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皮肤B细胞淋巴瘤的研究进展

2020-12-19陈雨婷陈小红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20年4期
关键词:遗传学表型淋巴瘤

陈雨婷, 陈小红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广东 广州 510080)

皮肤B细胞淋巴瘤(cutaneous B-cell lymphomas,CBCLs)是指以皮肤损害为原发或主要表现的B细胞淋巴瘤,约占皮肤淋巴瘤的20%~25%,属于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1-2]。本文从皮肤B细胞淋巴瘤的分类、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免疫表型、遗传学特征、治疗和预后进行综述。

1 皮肤B细胞淋巴瘤分类

2005年WHO-EORTC将皮肤B细胞淋巴瘤分为:①原发性皮肤边缘区淋巴瘤(primary cutaneous marginal zone lymphoma,PCMZL);②原发性皮肤滤泡中心淋巴瘤(primary cutaneous follicle-center lymphoma,PCFCL);③原发性皮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腿型(primary cutaneous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leg type,PCDLBCL-LT);④原发性皮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其他型(primary cutaneous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other,PCDLBCL,other),包括血管内大 B细胞淋巴瘤(intravascular large B-cell lymphoma,IVLBCL)[1]。PCMZL属于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MALT淋巴瘤), PCFCL及PCDLBCL-LT是独立疾病。PCDLBCL(other)是指包括以皮肤为首发表现且不能归类为PCDLBCL-LT或PCFCL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尚无准确的临床诊断标准,为避免混淆,2018年 WHO-EORTC分类中不再包含PCDLBCL(other),对少数不能归类为PCDLBCL-LT或PCFCL的病例,可诊断为原发性皮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NOS(非特殊类型)。2016年WHO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分类将EBV阳性皮肤黏膜溃疡(EBV+mucocutaneous ulcer,EBVMCU)从EBV相关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中独立出来,在2018年WHO-EORTC中列为皮肤B细胞淋巴瘤的暂定类型[3-4]。

2 PCMZL

2.1 疾病概述及临床表现

PCMZL约占CBCLs的25%~30%,平均发病年龄为55岁,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表现为好发于躯干和上肢的孤立性或多发性红棕色丘疹或斑块,皮疹容易复发,较少扩散至皮外部位[2-3,5]。

2.2 组织病理、免疫表型及遗传学特征

PCMZL病理可见真皮或皮下肿瘤细胞呈结节状或弥漫性浸润,无表皮受累,肿瘤细胞由小到中等大小的B淋巴细胞组成,其间混有浆细胞样淋巴细胞和浆细胞。肿瘤细胞表达CD20、CD79a及Bcl-2,而Bcl-6、CD10和 CD5阴性。浆细胞样淋巴细胞表达单型性免疫球蛋白轻链κ或λ,以κ链多见,当二者的比例达到5 ∶1~10 ∶1之间时,具有诊断意义[2,5]。

PCMZL存在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克隆性重排。目前认为IgH/MALT1 t(14;18)(q32;q21)易位及BIRC3-MALT1 t(11;18)(q21;q21)易位与PCMZL相关,这些基因易位能够将IgH与融合基因伴侣结合起来,既能促进细胞增殖又能抑制细胞死亡[2,5]。Maurus等[6]研究发现63.2%的PCMZL可发生FAS基因变异,有助于在分子水平上与假性淋巴瘤鉴别。

2.3 鉴别诊断

PCMZL需与皮肤B细胞假性淋巴瘤鉴别,后者有明显诱因,包括节肢动物叮咬、疫苗接种、针刺和纹身染料等, 通常表现为面颈部单发的肤色或红色斑块或结节,呈自限性,病理可见中小型B淋巴细胞为主的多种细胞增生,反应性生发中心常见,无单型性免疫球蛋白轻链表达[7]。

3 PCFCL

3.1 疾病概述及临床表现

PCFCL是CBCLs最常见的类型,约占60%,平均发病年龄为59岁,男性多见,临床表现为好发于头颈部及躯干的孤立性或多发性红色结节或斑块,皮疹复发及皮外扩散少见[2,8]。

3.2 组织病理、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征

PCFCL病理可见真皮或皮下肿瘤细胞浸润,呈滤泡性、滤泡性-弥漫性或弥漫性生长模式,几乎不侵犯表皮。肿瘤细胞通常由中心细胞和数量不等的中心母细胞组成,其间混有T淋巴细胞。肿瘤细胞表达CD19、CD20、CD79a及Pax-5,同时表达B细胞生发中心标记物Bcl-6,少数可表达CD10。与PCDLBCL-LT不同, 多数PCFCL病例中Bcl-2、MUM-1、FOXP1、MYC及IgM呈阴性。肿瘤性滤泡中心表达单型性免疫球蛋白轻链κ或λ[2,9]。

