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龄人的“颓败”与年轻人的“重生”:论羽田圭介的《颓败与重生》

2020-12-20波,

关键词:外祖父重生老龄化

宋 波, 张 璋

(南昌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1)

芥川奖作为日本纯文学的最高奖项,一直以来是诸多日本新晋作家的登龙门之路。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芥川奖在推介日本文学新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羽田圭介就是一位斩获芥川奖的年轻作家、随笔家。羽田于1985年出生于日本东京,成长于埼玉县北葛饰郡松伏町,毕业于日本明治大学商学部。他在大学期间便创作了以兄弟之间的争执为题材的《黒冷水》,并以此获得了日本第四十届文艺奖。当时的羽田年仅17岁,从而成为日本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文艺奖获奖者之一。2008年,他在《文艺》杂志发表《奔跑》,2010年又创作了《Meet The Beat》,这两部作品均获得芥川奖提名。2014年,羽田创作了以变态性欲为题材的《变身》,并以此获得芥川奖、野间文艺新人奖提名。2015年,他凭借《颓败与重生》,与搞笑艺人又吉直树一同问鼎芥川奖。之后,羽田继续创作了《成功者K》《五点之后的午餐》等作品。此外,他还多次出演电视节目,并作为演员出演了富士电视台的2017新年特别节目,从而扩大了活动领域,提升了知名度。特别是,《颓败与重生》作为羽田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因涉及极具现实性与社会性的日本社会老龄化、老年人问题,自问世以来便引起了舆论媒体、文学爱好者与研究者的关注。管窥所见,目前日本学界除去《群像》杂志上的“创作合评”外,另有两篇相关的评论文章,都是以“老年人护理”、“尊严死”为切入点的。比如,野崎泰伸在《有关羽田圭介〈颓败与重生〉中尊严死表象之考察》一文中聚焦于“尊严死”与社会价值观的关联,认为这部作品是社会的“反光镜”,映照出了对于社会一无是处的老年人,以及对于不能自食其力的懒惰者的愤怒之情,并认为大家应以“批判的精神”来阅读这部作品。[1](P55)可以说,这部作品正因体现了日本少子高龄化的社会现实以及由此带来的家庭内部纠葛而受到广泛的关注。但笔者认为,上述文章仅仅抽取出《颓败与重生》中与“尊严死”相关的描述来进行分析,并未对文本中的其他内容,尤其是作为年轻人与老龄人代表的健斗和他的外祖父,及其表征的社会现实意义展开论述。有鉴于此,本文将着重围绕健斗与其外祖父,分为“犹豫与彷徨:对死的渴望与对生的执着”、“健斗的‘颓败’与‘重生’”、“‘尊严死’及其所表征的社会现实意义”三个部分来进行分析。

一、犹豫与彷徨:对死的渴望与对生的执着

人类的生命只有一次,因此对每个人来说,生命都是最值得珍重的。但是,人们往往在生命即将终结时,才会意识到生命的可贵。尤其是对于日益高龄化的社会而言,面临日益枯萎的生命,同时又要遭受身体机能衰退,甚至是疾病折磨的老年人群体,是如何面对自我生命的呢?这是一个涉及伦理道德的家庭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在《颓败与重生》中,作者选取了一个有代表性的家庭,进而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位老年人在生命即将终结之际的略显矛盾的精神状态,那就是对于死的渴望以及对于生的执着。

《颓败与重生》的主要人物有三个:健斗、健斗的外祖父和健斗的母亲。整部作品就是围绕这三个人物的日常生活与矛盾纠葛,尤其是作为老年人代表的外祖父与作为年轻人代表的健斗之间的微妙关系而展开。其中,健斗的外祖父是一位87岁高龄的正在遭受着身体衰老与疾病侵蚀的老人。他一直传递给家人的信号是希望自己早日摆脱病痛的折磨、早日获得解脱。他有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因年事已高生活不能自理,便辗转于这些儿女之间,最终来到了健斗家,已经在这里居住了三年。在这之前,外祖父曾尝试过服药自杀,但最终被救了回来。从此,外祖父由于每日受到孱弱的身体和病痛的折磨,便开始了无休止的对于生之煎熬的抱怨。比如,文中这样写道:“给你(指健斗——笔者注)和你母亲添麻烦了……真是对不住。我还不如死了的好啊。”[2](P12)“腿真疼啊,还干得难受。”[2](P27)“我现在这个样子,还不如早点死了的好。”[2](P28)“外祖父承受着现代医学完全没法缓解的痛苦,他的健康检查一切正常,看来今后还能再活一段时间。而必得跨越的那道死亡之门,还离他很远。”[2](P13)上述话语,无不透露出外祖父渴望早日获得解脱的急切之情。

