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恋爱关系中触摸和依恋对嫉妒的影响 *

2020-12-21鲍文慧周广东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远距离脸部亲密关系

鲍文慧 周广东

(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天津 300387 )(2 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天津 300387) (3 学生心理发展与学习天津市高校社会科学实验室,天津 300387) (4 陕西师范大学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安 710062)

1 问题提出

在亲密关系中,嫉妒感受的出现几乎不可避免。爱情嫉妒(romantic jealousy)是指,当自己亲密关系的存在或质量受到第三方威胁时,个体表现出来的一种多层面情感、行为和认知反应的集合体(Guerrero, Trost, & Yoshimura, 2005)。

爱情嫉妒有时会带来消极的影响,如引发过分窥探、控制伴侣、言语与身体攻击等行为(Kar &O’Leary, 2013; Neal & Lemay, 2014)。这不仅会降低双方关系的满意度,也是家庭暴力甚至恶性事件产生的原因(Dandurand & Lafontaine, 2014; Deans &Bhogal, 2019)。

嫉妒的产生通常始于发现伴侣与第三人有亲密的距离,而触摸是亲密距离的指标之一。触摸在亲密关系中有很多功能,如引起注意、传达爱意,也有产生和满足性欲望的作用(Bisson & Levine,2009)。触摸作为一种传达亲密的交流方式,在异性交往中常被认为有暧昧和性的含义(Bisson & Levine,2009;Morrison, Löken, & Olausson, 2010)。如果这种触摸来自第三者,往往会导致嫉妒情绪产生。

触摸有很多类型,不同的触摸诱发的嫉妒有所差异。在非性的触摸类型中(如不是乳房、臀部),脸部触摸被认为是异性交流中最亲密的一种(Lee & Guerrero, 2001)。而Miller,Denes,Diaz和Buck(2014)的研究推测腰部触摸可能带有性的意味。

除了触摸,依恋也是影响嫉妒的重要因素。依恋理论最早由Bowlby(1969)提出,用来描述照顾者和孩子之间的情感纽带。后来这种依恋模式被扩展到恋人关系中,并分为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两个维度(Fraley & Shaver, 2000)。高依恋焦虑者通常会担心得不到恋人的关注和回应,而高依恋回避者则表现为难以向恋人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进而会很容易受伤。因此,高依恋焦虑和高依恋回避皆被认为是不安全的依恋模式,而安全的依恋模式则表现为在这两个维度上得分均较低(Fraley & Shaver, 2000)。

而通过触摸所带来的情绪体验,也与依恋有着密切的关联。Brennan,Clark 和Shaver(1998)曾提出,成人依恋与婴儿期通过触觉形成依恋的过程相似,触摸在恋爱关系的开始与稳固阶段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有研究探讨了触摸类型(无触摸、脸部触摸和腰部触摸)和依恋对嫉妒情绪的影响,发现对于依恋焦虑和回避均高的男性,腰部触摸会引发更多的害怕情绪(Miller et al., 2014)。

但是,以往研究有以下几点不足:第一,在大部分爱情嫉妒和依恋的研究中,选取的被试既有情侣,又有单身者。这种混杂的被试群体可能会影响实验效度,因为恋爱状态对实验结果会有较大的干扰,特别是对于已分手和一直单身的人,很难诱发其真正的嫉妒情绪。基于此,本研究全部选取正处在恋爱状态中的被试,因为未婚的被试还没有婚姻关系作为承诺,轻浮的触摸行为更可能诱发负性的情绪(Gatzeva & Paik, 2011)。第二,作为亲密关系交流重要的通道,触摸是影响嫉妒的重要因素,但是触摸和爱情嫉妒的关系以及依恋在其中的作用被很多国内外的研究者所忽视。

