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易文化对养生文化的支撑作用诠释中孚卦和小过卦
——如何构建诚信社会、矫正不良倾向

2020-12-19王璋

黄河·黄土·黄种人(华夏文明) 2020年10期
关键词:医药学易学黄帝内经

□王璋

《序卦传》曰:“节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有其信者必行之,故受之以小过。 ”《易》之六十一中孚卦为下兑上巽,卦象为泽上有风。 中孚为发自内心的诚信,大泽上吹着和风,意为以诚为本,百姓随从喜悦。 启示人们:以诚为本,执守正道,是构建诚信社会的根本所在。《易》之六十二小过卦为中孚卦之错卦,卦象为下艮上震,山上有雷。 艮为险阻,震为警醒,有偏差就要警醒, 矫正要把握好度。 启示人们:要顺应时势,纠偏治弊,时时事事注意矫正不良倾向。

易文化为中医药理论的源头活水, 特别是中医养生文化,更是与易文化密切相关,由此而决定了中医药学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功能。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中医养生学越来越受到重视, 下面重点介绍易文化对养生文化的支撑作用。

第一,易学为中医药学的源头活水。 有人说易为医源,也有人说易医同源,我认为,“中医药学是易学在医疗保健方面的具体应用”为确切的表述, 由此而形成了医易会通的科学体系。 唐代药王孙思邈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可以这样说,易学为中医药学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沃土, 中医药学为易学的传承光大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载体。

首先,在主要学说层面上的医易会通。 天人合一、阴阳辩证、五行学说、精气统化、观象知器、神形统一、整体系统、知常达变、尚中崇正、道德为上、养生之道等易学观点构成了中医理论的骨架、脉络和精髓。

其次, 在宏观的认识理念层面上的医易会通。 《黄帝内经》被称为中医学最早、最全面、最权威的经典之书,易学与《黄帝内经》在宏观的认识理念层面上的会通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曰“神”。 易学和《黄帝内经》均特别强调微妙神奇之神志的作用,明确心主神明,统筹阴之五脏、阳之六腑,为君主之官。 共同认为精神是心的功能,同时亦是一种气,故称“神气”。 二曰“通”。 易学认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通与穷相对,通是天地万物正常生化的必要条件。 《黄帝内经》认为通是人的正常生理必需因素, 是各项生理活动正常进行的基础。 针灸、 气功是导气以令其通的措施。 气脉常通乃健康长寿的秘要。 三曰“惕”。易学特别强调忧患意识,强调“履霜坚冰至”,《黄帝内经》认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防患未然,治在萌芽,治未病者医术最高明。

再次, 在易理与医理的基础层面上的医易会通。 中医学理论来源于易学基本理论,易学早于中医学几百年。 正是医源于易,才形成了医易相通论。 二者都源于天地自然,易理和医理所遵循的都是天地人统一论。 易理的整体结构观又成为医理的基本观点。 另外,易学之“一阴一阳之谓道”说、“变易”之中心思想、“尊时守位”的核心思想、象数重要范畴等,在《黄帝内经》中都运用得非常充分。

第二, 以易学为理论基础创造和发展了一套完整的中医药学诊断、治疗及养生体系。易学影响下的《黄帝内经》思维定式和独特的医学理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天人合一的天人相应观。

(2)天地万物由一气所化。

(3)阴阳五行是中医学认识世界的基本框架。

(4)形神统一、重神轻形是中医区别于西医的基本特征。

(5)阴阳平和是中医学最高的价值追求。

(6)取象、运数、比类是中医思维的基本方法。

《黄帝内经》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建立研究的方法,形成了独特的医学理论,主要表现在人体观、疾病观、防治观三个方面。

所谓人体观, 就是怎么看人体的观点。《黄帝内经》之人体观要旨,简单地说有两点:一是把天地人作为一个整体,把人放在天地、自然、社会之间来看。二是人体是由运动之气维持的生命体。

所谓疾病观,就是平衡的观点。疾病观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和谐观, 疾病就是阴阳失衡的反映。

所谓防治观,就是从整体的角度,调整失衡状态,来防治疾病。预防为主,防患未然;治早治小,将疾病消除在萌芽状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等等。 这些均是重要的防治观点。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一些基本观点, 中医在诊治疾病方面有独特的地方, 也就是和西医的不同之处。 对有些病看法相同, 治法各异,中医诊治疾病注重因时、因地、因人、因病而异,这是非常重要的。

