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害虫生物防治研究60年:成就与展望

2020-12-22张宝鑫宋子伟刘子欣李敦松

广东农业科学 2020年11期
关键词:小蜂螟虫赤眼蜂

赵 灿,张宝鑫,袁 曦,宋子伟,刘子欣,2,李敦松

(1.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广东省植物保护新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640;2.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生物防治技术是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的核心技术,包括以虫治虫、以有益微生物治病、以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治虫、治病等[1]。20世纪50年代初,时任中山大学农学院教授兼任广东省农业试验场(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前身)场长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蒲蛰龙教授(被称为中国南方生物防治之父),带领刘志诚等开展利用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研究,于1958年在广东顺德县杏坛镇建立了国内第一个赤眼蜂站[2]。60年代初,蒲蛰龙、黄明度等通过长期的调查研究,发现了人工繁殖平腹小蜂的中间寄主——蓖麻蚕〔Philosamia cynthia ricini(Donovan)〕卵,成功地应用于平腹小蜂人工扩繁,开创了利用平腹小蜂生物防治荔枝蝽的新途径[3]。1985年,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简称广东省农科院植保所)的刘志诚首次利用人造寄主卵繁殖拟澳洲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4]。1988年第一台微电脑控制的人造卵卡机在广东省农科院植保所诞生[5]。为推广利用捕食螨防治农业害虫害螨,2000年广东省农科院植保所生物防治团队开始了捕食性螨类的规模化扩繁和田间应用技术的研究,促进了捕食螨在广东的推广应用。自2006年开始,通过培训和技术指导陆续在广东湛江农垦建立了丰收、华海、广前3个蜂站,指导广西南宁合一生物防治技术有限公司、广州悦蜂生物防治科技有限公司等建立赤眼蜂生产线。2018年,在广东省农科院植保所的大丰基地建立了华南地区第一个农业害虫天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9年被认定为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截至2020年,已形成三套成熟的害虫生物防治技术,分别为:利用赤眼蜂防治水稻、甘蔗和玉米螟虫的生物防治技术;利用平腹小蜂防治荔枝蝽的生物防治技术;利用捕食螨等天敌综合防治柑橘害虫、害螨的技术。并将这三种技术分别在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四川等地进行广泛的推广应用,累计示范面积超过7 333公顷次,极大地推动了华南地区生物防治技术的示范应用。本文对上述工作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对害虫生物防治研究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1 赤眼蜂大规模扩繁与应用

赤眼蜂是中国现代农林害虫生物防治中研究历史最久、应用最广、防治面积最大的一类卵寄生蜂[6]。我国每年利用赤眼蜂防治害虫的面积达百万公顷以上,主要以松毛虫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为主[7-8]。我国对赤眼蜂的研究始于1934年,祝汝佐、胡永锡在浙江首次从松毛虫卵内发现了赤眼蜂,并开展生物学、生态学的相关研究[9]。1936年,黎国涛在广州进行了人工繁殖赤眼蜂和小规模释放研究。1947年张若芷在四川成都做了赤眼蜂田间保护研究[10]。20世纪50年代华南农学院蒲蛰龙带领刘志诚等对我国甘蔗螟虫卵赤眼蜂开展系统研究,首次选用大卵(蓖麻蚕卵)来繁殖赤眼蜂,创造了大卵人工繁殖赤眼蜂方法,1958年在广东顺德沙滘人民公社建立我国第一个赤眼蜂站,开启了赤眼蜂规模化生产和应用的先河[10]。20世纪70年代初,广东大面积应用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松毛虫和稻纵卷叶螟等,并为全国培训了大批赤眼蜂生产和研究的人才,推动了北方地区应用赤眼蜂大面积防治玉米螟、果树卷叶蛾、稻纵卷叶螟等害虫,并获得了显著效果。至此,全国各省相继成立了生物防治研究机构,建立了数百个赤眼蜂繁殖站。

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赤眼蜂的研究工作走上了稳定发展的轨道,被纳入了国家“六五”、“七五”、“八五”、“九五”计划。赤眼蜂的生产应用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和提高,在繁殖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如人工卵试验成功、第一台微电脑控制的人造卵卡机在广东省农科院植保所诞生、以及利用不同寄主卵繁育赤眼蜂技术日趋成熟等,修订了广东省地方标准:螟黄赤眼蜂扩繁与应用技术规程(DB44T 175-2014)。赤眼蜂规模化扩繁技术研究上的显著成果为赤眼蜂的商品化生产和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1 赤眼蜂寄主卵筛选和繁育技术

