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邓小平科技人才思想及其时代特征

2020-12-20张青卫张朝胜

关键词:科技人才科技人才

张青卫, 张朝胜

(河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天津 300401)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震惊世界,邓小平厥功至伟,他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274“造就更宏大的科学技术队伍”[2]89等思想更是振聋发聩,使中国科技发展迅速驶入了快车道,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入21世纪后,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全球围绕科技创新的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的作用也显得更加突出。邓小平科技人才思想是深刻洞察世界发展大势的理论结晶,具有视野上的前瞻性、问题上的针对性、思想上的深刻性,当前仍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一、邓小平科技人才思想的生成背景

20世纪中后期以来,新科技变革在世界范围内加速推进,影响空前广泛而深刻。这场科技变革在全球的发展并不平衡,导致不同国家之间科学技术的“时代差”。邓小平准确把握这一时代大势,深刻分析我国发展的现状和不足,从理论和实践上不断突破制约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瓶颈,逐步形成他的科技人才思想,为实现中国科技跨越式进步提供了思想遵循。

(一)世界科学技术竞争日趋激烈,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势在必行

世界新科技变革以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直接动力,其核心导向是把经济发展从与工业时代相适应的机械化产业发展模式,建设成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信息化产业发展模式。在这一变革浪潮中,美国已经捷足先登抢得先机;英、法、德、日、俄紧紧跟随,高科技投入日益加大;澳大利亚、以色列、韩国等新兴科技强国急起直追,蓄势待发;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则不甘落后努力缩小差距。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总体上不仅存在科技创新研发设备的“时代差”,更存在科学技术创新能力的“时代差”。如果说,处于科技创新研发设备“时代差”劣势的一方,还可以通过利用勤奋刻苦的拼搏态度和“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团结精神来战胜竞争者的话,那么,处于科学技术创新能力“时代差”劣势的国家,想要在这场变革中处于优势地位,其难度就大大加强了。邓小平清醒地认识到,一个科学技术落后的国家,是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个国家要走向富强,就必须把自己的科学技术搞上去。他审时度势地指出:“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1]279

改革开放走过40年,中国经济陷入转型升级的“阵痛期”,中国的科技发展也面临着规模投入向创新驱动的转型。现代科学研究,尤其是尖端高科技的研究,核心要求是创新精神。它既需要敢为人先的勇气、独立自由的空间和日积月累的坚持,更需要自由宽松的科研政策和百家争鸣的风气。绝非靠那些一蹴而就、急功近利,重数量轻质量的“短、平、快”的项目就可以完成,更非传统的行政指令和群众式运动所能造就。在经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的“贸易战”是近忧,深度的“科技战”才是远虑。在这样的局势下,邓小平“科技强国”的理念再次得到我党决策层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3]。他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3]科技成就硬实力在我们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已势在必行。

(二)信息化社会创新能力成为直接竞争力,高素质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迫在眉睫

从社会发展进程来看,科技变革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人的能量的充分释放。农业化时代,农耕技术致力于开发人的体能,力能拔山的古代英雄气概是追求体能极限的象征;工业化时代,机械技术致力于开发人的技能,对先进工具的准确熟练运用是优秀工人的基本要求;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重点开发人的智能,智能化的发展对现代人类的创新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曾凭借坚定的政治信仰、勇敢的拼搏精神和卓越的战略智慧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弥补了生产设备的“时代差”,在一些领域从“跟跑者”变成了“同行者”。随着世界形势的发展,人才的素质要求发生了质的变化。人才因素最突出的是要有创新能力。邓小平深刻感悟时代发展形势,多次强调“创造性是人才最重要的本质属性,培养创新型人才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或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巨大推动作用”[4]39。

新时代我国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当前,我国拥有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科技队伍,取得了世界排名第一的专利数量。某些领域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科技实力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这些成绩确实令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但也不可否认,与在信息化时代取得优势地位的要求相比,我国高素质创新型科技人才整体实力相对较弱。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才培养方面也与邓小平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他认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人才作为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因此,在当前世界发展形势下只有不断创新邓小平科技人才思想,加快高素质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才能适应世界科技变革带来的新挑战。

(三)我国科技体制现代化建设需求与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矛盾长期存在,优化人才政策刻不容缓

