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9年国内外蜂胶研究概况(一)

2020-12-19蒋侠森彭诗琴陶凌晨胡福良

蜜蜂杂志 2020年4期
关键词:蜂胶抗氧化论文

蒋侠森,彭诗琴,陶凌晨,胡福良

(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浙江 杭州310058)

蜂胶的化学成分十分丰富,具有抗氧化、抑菌、抗炎、免疫调节、保肝护肝、抗肿瘤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现已广泛应用于食品、保健品、药品及化妆品等领域,是近20年来蜂产品乃至天然产物研究开发的热点。本文以2019年国内外发表的有关蜂胶研究的中英文文献以及国内外发布公告的蜂胶专利为依据,对2019年度的蜂胶研究概况进行综述。

1 论文分布情况

根据维普、中国知网、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等中文数据库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共发表涉及蜂胶的中文论文46篇,其中综述12篇,此外,还有硕士论文5篇。据Web of Science、Scopus、Pubmed等外文数据库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共发表涉及蜂胶的SCI论文347篇,其中研究性论文占发表论文的绝大多数,共有333篇,综述类14篇。

1.1 研究领域

2019年国内外发表的蜂胶相关论文数量比前几年有显著增长,涉及到的研究方向十分广泛,主要包括蜂胶的生物学活性研究、蜂胶的地理来源及化学成分分析、蜂胶中有效活性成分的提取与鉴定、蜂胶及蜂胶产品的质量控制、蜂胶产品的开发以及蜂胶在口腔医学、农业、畜牧兽医行业中的应用等多个方面。其中,蜂胶生物学活性相关研究的论文数量仍然是最多的,占全部论文的47.9%,数量上和占比上相较于去年都有所上升;有关蜂胶化学成分的研究占总数的14.3%,与去年的占比相近,略微下降;有关蜂胶质量控制方面的论文占总数的6.6%,与去年相比有所下降;有关蜂胶产品开发特别是生物材料开发相关的论文数量有所增加,占论文总数的10.2%;蜂胶在食品保鲜、口腔保健、畜禽疾病防治等应用方面的论文占总数的14.8%,与去年相比有所增加。

2019年有5篇蜂胶相关的硕士学位论文,研究内容分别为:蜂胶有效成分提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1];蜂胶抗炎功效成分及抗炎作用机制研究[2];蜂胶醇提物自微乳化递药系统的构建及其抗菌活性评价[3];基于反溶剂与pH偏移构建玉米醇溶蛋白基蜂胶运载体系及特性研究[4];中国蜂胶对糖尿病大鼠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的作用及其机制[5]。

1.2 地域分布

发表英文论文作者所在国家和地区共有63个,遍及世界各地,较往年有所上升。巴西发表的论文连续多年位列首位,土耳其排在第二位。具体的论文数量如下:巴西(68篇)、土耳其(30篇)、埃及、印度尼西亚(均为21篇)、伊朗(21篇)、中国(19篇)、日本(16篇)、意大利、波兰(均为15篇)、沙特阿拉伯(11篇)、智利、葡萄牙、美国、墨西哥(均为10篇)、马来西亚(为9篇)、保加利亚、罗马尼亚、韩国(均为8篇)、克罗地亚、印度、法国(均为7篇)、阿根廷、英国(均为6篇)、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均为5篇),其余国家均为5篇以下。

1.3 刊物分布

2019年蜂胶研究相关的347篇SCI论文发表在100余种杂志上,大多数研究性论文根据自身研究重点不同,发表在各类杂志上。其中超过5篇的杂志有:《Revista Brasileira de Farmacognosia》(14篇);《Molecules》(12篇);《Journal of Apicultural Research》(10篇);《Biomedicine & Pharmacotherapy》(6篇);《Chemistry&Biodiversity》(6篇)。44篇中文论文发表在35种期刊上,主要分布在《农产品加工》(5篇)、《中国蜂业》(4篇)、《蜜蜂杂志》(2篇)、《食品研究与开发》(2篇),其余均为1篇。2019年度蜂胶相关的中文论文数量与2018年基本持平。