为筛选适合赤眼蜂大量繁殖的寄主卵,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蒲蛰龙、刘志诚等先后尝试了20多种昆虫卵,如蓖麻蚕卵、松毛虫卵、山蚕卵、柞蚕卵、米蛾卵、麦蛾卵、粉斑螟卵等,最终选定蓖麻蚕卵、柞蚕卵为主要寄主,其余为补充和轮换复壮蜂种的寄主。在蓖麻蚕卵繁育赤眼蜂技术中,攻克了利用人工饲料饲养蓖麻蚕技术,解决了冬春季饲养蓖麻蚕缺少饲料的问题,实现了周年繁育蓖麻蚕[11-12]。蓖麻蚕一粒卵可繁育出20头左右赤眼蜂,且繁育出的赤眼蜂雌性比率达85%以上,在20世纪60、70年代是南方繁殖赤眼蜂的主要寄主,对赤眼蜂的繁殖与利用发挥了重要作用[10]。

广东1964年开始从北方引种尝试饲养柞蚕,但该工作一度中断,没有形成产业[13]。随着赤眼蜂繁殖与应用在全国的开展和技术交流,柞蚕卵繁蜂的高效率(每粒卵出蜂约80头)使其在赤眼蜂繁殖中的地位日益增高,自20世纪70年代起,柞蚕卵逐渐被引进到南方用于螟黄赤眼蜂的大量繁殖。同时期大量饲养米蛾卵繁殖赤眼蜂的技术也得到了发展,形成了在大量繁殖赤眼蜂中的“大小卵并举”的局面。1976年农业部组织广东、吉林、山西3省农科院植保所进行了赤眼蜂大量繁殖机械化生产研究,制定了一套大卵(柞蚕卵、蓖麻蚕卵)和小卵(米蛾卵)机械生产和散卵繁殖等快速繁殖技术[10,14]。

2000年以后,受柞蚕卵繁殖赤眼蜂种类的限制,以及柞蚕卵价格的走高,广东省农科院植保所逐渐建立了利用米蛾卵繁殖赤眼蜂的生产线,将柞蚕卵无法大量繁殖的赤眼蜂种类如稻螟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也开展了人工大量繁殖和应用,同时针对米蛾卵生产的一些技术难题进行攻关,解决了米蛾饲养车间的鳞片粉尘污染问题、紫外线对米蛾卵杀胚问题、低温冷藏米蛾卵等问题[15-17],进一步完善了米蛾卵繁蜂工艺,制定了广东省地方标准:螟黄赤眼蜂扩繁与应用技术规程(DB44/T 175-2014)。

1.2 研制出全国首台全自动控制生产人造卵卡机

1988年第一台微电脑控制的人造卵卡机在广东省农科院植保所诞生。1995年研制出GD-5型全自动控制生产人造卵卡机及配套机械,并选出人造卵液配方和人造卵壳材料,可供人造卵卡机大量生产人造卵卡用。同时研究出羊2号和羊3号防真菌污染剂和减少细菌污染综合措施,通过连续80代的传代繁蜂试验,可解决连续传代防污染的问题。摸索出人造卵赤眼蜂和平腹小蜂的卵卡冷藏最适宜虫态和保存方法,为大量扩繁奠定基础[18]。

1.3 赤眼蜂在华南地区防治农林业害虫的推广应用

几十年来,广东省农科院植保所生物防治团队一直致力于赤眼蜂的田间大面积推广应用,包括在广东农垦集团湛江丰收农场、广西东糖集团甘蔗农场大力推广螟黄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在广东、湖南、安徽、浙江稻田推广稻螟赤眼蜂防治水稻螟虫,在广东、河北推广玉米螟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防治亚洲玉米螟和草地贪夜蛾,均获得显著效果。

1.3.1 赤眼蜂种类多样化 目前已大量繁殖和应用的赤眼蜂有15种之多,如松毛虫赤眼蜂、螟黄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稻螟赤眼蜂、广赤眼蜂等,应用面积最广的为松毛虫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其中华南地区以螟黄赤眼蜂为主要应用和优势赤眼蜂种类。在华南地区,主要推广的蜂种有螟黄赤眼蜂、稻螟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3种。

