,成为摆在日语教师面前的新挑战。挖掘《大学日语》课程中的中国文化元素,茶文化的对日传播与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唐代陆羽的著作《茶经》的问世,从审美角度阐释了茶文化,并且将佛教、道教思想融入到饮茶的方方面面。随着禅宗思想传播到日本,茶文化在日本开花结果,出现了千利休等著名茶道文化大师。千利休对日本茶道进行了规范化,从此之后茶道艺术在日本发扬光大,直到现在深刻影响着日本人的生活。冈仓天心在其轰动欧美世界的《茶之书》这本著作中讲到:“到了15世纪,日本则使饮茶成为高贵之事,将其发展成为一种唯美主义的宗教,即茶道。”“茶道并非人们通常认为的唯美主义,因为茶道同时还与伦理学和宗教相关,表达的是我们对人类和自然的整体观点。”[3]由此看来日本茶道关乎日本社会、人情、语言等多个方面。“以一花一叶、一茶一饭所昭示的生活美学在今年正受到中国城市新人类的热切响应……从形式上,它受惠于日本传统的茶道;从理念上,则根植于中国古老的禅宗。”[4]中国古代茶文化深刻影响了日本,日本茶道艺术又反哺了现代中国人对生活中的美的追求。离开了茶文化的影响和传播来谈日本的语言和文化是不太可能的。因此,教师在《大学日语》课程的指导上发挥文化底蕴的引领作用,引领学生在语言文字、中日语法比较、茶文化对日本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能够追寻古代中国文化并理解日本现代语言、文化的演变及其内在规律。这就对教学提出了几点新的要求:1.专业课教师首先应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应提升自我对于我国茶文化的传播历史的理解。2.在专业课程内容中挖掘、提炼文化内容,将课程内容与茶道文化、禅宗的影响等相结合。3.课程建设从课程形式到内容再到考核方式,均可以根据文化理解的需求进行调整或改革。

2 茶文化传播视域下的《大学日语》课程建设注意点

2.1 挖掘茶文化元素,“隐性教育”为手段

《大学日语》教学承担着课程教学功能,课堂上相当多的时间需分配给语言的习得和跨文化理解。因此,应避免出现生硬的“贴标签”式讲文化和历史,文化内容和历史内容不宜占比太多,以免影响语言教学功能。在课堂上的茶文化教育应该是一种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通过挖掘中日文化传播、价值观传递元素并与网络技术深入融合,让学生在学习到语言知识、外语技能的同时,提高文化素质,陶冶性情,实现“润物细无声”般的教学效果。陈丹(2019)认为,专业日语课程应“力求使学生更加了解中日关系、中日文化交流的背景,进一步弘扬中国文化及其对日本的影响和历史渊源,激发爱国情怀。”[5]但是,《大学日语》与专业日语的教学目标不同,《大学日语》的授课对象是全校日语为第一外语的学生,实现公共外语教学目标,这门课程的工具性较强,其中涉及的中日关系、文化交流内容不像日语专业的课程中安排的那么密集而深入。在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可以将文化交流内容贯穿进词语、句型的讲解或会话内容的理解中。例如,笔者所在的学校选取的教材是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该教材每一单元末尾有“阅读文”、“词语之泉”、“实用场景对话”、“日本风情”几个学习内容,可以充分利用这几个内容中与中日茶文化传播、茶道艺术比较、茶叶贸易等相关的因素,弘扬中国茶文化的悠久历史,让学生理解中国茶文化对日本茶道艺术的影响,由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加民族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养成宽阔的国际化视野,使学生能够胸怀国家,放眼世界。

2.2 围绕茶文化进行课程改革,充分利用混合式教学模式

由于线下课时的局限导致语言教学压力较大,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混合式课堂模式中的线上课堂环节对茶文化传播的内容和教学形式进行改革。在当前“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大学日语》课程的建设形式也是不拘一格的。教师可以结合微课及慕课等网络课程的优势,积极搭建线上内容,向学生推荐与茶文化学习相关的内容。教学互动和考核方式等方面不断创新,利用各类线上平台资源提供的考核方式配合线上考核方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与程度和学习效果。如利用超星学习通平台上的课堂互动、讨论、阅读、课程音视频等考核环节的加分来提高思政内容的学生参与度,从而加强教学效果。

如笔者教授的《大学日语》课程设置章节学习次数达50次可得20 分;参与讨论一次得2 分;阅读资料达180 分钟可得10 分;参与课堂互动积分满20 分为满分;其余分数分配给作业、签到、章节测验等模块。通过以上线上参与方式,提高了学生对中日两国茶文化传播史的认识,丰富了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回应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可以说,混合式教学模式十分具有用武之地。

3 结语

《大学日语》不仅是一门培养大学生日语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课程,也应成为传播优秀中国文化、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传播正能量的课程。让学生理解茶文化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作用和对世界文明史的影响和贡献,是《大学日语》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日语教师要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自觉地进行中华文化传播,不断深化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提炼教学内容、升级教学手段,探索出一条既符合教学规律又能回应大学生学习需求的基于茶文化影响和传播的《大学日语》特色教学模式。

猜你喜欢

茶道日语外语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寻迹万里茶道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茶道不能光说不做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从一次茶会看当今茶道
《茶道六百年》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日常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