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民俗文化英译中的缺省及补偿策略

2020-12-20卢静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译文补偿

卢静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民俗文化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一系列非物质文化。在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的今天,如何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特色的民俗文化,使中国历史文化遗留下来的精髓能够更广泛的传播,民俗文化的翻译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然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使民俗文化翻译不得不应对文化缺省的现象。文化缺省是否需要补偿、如何进行补偿,这是民俗文化翻译需要应对的难题。

一、文化缺省的概念及其对交际活动的影响

“文化缺省”的概念最早由美国语言学家Charles F·Hockett于1954年提出,他将缺省现象称之为“形式上的任意漏洞”[1]。中国对“文化缺省”的研究始于1997年,王东风于《外国语》杂志第六期发表了一篇题为《文化缺省与翻译中的连贯重构》的文章。他认为,文化缺省指因被交际双方共享而在交际中被默认的、自动省略的背景知识,因而属于不在场的背景知识,但是实际上那是一种不在场的在场[2]223。根据缺失内容的不同,缺省可以分为“情景缺省”“语境缺省”和“文化缺省”。而“文化缺省”就是指与文化背景知识相关的信息在原文中被省略的现象。

这些被省略的信息会对读者产生什么影响、是否会对读者的理解造成障碍,我们可以从图式理论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图式”的概念由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ure Reason)一书中提出,即“图式作为先前的经验和知识结构储存在人的大脑中,是概念与事物的连接”[3]。而认知心理学和人工智能的研究表明,“人类的知识在大脑里是以图式的形式贮存起来的”[4]234。图式的基本结构包含带有标记的若干空位,空位又由填充项填充[4]39。这些填充项是指能够体现该图式基本特征的词汇,而客观世界或文本中所描述的情景可以理解为一个单独的图式。当这些填充项填满所有空位时,人类的大脑就会出现该图式的画面。在理解的过程中,当大脑输入的某一图式是之前出现过的,该图式的所有空位就会被立刻激活。这也就意味着,当说话者或写作者在提及之前大脑储存过的某一事物或者概念时,他不再需要描述具体的细节,读者便可以通过文本中提供的信息及大脑中自然而然浮现的相关背景知识进行感知或理解。

基于图式理论可得出如下结论:当读者和说话者处于同一语言环境时,适当的缺省非但不会对读者的理解产生障碍,反而能够让原文更加简洁流畅。就语内交际而言,由于说话者和读者处于同一种文化之中,文化缺省的现象不会对读者的理解产生障碍。那么,在语际交际过程中,这种文化缺省现象对目的语读者又会产生什么的影响?王大来认为,“由于文化缺省成分一般都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并且存在于语篇之外,是某一文化内部运动的结果,因而会对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中的读者造成意义真空,他们因缺乏应有的图式无法将语篇内信息与语篇外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从而难以建立起理解话语所必须的语义连贯和情景连贯”[5]。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源语读者和目的语读者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这些文化的差异性势必会对目的语读者的理解造成一定的障碍。从图式理论的角度分析,当目的语读者输入的信息是他们不熟悉的,甚至从未接触过的信息时,大脑中自然也没有合适的或者根本就不存在相对应的图式来进行搜索,因此就没法激活它的图式空位。这些空位填充项的缺失,会造成理解的真空,目的语读者和源语读者也无法达到理解上的共鸣。

综上所述,图式理论为文化缺省现象提供了理论依据。在语内交际中,文化缺省并不影响读者的理解;在语际交际中,文化缺省会因意义的真空而造成读者理解的障碍。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文化缺省的信息进行适当的补偿,使目的语读者对文化背景有进一步的了解。Nida和Taber也指出,若译者对其研究对象非常熟悉,则会潜意识地认为他们的读者也是很了解此信息的,结果其译文内容往往就会超越读者的理解范畴[6]99。只有进行适当的补偿,才能使得源语读者和目的语读者所获得的语义形成对等。

二、民俗文化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现象

Nida将文化划分为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语言文化这五种子文化[7]73。根据这一分类,并结合中国民俗文化的特点,笔者认为中国民俗文化的缺省现象可以大致分为物质文化缺省、社会文化缺省、宗教文化缺省和语言文化缺省四大类别。