(1)螟黄赤眼蜂:螟黄赤眼蜂是华南地区赤眼蜂优势种,可防治多种害虫,如棉铃虫、大豆食心虫、稻纵卷叶螟、甘蔗螟虫等,对蔬菜害虫如菜青虫、小菜蛾也具有一定的防治潜力。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成功地将螟黄赤眼蜂在甘蔗等作物上进行推广应用。释放螟黄赤眼蜂能有效降低甘蔗螟虫的为害,显著减少螟蛀节率,并增加甘蔗含糖量和产量[8,19]。如2012—2014年在广西来宾市和崇左市大面积释放螟黄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显著减少甘蔗的螟害柱率18.10%,减少甘蔗的螟蛀节率约44.05%,平均每株虫孔数大约减少44.95%,甘蔗糖分提高1.89%。

(2)稻螟赤眼蜂:稻螟赤眼蜂是华南地区稻田应用较多的赤眼蜂种类,是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苞虫、粘虫等的主要寄生性天敌。在化学农药应用较少的稻田,稻螟赤眼蜂对二化螟卵的自然寄生率可高达100%[20],因此生产上强调对其保护利用。在自然条件下,稻田中稻螟赤眼蜂的发生常滞后于螟虫,稻螟赤眼蜂自然种群密度随螟虫卵量的变化而波动。生产上则表现为螟虫一代重发生、下一代轻发生的现象。通过人工大量释放助增田间稻螟赤眼蜂数量,可以克服这一问题,显著提高稻螟赤眼蜂对水稻螟虫的控制作用,降低螟虫危害。稻螟赤眼蜂常与稻田养鱼、稻田养鸭、稻田养蛙、稻田养鳖等配套措施联用,亦结合功能植物进行生态调控,在稻田田埂上种植诱集植物如香根草,诱集二化螟和大螟在其上产卵,并集中灭杀,以降低螟虫存活率[21];同时种植蜜源植物如芝麻、酢浆草花等开花、花期较长植物,为赤眼蜂等天敌提供花粉或花蜜。通过完善释放赤眼蜂防治水稻螟虫技术,制定了广东省地方标准:释放赤眼蜂防治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技术规程(DB44/T 2219-2019),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释放赤眼蜂防治害虫技术规程 第1部分:水稻田(NY/T 3542.1-2020)。

(3)玉米螟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是自然界中寄生玉米螟卵的优势赤眼蜂,对亚洲玉米螟具有很好的控制效果[22]。在自然界除了寄生玉米螟卵外,还寄生高梁条螟、棉铃虫、梨小食心虫、凤蝶、小菜蛾等害虫的卵。赤眼蜂的种类分布和纬度有一定关联,随着纬度增加,松毛虫赤眼蜂种群数量递增,随着纬度降低,玉米螟赤眼蜂的种群优势更加明显。随着人工繁殖技术提高,应用成本降低,玉米螟赤眼蜂逐步成为华南地区防治鲜食玉米上玉米螟的主力赤眼蜂种类。2013—2015年本团队在黄淮海夏玉米区释放玉米螟赤眼蜂,显著降低亚洲玉米螟及其他螟虫的虫口密度和受害穗率,使亚洲玉米螟虫口密度减退73.91%,并降低了棉铃虫和桃蛀螟的为害。释放密度2.25×105头/ hm2即能将虫口密度减退54.55%,加大释放密度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防治效果。传统的人工挂卡和新型的无人机释放方式,均能将虫口密度减退54.55%以上[23]。长期以来玉米螟赤眼蜂局限于不能利用柞蚕卵规模化繁殖,利用小卵繁殖成本过高未被大面积应用[24]。近年来随着米蛾卵工厂化生产技术的突破,玉米螟赤眼蜂可以利用米蛾规模化生产,使大面积应用于防治亚洲玉米螟成为可能[25-26]。

1.3.2 赤眼蜂田间应用技术发展 (1)小卵繁蜂释放器:在米蛾卵繁育赤眼蜂技术初期,研制出小卵繁蜂释放器,获得专利:小卵繁蜂释放器(201120502819.X)。小卵繁蜂释放器带有防水面,在野外、田间释放时将防水的一面向上,可以隔挡日晒雨淋,有效保护寄主卵,在恶劣天气条件下也能保证较高的出蜂羽化率。

