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才下沉 科技下乡 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撑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探索与实践

2020-12-22晏育伟何秀古刘建峰熊毅俊林悦欣

广东农业科学 2020年11期
关键词:特派员科学院广东省

晏育伟,何秀古,刘建峰,熊毅俊,林悦欣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

我国科技特派员制度于1999年发轫于福建南平,是基层“三农”工作的一项机制创新,对破解乡村发展人才紧缺、推动科技下沉发挥了重要作用[1-2]。20多年来,科技特派员制度以科技兴农为目标、科技人才为主体、科技成果为纽带、服务基层为着力点,坚持“高位嫁接、重心下移”,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经营中的科技难题,着力提升农民运用实用技能脱贫增收的能力[3-4]。通过“留得下、能干事、有奔头”的科技服务模式,为科研人员开辟了一条投身农业农村主战场的新途径,科技支撑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在推动科技服务发展和助力农民脱贫致富、促进农业现代化特别是提升农村科技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5-6]。

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以来,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把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作为农业农村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探索打造新时代农村科技特派员“广东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7]。据统计,20多年来,全省累计选派1.4万余名农村科技特派员和1 000多个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覆盖全省1 300多个乡村产业,实现了对全省2 277条省定贫困村、3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全覆盖;示范推广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6 805个(项),培训农村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民约63万人次,带动9.4万户农户增收,辐射带动100多万农户、824万人受益,在推动科技服务发展和助力农民脱贫致富、促进农业现代化特别是提升农村科技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为广东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三农”的主力军,按照国家和省的科技兴农工作部署积极参与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围绕农村科技特派员“服务谁,谁服务,怎么做”三大核心问题,通过整合全院科技力量,坚持面向农业一线下沉资源,以农业农村产业需求为导向选派人才,以农村科技特派员的形式从组建田园专家服务团到全产业链专家服务团的不断探讨与实践,使农村科技特派员成为活跃在全省农村的科技推广与服务的主力军,为促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发挥重要作用[8]。2019年10月,在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之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受到肯定,成为广东省唯一一个受到国家科技部通报表扬的单位。本文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为例,系统总结分析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的经验和成效,为推动广东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1 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主要举措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是广东省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三农”的主力军,为充分发挥农业科技资源和人才优势,该院主动整合全院资源,在组织领导、完善机制、精准选派、精准对接、项目推动、媒体宣传等各方面做好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为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1.1 领导高度重视,确保全院上下认识和行动高度统一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党政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院长、院党委书记亲自研究并推动,加强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顶层设计,成立以分管科技推广与服务工作的院领导为组长,院属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服务“三农”领导小组,由院科技合作部负责全院服务“三农”工作,形成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组织体系和长效机制。同时,为加强服务“三农”的能力,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把论文写在大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制定《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科研事业单位服务“三农”考评暂行办法》《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产业专家服务团工作方案》《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十大举措》《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村科技特派员精准扶贫乡村产业振兴支撑项目实施方案》《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全面实施“科技进千村”工作方案》等文件,引导和规范农村科技特派员开展科技服务工作,切实把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作为加强科技工作的重要抓手抓好落实。

1.2 完善机制,全力保障农村科技特派员开展工作

《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粤府〔2019〕1号)要求重点考核农村科技特派员行动的实施结果,明确农村科技特派员承担重点派驻任务视同承担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纳入职称评价、职务晋升考核体系。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机制:一是加强成果奖励,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村科技特派员承担各类创新推广类项目;二是激励成果转化,完善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办法,保障农村科技特派员合法收益,鼓励农村科技特派员通过许可、转让、技术入股等方式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三是完善考核评价,开展科技公益服务的农村科技特派员在原单位工资福利、岗位、编制不变,其工作业绩纳入原单位工作考核;将基层工作经历作为职称评聘、职务晋升的必要条件,对工作业绩突出的农村科技特派员,按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并在评优、晋级和职称评聘中优先考虑。

1.3 以需求为导向,精准遴选农村科技特派员

面向全省现代农业发展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求,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创新探索,突破机制体制的障碍,与地方政府共建工作平台,形成“共建平台、下沉人才、协同创新、全链服务”的院地合作模式,通过地方分院、促进中心、工作站的体系化,网络化建设,形成了以科技创新为源头,地方分院为支点,科技特派员为纽带,农业企业为载体,现代农业产业园、“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和扶贫村为抓手的院地协同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9]。通过覆盖全省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科技人员长期深入农业生产一线调研,准确掌握地方农业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结合省、市科技和农业主管部门发布的技术需求,以此为导向遴选出一大批掌握生产适用技术,热爱农业技术推广、能说会道的专家加入特派员工作队伍,为特派员开展科技帮扶工作提供了核心的人才支撑保障。