本研究拟通过两个实验来探讨恋爱关系中的触摸、依恋与嫉妒。实验1 探究触摸类型(无触摸、脸部触摸和腰部触摸)对于爱情嫉妒的影响。由于脸部触摸和腰部触摸比无触摸更亲密(Lee & Guerrero, 2001; Miller at al., 2014),而嫉妒是一种包括情感和认知的集合体(Guerrero et al.,2005),个体对情境的评价影响嫉妒感受(Guerrero et al., 2005; Sharpsteen & Kirkpatrick, 1997),因此实验1 假设:脸部触摸和腰部触摸条件下诱发的嫉妒情绪比无触摸条件下更为强烈。

实验2 在实验1 的基础上,加入依恋变量,分为焦虑和回避两个维度,探讨触摸、依恋与嫉妒之间的关系。由于依恋回避者对自我的认知是积极的,而对他人的认知是消极的,倾向于采用逃避的策略对待亲密关系(罗贤, 蒋柯, 2016; Beck &Clark, 2010);而依恋焦虑者对自我的认知是消极的,在亲密关系中缺乏安全感(李彩娜, 石鑫欣, 拓瑞, 2014; Sharpsteen & Kirkpatrick, 1997),而脸部和腰部都是比较亲密的触摸条件,因此实验2 假设,腰部触摸和脸部触摸条件下,依恋回避和嫉妒情绪负相关,依恋焦虑和嫉妒情绪正相关。

2 实验1:触摸类型对嫉妒情绪的影响

2.1 研究方法

2.1.1 被试

通过广告招募天津某高校恋爱中的50 名大学生(均为异性恋,其中女生26 名,男生24 名),年龄22.10±1.12 岁,恋爱时长28.10±26.55 个月(全距为1~84 个月)。

2.1.2 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为自主拍摄的6 张照片。模仿相关研究的取景和人物动作,选择两位大学生作为实验材料里的人物:湖边取景,人物在画面中心,只呈现人物后背,人物在画面中占比约7.5%(Miller et al., 2014)。照片中的主动触摸者都在右边,每种触摸情境下有两张图片,给女性被试看男生在右边的图片,给男性被试看女生在右边的图片。

照片被处理成黑白色,除人物动作不同外,其他保持一致。给女生和男生看的图片分别见图1、图2。

图1 三种触摸类型图片(女生组)

图2 三种触摸类型图片(男生组)

2.1.3 测量工具

嫉妒情绪的测量参考Miller 等人(2014)的方法,从分析和融合的认知沟通量表(Communication via Analytic and Syncretic Cognition Scale, CASC)(Buck, Anderson, Chaudhuri, & Ray, 2004)中选出有关嫉妒的六种情绪—害怕、生气、尴尬、性唤起、悲伤和妒忌。“害怕”通过“担心”、“害怕”和“焦虑”3 个情绪词测得,“生气”通过“憎恨”、“烦恼”和“生气”3 个情绪词测得,“尴尬”通过“羞耻”和“尴尬”2 个情绪词测得,“性唤起”通过“强烈的性欲”、“性欲望”和“性唤起”3 个情绪词测得,“悲伤”通过“沮丧”、“绝望”和“伤心”3 个词测得,“妒忌”通过“妒忌”和“怨恨”2 个词测得。共计16 个情绪词,被试对这些情绪词作1~7 的评分。其中,1 代表“一点也没感受到”,2 代表“感受到一点点”,程度依次增加,直至7 代表“体验到非常强烈的情绪”。

2.1.4 实验程序

将50 名被试随机分配到某一种情境下。无触摸、脸部触摸和腰部触摸条件下被试的人数分别为16、17、16,其中女生人数分别为8、9、8。

根据被试的性别,给被试呈现图片。例如,如果一个被试是男性,给他呈现女生为主动触摸者的图片,指着照片中的女性(右边),让被试想象她是自己的女朋友,她正触摸另一异性(左边)。指导语如下:“想象一下,你正打算去一个地方,路过一个公园。你注意到你的恋人(指着右边)和你从来没见过的他/她的一位朋友坐在一起。这张图片描述了你路过的时候看到他们交流的场景。他们没有注意到你,你因为有急事也没有停下来。”确定被试理解指导语后,让其仔细体会现在的情绪,实验结束后填写人口学信息。