(2)无人机释放赤眼蜂溶液:在米蛾卵繁育赤眼蜂技术成熟期,为了更加高效省力地释放赤眼蜂,研发出利用无人机释放赤眼蜂溶液的释放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一种赤眼蜂释放溶液的释放方法(ZL201310176079.9)。赤眼蜂释放溶液为聚丙烯酸钠溶液,含量为每1 000 mL水中放入0.5 g聚丙烯酸钠。待聚丙烯酸钠加入水中完全溶解冷却,再将赤眼蜂寄主卵(米蛾卵)加入到所述聚丙烯酸钠溶液中并搅拌均匀,配制完成后,放入智能无人机的药液罐中。智能无人机在作物上飞行过程中,赤眼蜂释放溶液可通过蠕动泵从输出口流出,使赤眼蜂释放溶液落于作物之上。悬浮液在硅胶管内经蠕动泵转动压迫而落下,羽化率与采用滴管落下的对照的羽化率差异不显著,均在72%~75%。无人机在行距为1 m的甘蔗田间释放时,悬浮液从飞机上落下,87.61%悬浮液落在甘蔗植株。与传统人工释放方式相比,无人机释放赤眼蜂更均匀,释放效率也大大提高,解决了高杆作物甘蔗、玉米等人工难以进入田间内部悬挂蜂卡的难题。无人机释放方法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继续推广有利于我国赤眼蜂应用的推进和发展[27]。

(3)释放球:为了便于水稻田间释放赤眼蜂,近年来研制出可降解的环保释放球,获得专利:一种赤眼蜂球形释放器(ZL201721374430.5)。释放球不需要操作人员进入田间,只需在田埂处将释放球抛入水稻田中,由于底部加厚结构,使有羽化孔的半球朝上,从而避免水浸。释放球被抛入田中,漂浮于灌溉水表面,起到避光、避高温、避蚁食的作用,待内部赤眼蜂羽化后从羽化孔飞出,寻找螟虫卵块寄生。释放球释放简便,极大地缩短了释放时间,提高了释放效率,起到高效、省力的作用。

1.3.3 工厂化繁育赤眼蜂的推广应用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在湛江和广西,利用螟黄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累计示范1 667 hm2以上,显著减少螟蛀节率,并增加甘蔗的含糖量和产量。近十年在广东、湖南、安徽、浙江等地推广稻螟赤眼蜂防治水稻螟虫,累计面积约1 333 hm2,显著提高了水稻每丛叶片数,并对卷叶有一定抑制作用。2013—2015年在黄淮海夏玉米区,推广玉米螟赤眼蜂防治玉米螟虫,累计面积约333 hm2,使亚洲玉米螟虫口密度减退73.91%,并降低了棉铃虫和桃蛀螟的为害。

2 平腹小蜂大规模扩繁与应用

荔枝、龙眼是岭南佳果,荔枝蝽〔Tessaratoma papillosa(Dmry)〕是荔枝花果期重要害虫。其成虫、若虫吸食花穗、幼果可导致落花、落果,危害严重的甚至绝收,严重影响产量,另外其成虫和三龄以上的若虫还是龙眼鬼帚病的传播媒介[28],因此,该虫是生产上药剂防治的重点对象之一。由于荔枝蝽成虫高发期正是荔枝开花时期,此时喷施药剂会杀死蜜蜂等授粉昆虫影响荔枝授粉,而且喷药过后,其他地方的荔枝蝽成虫还会不断飞入荔枝园危害,药剂防治的效果常不理想,而利用荔枝蝽寄生性天敌平腹小蜂可以克服药剂防治的不足[29]。

2.1 平腹小蜂寄主卵筛选和繁育技术

2.1.1 蓖麻蚕卵繁殖平腹小蜂 利用平腹小蜂防治荔枝蝽是十分有效的防治手段。对荔枝蝽平腹小蜂的描述最早可追溯到1931年[30],Falkenstein记述了荔枝蝽卵有3种寄生性天敌,其中对平腹小蜂(Anastatussp.)进行了详细的观察性描述。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60年代初,蒲蛰龙等学者首先对平腹小蜂开展人工繁殖利用研究[31],利用蓖麻蚕卵作为寄主卵,对平腹小蜂的生物学特性、人工繁殖和田间释放效果等进行了研究,初步明确了平腹小蜂发育历期、寿命、产卵量、性比、越冬等生物学特性,发现蓖麻蚕卵是平腹小蜂室内繁殖的优良寄主,初步认为平腹小蜂可用于生产实践。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和70年代,在广州郊区、从化、增城等地开展大面积利用平腹小蜂防治荔枝蝽的推广示范,防治荔枝蝽的效果达90%以上,取得了显著成绩[2]。1974年黄明度等[32-33]对寄生荔枝蝽的平腹小蜂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描述,提出了较为成熟的以蓖麻蚕卵为寄主的平腹小蜂人工繁殖和田间应用技术,为平腹小蜂的繁殖与应用研究打下了基础。