PCFCL存在IgH基因克隆性重排[2]。1p36缺失是滤泡性淋巴瘤最常见的遗传学异常,16.7%的PCFCL患者存在1p36缺失,少数PCFCL患者1p36缺失与获得性TNFRSF14突变共存,提示TNFRSF14突变在PCFCL的发生中起一定作用[10]。1%~40%的PCFCL患者存在t(14;18)易位[11]。

3.3 鉴别诊断

PCFCL和继发皮肤受累的滤泡性淋巴瘤(secondary cutaneous follicular lymphomas, SCFL)的皮损表现及病理特征相似,但后者多伴有皮外受累的症状,且常强烈表达CD10和Bcl-2, t(14;18)易位在PCFCL中也不常见,而在大多数 SCFL中都有发现。此外,SCFL中更常检测到1p36缺失[10-11]。

4 PCDLBCL-LT

4.1 疾病概述及临床表现

PCDLBCL-LT占CBCLs的10%~20%,平均发病年龄为76岁,女性多见,表现为好发于单侧或双侧腿部远端红色或紫红色的肿块或结节,其他部位占10%~15%,皮疹容易复发,皮外扩散常累及淋巴结[2,8]。

4.2 组织病理、免疫表型及遗传学特征

PCDLBCL-LT病理特点表现为真皮或皮下肿瘤细胞弥漫性浸润,无表皮受累,肿瘤细胞为中心母细胞样和免疫母细胞样,核大而圆,可见核分裂像。肿瘤细胞表达B细胞标记物CD20、CD79a及Pax-5,Bcl-2、MUM-1及IgM多呈阳性,Bcl-6可呈阳性或阴性,EBER呈阴性,一般不表达CD5和CD10。肿瘤细胞表达单型性免疫球蛋白轻链κ或λ[2,9]。

PCDLBCL-LT存在IgH基因克隆性重排[12]。Mareschal等[12]研究发现,PCDLBCL-LT最常见的突变基因包括MYD88 L265P、PIM1和CD79B,最常见的缺失基因包括CDKN2A/2B、TNFAIP3/A20、PRDM1、TCF3和CIITA,其它突变基因还包括与B细胞信号转导、NF-κB激活或DNA剪切相关的基因TBL1XR1、MYC、CREBBP和IRF4或HIST1H1E。该结果表明PCDLBCL-LT具有独特的、与NF-κB和B细胞信号通路中高度重复的突变热点,为使用B细胞受体的选择性抑制剂提供了理论基础。

4.3 鉴别诊断

PCDLBCL-LT需与老年人EBV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进行鉴别,后者多见于老年男性,发病中位年龄为71岁,组织病理上可见肿瘤细胞由中心母细胞、免疫母细胞、HRS样细胞组成。老年人EBV阳性DLBCL肿瘤细胞除表达B细胞标记物CD19、CD20及CD79a外,与PCDLBCL-LT不同,常表达CD30且EBER呈阳性[2,13]。

5 EBVMCU

5.1 疾病概述及临床表现

EBVMCU是一种与高龄及医源性使用免疫抑制剂(甲氨蝶呤、硫唑嘌呤、环孢素、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相关的B细胞淋巴增殖性疾病,好发于老年女性,平均发病年龄为80岁,表现为孤立的、轮廓清楚的溃疡,累及皮肤、口咽粘膜或胃肠道,最常累及口腔[14-15]。

5.2 组织病理、免疫表型及遗传学特征

EBVMCU病理可见由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浆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组成的多形性浸润,异型的大B细胞分布其间,类似HRS样细胞,可见浆细胞样凋亡小体。肿瘤细胞表达CD20、CD79a、Pax-5、MUM-1、OCT-2、BOB1、LMP-1、CD30及CD45,EBER呈阳性,部分也可表达CD15[14,16]。

EBVMCU存在IgH基因克隆性重排[17]。Hart等[17]研究发现EBVMCU患者血液中EBV DNA检测均阴性(<1 000 copy/mL),而80%的系统性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患者检出EBV DNA,有助于二者相鉴别。

5.3 鉴别诊断

EBVMCU与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有相似的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特征,特别是CD30/CD15阳性的HRS样细胞,但临床上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较少累及淋巴结以外的部位[18]。