(一)物质文化缺省

民俗文化涉及人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中华民族在建筑、服饰、饮食、生产、交通、贸易等领域都有着独特的传统与习俗。一种语言中常见的事物或概念,在另一种语言中有可能并不存在,或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在翻译的过程中,如果对这些缺省的文化信息不加以补充和解释,就无法保证语义的连贯。如“八仙桌(Eight-immortal table)”,八仙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家具,指桌面四边长度相等的、桌面较宽的方桌。八仙桌通常可以容下八人围坐,犹如中国民间传说中道教的八位神仙,故中国民间将其雅称为八仙桌。八仙桌命名的典故这一文化信息,由于广为中国读者所熟悉,因此在原文中进行了省略。如果将“八仙桌”按照字面意思翻译为“Eight-immortal table”,会让西方读者产生困惑——这个桌子和八位仙人有何关联。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将缺省的信息补充完整,建议改译为“Eight-immortal table(a table with a rectangular top,normally with eight seats around it)”。同样,在翻译“八仙”专有名词时,也应该将缺省的信息补充完整,可以翻译为“the Eight Immortals(in Taoist mythology,usually identified as Han Zhongli,Zhang Guolao,Lyu Dongbin,Tie Guaili,Han Xiangzi,Cao Guojiu,Lan Caihe and He Xiangu)”。“文房四宝(Four Treasures of the Study)”这一译文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文房四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书工具,具体指“笔”“墨”“纸”和“砚”这四样工具,而这些信息在原文中省略了。译文仅仅将其字面意思翻译出来,显然并不能让目的语读者理解,因此建议将其译为“Four Treasures of the Study(namely writing brush,ink stick,paper and ink slab)”。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对于民俗文化中物质文化缺省的现象,译者只有在翻译中将缺省的具体功能、用途、出处和典故等信息补充完整,才有助于译文更好地被目的语读者接受。

(二)社会文化缺省

民俗文化往往与历史背景、风俗习惯、来源典故息息相关,笔者将这类民俗文化的文本归纳为社会文化的民俗资料。中国历史悠久,许多中国人所熟知的朝代、历史事件、重要人物,在汉语文献资料中往往省去了相关的背景介绍。这些缺省的信息只有在译文中进行有效的补偿,才能使得不熟悉中国历史文化的读者对源语的信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笔者在南京云锦博物馆收集到部分资料,原文和译文如下:

南京云锦和宗教的关系也是源远流长,十分密切,从六朝到隋唐,佛教和道教的宗教艺术,对云锦的创作和装饰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Yun Brocade has a long history with religion.The Buddhism and Taoism have profound impacts on the creation and decoration of Yun Brocade from Six Dynasties to Sui and Tang Dynasties.

译文对“六朝”和“隋唐”两个历史时期均采取了直译的翻译方法,没有对两个时期所处的时代背景这一缺省的信息进行补偿。对于不了解中国历史的西方读者而言,并不能仅从朝代的名称了解朝代所处的历史时期。因此,对于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和重要时期,译者需要以加注的形式增加具体年份,以便目的语读者对这些朝代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

除了历史背景,与风俗习惯相关的民俗资料中也存在大量的缺省现象。许多中国人所熟悉的节日风俗、饮食习惯、婚嫁礼仪等,在西方文化中要么不尽相同,要么存在文化空缺,无法被西方读者所理解。笔者在阅读一段关于中秋节民俗的文字时发现,“人们以放孔明灯的方式庆祝中秋”被译为“People often celebrate the Mid-autumn Festival by the releasing of sky lanterns”。从词汇和语义层面看,这段译文并没有问题,但从目的语读者的接受能力看,对于不了解中国民俗习惯的西方人而言,他们无法了解古人为何要放孔明灯这一缺省的信息。在中国,孔明灯又称“祈福灯”或“许愿灯”,在中秋这一阖家团圆的传统节日放飞孔明灯,表达了人们希望祈求上天保佑自己和家人平安幸福的愿望。因此,对于社会文化类的民俗文化翻译,译者可以采取注释或释义的方法,适当增添文化背景信息以便于读者理解。