医易会通的范例是中医五行图, 这幅图把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多个方面与阴阳五行之生克联系了起来。 中医学以五脏为主体配五行,旁及五味、五气、五色、五情、五官、五方等,构成了人体系统内外转换的机制。这种五行五脏的关系成为历代中医学遵循的理论之一。 依中医五行图,五脏功能依五行关系,呈现循环相生和五角交叉相克的状态, 显示了各功能系统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中医五行图起到了人体功能模型的作用,为中医提供了从整体性、矛盾性、变化性认识人体功能和病理原因的理论依据。 五行木、火、土、金、水相对应诸要素的情况为:五脏为肝、心、脾、肺、肾;五味为酸、苦、甘、辛、咸;五气为风、暑、湿、燥、寒;五色为青、赤、黄、白、黑;五志为怒、喜、思、悲、恐;五官为目、舌、口、鼻、耳;五方为东、南、中、西、北。 如图:

第三,学易释医,不断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 明代大医学家张景岳讲:“医不可无易,易不可无医。 ”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学习《周易》及《黄帝内经》等经典对于现代中医药学的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医疗保健方面岀现了不少新情况,特别是心理等方面岀现的新病情,需要从中华医学宝库中寻求解决办法;中医药在一些地方使人们真伪难辨,需要从经典中寻找标准答案,进而去伪存真,造福于民;中医药发展态势不错,特别是在养生保健方面,有不少简单易行的好方法,这些方法需要通过经典来寻找理论依据和支撑。

其次,用学易释医的方法,能有效促进进德修业与养生保健双收获。 人生知变、应变、适变三大生存法则是《周易》 养生思想的核心。 通过学易释医,可以很好地做到修心、怡性、养生;修德,健体养生;把握平衡,健康一生。 通过学易释医的方法,可使《周易》与《黄帝内经》形成同频共振效应,并且产生易与医相得益彰、立竿见影的效果。 例如,通过学习,使健康睡眠替代通宵达旦, 科学饮食替代膏粱厚味,防患未然替代生病住院,文化传承替代邯郸学步,自强不息替代浑浑噩噩,厚德载物替代失德失信……遏制了狂妄、 消极、庸俗、愚昧、欲望、折寿等不健康的因素。 更有意义的是,通过学易释医这条路径,我们在思想认识水平和感悟能力上也会得到显著提升。二者是互动共赢的关系, 取得1+1>2 的效果也是必然的事。 重在学习它们之间融会贯通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易学理论在中医养生保健方面,重点阐述了心态、饮食、运动、顺应、习惯、施治、未病、环境、乐调等方面内容。

发掘优秀的中医药文化资源, 与现代实用紧密结合,并将其发扬光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应牢记三句话:一是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干成事,干好事,干大事,必须与时俱进,既不迂腐守旧,又不冒进妄为,这就是科学的态度,这就是谋求学易释医最佳效果的道路。 二是古为今用,重在根魂。 以敬畏之心,崇尚祖先们的聪明智慧。 中医学之所以在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大放光彩, 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主要的缘由,使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伦理道德有机结合,获取相得益彰的效果。 三是继往开来,贵在创新。 传承是为了更好地发展。 创新永远是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 让现代的科技创新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增智加力, 通过中西医结合,传承与创新结合,运用现代医学的成果,丰富提升中医学养生保健水平。

如何构建诚信社会?

中孚:豚鱼,吉。 利涉大川,利贞。

“中孚”意为发自内心的诚信。 “豚鱼”意为如小猪、小鱼等小动物。 发自内心的诚信,犹如大泽上吹拂着和风,无所不周。 即使像小猪、小鱼也能被抚慰感化。 为官者至诚至信方可取信于民,得到百姓拥护,从而呈现国泰民安的吉祥景象,能够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开创继往开来、长治久安的局面。

初九:虞吉,有它不燕。

“虞”意为预料、谋略。 “燕”为安宁。 预则立,不预则废,事前要认真预测分析,谨慎处事,这是坚守诚信的基础。 无信威不立,言行轻率必然失信于人,酿成不安定的因素。

九二:鹤鸣在阴,其子和之。 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阴”为树荫。 “爵”为酒杯,引申为酒。“靡”为共,此处引申为饮酒共享。 讲诚信要心意相通,才会志同道合,共享甘苦,和谐共赢。犹如树荫下大鹤与小鹤以鸣互应, 又如有美酒供大家共同享用,是发自内心的真诚。

六三: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

“得敌”意为遇到对手。 面对强大敌人,时而击鼓追击,时而精神萎靡偃旗息鼓,时而惧怕而泣,时而轻敌而歌。 缺德无信之人总是信念动摇,变化无常,前后不一。 让这种无能无信的庸才担当重任,往往凶多吉少。

六四:月几望,马匹亡,无咎。

“月几望”为月亮即将满盈时,意为大好形势。“马匹亡”意为失去了自己的马匹。坚守诚信,为维护大局而舍弃个人利益,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拥护,吉而无咎。