6 IVLBCL

6.1 疾病概述与临床表现

IVLBCL是一种罕见的结外B细胞淋巴瘤,平均发病年龄为67岁。分为两种临床变异型:一种是经典型(西方型),可累及多种器官,最常见的是中枢神经系统和皮肤;另一种是亚洲型,其特征是多器官衰竭和噬血现象等,少累及皮肤。大多数患者在诊断时常伴有全身性疾病以及精神状态的变化,约25%的患者病变可能局限于皮肤,表现为单发或多发、质硬的斑片、斑块或弥漫性毛细血管扩张,类似于毛细血管性红斑、紫癜或者脂膜炎[19]。

6.2 组织病理、免疫表型及遗传学特征

IVLBCL病理上表现为受侵犯组织中小血管及毛细血管内肿瘤细胞充塞聚集,部分可见纤维素性血栓,肿瘤细胞核大,胞质丰富,空泡状核,核仁明显、核分裂像常见。在同一IVLBCL患者中,受累血管可表现为不同生长模式,肿瘤细胞既可粘附于血管内壁也可呈游离状态。肿瘤细胞常表达CD19、CD20、CD79a、MUM-1/IRF4及Bcl-2,也可表达CD5、Bcl-6、CD10及CD23。肿瘤细胞表达单型性免疫球蛋白轻链κ或λ[19-21]。

IVLBCL存在IgH基因克隆性重排[20]。Schrader等[22]研究发现MYD88 L265P和CD79B Y196的突变在IVLBCL患者中的发生率分别为44%和26%,可能是IVLBCL潜在的致癌驱动因素。

6.3 鉴别诊断

IVLBCL累及皮肤时易被误诊为血管炎或脂膜炎,IVLBCL常合并全身症状及精神状态的改变,病变多局限在真皮深部脂肪层小血管内,取材时应深达真皮深部脂肪层,通过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进行鉴别[22]。

7 皮肤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及预后

国际皮肤淋巴瘤协会(The Internation Society for Cutaneous Lymphoma,ISCL)和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European Organis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 EORTC)于2007年提出了除蕈样肉芽肿和Sézary综合征外的原发性皮肤淋巴瘤的临床TNM分期系统[23]。PCMZL和PCFCL属于惰性B细胞淋巴瘤,T1及T2期患者可手术切除、局部放疗或皮损内注射治疗(如IFN-α、糖皮质激素),T3期患者可使用利妥昔单抗、放疗或化疗,发生皮外扩散应进行全身治疗。PCMZL和PCFCL的预后良好,5年生存率分别为98%~100%和95%~98%[24]。PCDLBCL-LT具有中度侵袭性,治疗首选R-CHOP方案(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及泼尼松),5年生存率可达65%~75%[2,25]。

EBVMCU通常呈自限性、惰性临床过程,单纯减少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可使医源性病例病情完全缓解[3]。Roberts等[26]研究认为持续性的EBVMCU需要积极治疗来防止疾病的发展,包括CD20和CD30定向抗体治疗、局部放疗、手术切除及全身化疗。IVLBCL具有高度侵袭性,病程进展快,预后较差,使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方案后,3年总生存率可达60%~81%[27]。

8 结语

皮肤B细胞淋巴瘤是一组具有惰性和侵袭性的疾病,组织病理及免疫表型是淋巴瘤分类的关键,分子遗传学检测也可协助诊断。疾病诊断时应通过影像学和骨髓检测对全身受累状况进行评估,鉴别原发性皮肤B细胞淋巴瘤和系统性B细胞淋巴瘤继发皮肤受累,完成临床分期并指导治疗。惰性淋巴瘤主要进行局部治疗,侵袭性淋巴瘤首选利妥昔单抗联合全身性化疗。目前有关皮肤B细胞淋巴瘤生物学的许多方面仍知之甚少,对于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以确定新的治疗靶点,建立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和改善患者预后。

猜你喜欢

遗传学表型淋巴瘤
基于电子病历的表型分析方法及应用综述
小麦-中间偃麦草2A/6St代换系014-459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
基于衰老相关分泌表型理论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衰弱发生机制
HIV相关淋巴瘤诊治进展
以皮肤结节为首诊表现的滤泡性淋巴瘤转化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一例
3例淋巴瘤样丘疹病临床病理分析
体型表型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作物表型组学和高通量表型技术最新进展(2020.2.2 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例析对高中表观遗传学的认识
肿瘤专家眼中的癌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