2.2 结果

2.2.1 恋爱时长的影响

实验选取的被试恋爱时长跨度较大,有可能影响实验结果。因此以恋爱时长为自变量,以嫉妒情绪为结果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六种情绪对恋爱时长的回归都不显著(ps>0.05),故排除恋爱时长的干扰。

2.2.2 触摸类型与嫉妒情绪

以触摸类型为分组变量、嫉妒情绪为因变量,用SPSS22.0 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三种触摸类型下被试的六种嫉妒情绪均无显著差异(ps>0.05)。

2.3 讨论

被试的嫉妒情绪在三种触摸条件下均无显著差异,实验1 的假设未得到验证。这一结果与国外的研究结果不同,比如,Miller 等人(2014)的研究发现,脸部触摸和腰部触摸条件下被试的嫉妒情绪均比无触摸条件下更强烈。

实验结果和对被试行为的观察与访谈表明,情境的诱发是有效的。首先,除了“性唤起”维度,被试的情绪均分在3~5 之间,在情绪量表中,从2 开始代表体验到了嫉妒情绪。其次,通过观察被试在填写量表时的表情、动作,以及实验结束后对被试的访谈,发现很多被试情绪反应非常强烈。因此,可能有其他的因素干扰了实验结果。

本研究推测文化差异可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比如,同样是无触摸,在中国有“男女授受不亲”的文化传统,在异性之间的交往礼节中,像拥抱这种亲密的举动也没有西方那么常见。图片中人物虽然没有肢体接触,但距离非常近,根据Hall(1963)对人际距离的划分,已明显进入了亲密关系的空间范围(0~45 厘米),并且湖边的场景容易被误认为是约会的地点,而非教室、食堂等一般社交场合,被试将图片中的陌生人视为潜在的竞争者也是合理的,这种认知评价可能导致了嫉妒情绪的产生(Guerrero et al.,2005)。

在实验2 中,将图片中的人物分开一段距离作为其他触摸类型的对照条件,进一步探究在不同的距离和触摸类型条件下,不同依恋类型的情侣被试嫉妒情绪的差异。

3 实验2:触摸类型与依恋对嫉妒情绪的影响

3.1 研究方法

3.1.1 被试

选取恋爱中的大学生和研究生113 名(均为异性恋,其中女生62 名,男生51 名),包含88 名本科生和25 名研究生,年龄22.02±2.03 岁,恋爱时长22.90±22.87 个月(全距为1~96 个月)。被试被随机分配到某一种触摸类型下,远距离无触摸、近距离无触摸、腰部触摸、脸部触摸四种条件下被试的人数分别为29、35、24 和25,每组对应的女性人数分别为16、19、13、14。

3.1.2 实验材料

(1)触摸照片

保证实验一照片场景不变的同时,将此条件下照片中的人物分开一段距离,称为“远距离无触摸条件”(见图3)。实验1 的无触摸条件保留,称作“近距离无触摸条件”。根据美国学者Hall(1963)对人际亲密关系距离的界定,选用45 厘米作为亲密关系的临界点,作为触摸类型的对照条件。

实验材料共8 张图片。其中远距离无触摸的图片见图3,其他三种触摸条件的图片同实验1。所有照片都被处理成黑白色。

图3 远距离无触摸图片

(2)嫉妒量表

与实验1 相同。

(3)依恋量表

选用亲密关系经验问卷(Experiences in Close Relationships Inventory, ECR),由李同归和加藤和生(2006)根据Brennan 等(1998)的量表修订,有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两个维度。该问卷在本研究中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4 和0.86。

3.1.3 实验程序

与实验1 相同,通过图片和指导语诱发被试的嫉妒情绪,之后填写嫉妒量表、依恋量表和人口统计学信息,被试完成实验后领取小礼品。

3.2 结果

3.2.1 恋爱时长的影响

实验2 选取的被试恋爱时长跨度较大,可能会干扰触摸、依恋等因素对嫉妒情绪的影响。为此,以恋爱时长为自变量,以嫉妒情绪为结果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六种情绪对恋爱时长的回归都不显著(ps>0.05),由此排除恋爱时长的干扰。