虽然在1964年我国北方就开展以柞蚕卵繁殖寄生蜂[34],但由于地域限制,在20世纪60、70年代南方主要以蓖麻蚕卵繁殖赤眼蜂、平腹小蜂。早期以蓖麻蚕卵为寄主的平腹小蜂繁殖与利用研究工作主要由广东省昆虫研究所(现为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山大学完成[35],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主要在以柞蚕卵为寄主的平腹小蜂繁殖与应用方面开展了较多工作。

2.1.2 柞蚕卵繁殖平腹小蜂 早在60年代初期,广东农业科学院罗远荣、刘志诚就开展荔枝蝽寄生蜂的研究,发现敌百虫对平腹小蜂的影响较大[36]。在平腹小蜂的人工繁殖与应用方面,从1989年开始进行系统研究,以柞蚕卵为寄主卵,在繁蜂设备、繁蜂方法、释放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1993年将繁蜂箱改造为繁蜂柜,由蜂箱散卵繁蜂转为繁蜂柜蜂卡繁蜂,不仅提高了繁蜂效率,还简化了田间释放[29],两年(1993—1994)繁殖平腹小蜂4 000多万头,在深圳光明华侨畜牧场林果公司9万多棵荔枝树上进行释放,对荔枝蝽卵粒寄生率达89.32%~91.43%[37],该农场连续10年坚持释放平腹小蜂防治荔枝蝽,在不用药剂防治荔枝蝽的情况下,实现了对荔枝蝽的长期有效控制。

2.1.3 人工卵繁殖平腹小蜂 为克服柞蚕卵的地域性和季节性限制,从1984年起,试用人工寄主卵繁殖平腹小蜂,并进行了果园释放试验,获得成功[38],在笼罩荔枝上及果园中释放防治荔枝蝽,卵粒寄生率分别达89.12%和89.45%,与柞蚕卵繁殖释放的平腹小蜂防治效果相近。受人工卵材料和生产技术限制,人工卵的生产和应用还存在成本高、良品率低、田间应用繁琐等问题,限制了人工卵在生产上的大面积应用。

2.2 基于柞蚕卵为中间寄主的平腹小蜂工厂化繁育技术和田间应用技术改进

2000年以后,随着社会进步,绿色防控技术日益受到重视和接纳,广东省农科院植保所在平腹小蜂的繁殖利用上进行技术创新,开展国际和地区合作,将平腹小蜂的研究与应用推向新的高度。先后承担了广州市对外科技合作专项:利用平腹小蜂防治柑桔等果树蝽类害虫研究(2012J5100027)和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平腹小蜂高效繁育利用技术研究(2017B020202001),对平腹小蜂繁殖利用技术进行创新。为规范田间应用,发明了平腹小蜂简易释放卡[39],球形释放器和无人机投放装置[40];设计了新的高效繁蜂柜、柞蚕卵烘干装置等繁蜂设备[41-43],提高繁蜂效率达每日100 kg柞蚕卵水平,最高年度示范释放面积达14万株。对繁蜂工艺进行创新,研究明确了种蜂密度、光照、补充食物等因素对雌蜂寿命的影响;诱导平腹小蜂滞育的温度和光照条件[44];分析了平腹小蜂毒液蛋白组分[45];以及荔枝蝽卵对平腹小蜂活力复壮的可行性。筛选了一批与平腹小蜂应用相配套的荔枝病虫害防治药剂,将平腹小蜂应用集成到荔枝病虫害绿色防控综合技术中。通过完善平腹小蜂繁蜂工艺参数,修订了广东省地方标准:平腹小蜂扩繁与防治荔枝蝽应用技术规程(DB44/T 2221-2019)。