在世界经济主导产业发展动向快速转变的紧迫形势下,我国不得不大力加强科技体制现代化建设,否则我们与发达国家的“时代差”就会越来越大,国家竞争力就没有保障。长期以来,我国资源配置取向偏重于工业规模的扩大和总量的提高,忽视了以提高科技现代化激发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对现代化科技产业与顶尖科技人才培养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和“钱学森之问”不断拷问着我国高科技人才培养的体制与环境,也成为国家高科技人才培养躲不开、绕不过的问题。正如美国物理学家亨利·奥古斯特·罗兰批评的那样:“多少代人以来他们都没有什么进步,因为他们只满足于科学的应用,却从来没有追问过他们所做事情中的原理。……中国人知道火药的应用已经若干世纪,如果他们用正确的方法探索其特殊应用的原理,他们就会在获得众多应用的同时发展出化学,甚至物理学。因为只满足于火药能爆炸的事实,而没有寻根问底,中国人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的进步。”[5]发表于1883年的这个演讲言犹在耳,对我们是个巨大的警钟。受我国实用主义传统和科研领域大一统计划体制影响,满足于科学技术的应用,不注重科学原理的探究,缺乏纯科学的浓厚兴趣,曾经是而且现在依然是我们尖端科技人才成长的主要障碍。邓小平以敏锐的洞察力发现这一问题,1985年3月,他提出要改革科技体制,强调无论是经济体制改革还是科技体制改革“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1]108。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学会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并具体阐明了“每年给知识分子解决一点问题,要切切实实解决,要真见效”,“要创造一种环境,使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1]108-109等的总体要求,为我国优化人才政策指明了方向。

世上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可贵的,一切创新成果都由人创造。在日趋严峻的国际形势下,要实现科技体制现代化就必须完善科技奖励制度,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注重深化和升华邓小平的这一思想,结合新时代特征,不断对保障人才政策优化提出新的要求,他认为着力改革和创新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而不能让人的创造性活动为经费服务。优化人才政策,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创新局面才是保障实现科技现代化的根本。

二、邓小平科技人才思想的时代特征

邓小平科技人才思想是邓小平新时期关于我国科技人才教育培养、选拔使用和配置调控等实践工作的经验总结,不仅具有理论上的前瞻性和深刻性,还具有问题上的针对性和实践上的开放性,其本身富含的时代特征,对于当代我国科技人才的培养开发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随着现代高科技,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科技领域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制约我国高科技人才培养的瓶颈在不断解决,又不断涌现。邓小平面临的瓶颈问题不但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反而在新的时代显得更为突出。特别是在思想境界、视野格局、资源配置、体制政策等方面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落后的教育科技理念、浮躁的教育科研风气和僵化的教育科研机制等严重制约着创新性科技人才的培养。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入挖掘邓小平科技人才思想的宝贵资源,对于突破我国高科技人才开发的制约瓶颈,进一步提升我国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是一件刻不容缓的政治任务。

(一)坚持科学求实精神,力求宏观与微观的统一

邓小平在人才开发问题上体现出强烈的求实精神,归纳起来,主要有“两个相适应”:一是“与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2]107-108,二是与“人才成长的自然规律”相适应[2]108。前者重宏观,强调人才资源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整体性开发;后者重微观,强调遵循“智力开发”的内在规律。二者都贯穿求实精神、科学精神。在人才开发实践中,我们既要遵循宏观规律,注重面向世界科技变革大势,充分估计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做好人才预测与战略规划工作,合理分配人才资本投资的比重,确保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又好又快发展,更要遵循微观规律,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邓小平“两个尊重”的思想,根据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规律,准确划定研究型“重点大学”的精神与使命,更加科学地制定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力戒急功近利、浮躁短视,不按教育规律、科学规律办事的作风,充分释放人才创新潜能和活力,营造人人想创新、人人敢创新、人人能创新的科研环境和科研生态,有效提升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二)坚持缜密系统思维,力求育人与用人的统一

作为辩证法大师,邓小平十分注重系统思维,他要求处理任何一个具体问题,都要从系统的整体性着眼,强调要妥当处理部分和整体、局部和全局的关系。他一贯坚持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强调教育与实践的统一,通盘考虑育人与用人关系,学校教育期间要贯穿实践育人的内容,工作实践期间也要贯穿自我教育和再教育提高的内容,两者统一于人才的开发过程。当前,我们要特别注意将“实施创造性教育,培育创造性人才”与“从事原创性基础研究,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统筹起来考虑,同步谋划、同步实施。在教育环节上,要区分好研究型和教学型,提高型与普及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工程研究;要致力于研究型大学的建设,从创新理念的凝聚到创新模式的设计,从创新机制的建立到创新方法的实施,都要按照“培养创新人才的模式”来办学,努力营造培养杰出人才的良好环境。在用人环节上,继续坚持人才发展以用为本的思想,遵循科技创新规律,选贤任能,不拘一格发现人才、使用人才,建立健全以科研创新能力、科研质量为导向的用人机制和人才评价体系,让各类人才各展所长、各尽所能。科研环节向“创造实践”聚焦,向提升我国核心竞争力聚焦,坚持出成果与出人才同步谋划,在有效履行使命任务中提升我国高科技人才的自主创新能力。