健斗外祖父的精神与肉体折磨还远不止如此,不断到来的疾病与意外都带给他巨大的精神压力与创伤。比如,他突然罹患急性心力衰竭引起的急性肺水肿,紧急入院接受治疗。虽然捡回了一条命,但这无疑对其身心造成了巨大的伤痛。之后,外祖父在泡澡时,又因身体失去平衡险些溺水身亡。这又给外祖父以极大的精神压力,从而加重了外祖父对死亡的渴望。此外,与家庭成员(健斗与其母亲)的紧张关系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母亲想让健斗的外祖父多做一些康复运动,“但外祖父连从沙发、餐厅到厨房的两三米距离都不愿走动”[2](P22),从而使母亲“日积月累的焦躁不耐烦正不断逼近顶点”[2](P22)。对正在努力进行考前准备的健斗而言,外祖父的轻微的拐杖声总是会“传遍家里的每个角落,分散健斗的注意力”[2](P35),而且“这种煎熬几乎每隔两个小时就要上演一次”[2](P35)。可见,日复一日的煎熬使他们之间的亲情受到了严峻的考验。母亲动辄训斥外祖父,而健斗则开始思考如何让外祖父有尊严地死去,并在有医护经验的好友的建议下,着手以过度护理的方式剥夺外祖父的自理能力,以加速其死亡。如此看来,这位外祖父在他们看来就像是一件累赘、一个包袱,甚至是一件想要快速处理掉的物品。最终,在健斗找到工作之后,等待外祖父的则是被健斗的母亲送去乡村养老院的命运。

更进一步说,作品中年迈的外祖父及其遭遇并不是个案,而是当代日本社会少子老龄化、老人群体与老人问题的一个表征。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典型的少子老龄化的发达国家,以至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甚至将少子老龄化问题提高到“国难”的级别来慎重对待。日本厚生劳动省人口统计责任人酒光一章在2018年版统计资料中曾说道:“特别是,近些年出生率降低所带来的少子化,以及由健康状况的改善所带来的人口老龄化等等,都应作为事关国家未来的重大问题来加以对待。”[3](P1)据日本总务省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截至2016年10月1日,日本的人口总量(包含长住日本的外国人)为1亿2 693万人。而自1971至1974年的第二次人口增长高峰以来,14岁以下的青少年人口所占比例持续下降,与之相对,65岁以上的高龄人口比例则持续上涨。以1997年为界,高龄人口所占比例超过了青少年人口。“平成28年(2016年——笔者注),少年人口所占比例为12.4%,老年人口为27.3%。而15~64岁的劳动年龄段人口自平成4年(1992年——笔者注)达到顶点以来,逐年递减。”[3](P6)可见,当代日本社会少子老龄化问题日趋严峻。与之相伴的是,少子老龄化所带来的对于经济的、社会的、家庭的各类不容忽视的问题。有的论者曾说道:“人口就这样持续性减少的社会,不但会使整个国家失去活力,更加会让支撑国家的各个地区难以存续。人们适应了在各个地域社会中的生活,如果离开地域的话,日常生活就会产生诸不便之处,这是不难想像的。人们在地域中的生活基础正在遭到破坏,甚至于像‘破灭可能性都市’所提示的那样,896个自治体都有消亡的可能。”[4](P45)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健斗的外祖父作为一位87岁高龄的老人,正是上述日本老龄化人群的一份子,而这个群体则正被日渐视为阻碍日本社会发展一个重要因素。不仅如此,老龄化现象也在新闻媒体中逐渐被重视起来。池田知加曾以《读卖新闻》的“人生指南”栏目为例进行过分析,指出:“人们如果缺少亲子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生活就会变得很困难,而在这背后,正是在加速发展的老龄化社会。如果再来看‘人生指南’中刊载的咨询者的年龄分布图的话,就会明白咨询者呈现出的老龄化趋势。”[5](P41)池田还继续指出:“随着咨询者的日益高龄化,‘人生指南’中苦恼的内容也在发生较大的变化,那就是有关老人护理的咨询在逐渐增多。”[5](P42)换句话说,老龄化问题、老年人的赡养已经成为日本的普通家庭必须直面的重要课题。尤其是在政府穷于应对养老事业的当代社会,作为社会组成部分的各个家庭便不得不以多种方式承担起赡养老年人的责任与义务。