若民俗资料中涉及历史典故,翻译时需要将典故的信息补充完整。“剑池”为苏州虎丘著名的一处名胜古迹,剑池相传为吴王阖闾之墓。阖闾珍爱宝剑,而剑池水下埋葬了他的许多宝剑和其他珍宝。翻译时,如果仅仅按照字面意思逐字翻译为“Sword Pond”,目的语读者无法理解“宝剑”和“池塘”到底有何关联。当这些缺省的文化信息不能为目的语读者所理解时,该景点名称便丧失了其人文内涵。虎丘的另一处景点名称的译文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二仙亭(Two Immortals Pavilion)”,译文采取直译的翻译方法再现景点名称的字面意思,却没能表达出景点名所蕴含的文化信息。二仙亭的石碑上雕刻着吕洞宾和陈抟二位仙人的雕像,相传两位神仙曾在此对弈,故得此名。汉语用“二仙”二字指代吕洞宾和陈抟两位为中国读者所熟悉的人物形象,因此,这两位仙人的背景信息在原文中都进行了缺省,而译文只是简单地将景点名称进行直译,没能对缺省的文化信息进行有效的补偿。

(三)宗教文化缺省

中国历史悠久,宗教在中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影响。中国民俗文化与宗教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儒、佛、道三教在中国思想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民俗中许多词汇或俗语都与宗教密切相关,如“雷公”“山神”“门神”“阎王”“诵经”“还愿”“不看僧面看佛面”“无事不登三宝殿”“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等。英语语言国家主要信奉基督教或天主教,对中国的宗教文化的认知存在一定程度的空白。“五行(the Five Elements)”这一译文就不是一个很好的译文。“五行”是中国道教术语,中国古人用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元素指代阴阳演变的五种基本动态。五行的概念后被广泛应用于中医、占卜、命理等领域。而这些背景信息在英语语言文化中是缺省的,为了便于目的语读者的理解,在英译的过程中应加以补充。笔者建议“五行”可以翻译为“the Five Elements(the elements of metal,wood,water,fire and earth which are used by ancient Chinese to compose the physical universe and later be widely used in TCM,divination and other fields)”。

“四大金刚”的译文“Four Guardian Warriors”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四大金刚是佛教的护法天神,他们的佛像通常被放置在佛寺的第一重殿的两侧,是“风调雨顺”的化身。译文将“四大金刚”翻译为“Four Guardian Warriors(四名守护卫士)”,不仅没有体现出这些词汇的宗教内涵,甚至会引起歧义。由于“四大金刚”的宗教文化背景知识广为中国读者所熟悉,在原文中进行了省略,而在目的语中为了避免文化冲突的产生,应加以补充。笔者建议“四大金刚”改译为“the Four Heavenly Guardians of Buddhism whose statues are usually placed at the entrance to a Buddhism temple”。此外,“千里眼、顺风耳(Thousand-mile Eye,Wind-accompanying Ear)”和“太上老君(Taishanglaojun)”这两例译文中的民俗文化人物形象的翻译也应进行文化补偿,建议分别改译为“Thousand-mile Eye(a person who can see a long way off)”“Wind-accompanying Ear(a person who can see hear voice a long way off”和“Taishanglaojun,the Highest Old Master by Taoist”。对于宗教文化缺省的现象,译者在翻译时应充分了解相关的宗教背景知识,将缺省的宗教信息补充完整。

(四)语言文化缺省

汉语中有大量的成语、典故、俗语、谚语和歇后语,这些与人们的生产生活、风俗民情息息相关的语言形式往往蕴含着独特的文化信息。如“三顾茅庐”这个成语如果仅按照字面意思翻译为“three visits to the cottage”,西方读者不禁会问“是谁三顾茅庐”“其拜访的用意何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么采取直译的翻译方法,将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补充完整;要么采取意译的方法再现“真心诚意,一再邀请”这层比喻义。倘若对文化背景知识置之不理,一味地就字面意思逐字翻译,显然欠妥。“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Three cobblers surpass Zhuege Liang)”,这一俗语的译文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其中诸葛亮的身份、三个臭皮匠的智慧等文化缺省的信息都没能得以体现。因此,笔者建议改译为“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xceed the master mind of Zhuege Liang”,或采用西方读者所熟悉的“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这一俗语进行套译。