(三)坚持又红又专的人才标准,力求立魂与立制的统一

“立魂”与“立制”是邓小平科技人才开发的两个核心基本点。科技人才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是根本,“立魂”的工作时刻也不能放松。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实用主义和市场经济内生的功利主义不断交织,极大地腐蚀了科技主体的思想。加之国家宏观层面创新科技体制和评价机制的缺失,使得我国科技领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精神弱化、矮化的现象。科学研究在大众的头脑中始终是升官发财的工具,为科学而科学的科学兴趣淡化,为祖国科技进步而献身的精神不强,为人类进步而奋发的科学情怀不浓。正是看到了这一点,邓小平提出了“又红又专”的人才标准[2]92,指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来培养和选拔人才。强调要大力弘扬优良科研工作作风,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科学精神。同时,强调不能忽视制度的力量,科学合理的政策制度是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当前,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制度是提升科技人才培养质量的当务之急。它可以调节科技人才的资源配置,优化科技人才培养的评估标准和激励方式,通过持续不断的规范作用,引导科研人员的行为模式。“立制”的核心是“考评机制”,它在人才培养、选用、配置、调控、激励、保障众多机制中具有导向作用,破除量化、官本位的考评,施行“科学、民主、公开、竞争”的考评机制势在必行。

(四)坚持公平合理的用人原则,力求选配与管理的统一

要善于育人,也要擅于用人,科学的选配与管理是我国科技人才辈出的必要条件。邓小平的科技人才管理思想既高度重视积极性的调动,又充分注重公平原则的贯彻,强调选配与管理的统一。当前,必须继续贯彻邓小平“能职权责利一体化”的思想:在选配人才时要注意知人善任,用其专长,做到适才适位、用当其时、不拘一格,让他们学以致用,专业对口,用其所长,让他们在社会地位的提升与研究兴趣的提高上找到对接口;在管理上,要坚持公平原则,坚持“按劳分配”。管理上的公平首先体现在利益的分配上,其次体现在岗位的调配上。但对于科技人才,按劳分配不仅仅是按劳动成果分配利益,更是按照劳动能力分配岗位,且后一种是更为重要的分配。因为对科技人才的尊重不仅仅体现在经济层面,荣誉和自由大于利益,对科技人才的重视也要注重将其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相结合,从制度上扭转用经济利益驱动科学动力的伪科学精神的现象,真正营造出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研风气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2]40的社会环境。

(五)坚持大胆改革的创新意识,力求提高与搞活的统一

邓小平科技人才思想中值得称道的还有强烈的改革意识,务实灵活的思维方式。“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是邓小平改革创新意识的重要体现[1]372。我们要破解制约我国高科技人才成长的瓶颈,就必须勇于改革,敢于走新路,敢于冲破传统观念,敢于触及既得利益集团,敢于尝试一切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做法。要切实把提高与搞活紧紧联系起来,将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紧密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加大高技术含量和打牢科学文化基础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立足现实和着眼未来之间的关系。小平同志反复强调:一方面要放眼世界,“要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先进装备,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另一方面要保持好自己的特色 ,“过去行之有效的东西,我们必须坚持,特别是根本制度,……那是不能动摇的”[2]133。面对当前国际尖端人才竞争的激烈态势,我们必须以务实灵活、实事求是的态度从国际化视角实现人才教育、科研理念、人才培育机制、人才评估机制的跨越式发展。

三、结语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一些重大科学问题的原创性突破正在引领科技发展新前沿、新方向。颠覆性技术创新不断涌现重构着全球产业业态和科技发展模式,对世界科技竞争格局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影响。在国际科技创新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大势下,迅速缩减我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时代差”,加快高素质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邓小平科技人才思想是面向未来、深刻洞察世界发展大势的理论结晶,是邓小平立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伟大历史使命,为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困境而提出的关于我国科技人才的现实定位、教育培养、选拔使用和配置调控等系列理论和实践工作的经验总结,是在全国迅猛兴起“一个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的热潮”[2]85的行动指南。结合新时代我国科技人才工作的现状,深入研究邓小平科技人才的思想时代条件和思想内涵,准确把握邓小平科技人才思想的生成背景和时代特征,对于我们今天牢固树立人才是科学发展第一资源理念,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不断突破创新型人才发展使用的瓶颈,为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型科技人才发现培养使用创造良好生成环境,为新时代高效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速实现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化,顺利实现科技强国建设目标,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猜你喜欢

科技人才科技人才
人才云
中芬科技产业园:科技人才与产业技术的“强强联合”
完善发现、培养、激励机制全面增强科技人才活力
科技人才是发展的推动力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科技助我来看云
宁陕农业科技人才助产业脱贫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