联系上述日本少子老龄化的严峻形势再来看这部小说,就会发现外祖父这位高龄者所承载的社会现实意义。或许也正是因为它的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所以才会受到人们的关注。作品中的外祖父承受着高龄带来的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渴望以死亡带来解脱。但在另一方面,外祖父却又表现出与对死的渴望截然相反的行为——对生的执着。比如,外祖父会执着于“绵软甘甜的点心这个摆在眼前的欲望”[2](P36);他还会按时整理换季的衣服,似乎忘记了天天挂在嘴边的想以死解脱的念头;他甚至还会在家里偷偷用微波炉烤披萨吃,进而试图去掩盖自己的行为,而健斗打开门的瞬间,却看到了外祖父“敏捷如夜行生物一般的罕见身手”[2](P96);外祖父在舅舅和姐姐面前还会撒娇,提出各种任性、无理的要求;平时孱弱不堪的外祖父也会轻易地抱起五六公斤重的孩子。更有甚者,健斗发现,外祖父在暂时入住短期护理机构时,“他那血色不良而肿胀的手下流地猥亵着年轻女孩的白嫩肌肤。”[2](P131)上述种种行为,无不体现出外祖父对现世生活的依恋、对生的渴望与执着,以及那隐藏在心底的欲望。笔者认为,这与其渴望死亡的表象不同,而是外祖父内心的真实想法。那么,为什么年迈的外祖父会有着如此截然相反的人生态度与行为呢?这是与日本老年人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以及老年人的特殊心理状态密切相关的。本来,日本家族内的人际关系就不是很密切,甚至也可以说是有些冷漠的。日渐丧失自理能力的老人,如果需要家庭成员无时无刻的照料,那么,势必会加深他们之间的紧张关系。这样一来,老人不仅承受着肉体上的病痛折磨,还将承受来自亲人的责骂以及精神上的折磨。当这些折磨与病痛超越了老人的承受极限,他们便希求以死亡的形式来寻求解脱。但是,当病痛与折磨一旦有所缓解之时,他们便又会呈现出难以磨灭的对现世生活的留恋,甚至是对于性欲的渴望。这就是文章中外祖父的言行举止所呈现出的两个看似截然相反,实则又互相变换的两个侧面。实际上,有关日本老年人的性欲望,日本作家已经进行过诸多文学上的尝试。比如,川端康成(1899~1972)的《山音》(1949~1954)《睡美人》(1960~1961)、谷崎润一郎(1886~1965)的《疯癫老人日记》(1961)等作品都涉及老年人的性欲问题。由此看来,《颓败与重生》中健斗外祖父对于年轻女性的欲望也并非个例,而是与日本文学传统有着一定关联的。

总而言之,外祖父作为日本社会中老龄化群体的一个典型代表,表征了高龄人群在日本社会中的现实处境。外祖父在承受着身体的衰老以及疾病所带来伤痛的同时,又必须忍受家庭内部成员所施加的压力。他在希望以死亡来获得解脱的同时,又未能完全抛弃对于现世生活的依恋,从而呈现出看似互相矛盾,实则对立统一的人生态度。

二、健斗的“颓败”与“重生”