对于语言文化缺省的现象,笔者认为有两种处理方式:一是将原文中省去的文化背景补充完整,将所蕴含的来源典故补充完整;二是舍弃文中的形象及其本义,补充其寓意,指出该语言形式的用法。

三、民俗文化翻译的补偿策略

“补偿”是一种借助于目标语的语言表达方式弥补在翻译过程中原文本重要信息缺失的策略,使译文达到近似于原文本的功效[8]25。王大来在《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研究》中提出文化缺省补偿的三原则:使原文读者获得美学价值的享受;使译文读者获得文化探索的享受;根据翻译的接受语境选择文化缺省的策略和方法[9]5。借鉴王大来总结的补偿三原则,笔者认为中国民俗文化翻译中的缺省现象可采取以下补偿策略。

(一)直译加注法

直译的翻译方法能够保留源语的语言形式,注释能够对文化缺省做出补偿,使得目的语读者更好地了解源语中省略的文化内涵。如果只采取直译的方法而不加注,原文中的文化形象将无法在目的语读者身上引起共鸣,势必会造成译文干涩无趣。直译加注的方法尤其适用于社会文化或宗教文化缺省的现象,其译者在翻译时应将缺省的社会背景、宗教信息等补充完整。笔者在南京博物院收集了两段中国民俗的资料,译文对文化缺省的信息就没能做到很好的补偿,节选内容如下: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它的起源与纪念屈原投江这一传说有关。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is celebrated on May 5 of the Chinese lunar calendar,which is related to the tale of commemorating the death of Qu Yuan.

该段文字主要介绍端午节的典故,译文采取音译的方式翻译“屈原”的名字,但是对于中国历史了解甚微的西方读者而言,屈原生活的朝代、身份地位、社会贡献等信息都无法了解。因此,笔者建议在译文下面采取尾注的方式增加背景知识。增补内容如下:

QuYuan(340 BC―278 BC):a Chinese scholar and minister to the King from the southern Chu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明代就在南京设立了“神帛堂”,其所织神帛是封建官府用于各种不同祭祀内容的神帛。

The feudal government set up The Magic Silk Mill in Ming Dynasty to weave different brocades for worship ceremony.

译文对“神帛堂”的翻译采取了意译的翻译方法,甚至将“神”字理解为“神奇”的意思,与中国民俗文化中的“神帛”意思相去甚远。神帛是中国古时招魂所用的布帛,古人认为死者之魂将随帛而还。为了在译文中体现这层意思,笔者建议将译文改译为“The feudal government set up Holly Silk Hall in Ming Dynasty to weave different brocades for worship ceremony”。在文字后面可以采取加注的形式,增添神帛堂的介绍。加注内容如下:

Holly Silk Hall is a place special silks are put which can call back the spirit of the dead.

(二)增译法

直译加注的方法虽能保持文化的原汁原味,但由于常采用尾注或脚注的方式,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往往需要往返于译文和注释两处,无法保证阅读的连贯性。增译法允许译者在翻译时增添一些词、短语或句子,以便表达出原文所包含的信息。这种方法可以直接在译文中植入文化信息,既保留了源文本的语言特色和文化内涵,又有助于提高读者阅读的流畅性。对于民俗文化中蕴含的物质文化信息,增译的翻译方法尤其适用。

笔者在苏州博物馆收集的一段关于苏州地理位置介绍的文字,其译文就采取了增译法,对原文中文化缺省的部分进行了有效补偿。

苏州,襟湖带江,东望大海,河荡密布。

Besides Yellow Sea and East China Sea gazing from the east in the distance,Suzhou seems to wear a garment consisting of different waters such as Taihu Lake like the upper part,Yangtze River as a belt and small rivers and marshes scattering here and there like ornaments.