2.3 国际合作平台逐渐展开

从2011年起,广东省农科院植保所与澳大利亚天敌公司(BioResources Pyt Ltd)合作,在澳大利亚建立了以柞蚕卵繁殖当地平腹小蜂的工厂,每年放蜂面积约1万多hm2,对澳大利亚危害鳄梨、百香果、芒果、番木瓜等果树的蝽类害虫起到积极的防治作用。2017年与台湾大学生物资源暨农学院昆虫系建立合作关系,在台湾地区建立了利用柞蚕卵繁殖平腹小蜂的生产线,成功开展利用本地平腹小蜂防治台湾栾树、荔枝、龙眼上的荔枝蝽象。通过开展国际和地区合作,不仅推动了平腹小蜂繁殖和应用,也促进了技术的进步。平腹小蜂还有较大的应用空间,未来需要政策和技术创新合力推动其在生产上的应用。

2.4 近3年工厂化繁育平腹小蜂的推广应用

通过现场指导、培训班、媒体、微信、示范基地等多种方式,对平腹小蜂防治荔枝蝽技术进行宣传和推广,推广地区包括:广东广州、惠州、茂名、东莞、深圳、珠海,海南海口、三亚、儋州,福建漳州,广西玉林、北海,四川泸州等。平腹小蜂防治荔枝蝽技术影响和应用面积逐渐扩大,仅2017—2019年平腹小蜂应用面积累计超过667 hm2,对荔枝蝽防治效果在80%以上,平均减少2次化学农药使用,果农对生物防治产品认知和满意度提高,平腹小蜂产品被多次纳入政府采购产品目录,利用平腹小蜂防治荔枝蝽技术连续3年获推荐为广东省农业主推技术和广州市农业主推技术,并获2019年度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除此之外,近5年还在北京和西安等北方地区推广利用平腹小蜂防治茶翅蝽技术。

3 捕食螨大规模扩繁与应用

螨类是节肢动物门中仅次于昆虫类的第二大类群,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由于化学农药的发明与使用,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体型小、发育快速的小型昆虫与螨类从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许多种类如红蜘蛛、锈蜘蛛等由于严重危害农作物和经济作物而被人们熟知。当然,螨类中也有许多有益的种类,植绥螨就是目前已知最有效的捕食性螨类,在农业有害生物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46]。

20世纪70、80年代,北京、江西、广东、上海等十余个省市开展利用捕食螨(西方盲走螨、德氏钝绥螨、尼氏钝绥螨)防治柑桔、苹果、棉花、茄子等作物上红蜘蛛、茶叶上茶黄螨,获得一定成功[47],但是传统的捕食螨人工繁殖方法费用昂贵,利用捕食螨防治害螨是化学防治成本的10~20倍[48],难以进行人工大量繁殖与应用,加上农业生产对化学药剂依赖性强,对捕食螨的应用多停留在保护利用和研究试验层面。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从国外引进易于人工大量繁殖的胡瓜新小绥螨,我国第一个捕食螨(胡瓜新小绥螨)的工厂化繁殖基地在福建建立。1998年广东成功利用胡瓜新小绥螨防治柑桔红蜘蛛,开启了我国捕食螨大量繁殖与应用的新局面,随后在广东、江西、北京、重庆等地先后建立了捕食螨生产基地和捕食螨工厂,促进了捕食螨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广东省农科院植保所从2000年开始进行捕食螨的繁殖与应用工作,2005年在广东省农业科技推广项目“捕食螨治螨技术示范推广”的支持下建立了捕食螨生产线,两年进行捕食螨推广示范约15万株柑橘。2009年在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捕食螨繁育与大田应用技术研究”的支持下,对捕食螨繁育技术进行创新,挖掘本地捕食螨资源,制定了广东省捕食螨繁殖与应用的标准,筛选出本地优势捕食螨种类。

3.1 捕食螨的资源调查

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现捕食螨可以有效地控制农林害螨,才开始捕食螨资源的调查。国内捕食螨资源的调查工作最早始于Cohn和Nadal、Swirski、江原昭三及Tseng等对香港和台湾地区捕食螨的调查[49]。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忻介六、梁来荣、吴伟南等老一辈蜱螨学家的努力下,国内开始了捕食螨种类的广泛而系统的调查[50]。一直到2002年,我国有记录的捕食螨共有280种,占全球捕食螨已知种类的1/6[51]。近十年来,由于螨分类人才的稀缺,捕食螨资源调查进度缓慢。大量优质的捕食螨资源亟待调查。

加州新小绥螨〔Neoseiulus californicus(McGregor)〕中国新记录种是于2011年采自广东省,最初鉴定为新种或虚伪新小绥螨[52],后经形态鉴定、分子鉴定及杂交验证,明确了该种为加州新小绥螨中国群[53]。除加州新小绥螨外,长毛新小绥螨〔Neoseiulus longispinosus(Evans)〕为叶螨的另外一种优势捕食螨,其捕食能力和生殖能力与加州新小绥螨相当[54]。

