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策略研究

2020-12-21肖尧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数字环境阅读推广高校图书馆

肖尧

关键词:数字环境;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数字化

摘 要:数字环境下高校阅读朝着数字化方向发展,高校图书馆也要致力于开展数字化阅读推广。文章针对数字环境下的高校阅读展开分析,总结数字环境下高校阅读的内涵和特点,在此基础上分析数字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出现的新变化,重点分析了高校图书馆数字化阅读推广的策略。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20)11-0063-02

1 数字环境下高校阅读的内涵及特点

1.1 数字环境下高校阅读的内涵

数字环境下高校阅读的内涵随着高校读者阅读内容、习惯、工具的变化而变化。传统高校阅读指的是高校师生的自我阅读或图书馆阅读,阅读的载体为纸质资源,阅读场所一般为教室、宿舍、图书馆、自习室等。目前,高校阅读不仅包含传统的阅读方式和内容,还包括通过数字化阅读终端开展的数字阅读。因此,数字环境下高校阅读的内涵更加广泛,其变化在于阅读行为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用户可以坐在宿舍、教室,通过图书馆阅读平台实现图书资源的便捷、快速阅读。此外,数字环境下高校阅读内涵的变化还体现在阅读内容上,在传统纸质资源的基础上,数字阅读增加了音频、视频、电子图文等内容,形式更加广泛和多样。

1.2 数字环境下高校阅读的特点

1.2.1 阅读形式深化。阅读形式的深化主要体现在阅读载体上。最新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者中18~29岁人群所占比例最大,达到38.6%,高校读者大部分属于这类人群,该人群的阅读载体主要为手机和电脑,其中手机是最为普遍的阅读载体。据统计,在使用手机阅读的高校读者中,3%左右的大学生通过手机阅读小说、浏览网页,利用QQ和微信等参与社交活动。由此可见,数字环境下高校读者的阅读形式在不断深化,由传统的纸质阅读为主转变为以数字阅读为主。

1.2.2 阅读途径增多。数字环境下阅读载体的深化促使高校读者的阅读途径不断增多,高校师生凭借一部手机、一台电脑即可便捷、舒适地享受数字阅读。不少高校图书馆和企业合作购买阅读软件,或投入资金开发高校移动图书馆App,让阅读变得触手可及。此外,高校读者的阅读选择也进一步得以深化,传统读者的选择要么是购买纸质书籍,要么是到图书馆借阅纸质书籍。目前,读者既可以通过手机和电脑免费或付费阅读数字图书资源,也可以通过阅读网站或图书馆电子阅读机实现数字阅读。

1.2.3 阅读内容丰富。在数字技术尚未出现时,高校图书资源的流动性有限,一方面是高校图书馆之间的图书资源难以实现交流,另一方面是高校图书馆与校外阅读机构的资源难以实现交流,导致高校读者可阅读的内容非常有限。在数字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之间、高校图书馆与校外阅读机构之间资源交流的界限被信息技术、数字技术所打破,高校读者的阅读内容不再局限于图书馆,在校内即可实现跨馆阅读和校外资源阅读。高校读者还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登录阅读软件或阅读网站实现在线阅读。

2 数字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的新变化

2.1 推广对象更加广泛

传统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主要针对校内读者,校外读者很难参与进来,推广对象有限。在数字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经常会配合微信公众号、移动图书馆、图书馆网站等平台开展,打破了阅读推广对象的界限,不仅校内读者可以参与到阅读推广中,校外读者也可以通过注册、登录阅读平台参与到活动中,享受高校优质的阅读服务。

2.2 推广内容更加精准

高校图书馆在阅读推广策划准备阶段可以先收集微信公众号、图书馆网站、移动图书馆等平台上的读者阅读信息和意见建议,对这些信息和意见建议进行综合汇总分析,明确高校读者的阅读需求,并对需求进行分类,制订切合实际、富有个性的阅读推广计划,使阅读推广活动契合读者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与阅读心理,更具针对性。

2.3 推广手段更加先进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的传统形式是以发传单、贴海报等形式进行前期宣传,采用读书会、讲座、大赛等形式集中读者开展阅读推广活动,总体而言传统的阅读推广活动手段单一、耗时耗力、不够灵活。在数字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可以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在微信、QQ、微博等通信平台进行预热宣传,通过“线上”+“线下”模式进行组合推广,推广手段显得更加先進。

2.4 效果评价更易实施

数字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收集阅读推广效果评价可以依赖于各类阅读平台。用户在参与高校图书馆开展的阅读推广活动后,可以在微信公众号、移动图书馆、图书馆网站等平台便捷反馈信息,或填写高校图书馆发放的电子问卷,提出对阅读推广活动的意见和建议。高校图书馆可以结合自身服务实际和读者需求,随时调整调查问卷、意见反馈、读者留言的主题,以便获取最全面的效果评价。