九五:有孚挛如,无咎。

“挛”为卷曲抽紧,意为系念于心。 具有诚信之德而且心系天下, 普天之下的人也以诚信相应和,可以没有灾祸。

上九:翰音登于天,贞凶。

“翰音” 为鸡啼的声音,意为美的音质。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只追求雄鸡高歌式的美言, 自然不会长久,还会酿出祸端。

总论

中孚卦

诚信是成功之本,中孚卦阐述了此道理。 “以诚为本,万事必成”是本卦的精髓思想。 本卦六爻,两两相对,其作其为,值得我们对比分析:初九与六三,一个心中有数、意志坚定,一个躁动不安、摇摆不定,这是心理层面的状态。 九二与上九,一个心诚低调安于本分, 一个言美高调、 好高骛远,前者安乐有余,后者凶险莫测,这是实践层面的必然结果。 六四与九五,一个善变,一个坚定, 行为方式相反, 但由于都以诚信为本,后果都无咎可究。

如何矫正不良倾向?

小过:亨,利贞。 可小事,不可大事。 飞鸟遗之音。 不宜上,宜下,大吉。

“小过”意为小的过失或偏差。 “遗”为留下。 “上”引申为大,意为事态扩大,错过了矫正时机。 “下”引申为小,意为适时矫正小的过失。 发现小的过失及时矫正,恢复常道,以求通达。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要善于从蛛丝马迹中发现出现的偏差, 将偏差矫正在萌芽时的“小事”状态,否则,酿成“大事”便后悔莫及。 矫正不良倾向要顺应时势,抢抓良机,不应违背时势、错过机会。

初六:飞鸟以凶。

小过之初应顺应时势,谨慎把握。 行止违时, 必招凶祸。 犹如本应不飞之鸟却逆时而飞,是自投网罗。

六二:过其祖,遇其妣;不及其君,遇其臣,无咎。

“祖”为祖辈,“过其祖”有继世之誉。 “妣”为母亲。 “不及其君” 意为没有越超犯上之嫌。 纠偏治弊要以德为本。 怀着一颗大公至正之心,摆正自己的位置,辅佐主人,鞠躬尽瘁,忠诚为国,以复常道,为祖宗争光,自然吉而无咎。

九三:弗过防之,从或戕之,凶。

“弗过防之”意为不要扩大过失而要注重防范。“或”意为不确定。 “戕”为伤害。 不可忽视小的过失, 要注重及早防范而不使之扩大。否则,有可能受到更大的损失,以至酿成凶祸。

小过卦

九四: 无咎, 弗过遇之,往厉必戒,勿用,永贞。

“弗过遇之”意为遇到意想不到的过失。 处境复杂, 一定要警惕戒惧,因为意想不到的过失会时有发生。 把握不准的事不可固执任性,恃才逞强,一定要以轻举妄动、身遭大祸的教训为警戒,行得正立得直,只有这样才会长久保持正固。

六五: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公弋取彼在穴。

“自我西郊”,即风自我的西面吹来,意为西风把密云吹散不能成雨。 “弋”为带绳子的弓箭,“公弋取彼在穴”,王公把带绳子的弓箭取得,成为穴中之物,意为聚贤用才,以助大事。 为政者小过不纠,必酿大祸。 要以矫正的决心纠偏治弊。

上六:弗遇过之,飞鸟离之,凶。 是谓灾眚。

“弗遇过之” 意为不知回头, 亢奋极端。“离”意为罗网。 “眚”为人祸,“灾眚”为天灾人祸。 过犹不及必取其祸,孤意高亢咎由自取,犹如飞鸟执意自投罗网,必然招致可悲下场。

总论

如何在小过之时纠偏治弊? 小过卦给出有益启示。 “顺应时势,纠偏治弊”是本卦的精髓思想。 六爻指出了纠偏治弊的具体方法:待人处事要顺应时势,遵循常道,逆时妄为必有后患;矫正偏差要把握正确方向,坚定大公至正信念,吉而无咎;纠偏治弊从小从初,注重防范,谨防酿成大过;纠偏治弊要周密谋划,灵活应对,不可固执逞强,谨防意想不到的过失发生;执政者纠偏治弊尤其重要,要以矫正的决心防小过,防止酿成大灾。 政不为民,必被正义取代;小过不知回头,必招天灾人祸之大灾难。

猜你喜欢

医药学易学黄帝内经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从“卜史易”到“士易学”再到“儒门易”
——先秦易学阐释分期断代刍议*
Digital Chinese Medicine
侨易学视角下“华人作家”赵健秀研究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浅述葛洪及其医药学
《雕菰楼易学五种》
中医药学名词
简单易学的口水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