2017年,国家农业部专门启动了害虫天敌等资源的基础性长期性调查工作。广东省农科院植保所承接了广州地区捕食螨的系统调查工作。2018—2019年,首次系统地明确了未使用化学杀螨剂的香橼柠檬园中的捕食螨种群分布和动态情况[55]。2020年,捕食螨的调查工作继续在柑橘园中进行,初步结果表明,不同地理位置、不同类型柑橘园中的捕食螨种类分布和动态情况差异显著(未发表)。

另外,在优势捕食螨资源挖掘过程中,为筛选具备高繁殖力、高捕食能力和生态适应性强的优良品种,需要持续不断地对优势捕食螨种类开展基础生物学研究,如种群生命表、捕食功能反应、对温湿度的适应性及抗逆性等研究,目前我们筛选到的一些种类还有待这些基础研究来验证其应用潜力。

3.2 捕食螨的规模化繁殖技术研究

在实际的生物防治应用中,捕食螨的大量应用的基础是要获得足量的田间所需的捕食螨。因此,关于捕食螨的人工繁殖技术研究,一直都是国际上捕食螨应用研究的热点之一[46,56]。

广东省农科院植保所自2000年以来,一直致力于捕食螨的规模化繁殖技术研究。主要研究对象为叶螨的选择性捕食螨和多食性捕食螨。对于叶螨的选择性捕食螨来说,实验室采用叶螨专食性捕食螨的饲养方法,另外,也尝试开发合适的人工饲料,并获得阶段性成果[57]。多食性捕食螨以胡瓜新小绥螨、巴氏新小绥螨、斯氏钝绥螨为代表种。其中,胡瓜新小绥螨和巴氏新小绥螨是利用腐食酪螨〔Tyrophagus putrescentiae(Schrank)〕作为替代猎物进行规模化的饲养[53]。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饲养装置的换气和保湿尤为重要。通过实践,发明了一种可调透气口捕食螨饲养装置和饲养捕食螨的方法,很好地解决了捕食螨饲养过程中透气保湿的问题,同时也可以避免捕食螨在饲养过程中被其他螨类污染[58]。该技术专利于2019年成功进行成果转化(专利转让),不仅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也促进了捕食螨的繁殖与应用。

3.3 捕食螨的推广和应用

自2000年以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在捕食螨的应用推广上做了大量工作。2005年承担广东省农业科技推广项目“捕食螨治螨技术示范推广”,在全省推广利用捕食螨防治柑橘红蜘蛛。2009年承担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捕食螨繁育与大田应用技术研究”子课题,进一步扩大捕食螨的应用范围,先后在广东韶关、肇庆、江门、惠州、清远、广州从化、南沙等地开展利用捕食螨防治柑橘、番木瓜、草莓、辣椒等作物害螨和蓟马等工作。2017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柑橘化肥农药减施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将捕食螨作为主要防治措施应用到柑橘害螨的防治上,不仅有效减少了柑橘杀螨剂的用量(约30%),而且进一步扩大了捕食螨的推广应用面积,促进农业产业绿色生产。累计开展应用示范超过3 333公顷次,推广辐射面积超过 6.7 万 hm2。

3.4 捕食螨田间应用技术

捕食螨的田间应用针对不同作物,可采取挂袋和撒施的形式。低矮的作物如草莓、蔬菜、茶树等常采取撒施的方式,高大类作物如果树类(柑橘、番木瓜、苹果等)、瓜类、番茄等作物采取挂袋的方式。为配合田间的挂袋释放,广东省农科院植保所设计了一种可透气的捕食螨释放袋[59],开发了针对不同作物的捕食螨田间应用技术。这些技术的共同点就是:在害螨低密度时释放捕食螨,放螨后选择对捕食螨影响小的药剂防治非靶标害虫,同时培养良好的、有利于捕食螨栖息和繁殖的生态环境。

以释放捕食螨防治柑橘红蜘蛛为例:每年3—5月份为柑橘红蜘蛛高发期,此时自然界中捕食螨数量还处于较低水平,是人工释放捕食螨助增加田间捕食螨数量的最佳时期。释放捕食螨前进行一次清园,释放捕食螨后的果园由专业技术人员跟踪和指导按照“科学、合理农药施用原则”施用药剂,同时果园进行生草或适当保留自然生长良性杂草。