3.2.2 触摸类型与嫉妒情绪

被试在四种触摸条件下的悲伤、尴尬、害怕、妒忌、生气和性唤起的嫉妒情绪见表1。

表1 四种触摸条件下嫉妒情绪的平均数与标准差(M±SD)

以触摸类型为自变量、嫉妒情绪为因变量,用SPSS22.0 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触摸类型在悲伤、尴尬、妒忌、生气四种情绪下差异显著,悲伤:F(3, 109)=6.09,p<0.05,η=0.14;尴尬:F(3,109)=3.40,p<0.05,η=0.09;妒忌:F(3, 109)=3.14,p<0.05,η=0.08;生气:F(3, 109)=9.34,p<0.001,η=0.20。

事后检验发现,与远距离无触摸相比,三种近距离条件都诱发了更多的悲伤、尴尬和生气的情绪,此外近距离无触摸和脸部触摸还引发了更多的妒忌情绪(见表2);而三种近距离条件之间并无显著差异。

表2 远距离无触摸与其他三种触摸条件的两两比较p 值

3.2.3 不同触摸条件下依恋回避、依恋焦虑和六种嫉妒情绪的关系

用Mplus7.0 进行多组分析,探究依恋如何调节不同触摸类型和嫉妒情绪的关系。结果显示(见图4),在远距离无触摸条件下,依恋焦虑和悲伤、害怕、妒忌和生气情绪显著相关(悲伤, β=0.67,p<0.001; 害 怕, β=0.47,p<0.05; 妒 忌,β=0.72,p<0.001; 生气, β=0.43,p<0.05);在近 距 离无触摸条件下,依恋回避和悲伤、妒忌、生气显著负相关(悲伤, β=-0.58,p<0.001; 妒忌, β=-0.52,p<0.01; 生气, β=-0.56,p<0.01);在脸部触摸条件下,依恋焦虑和害怕、性唤起显著正相关(害怕, β=0.43,p<0.05; 性唤起, β=0.51,p<0.05)。Wald test 分析显示,与近距离无触摸、腰部触摸和脸部触摸三种条件相比,远距离无触摸条件下,依恋焦虑和悲伤的关系更强(Wald=12.20,df=3,p<0.01);与远距离无触摸、腰部触摸和脸部触摸三种条件相比,近距离无触摸条件下,依恋回避和悲伤的关系更强(Wald=10.57,df=3,p<0.05)。

图4 不同触摸条件下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与六种嫉妒情绪的关系

4 讨论

本研究探究了恋爱中的触摸和爱情嫉妒的关系,和以往研究相比,创新地增加了远距离无触摸条件,结果发现其他三种触摸诱发了更强烈的嫉妒情绪,可见新增的实验条件是有效的。

脸部、腰部和近距离无触摸三种条件,比远距离无触摸更为亲密。究其原因,首先,情绪的产生依赖于认知评价(Guerrero et al., 2005),在上述三种条件下,被试“看到”恋人触摸其他异性或者与其他异性坐得很近时,会认为恋人背叛了自己、潜在的竞争者出现,进而产生嫉妒情绪。其次,在近距离无触摸条件下,即便没有身体的接触,也引发了较为强烈的嫉妒情绪,说明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社交距离过近也是亲密关系的标志之一。