3 数字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数字化阅读推广策略分析

基于数字环境下高校阅读的内涵和特点,以及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呈现出来的新变化,笔者认为高校图书馆应从数字环境大背景出发,采用数字化阅读推广策略,从优化部门架构、打造特色品牌、加强后期反馈三个方面提升阅读推广质量。

3.1 优化部门架构,奠定阅读推广基础

一个强有力的阅读推广部门是数字化阅读推广有效开展的基础。高校图书馆要从组建队伍、建立机制、加强合作三个方面进一步优化部门架构:一是要组建一支专业的数字化阅读推广队伍。高校图书馆可以从馆内进行选拔,挑选出专业知识扎实、推广经验丰富、工作负责灵活的推广员,再从社会上引进一批爱岗敬业、眼界广阔、善于创新的储备人才,组建一支分工明确、重视协作、工作有力的数字化阅读推广队伍,负责阅读推广工作的开展。二是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数字化阅读推广运行机制。高校图书馆根据数字化阅读推广的要求和本校阅读推广的特点,建立阅读推广工作运行规章制度,进一步明确部门人员的分工职责、阅读推广的流程步骤、组织管理的奖惩机制,并将规章制度严格落实到每一次阅读推广活动中,形成固定不变的运行机制,为数字化阅读推广的有效开展提供制度保障。三是要构建多部门、多领域的多元化合作交流模式。高校图书馆数字化阅读推广工作的有效开展不仅需要阅读推广员身体力行,还需要广泛调动学校社团、校外阅读组织、商业阅读平台的力量。例如,图书馆可以建立大学生读者微信群,成立线上读者协会,在校大学生可通过群聊的方式发布阅读心得体会,或直接分享好书、好文,实现放射性阅读推广,增强阅读推广主体的力量。

3.2 打造特色品牌,提升阅读推广水平

高校图书馆打造特色品牌是提升数字化阅读推广水平的重要路径。一方面,目前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存在同质化现象,迫切需要各高校发挥主观能动性,打造富有地方高校特色的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品牌。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打造阅读推广品牌有利于提升阅读推广质量,通过走品牌化道路激活图书馆内在活力,间接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因此,高校图书馆要从要校办学特色、图书馆服务理念、读者阅读需求出发,提炼阅读推广的品牌文化,渗透到阅读推广的每一个环节中,举办一些富有特色、长期坚持、持续发展的阅读推广活动,打造有价值、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的阅读推广品牌。

3.3 加强后期反馈,促进阅读推广发展

后期的反馈和评价是促进高校图书馆数字化阅读推广工作不断发展的动力之一。科学、合理、全面的阅读推广评价体系可以为图书馆高质量开展阅读推广活动提供意见和建议,使推广活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因此,高校图书馆要加强数字化阅读推广活动后期的反馈工作,并形成常态化机制。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图书馆建立的微信公众号、微博、移动图书馆、网站等线上渠道收集读者的反馈,并通过反馈意见表、在线交流、随机调查等线下方式,详细了解读者对数字化阅读推广活动主题、内容、方法、意义、效果的意见和建议。为了提高读者的参与积极性,高校图书馆还可以设立“参与评价有奖”活动,鼓励读者积极参与评价,为数字化阅读推广建言献策。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阅读推广评价机制要全面、细化,读者的反馈评价体系要包括各种指标,既要包括价值、体验、收获等读者指标,又要包括态度、质量、效率等服务指标。同时,高校图书馆组织内部也要同步开展自我评价,做好对整个活动人力、物力、经费使用及与其他机构协作效果的综合评价,为今后数字化阅读推广的开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刘乃铭.新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微媒体推广研究[J].农家参谋,2019(21):255.

[2] 李晓旭,严贝妮.中国省级公共图书馆數字阅读推广服务调查与启示[J].农业图书情报,2019(9):21.

[3] 邹春.新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微媒体推广研究[J].产业创新研究,2019(10):24.

[4] 滕玉石.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策略[J].图书馆学刊,2019(9):83.

[5] 唐晔,周炫.浅议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9(5):170.

[6] 杨德惠.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参与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创新模式研究[J].情报探索,2019(10):98.

[7] 王雷.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阅读推广的有效方式分析[J].才智,2019(28):225.

[8] 龚菲.浅论精准扶贫视角下地方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以吉首大学图书馆为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9(16):137-140.

(编校:崔 萌)

猜你喜欢

数字环境阅读推广高校图书馆
数字环境下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数字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模式研究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研究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实践探讨
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宣传与推广
数字环境下图书馆危机管理研究
数字环境下中美版权比较研究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