原文中“襟湖带江”一词,并没有明确指出是什么湖哪条江,其原因在于熟悉中国地理的人都了解苏州周边的主要河流湖泊是太湖和长江。对于这一文化缺省的现象,译者在翻译时采取增译的方法,补充了地理信息,将缺省的文化背景知识补充完整,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目的语读者。同样,在译文中将“东望大海”中的文化缺省部分进行补偿,用“Yellow Sea(黄海)”和“East China Sea(东海)”对应原文中的“大海”。译文在两处都采用了增译法,补充了原文缺省的地理信息,使不了解苏州的外国游客对苏州周边河道密布的状况有了更详尽的了解。

增译法除了可以用于物质文化缺省的翻译,对社会文化的现象也同样适用。这篇关于苏州简介的文字还有两处译文也使用了增译法,恰到好处地对文化缺省进行了补偿。

在明清文人的集体记忆中,苏州有着无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位置。

In the collective memory of literati from Ming(1368―1644)and Qing Dynasty(1644―1911),Suzhou occupies as irreplaceable rank of history and culture.

中国人对明朝和清朝这两个历史时期十分熟悉,因此原文中没有提及两个朝代的起止年份,而对于不了解中国历史的西方读者而言,他们必然会一头雾水。译文在朝代后面补充了明朝和清朝的起止年份,让读者对这两个朝代所处的时期有了深刻的了解。

苏州,吴地重心,镶嵌在江南大地上的璀璨明珠。

Acting as the center of Wu Region(12 Century―473 BC),Suzhou has been shining like a resplendent pearl inlaid into the vast land on the south bank of Yangtze River.

创立于公元前12世纪的吴国,是长江下游地区的一个诸侯国,而苏州所处的太湖流域便是吴国的核心。对于西方读者而言,这些背景知识在原文中缺省,如果不进行适当的补偿,他们就无法了解吴国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译文增添了吴国的起止年份,对读者而言无疑是有所裨益的。

在译文中除了要对时代背景进行补充外,对一些极具中国特色的风俗习惯也要进行补偿。以下是笔者收集到的有关中国婚嫁风俗的一段文字:

在送嫁的过程中,女家一位属全福之人的女性长辈,或女司仪撑起红伞伴随着新娘走,以保护她不受妖邪入侵。

During the process of seeing the bride off,the bride's will invite an elder female who has healthy parents,sons and daughters,and gets along very well with her husband or a female emcee to open a red umbrella and go with the bride,in order to protect her from evil.

这段文字描述了中国传统的婚嫁风俗,文中的全福之人是指父母健在、有丈夫且儿女双全的妇人。在送嫁中由全福之人陪同新娘是为了图个吉利,希望新婚夫妇能够家庭美满幸福。而在西方婚嫁风俗中却没有全福之人的概念,如果不进行补充介绍,读者无法了解全福的内涵和寓意。译文采取释义的翻译方法,用单词“who”引导的定语从句,补充了全福之人的内涵,这样读者便能很好地理解为何要在送嫁过程中要求全福之人出席,使源语读者和目的语读者能够产生共鸣。

在汉语文献资料英译的过程中,尤其是与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和宗教文化相关的民俗文献翻译时,对于西方人不熟悉的朝代、历史时间、地理信息、风俗习惯,译者可以采用增译的方法,将缺省的信息进行适当补偿,这样才能保证目的语读者对译文理解的流畅,避免文化冲突的产生。

(三)套译法

若源语中的概念在目的语中存在相同或相近的语义对等物,只是与源语中的形象或形式大不相同,这时候可以舍弃源语中的形象,采取套译的方法,达到语义上的对等。

对于物质文化的缺省现象,如果两种语言中存在相同或者相近的对等物,可以采取套译的翻译方法。

对于物质文化的缺省现象,套译法的使用允许译者用西方人所熟悉的事物或概念替换源语中陌生的部分。笔者在一段关于南京秦淮河简介的文字中发现,“十里秦淮”和“十里珠帘”这两个概念分别被译为“Five-kilometer Qinhuai”和“Five-kilometer bead curtain”,这样的处理方式非常巧妙。“里”是汉语里的长度计量单位,“一里”相当于500米。译文舍弃了西方人不熟悉的“里”的概念,用西方人所熟悉的“kilometer(公里)”替换,将“十里”翻译成“Five-kilometer(五公里)”,这更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同样,“寸锦寸金(One-inch borcade equals one inch-gold)”也采用了套译的方法,将“寸”替换成西方人所熟悉的“inch(英寸)”。虽然,“一寸”与“一英寸”在数量上不等同(一寸约为1.3英寸),但是原文只是强调云锦的贵重,因此不对等的数值并不影响原文意思的表达。“鱼米之乡(a land flowing with milk and honey)”这一译文也采取了同样的处理方式。“鱼米之乡”指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平原,因为气候湿润,物产丰富,尤其盛产鱼和稻米。这两种食物均为中国人赖以生存的主要食材,而对西方人而言,这两种食物并非生活必需品。因此,译文巧妙地将“鱼”和“米”替换成西方人所熟悉的“milk(牛奶)”和“honey(蜂蜜)”,更好地体现了该区域的物产丰富。