实验2 增加了成人依恋这一变量,聚焦于不同触摸情境下依恋类型如何影响情侣的爱情嫉妒,主要发现了以下几个重要的结果。

第一,在远距离无触摸条件下,依恋焦虑与悲伤、害怕、妒忌和生气情绪显著正相关。Wald test 分析显示,远距离无触摸比其他三种触摸条件下的依恋焦虑和悲伤的关系更强。在本实验中,远距离无触摸是引发嫉妒情绪最低的一种类型,即便如此,焦虑依恋与悲伤情绪的相关依然很高。这说明即便在嫉妒情绪较低的情况下,比如日常生活中,高依恋焦虑者也很容易怀疑恋人,在亲密关系中的安全感很低。高依恋焦虑者非常渴望亲密的关系,却对潜在的拒绝和抛弃的暗示高度警惕,始终觉得伴侣给自己的爱不够;他们会感受到更多的嫉妒、悲伤和担忧的情绪,想要对他们的伴侣做出更具破坏性的行为(Huelsnitz,Farrell, Simpson, Griskevicius, & Szepsenwol, 2018;Wegner, Roy, Gorman, & Ferguson, 2018)。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相隔45 厘米的距离,也足以让依恋焦虑者产生嫉妒情绪。

第二,近距离无触摸条件下,依恋回避与悲伤、妒忌和生气等情绪显著负相关。Wald test 分析表明,近距离无触摸下依恋回避和悲伤的关系强于其他触摸条件。究其原因,虽然本实验证明了近距离无触摸条件也能够引发较强的嫉妒情绪,但对依恋回避者来说,这种条件尚不能构成对亲密关系的威胁。依恋回避者在亲密关系中体验到的依赖感不强,对嫉妒情境感受的阈值偏高。面对嫉妒情境时,他们倾向使用抑制激活策略,证明自己不需要依赖他人,这成为一种防御机制,以免其再次受到伤害(罗贤, 蒋柯, 2016; Beck & Clark, 2010)。

需要说明的是,Wald test 是用来检验关系的强度,而非嫉妒水平的高低。在脸部、腰部触摸更亲密的条件下,无论是依恋焦虑者还是依恋回避者,都体验到了比较强的嫉妒情绪,关系的强度也就不如无触摸条件。在西方文化中,脸部和腰部触摸可以被认为是普通朋友之间的互动,而在中国文化下,则被认为是情侣之间才有的亲密举动。因此,在脸部、腰部触摸条件下,即便是依恋回避者,也可能感受到对关系的威胁。这说明在远距离和近距离无触摸下,依恋的作用更为显著。

第三,本研究没有发现腰部触摸条件下依恋焦虑和性唤起的关系,假设未得到证实。可能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腰部触摸和性的联系并非特别紧密。描述统计结果显示,被试报告的性唤起偏低,也有可能是因为受到社会赞许性的影响。在中国文化下,性是难以启齿的,也极少在公开场合谈论性(段梅玲, 2010; 刘明矾, 江莹,熊艳, 段梅玲, 2016)。

第四,在脸部触摸条件下,依恋焦虑与害怕和性唤起显著正相关。前人研究也发现,害怕和性唤起有时会相伴出现(Miller et al., 2014)。有恐惧倾向的个体往往会通过亲密动作,如脸部的触摸,以达到性的唤起,因此恋人对第三方异性的亲密动作会增加其对脸部触摸的恐惧。

因为受到伦理的限制,引导被试想象是当前研究采取的比较多的一种方法,和现实情境存在一定差别,实验的效度可能会受到影响。此外,本研究发现触摸和依恋影响爱情嫉妒,但是触摸方式、诱发嫉妒的方法还有很多,如轻拍、抚摸、夸奖他人、在社交网络聊天等,这些领域也值得研究者继续探索。

5 结论

在恋爱关系中,依恋与嫉妒的关系受到触摸类型的影响,具体来说:(1)在远距离无触摸条件下,高依恋焦虑者有较高的悲伤、害怕、妒忌和生气;(2)在近距离无触摸条件下,高依恋回避者有较高的悲伤、妒忌和生气;(3)在脸部触摸条件下,高依恋焦虑者有较高的害怕和性唤起。

猜你喜欢

远距离脸部亲密关系
脸部美容须知
基于降低远距离输电过程中无功功率的设计方案论述
亲密,别陷入相处误区
亲密关系不会真的无疾而终
聪明的人善于经营亲密关系
俄罗斯
捐献
做脸部运动让你显得更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