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发展历程
——以八次党代会报告文本为视角

2020-12-20张文晓

攀登 2020年2期
关键词:环境保护中国共产党文明

张文晓

(中共中央党校,北京 100091)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在取得经济等方面一系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必须看到生态环境面临着巨大压力,生态文明建设任重而道远。伟大的实践需要先进理念的指导,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领导者和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对建设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党代会的报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的施政纲领。报告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的政治现实、建设任务和时代主导的思想。通过对党的十二大至十九大报告的文本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发展的轨迹,而思想发展主要考量的标准和内容主要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环境建设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等。基于此,本文将这四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发展历程分为三大阶段。

一、萌发时期:从忽视环境保护到重视环境保护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开启,1982年党的十二大召开。经过“文革”结束后六年的调整、改革、整顿,党的工作中心是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①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新中国成立三十年由于工业发展能力相对落后,环境问题还没有显现出来。而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还停留在要改造自然和战胜自然的阶段。纵观党的十二大报告,且不论就生态环境或者说自然家园的建设,甚至连生态环境的词汇也没有出现。能间接反映这一时期共产党人对自然环境看法的是在报告中引用毛泽东在《实践论》中的阐述: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有两个方面的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社会……改造自然界的成果就是物质文明,它表现为人们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1]事实上当时的观念中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就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这一节点中国共产党对生态观念的认识可以通过马克思原著来表述,马克思认为:“自然界不仅为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的物质资料,而且还给人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无论是从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层面上讲,都要依赖自然界。”[2]可见,改革的刚开启时期还没有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时,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九年,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党的基本路线已经确立。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也首次提出。“人口控制、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是关系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问题……在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要大力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努力开展对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很好地结合起来。”②在整个报告中这一小段文字事实上显示了党已经注意到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环境保护不容忽视,这是随着改革开放实践进程而产生的,同时不容忽视的是,20世纪80年代大量西方理念的传入,其中包括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理念的传入。知识的传播加上开放的实践使得中国共产党意识到在实现“四化”(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过程中,美好家园的建设不容忽视。

这一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萌发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生态观已经伴随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西方先进生态观念的传入开始觉悟到现代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结合20世纪80年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局面的开创,可以把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概括为: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定义基础上进行改造自然的实践,认为改造自然是物质财富的来源之一,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开始意识到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对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在现代化过程中关系开始反思。但是传统人与自然环境关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思想依旧占据主导地位。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隶属于为经济建设服务之中。

二、发展时期: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到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四大做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决断,在此次党代会上,专门用一章来论述环境问题。在党的十四大报告第二部分90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第九方面提出要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加强环境保护。报告指出:认真执行控制人口增长和加强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要增强全民族的环境意识,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矿藏、森林、水等自然资源,努力改善生态环境。③在短短一章中体现出此时对环境保护认识有了新的发展,一是在重要性上,将环境保护确立到基本国策的高度;二是号召在全民中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在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关系认识上不再是简单地改造和征服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探索已经开始。这一思想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继续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基础上,强调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报告进一步指出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率;统筹规划国土资源开发和整治,严格执行自然资源管理和保护的法律;实施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植树种草,搞好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④具体而言,此次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发展体现在:一是明确提出要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三者的关系。二是对环境保护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不再仅仅是涉及陆上环境,也包括海洋环境。三是提出以法制手段来保护环境,使得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落实更加法治化、规范化。进入21世纪,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升到更高的位置。报告指出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抓紧解决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兴建南水北调工程。实施海洋开发,搞好国土资源综合整治。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和建设。⑤

纵观党的十四大至十六大的报告,十年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有了巨大改变。首先,在人与自然关系上,抛弃了以前简单的征服自然的思想,而是要寻求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其次,是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了人口、经济、环境三者关系平衡的重要性,这一战略的实施体现了共产党人的长远眼光。再次,对环境范围的认识以及保护与治理、利用关系的突破。环境保护和利用的范围不再仅仅局限于陆地,还包括海洋和大气环境的保护和利用,形成了一个完整立体的环境保护理念,并且环境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对立,两者其实是可以互补的,保护得好有益于利用,利用得好其实也是一种保护。这一理念就生态环境保护在现代化进程中地位而言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其隶属于经济建设的范畴没有改变。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⑥关于全面协调可持续,报告中指出: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⑦此次报告中对环境的一大突破是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生态环境已经独立出来,不再仅仅属于经济建设的子层面。这一突破在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四十年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发展中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在建设层面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生态建设成为一个独立且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成熟时期: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实现新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是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实现历史飞跃的时期。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国在取得巨大经济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生态环境问题的巨大压力,生态环境保护已经刻不容缓。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将生态文明提升到“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层面,极大地提升了生态文明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正式形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又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要求和新举措,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条件下如何认识生态环境,怎样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而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最新成果,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突出特征。