1.4 发挥团队效应,精准对接全产业链需求

面对现代农业发展三产融合的新业态,数字经济浪潮不断涌向农业产业化的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机遇期。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根据广东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需求,提出科技支撑全产业链发展的模式,在省内首先组建全产业链科技特派员服务团队,每个团队配备产前、产中、产后的科技特派员,形成以“科技特派团”的形式带技术、带项目帮助解决生产实际难题,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推动新时期精准脱贫、城乡协调发展和广东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科技、人才、平台支撑[10]。

1.5 以项目为纽带,开展科技服务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组织农村科技特派员积极承担农业农村部的重大农技推广项目,广东省科技厅的《田园农业科技专家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农业科技特派员精准扶贫乡村产业振兴支撑项目》,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的《创建市县农科所联系专家制项目》,广州市科技局的《广州市农村科技特派员项目》,以及河源、汕头、清远、惠州、汕尾等地市科技特派员专项和农业科技推广等项目。根据不同地方尤其是粤东、西、北欠发达地区的具体需求,派出农村特派员进行对接帮扶,实施“点对点、一对一、一站式”服务,为地方注入农业科技力量,提升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技术水平,切实解决困扰地方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带动科技服务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1.6 创新工作方式,提升农村科技特派员服务水平

一是创新服务载体,提高服务效率。农村科技特派员利用远程网络视频、12396电话、物联网、网站、微信群、抖音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时在线帮助农民提供生产技术指导。打造“远程教育”“专家讲堂”“杂志书刊”“网络视频”“手机服务”等“五网合一”的综合农业科技培训与传播推广建设平台,定时定量编制输送农科声像课件,通过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平台、互联网在线点播、电视点播等渠道提供给基层干部群众和农技人员学习。还编印《广东农村实用技术》等技术资料,通过特派员深入农村,手把手推广大批接地气的科技成果。

二是发挥平台优势,提升服务能力。建立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交流平台,开展经验交流和应急救援,提升服务水平。在面对如台风、“龙舟水”、干旱、新冠疫情等自然灾害时,通过遍布全省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收集各地受灾情况,及时在平台上发布并组织有关农村科技特派员有针对性的做好灾后复产技术指导工作,开展技术指导服务,最大程度帮助农民减少损失。

1.7 加强表彰宣传,树立农村科技特派员典型

农村科技特派员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指导、技术服务和专题培训等活动时,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统一印制特派员科技下乡服务旗帜,将特派员工作及时通过各种媒体进行宣传报道。每年工作考核中,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专门安排一定数量的名额给在服务“三农”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农村科技特派员给予记功奖励,树立农村科技特派员典型。据不完全统计,仅2018—2020年,已在学习强国APP、新华网、人民日报数字媒体、农民日报、南方日报、广东电视台新闻联播、广东电视台珠江频道、广东省扶贫信息网、地方政府网站、南方农村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网站等媒体发布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新闻近500篇,大力宣传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经验、典型事迹和奉献精神,为科技特派员服务基层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升社会对科技特派员工作的认同感,激励更多科技人员踊跃参与科技特派员工作。2019年11月5日,农民日报以《科技沉下去,产业旺起来——广东省农科院科技特派员兴农富民记》为题,专题报道该院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模式和经验。

2 广东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成效

2.1 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管理体系化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成立服务“三农”领导小组,院领导班子和业务处室、各研究所(中心)负责人为成员,办公室设在负责全院服务“三农”工作的院科技合作部。院所设专门机构与人员负责服务“三农”工作,形成体系化的管理格局,强化了服务“三农”工作的组织性与协调性,形成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组织体系和长效机制,使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从单兵作战的行为,上升到体系化,综合协同工作的模式,提升了工作效能。

