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旅游景区园林植物景观评价研究进展

2020-12-21陶永娟王先君肖艳琦季晓彤

现代园艺 2020年3期
关键词:园林植物红色旅游特质

陶永娟,刘 敏,王先君,肖艳琦,季晓彤

(临沂大学农林科学学院,山东临沂 276000)

红色旅游是把红色人文景观和绿色自然景观结合起来,把革命传统教育与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主题旅游形式。国家为了推动“红色旅游”的发展,建立了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随着红色旅游业的发展,红色旅游景区的建设如火如荼,人们越来越注重利用植物景观烘托气氛,不仅要弘扬红色人文景观,还要重视绿色自然景观的营造,对植物景观进行科学评价,是合理营造植物景观,充分发挥植物功能的重要前提。目前国内外关于植物景观评价和红色旅游景区旅游开发的研究较多,但是关于红色旅游景区园林植物景观的研究较少,如何在红色氛围下进行科学合理的园林植物景观评价是重要的研究课题,以期更好地发挥园林植物的作用,为红色旅游景区的建设提供参考。现从园林植物美学特质、园林植物景观评价理论及方法、红色旅游景区园林植物景观研究、园林植物五感评价等方面进行研究进展综述。

1 园林植物美学特质研究

国内关于园林植物景观的研究较多,相关领域的研究包含生态、美学、空间、布局、功能、艺术、心理、文化、立意等。关于植物美学特质的研究,高翅提出植物无论个体和群体,均具有生命、美学、空间和文化4 种特质,其中美学特质由形、色、质、香、声和相(叶相、枝相、皮相、花相、果相)组成[1]。华彬[2]在植物景观意境营造中认为美学特征包括文化、色彩、形态、味道和声音。蔡秋阳等[3]认为植物认知包括生命、美学、空间、文化4 种特质,美学特质包括形态美、色彩美、气味美、声音美、质感美、花果美、枝叶美、皮相美、光影美。综上,并查阅相关园林树木学资料,本项目关于植物美学特质评价的研究对象确定为植物形态、色彩、声音、气味、质感5 种类型。

2 园林植物景观评价理论研究

国外有关植物景观评价的研究始于20 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期,以美国为中心开展的景观评价研究,从自然资源评价开始,其中多以森林景观为研究核心,主要集中在植物的美景度、景观功能、生态作用等方面,国外园林植物景观营造水平走在世界前列。

国内有关植物景观评价的研究始于20 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研究了不同绿地类型的植物景观,已在景观评价方面做了很大贡献,从最初简单的描述性评价植物观赏特性,发展到运用各种理论和方法评价植物景观的综合效益,为以后景观评价方法的应用和创新、植物景观的营造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3 园林植物景观评价方法研究

园林中运用较多的植物景观评价方法有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模糊综合评判法(Fuzzy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FCE)、美景度评价法(Scenic Beauty Estimation Method,SBE)、审美评判测量法(BIB-LCJ)、语义分析法(Method of Semantic Differential,SD)及人体生理心理指标测试法(Psycho-physiological Indicator,PPI)等。

AHP 法的特点是分析时需要的定量数据不多,用于多准则、多目标的复杂问题的分析,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园林植物景观的综合评价中。王竞红[4]采用AHP 法多角度全方位地探讨建立了园林植物景观评价体系;陈芳洲等[5]采用AHP 法对西安市的9个公园绿地冬季植物进行景观评价[5]。

FCE 法多与AHP 法结合运用于复杂性和模糊性的园林植物景观评价。金彪等[6]运用AHP-FCE 法对桂林“两江四湖”旅游景区进行植物景观评价;佟斌[7]运用AHP-FCE 法对哈尔滨主要道路植物景观进行评价。

SBE 法能够同时评价大量景观,属于心理物理学派,侧重于植物景观的美学评价。谢珊珊等[8]运用SBE法对郑州紫荆山公园34个典型植物群落进行美学研究;许丽等[9]基于SBE 法对阿哈湖国家湿地公园3 大区域进行植物景观评价;刘敏等[10]运用SBE 法对临沂园博园28个植物群落典型样地进行评价。

BIB-LCJ 法提供大量景观的两两比较机会,可靠性高,属于心理物理学派。对于由相似植物组成的景观评价效果明显。陈璐等运用BIB-LCJ 法与SD 法进行杜鹃专类园春季植物景观美学评价[11]。

SD 法通过形容词对反映人对植物景观的心理感受,从心理层面了解人的感受。矫明阳等[12]采用SD 法进行公众对城市带状公园植物满意度评价。

PPI 法通过图片刺激,测定被试者在观看图片时的生理及心理指标,从而评价植物景观对人体的影响。张哲等[13]采用AHP 法和PPI 法对深圳市公园绿地中具有代表性的10个植物景观进行评价,证明利用人体生理和心理指标评价植物景观是可靠的;李霞等[14]采用PPI 法评价园林植物景观色彩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影响;Ken 等[15]采用心率、呼吸速率、肌电图等指标,研究声音感知的生理反应和主观评价之间的关系;邢振杰等[16]采用PPI 法研究自然式和规则式的植物形态类型对观赏者的生理和心理产生的不同影响;张喆等[17]采用生理监测和心理反应研究人体响应与森林色彩的关系。