由于果园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如自然果园和温室大棚环境差异较大,目前捕食螨的田间应用技术还比较单一,需要针对不同环境研究提出最佳解决方案。为更有效地释放捕食螨,要着力研究释放方式、释放量、释放益害比等;研究捕食螨在植株的迁移扩散及运动规律;研究微环境特别是叶表薄层温湿度对捕食螨的影响;研究其释放到生境后与作物、靶标、非靶标生物及其他天敌间的相互关系[56]。只有充分了解以上机理,并以此为基础制订出科学合理的田间应用评估方法与体系,才能有效地利用捕食螨进行生物防治。

4 启示与展望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在赤眼蜂、平腹小蜂和捕食螨等天敌昆虫工厂化繁殖技术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规模化生产工艺、配套设备及田间释放技术等方面的研发成果,推动了我国害虫生物防治事业整体水平的提升与快速发展。但在科技快速发展以及强调生态、绿色、环保理念发展的今天,天敌昆虫的工厂化生产及推广应用仍任重而道远,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4.1 化学农药使用不规范,影响天敌昆虫的保护和推广应用

对化学农药过度依赖和不合理使用,严重影响天敌昆虫的保护和推广应用。在释放天敌中必须要配合化学农药的合理使用,释放后选择低毒或者生物农药,减少化学农药对天敌的毒害作用,才能实现天敌昆虫有效防控害虫。

4.2 加大科普力度

通过新兴媒体、微信、小视频等多种方式,加大科普力度,宣传植物病虫害的绿色防控理念,提高民众对环境的保护意识。

4.3 高效防治害虫的天敌昆虫种类太少,亟需加大研发力度

在我国南方可工厂化生产应用于田间防治害虫的天敌昆虫只有赤眼蜂、平腹小蜂和捕食螨,近年来捕食性的叉角厉蝽和蠋蝽有小面积的推广应用,但是规模化扩繁技术尚未成熟。因此相对于多种多样的农业害虫,目前的天敌昆虫种类太少,亟需开发新的天敌昆虫。一种天敌昆虫通常只能防治一种或者一类害虫,因此必须要与其他生物防治手段联用,以达到同时防治多种害虫的目的,多种生物防治手段联用技术还有待提高。

4.4 天敌昆虫规模化生产工艺及配套设备还有待研发,提高自动化

在规模化扩繁天敌昆虫的过程中,许多新生产工艺及配套设备已开始投入使用,但目前在部分生产环节仍需要较多人力物力,如:米蛾饲养占据很大空间、收集米蛾成虫和平腹小蜂寄生中更换卵片耗费较多人力等。在天敌昆虫释放中,多采用人工挂卡/袋,仍未实现大规模机械化释放。

4.5 可利用中间寄主卵资源不足,有待开发新的寄主卵

我国南方应用最多的适合赤眼蜂和平腹小蜂规模化扩繁的中间寄主分别是米蛾卵和柞蚕卵。米蛾卵需要靠专人饲养,不仅生产过程会产生大量鳞片粉尘,危害工人健康,而且繁蜂效率低,不利于大量繁蜂。柞蚕卵需要从北方购买,仅冬季和春季可以获得,不仅受地域、季节限制,而且卵的质量难以保证,由于其用途广泛,价格一路上升,导致平腹小蜂的使用成本较高。而人工卵也因为如下问题,限制了其在生产上的大面积应用:(1)卵壳材料无法被寄生蜂咬破,需人工剪破卵壳才能从卵中出蜂;(2)人工卵产品合格率低,造成成本高。因此通过对目前人工卵生产存在的问题进行攻关,筛选适合度更高的寄主卵,可能是赤眼蜂、平腹小蜂突破发展困局的有力措施。

猜你喜欢

小蜂螟虫赤眼蜂
赤眼蜂品系对玉米螟卵的寄生潜能分析
5种赤眼蜂品系对米蛾卵和梨小食心虫卵的选择偏好研究
大自然中的好伙伴
榕树与榕小蜂的相爱相杀
浅谈推广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好处
水稻螟虫为害烈多措并举防效好
宁南县桑螟虫发生趋势及防治措施
桑树螟虫性诱绿色防控技术
香根草对水稻螟虫的试验及效果评价
白蛾黑棒啮小蜂人工复壮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