2.2 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的农村科技特派员队伍

自1999年以来,围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要求,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累计选派省级农村科技特派员1 037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1 005名、高级职称486名,以及一大批地市级农村科技特派员(如广州市农村科技特派员528名,四会市农村科技特派员447名,清远市农村科技特派员445名,汕头市农村科技特派员430名,河源市农村科技特派员199名),与地方联动共同打造出一支“政府信得过、企业用得上、农民离不开”的科技特派员队伍,通过多种形式推动农村科技特派员下城服务地方,形成了科技人员常下乡、下长乡良好局面,从根源上壮大基层农业科技工作力量。一是派出农村科技特派员常驻地方。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每年派出80多名农村科技特派员带项目、带资金、带技术常驻地方,借助院地合作平台联结全院科技人员全力服务地方和产业,成为地方农业科技工作的领头羊。近3年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村科技特派员累计开展院地企对接837场,推介各类成果3 467个次,与地方联合实施科研攻关及技术推广项目175个,承担地方政府委托的科技攻关项目139项,提交工作研究报告146个并有58个被采用。二是组织农村科技特派员专家服务团下乡。聚焦水稻、果树、蔬菜、茶叶、畜牧等广东特色优势产业,组建由院长任团长的农村科技特派员专家服务团,设7个分团,选派行业学科领军人物为领队,280名副高以上职称、多学科协同配合的农村科技特派员专家作为成员。仅2019年就有1 200多人次专家深入到92个县(市、区)的300多个镇村开展技术服务,实现配备一批专家、服务一片产业的目标。三是组织农村科技特派员上门。在省、市农村科技特派员专项支持下,组织农村科技特派员带技术、带项目、带团队形成“科技特派团”深入生产一线,帮助解决产业实际难题。选派400多名农村科技特派员对接服务236个相对贫困村,精准对接服务农业产业,服务贫困户2 500多户,通过结对帮扶、示范指导、集中培训等途径,促进贫困村产业实现高产值,服务全省脱贫攻坚大局。四是选派农村科技特派员对接帮扶地方市县农科所能力提升。在广东省农业农村厅项目支持下,安排40名副高以上职称农村科技特派员对接帮扶40个市县农科所,在学科建设、项目申报、成果凝练等方面给予系统指导,与地方联合申报并获批成果90个,帮助佛山、梅州等多个市级农科院所实现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等省部级奖项“零”的突破。

2.3 推广了一批先进适用技术成果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为全省农业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拥有丰富的农业科技成果资源,入选全省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数量和比例连续多年领跑全省,尤其自2017年以来,连续4年在全省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占比分别超过60%和70%。通过整合全院资源,动员全院农村科技特派员力量,汇编实用科技成果800余条,在农村科技特派员开展技术服务和科技下乡过程中积极示范推广,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11]。近5年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村科技特派员科技服务基层企业超过2 000家,示范推广应用新品种983个次、新技术722项次,使一大批农业新品种、农村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

2.4 促进了乡村产业经济快速发展

农村科技特派员深入农业生产、农村和企业一线,以多种形式开展技术服务,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针对地方农业产业发展瓶颈问题开展科研攻关,解决了一批产业发展关键技术问题,促进了产品升级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与佛山、梅州、韶关、肇庆、汕尾等市政府在共建分院的基础上,围绕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集群、都市农业等共建乡村振兴科技示范市,与河源市东源县、广州市增城区、清远市连南县探索推进整县域科技合作[12-13]。启动“科技进千村”工作,组织1 000名农村科技特派员对接帮扶1 000个村,采用“一村一专家、一镇一小组、一县一团队”的服务模式,通过实施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行动,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引导技术、成果、人才等创新资源向“三农”倾斜,为乡村振兴提供创新驱动力。组建132个全产业链科技特派员专家服务团队,为粤东西北114个、珠三角18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提供全链条、全方位、全天候科技服务,解决了产业园中40多个关键技术问题,为产业园企业选育及推广了65个新品种、研发及推广73项新工艺,为产业园企业提供了5 055人次的技术培训,探索出“一园一平台,专家进企业”的产业园科技服务模式。近年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广大农村科技特派员为佛山健康优质蔬菜生产、河源蓝莓保鲜加工、梅州优质稻和安全高效茶叶种植生产、韶关落叶果树生产、湛江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茂名家禽健康绿色养殖、罗定优质水稻生产、惠州优质马铃薯生产、翁源兰花产业、英德红茶产业、新会陈皮产业等解决了一批技术难题,促进了乡村产业振兴。

2.5 培养了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方式加大对基层农技人员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力度,带动和培育本土人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每年通过院本部带训、分院和专家工作站平台互动、新型农民培训与直播平台、农科大学堂APP 线上互动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农村科技特派员培训地方科技人员、职业农民、种养能手、乡村工匠等6 000 多人次,培育了一批可稳定扎根当地、能解决实际问题、会推广先进技术的本土专家,为产业振兴提供人才支撑,专家年均在线回复信息1万多条。如在动物病害防控方面,建立了遍布全省21个地级市的179个动植物医院远程诊疗中心,年均远程诊治疑难病症超过1 000例,专家通过视频实时解决生产一线问题。农村科技特派员编制实用技术教材,举办技术培训,发放农业技术和科普资料近20万份,培训农村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民约25万人次,直接为3万户农民提供各类农业科技服务,有效促进了当地农民的科技素质不断提升,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2.6 提供了突发灾害应急工作的科技支撑