与上述高龄人群在社会中的现实处境相对应的是,年轻一代在家庭中以及社会中的现实处境。年轻一代如何对待高龄人群的赡养问题,又是如何看待高龄人群在家庭中以及社会中的处境?年轻一代是否会在适当的时候去协助看护老年人,又是否会精神上安抚他们呢?这些都是作品中重点讲述的内容,也是有着较强社会现实意义的部分。实际上,作品题名中的“颓败”与“重生”,正是作者对老年一代与年轻一代的隐喻性表达。“颓败”除去意味着作品中外祖父的生命力的日渐消退之外,也暗示了作品主人公在家庭与社会中的被动与消极,而“重生”则意味着主人公在与外祖父的相处中逐渐恢复了重新踏入社会的勇气与决心。

健斗是作品中外祖父的外孙,也是主人公以及小说的叙述者。作品中的健斗代表了社会中的身强力壮的年轻一代,从而与年迈的外祖父形成年龄上的两极。此外,作品中健斗对事业的追求、对自我身体的改造、对影视节目的鉴赏、对性爱的渴望,乃至于试图促使外祖父的所谓“尊严死”等等诸多层面,都与外祖父的言行举止形成较为明显的对立与反差。也就是说,作者是有意识地将这祖孙二人置于同一空间中加以对照,从而在对比中更加凸显出祖孙二人的所谓“颓败”与“重生”。书名“颓败与重生”的日文为“スクラップアンドビルド”,是英文“scrap and build”的日语音译,原意为将老化陈旧的、性能下降的设备置换为效率更高的设备,以提高设备的生产效率。而在这部小说中,则主要意味着年老一代的“颓败”与年轻一代的“重生”。如上所述,外祖父的“颓败”主要体现在其身体的衰老、病痛的侵袭等方面,而健斗的“重生”则主要表现为对事业的追求、对自我身体的改造、帮助外祖父实现“尊严死”等方面。健斗是一位毕业于三流大学且待业在家的青年,七个月前刚刚辞去二手车营销的工作,目前正在准备报考“行政书士”①。为了赚取生活费,他也会作为被实验者去参加医疗实验。在经历了多次的求职失败后,健斗被一家效益日渐下滑的医疗器械制造企业的分公司录取为正式员工。为此,健斗不得不与外祖父和母亲离别,动身前往地处茨城县的职工公寓。从上述人生经历可以看出,虽然没有什么惊涛骇浪,但健斗一直在为自己的前途与未来而努力奋进。

对身体的改造是健斗实现其“重生”的一个重要的方式。在健斗看来,外祖父肉体的衰老是其“颓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为了避免重蹈外祖父的覆辙,对于身体的锻炼与改造便是必须的。并且,健斗对于身体肌肉有着异于常人的关注。他会跑步来锻炼身体,尽管感到肌肉的疼痛,但也由此体会到相对于老年人而言年轻人所具有的无可比拟的优势。并且,同样是疼痛,对于两人的意义却不一样。对于健斗来说,“疼痛是预示炎症和危险的信号,而肌肉的疼痛预示着超速恢复下的更大进步”[2](P53)。健斗每天都面对外祖父那衰老的肉体,无形之中感受到衰老所带来的压迫感。他执着于对身体肌肉的锻炼,“要实现重建,就先彻底地破坏殆尽吧,健斗想。”[2](P61)他“从未有一个瞬间想到过死,他的心里满溢着对讴歌生命的渴望”。对健斗来说,“停止锻炼后肌肉衰弱猥琐、不断退化消失才是真正恐怖的事情。”[2](P105)他认为,“自己必须时常破坏身体原有构造,补充蛋白质,不断进行全身改造,否则等待着的就是死亡。”[2](P106)而且,“即便几个月后健斗会厌倦这种地狱般的生活,现在的锻炼也不会是毫无意义的,因为肌肉会牢牢记住健斗在这个地狱里进行的一切抗争。”[2](P128)就这样,执着于肉体改造的健斗,时刻意识到相较于外祖父的自身的优越性。他会借机“展示年轻人精壮优美的肌肉,借此让外祖父感受自己枯瘦衰败的身体与年轻身体之间不可逾越的绝对差距”[2](P137)。由此可见,对健斗而言,身体和肌肉的健壮不仅仅有物质层面的意义,而且在精神的层面也给他带来了很大程度上的自我满足感与认同感。实际上,健斗这一人物形象在执着于肉体改造这一点上,是有着作者羽田圭介的影子的。羽田圭介本人在获得芥川奖后出席日本的一档综艺节目时就透露过自己对身体健康、合理饮食习惯的关注。比如,“羽田圭介为了保持身体健康以及良好的心态,每天都会进行高强度的肌肉锻炼。”“出人意料的是,高中时代的梦想是自行车赛车手。为此,每天放学后,他都进行40公里的骑车训练。即便在就职后,羽田圭介仍旧坚持起床后测量体重、体脂率,喝牛奶,然后骑行8.5公里去公司上班。第139届的芥川奖提名作品《奔跑》,就是以此为原型的。”[6]不难看出,健斗对肌肉锻炼的执着是与作者本人的人生经历有着密切联系的。