4 红色旅游景区园林植物景观研究

红色旅游已经成为了一个广受欢迎的热点旅游主题形式。在我国兴起于20 世纪末,随着“中国梦”和“美丽中国”概念的提出,红色旅游达到了另一个发展的高峰,大批红色旅游景区开始进行新的规划设计,如何使游客在观光赏景的同时深切体会红色文化的纪念和教育意义,园林景观的营造非常重要,园林植物更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纪念性场所的研究中,国外专门针对纪念性场所园林植物理论研究较少,实践中纪念性场所植物景观伴随着各个时期纪念主体的不同,以及植物在环境中的作用不同而发生变化。到了20 世纪中叶,设计师们越来越注重利用植物的观赏性和生态性烘托气氛,并且利用不同植物构成纪念性场所的各类型空间。国内学者对纪念性场所园林植物的研究较少,多集中在植物基础理论研究、植物景观设计的原则和布局方法等方面。

红色旅游景区作为特殊形式的纪念性场所,国内外关于红色旅游景区园林植物的研究不多,多为主观分析,缺乏对园林植物的量化研究。武小慧[18]、芦建国等[19]、黄广远[20]都对南京市雨花台烈士陵园的植物景观进行了研究,从植物种类、植物文化、群落结构、种植形式、空间形态、美景度评价等方面对雨花台烈士陵园的植物景观进行分析和总结;廖建华等[21]对湖南烈士公园4个植物群落的观赏效果及生态效益进行比较分析;蔡小波等[22]从纪念性、休闲需求以及自然复合生态三者融合方面探讨兴安市烈士碑园植物景观营造。

5 基于人体响应的园林植物五感评价研究

环境心理学以研究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为主要内容,主要特点是把环境——行为关系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强调环境——行为关系的交互关系。从20 世纪90年代起,环境心理学的研究速度不断加快,研究的重点也由个体行为与环境的影响逐渐转变成环境各因素对社会形态的影响,所涉及的领域也逐渐扩大到建筑、规划、景观、生态、管理乃至决策层面。但是,国内对环境心理学研究的成果并不丰富,仍是主要以翻译国外相关书籍以及发表探索性论文居多,独立性研究成果较少,研究内容多与建筑结合,对植物景观的探究则更少。

植物景观评价以环境心理学中的刺激理论和交互作用理论为基础,其中刺激是被人体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同时感知到的。感知包括感觉(对物体个别属性的反映)和知觉(对物体整体的反映)。人体对植物景观评价具有一系列反应过程,从景观刺激开始,在人体中形成了感知→理解→偏好→决策的完整过程。伴随着生理、心理和审美的变化,可以从生理反应、情绪反应、主观审美评价等一系列可以探测的指标中反映出来,因而,人体响应关系可以概括为生理、心理和审美3个过程。

在已有研究中,通常以问卷调查的形式,通过人体审美响应研究植物景观评价内容。王竞红[4]通过问卷调查确定了园林植物景观评价指标;矫明阳等[12]通过针对公众对植物景观从感官、空间、风险等方面的感知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研究植物景观本身在整体上对游人的影响效果。

但是,目前植物评价研究主要以视觉信息为主,忽视了其他感知信息(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对人的影响。景观植物美学特质包括形态、色彩、声音、气味、质感,所以植物美学特质评价应充分调动人体五感。关于景观五感的研究较少,孙崟崟等[23]、吴冬婷等[24]从五感设计的概念、五感的相互联系、相关理论研究3个方面阐述了我国景观的五感设计研究现状;而关于植物美学特质五感综合评价的研究尚未进行。

目前,已有部分学者分别从形态、色彩、声音、气味、质感方面对植物进行基于人体响应的研究。邢振杰等[16]认为不同形态类型的植物景观环境对观赏者的生理和心理会产生不同影响;李霞等[14]、Buechner 等[25]测定并分析了同种植物不同花色组合、同种色彩不同植物种类组合、不同色彩植物组合对人体生理和心理的影响;张喆等[17]通过公众审美偏好、视觉追踪、生理和心理指标进行了森林色彩表征与人体响应关系研究;Marry 等[26]通过分析声音感知的影响因素,表明视觉与声音密切相关,植被与空间声环境密切相关;Ken 等[15]研究了声音感知的生理反应和主观评价之间的关系;张哲等[13]通过测试认为植物群落景观与声音结合对人的生理和心理有显著影响;孙启祥等[27]从药物生理和芳香疗法的角度,分析杉木木材挥发物对人体生理、心理健康的影响;王艳英等[28]利用多导电生理技术手段,从嗅觉的角度研究侧柏和香樟两种常见绿化树种的挥发物对人体的影响;田如男等[29]研究了粗壮型、中粗型及细小型等不同植物质感材料对人体产生的视觉心理感受和景观特性;张建华等[30]研究了植物质感在步行商业街植物配置中的应用。综上,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已表明基于人体生理、心理、审美响应等评价植物景观是有意义的探索,但是在特定场所中基于人体响应的小尺度样地植物美学特质综合评价的研究尚未进行。

6 可行性研究思路

综上所述,园林植物景观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已日趋成熟,但是,关于红色旅游景区园林植物景观评价的研究不多,红色氛围中基于人体响应的小尺度样地植物美学特质评价的研究尚未进行。从植物美学特质评价角度,为红色旅游景区建设提供科学合理的植物种类及配置模式,为可行性研究思路,可为环境心理学理论在园林植物景观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猜你喜欢

园林植物红色旅游特质
论宋韵文化的精神特质及生成原因
Red tourism sees boom 红色旅游正“青春”
文人的心理探索之“痴颠狂怪”特质
园林植物配置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探究
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打造红色旅游小镇 老区遂昌 风景正好
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建立园林植物的遗传转化体系
浅析颐和园园林植物景观的变迁与发展
好校长应该具备的三大特质——兼谈校长培训的几点思考
关于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及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