社会文化缺省的现象也同样可以使用套译法。“披麻戴孝”是中国民间丧葬风俗,指长辈去世,子孙身披白色麻布,头上戴白,表示哀悼。而西方人往往身穿黑色参加葬礼。译文将汉语中的“麻”和“孝”替换为西方人所熟悉的穿黑色丧服,翻译为“wear black for mourning”。这一译文考虑了中西方丧葬文化的差异性,更加符合目的语读者的风俗习惯。

套译法除了可以用于物质文化和社会文化的缺省现象,语言文化类的缺省现象也同样适用,如中文成语、歇后语、谚语等的翻译。如果在英语中存在寓意相近或完全对等的俚语,可以舍弃源语中原本的形象,改用西方人所熟悉的俚语加以替换,从而达到语义上的对等。

班门弄斧(To teach one's grandmother to suck eggs);

管鲍之交(Damon and Pythias);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A word spoken is past recalling);

小洞不补,大来吃苦(A stitch in time saves nine);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You cannot make bricks without straw);

不要厚此薄彼(Don't make fish of one and flesh of another);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A mill cannot grind with the water that is past);

海底捞针(To look for a needle in a bundle of hay);

说曹操,曹操就到(Talk of the devil and the devil comes)。

(四)释义法

如果源语提及的概念在译语中存在空缺,或者无法找到完全对等的概念,就需要改变原文中的意象,直接解释出原文的意思。对于源语文化中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信息,尤其是成语和典故,可以采用释义的方式补偿文化缺省。

得陇望蜀(The more you get,the more you want);

曲高和寡(Too high to be popular);

完璧归赵(To return something to its owner in good condition);

骑驴看唱本——走着瞧(wait and see);

扬眉吐气(To be elated);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To snap and snarl at a kind-hearted man)。

上述译文均舍弃了原文中的形象,也就是其字面意义,而将这些成语、俗语的寓意表述出来,从而达到原文和译文在寓意上的对等。释义法可用于中文的成语、典故、俗语、谚语和歇后语的翻译,对于语言文化类的缺省尤其适用。

(五)音译加注

对于物质文化的缺省,尤其是一些专有名词的翻译,可以采取音译加注的翻译方法。音译保留了物质的名称,加注对文化缺省的部分进行了补偿。笔者在走访过程中发现,很多物质文化的翻译均采取音译加注的翻译方法。

夹金织银Jiajinzhiyin (woven with gold and silver threads);

对联Duilian(Chinese couplets written on scrolls,etc.or a pair of scrolls con-taining a poetic couplet );

楹联Yinglian(pillar couplets);

对子Dui zi(antithetical couplets);

流水对Liushui dui(same meaning expressed in two sentences,e.g.a couplet)。

四、结论

中国民俗文化文本中文化缺省现象随处可见。在语内交际过程中,由于源语读者和目的语读者有着相同的文化背景,对于中国读者显而易见的文化背景信息,常常出于提高语言实际效率的目的而进行省略。但在语际交际过程中,由于不同文化的差异性,这些文化缺省成分对目的语读者的理解造成障碍。因此,文化缺省补偿就成了中国民俗文化翻译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译者可以灵活运用多样的补偿策略对文化信息进行增补、改写甚至评论,使得目的语读者欣赏到原作所特有的异国情调和源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从而促进中国民俗文化在海外的传播。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译文补偿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热贡地区民俗文化中的洁净观与实践研究
疫情下的补偿式消费 引爆宠物氪金新时代
弟子规
弟子规
解读补偿心理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基于自学习补偿的室内定位及在客流分析中的应用
离婚时,能否要求家务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