在如何对待外祖父方面,健斗与周围人的态度有着明显的不同,即试图促成外祖父的“尊严死”。这是他力图设身处地地站在外祖父的立场去思考、去体验而得出的颇具人情味的想法。文章开始,健斗看到“外祖父承受着现代医学完全没法缓解的痛苦,他的健康检查一切正常,看来今后还能再活一段时间。而必得跨越的那道死亡之门,还离他很远”[2](P13)。并且,健斗意识到,“对于外祖父那发自灵魂深处的呼喊,自己一直以来是不是总在敷衍以对,听过便罢。”[2](P14)在此之前,外祖父曾经尝试过服药自杀,但没有成功。因此,健斗觉得,“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能够帮助他实现殷切愿望的人也只有自己了。”[2](P16)为了帮助外祖父实现“尊严死”,健斗除去咨询正在从事护理行业的好友外,还身体力行地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试图以此来进一步弱化外祖父的自理能力,促成其渴望的“尊严死”。为此,他主动承包了原本属于外祖父的家务活,故意不帮外祖父打开卧室的暖气,有意使外祖父意识到自己的回忆正在日渐丧失,甚至还幻想在外祖父病危的时候不施以援手。后来,外祖父泡澡时,因为健斗没有在旁边陪伴,所以差点溺死在浴缸。但对于这件事情,外祖父非但没有责怪健斗,反而感谢健斗救了他的命,从而表现出“对生还怀有很大的执念”[2](P147)。最终,健斗在外地找到了工作,而外祖父则会被送去乡村的养老院度过余生。由此可见,健斗试图帮助外祖父实现“尊严死”的尝试以失败告终,但也激发了外祖父隐藏在渴望解脱的表象下的对生的执着。在实施这一尝试的过程中,健斗始终沉浸在帮助弱者——外祖父的满足感与优越感中,而这在其获得“重生”——对身体的改造与重新步入职场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正如文章结尾处所写:“现在的自己已经具备了在昼夜不变的白色地狱中不断战斗的力量。是前人教导自己掌握了这种力量。在无力挣开一切的艰辛境地,能做的只有不断战斗。”[2](P153)

三、“尊严死”及其所表征的社会现实意义

作品不仅仅涉及老龄化社会中的“尊严死”问题,还涉及日益膨胀的老年人群对日本社会、经济以及年轻一代所带来的压力。实际上,随着人口的日益老龄化,“尊严死”问题在日本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所谓“尊严死”,指的是在人类生命的最后阶段舍弃相关的医疗护理,而以有尊严的姿态去迎接自然的死亡。它与所谓的略显消极的“安乐死”有所不同。与“尊严死”所主张的自然的死亡相对,“安乐死”是依靠人为的力量来结束生命。1976年成立的“日本尊严死协会”则是致力于推动“尊严死”在日本普及以及谋求其法制化的文化团体。此外,“尊严死”日渐受到关注的背后,是日本“安乐死”所引发的多起刑事案件。“自1990年代至2000年代,那些终止患者医疗的医师,或被警察逮捕,或被移送至监察机关,这样的法律层面上的案件层出不穷。”[7]可见,相对于“安乐死”所引发的社会乱象,日渐得以法制化的“尊严死”或许会成为老年人群在生命最后阶段的一个重要的选择项。