在面对“龙舟水”、非洲猪瘟、新冠肺炎疫情等突发灾害事件,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充分发挥农村科技特派员的作用,与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科技厅、财政厅等部门协调联动,打出“政策+科技”组合拳,第一时间派出包括疫病防控、质量安全、生产管理等领域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提供技术指导,最大限度减少群众损失,为乡村振兴营造稳定环境。2019年6月,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村科技特派员专家第一时间深入河源等地开展“龙舟水”救灾复产技术指导工作受到广泛关注,得到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指导组肯定。在2020年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关键时刻,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组织农村科技特派员编著出版全国同类首本的《农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指南》《战“疫”进行时,科技助春耕——2020年春耕生产技术要点》,有效指导各地开展农村防疫和春耕备耕;与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共同出版全球首本畜禽领域抗疫指南,为世界各国制定疫情下畜禽生产和动物疫病防控政策以及开展疫情防控、复工复产提供了指引。

3 存在问题

3.1 农村科技特派员服务乡村产业的工作技能有待提升

农业农村工作错综复杂,对农村科技特派员的综合素养有着较高的要求,农村科技特派员作为农业科技的传播者,长期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特派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直接影响了特派员工作效果[14-15]。目前选派的部分农村科技特派员虽然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专业知识过于单一,同时缺乏实践经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服务“三农”的工作水平。

3.2 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缺乏稳定的经费支持,长效机制尚未健全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借助院地合作平台,选派农村科技特派员带项目、带资金、带技术常驻地方开展科技服务工作。同时也积极承担广东省科技厅、农业农村厅以及地市的有关项目开展特派员工作,但缺乏长期稳定的特派员专项经费支持,直接影响到服务范围的拓展、科技特派员积极性的提高等,影响到特派员工作成效[16]。

3.3 农村创新创业基础比较薄弱

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差异导致当前农村产业基础薄弱,农业产业发展质量不高、企业普遍小而散且创新能力不强,同时农业从业者的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对新成果新技术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较差,农业科普宣传和新技术示范应用效果不够理想。另外,受社会经济发展条件所限,农村很难留住人才,导致农村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难度大,限制了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施。

4 对策建议

4.1 进一步巩固推广“院地合作”模式

近年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主动融入乡村振兴主战场,以科技推动产业兴旺,创新探索出“共建平台、下沉人才、协同创新、全链服务”的院地合作模式,与12个地级市政府和1个县政府共建了13 个地方分院(促进中心),与县级政府或企业共建了28个专家工作站,初步构建了院地协同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为农村科技特派员服务基层、开展特派员工作提供了平台支撑。为进一步推动农业科技资源下沉、农村科技特派员下乡,带动提升全省农业科技水平和支撑能力,应巩固和提升“院地合作”模式和成效,探索构建新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科技创新服务的新模式、新机制,全力支撑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4.2 加强运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财政支持力度

资金充足是保障科技特派员工作顺利实施的关键,为确保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长效运行,需进一步加大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经费投入,积极向省政府争取乡村振兴战略(科技兴农)专项资金,同时积极申请广东省科技厅、农业农村厅以及地市的科技特派员专项以及农业科技推广项目,确保特派员工作的持续性[17]。

4.3 加强服务“三农”技能培训,提升农村科技特派员自身素质

业以才兴,人才是第一资源,加强农村科技特派员科研和推广能力培养是做好服务“三农”工作的基础[18-19]。探索形成知识更新、技能培训等途径办法,培育打造一支技能精湛、服务到位农村科技特派员队伍。根据不同层次的特派员,制定并实施系列培养计划,对有一定工作成效的科技人员增加安排科研项目进行提质培养;对具有一定工作基础的年轻科技人员安排专项资金,推动逐步成长为合格的科技特派员。培育并促进一批特派员成为科技水平高、协作能力强、善于发现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各层次科技特派员“领头羊”,增添源头人才动力。

4.4 加强农业农村适用技术集成创新

农业产业全面升级需要全产业链技术,实现乡村产业兴旺不仅要求科技特派员加快高新技术和产业关键技术的创新研究,更需要加强在农业农村适用技术方面的集成创新,为“三农”工作提供更多的适用技术成果[20]。应根据农业产业发展需要,整合全院科技资源,组织农村科技特派员专家团队加大对农业农村适用技术的集成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乡村产业发展。

猜你喜欢

特派员科学院广东省
农民为什么欢迎这样的特派员
专职科技特派员进驻架起农民与产业的致富桥
咸宁市农业科学院情况简介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作物研究所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来自宝岛的农业科技特派员
一位科学院院士的文学人生
广东省第八届大学生运动会圆满落幕
广东省第一届高中男子篮球联赛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