首先,生态文明地位得到空前提高,形成“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五位一体”的建设纲领。生态文明提升到改革开放以来最高的位置。在报告第八部分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作出全面的战略部署: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并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这一历史性任务。[3]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将其提高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这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既关系着“美丽”目标的完成,也关系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能否实现。

其次,生态文明内涵上得到极大丰富,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论断是对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一次全新阐释。在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发展过程中往往忽视对生态的保护,或者认为保护生态在某种程度上是经济发展的负担,二者是相互对立的关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论断强调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是统一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一论断不仅仅是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更是融合发展,这就为生态保护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动力,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式和途径。此外,还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实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等记述。这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进一步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大意义,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

最后,生态文明实践得到有力保障,完善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4]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部分的标题就是“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5]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议进一步指出:“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党的十八大以前,生态文明建设更多的是一个目标,一种政策,党的十八大之后,着重构建完善生态文明制度,这就将目标具体化、明细化,将政策制度化、体系化,使生态文明建设从各主体、各地区、各环节、各领域都能得到切实地贯彻。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中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已经形成,它强调要追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平衡、和谐发展,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经济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文化文明建设和社会文明建设一起共同组成“五位一体”的建设格局,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作为其他四种建设的简单服务对象,而是并行协调发展,共同组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四、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发展历程的特点

(一)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具有鲜明的与时俱进性和“问题导出”特征

中国共产党对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论述在党代会中从无到有,到进一步发展和形成体系。这一思想生成的过程是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是分不开的。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以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实践中,对自然的改造成为社会实践的主要形式。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产生了生态环境问题,问题的出现是促使理念发展最大的动力。某种程度上而言,正是在经济建设中一系列环境问题、生态危机的出现促使中国共产党不断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由开始的指出要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者之间关系定位,中国共产党不断丰富和发展了生态建设思想,并最终形成完备的思想理论体系。

“问题导出”特征还体现在环境问题促使了中国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和制度的不断完善形成,而法律、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具体化。1972年中国第一次参加了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第一次环境会议,1983年中国政府召开了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颁布,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颁布,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颁布,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颁布,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颁布等等,这些环境法律法规与制度的完善都与中国环境问题的出现是分不开的。

(二)生态环境保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的重要性不断提高

纵观整个生态文明建设历程,可以发现具有两大转变:一是环境保护从隶属于经济建设到独立出来,成为与经济建设并列的现代化任务;二是环境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乃至90年代与人口问题等并列,到新世纪中国共产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转变。这两大转变鲜明地体现出生态环境保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谐是自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统筹、协调、均衡、整体发展是和谐社会的根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内容和主旨所在。[6]

从萌发阶段开始注重保护环境,到发展阶段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再到成熟阶段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不断发展,逐渐成熟。生态文明建设在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的地位也不断提高。这是我们党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的认识而做出的科学选择,是我们党在执政过程中坚守为人民谋幸福这一初心而做出的正确选择,是我们党谋求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唯一选择。因此,生态文明的地位在可预期的将来,不但不会下降,反而会继续提升。

(三)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在思想来源上兼收并蓄

任何思想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必然会吸收、借鉴其他思想理论。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念,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导,同时借鉴了西方关于生态保护的相关思想。首先,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念。如中国著名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中就具有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含义。[7]早在先秦时代,孟子便有“斧斤以时入山林”,荀子“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以及《大戴礼记》“草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等思想。这些生态思想是我们祖先在社会生产、改造自然实践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反思,是宝贵的思想资源。中国共产党将这些思想融入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中,并运用到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其次,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马克思主义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深刻的洞见,马克思说“人靠自然生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不尊重自然规律,不注重保护自然,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报复。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中国具体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最后,借鉴了西方的生态思想。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西方的生态环境保护思想也传入中国,西方国家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因此有着深刻的教训,形成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生态思想。但值得警惕的是,西方国家由于其资本主义属性,将污染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给这些国家带来了严重的生态危机。这是我们要坚决反对的,同时也更要坚信只有马克思主义,只有社会主义才能真正解决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才能创造人类生态文明共同体。

结语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也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没有美丽中国,中国的发展将是不可持续的。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汲取中国传统生态思想中的合理因素和借鉴西方生态思想的过程中,立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不断形成和发展的,为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南,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在新时代,我们面临的生态建设形势依然严峻,建设美丽中国的任务依然艰巨。这就要求我们要继续深化和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奋力开拓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以美丽中国的成效促进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次党代会、中央全会报告公报决议决定[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8.133,143,294,453,610,750,914.

猜你喜欢

环境保护中国共产党文明
环境保护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请文明演绎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漫说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