尽管《颓败与重生》并不是严肃地探讨这一事关法律、社会伦理道德问题的专门性著作,但在促使人们去积极关注“尊严死”方面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此外,作品还涉及老年人的安全驾驶问题、国民养老保险与老年人的庞大福利支出、养老院的功利化倾向等等日本社会中事关老年人的诸多问题。

其实,上述问题不仅仅是在日本,即便是在中国也是亟待解决的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众所周知,中国人口发展已经步入了一种新常态,其中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人口增长率处于5‰左右的低水平,并且“人口老龄化加速,平均预期寿命显著延长”[8](P4)。与之伴随的是社会保障与家庭养老等方面的巨大压力。由此,“‘养老’成为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也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面对或者将要面对的问题。”[9](P42)实际上,在当前中国的乡镇、农村地区,家庭养老仍旧是主要的养老方式。而这种养老方式势必会对原有的家庭构成、家庭生活质量、家人的心理带来很大的影响。在生活压力原本就已经很大的当代社会,如何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与赡养老人之间求得一种平衡,是每位社会成员,尤其是年轻一代必须面对的一个社会现实问题。结合目前中国的社会现实再来观照这部作品,就会发现其中所刻画的外祖父在晚年的微妙心理、健斗对待老年人的复杂心态、对所谓“尊严死”的思考及其为重新步入社会所付出的努力、健斗母亲所采取的家庭护理与成人日间护理相结合的护理方式等等,都对目前的中国社会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如果考虑到这部作品被译介到中国,并为中国广大读者所阅读、所接受的话,那么,它无疑将会促使我国人们更加去关注、去思考中国社会的老龄化问题与老年人的护理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部作品又不失为一部警醒世人关注老年人群的社会处境,促使人们去关注、去思考老年人护理问题的力作。

四、结语

文学就像社会的一面镜子,映照出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事件以及诸多的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伴随着日本社会的少子老龄化,老年人问题成为人们越来越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早在1972年,日本女作家有吉佐和子(1931~1984)就曾创作过《恍惚之人》,对老年人问题,尤其是老年人护理问题进行过关注。之后,2004年Mobu Norio②的131届芥川奖获奖作品《介护入门》是以作者照顾瘫痪在床的祖母的亲身体验为素材而创作的。无独有偶,2015年羽田圭介的《颓败与重生》同样是以老年人护理为题材创作的。这表明老年人问题已经成为亟需认真对待的重要社会问题。羽田圭介的《颓败与重生》主要围绕健斗与其外祖父之间紧张而又微妙的关系而展开叙述,并涉及到老人护理、“尊严死”、老年人的特殊心理、日渐功利化的养老院等社会现实问题。可以说,这种对社会现实问题,尤其是老年人问题的关注是这部作品的一个显著特色,也是其获得芥川奖并引起人们强烈共鸣的一个重要原因。笔者认为,作品的题名《颓败与重生》,分别意味着老年人外祖父的“颓败”与年轻一代健斗的“重生”。 外祖父的“颓败”主要体现在其身体的衰老、病痛的侵袭等方面,而健斗的“重生”则主要表现为对事业的追求、对自我身体的改造、帮助外祖父实现“尊严死”等方面。但最终,外祖父在生命濒临危险之时,表现出了对生命的执着,而健斗则在前往新的工作地点的电车上,觉察到了自己在与外祖父的朝夕相处中所获得的直面人生的勇气与力量。

注 释:

①行政书士指的是,在日本接受个人或法人的委托,并为其制作提交给政府部门的相关资料的专门人员。从事该行业的人员必须通过类似于中国司法考试的“行政书士考试”,才能获得从业资格。

②该作者并未公布自己的真实姓名,而是以“モブ·ノリオ”作为自己公开的名字,但又因该姓名无对应的中文,故在此以罗马字母加以表示。

猜你喜欢

外祖父重生老龄化
老龄化研究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老龄化社会下老年心理变化的应对
灵感不是等来的
废弃共享单车的“重生”之路
你希望外祖父怎样做
云纹铜禁之重生
女权主义REBORN重生
国家发改委专家:全面放开二孩不足以应对老龄化
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