2 蜂胶生物学活性研究新进展

蜂胶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围绕蜂胶生物学活性相关研究一直都是国内外研究者关注的热点,也是蜂胶及其产品开发,应用于医药、日化、保健食品、食品保鲜等领域的基础。2019年围绕蜂胶的抗氧化与抗炎、抗微生物、调节血糖及抗糖尿病、抗衰老、抗肿瘤、促伤口愈合等生物学活性方面的研究也有很多新发现、新进展。

2.1 抗氧化与抗炎活性

蜂胶的主要活性成分为黄酮类和酚酸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可以通过直接捕获和清除氧自由基,酚酸类化合物苯环上的取代酚羟基可与ROS相结合,发挥抗氧化功能。蜂胶的抗氧化活性长期以来被广泛关注。近年来,对蜂胶抗氧化、抗炎的研究逐渐从功效评价转向机理研究。Braik等研究发现阿尔及利亚蜂胶能保护缺血心脏免受氧化应激损伤,恢复机体内抗氧化酶的状态,减少离体心脏中线粒体中活性氧的产生,保护组织的完整性[6]。Tzankova等通过体内实验和体外实验探究蜂胶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蜂胶能够恢复谷胱甘肽水平,使血清转氨酶活性恢复正常,恢复肝脏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正常功能[7]。Egawa等利用动物实验证明巴西蜂胶能够抑制晚期糖基化产物(AGEs)的积累,并抑制了炎症相关细胞因子的mRNA表达[8]。Zeitoun等通过体内实验和体外实验发现蜂胶能够显著缓解角叉菜胶造成的小鼠免疫细胞的渗透和水肿,阻止LPS诱导的原核细胞中COX-2和iNOS的表达,抑制炎症因子PGE2和NO的释放[9]。同时,Alqarni等研究发现喀麦隆蜂胶提取物能够逆转由LPS诱导THP-1细胞发生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和核苷酸代谢异常状态[10]。巴西绿蜂胶能预防氧化应激引起的细胞凋亡,其中的类黄酮衍生物山柰酚和山奈醇可额外诱导抗氧化剂响应元件介导的转录活性,这表明内源性抗氧化剂防御的上调可抵抗氧化应激[11]。

2.2 抗微生物活性

蜂胶具有很好的抗微生物活性,对细菌、真菌乃至寄生虫的生长均有良好的抑制作用,近年来围绕蜂胶抗耐药菌的研究,为开发新的抑菌药物提供了新思路。蜂胶抑菌活性的研究已逐渐转向在生产上的利用。Grecka等就波兰地区20种蜂胶样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能力进行评价,发现蜂胶的抑菌能力与其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呈正相关。蜂胶与阿米卡星、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和夫西地酸能协同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清除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物膜[12]。El-Guendouz等报道了蜂胶提取物联合磁性纳米颗粒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株的抑制作用,他们的实验结果表明蜂胶纳米复合材料能靶向破坏微生物细胞壁[13]。在工业生产上,Fernandez等研究发现蜂胶可以选择性地抑制污染酵母,而对酿酒酵母的影响较小,为蜂胶在酿酒工业上的应用提供了依据[14]。

2.3 调节血糖及抗糖尿病活性

蜂胶具有良好的血糖调节和糖尿病防治功效,服用蜂胶也被广泛用于糖尿病的辅助治疗。Cho等研究发现蜂胶中的某些酚类化合物,可通过激活FFA4影响能量稳态控制,从而达到维持血糖平衡的目的[15]。Afsharpour等报道每天服用1 500 mg蜂胶有助于更好地控制血糖状况,可作为糖尿病患者的辅助治疗[16]。Xue等研究发现蜂胶能够有效降低空腹血糖,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并从肠道微生物的变化阐述蜂胶缓解高血糖病情的机理,发现蜂胶能改善糖尿病引起的肠道微生态紊乱,增加肠道微生物群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的产生,修复糖尿病大鼠的肠粘膜损伤,这可能是蜂胶改善高血糖的机制之一[17]。刘颖等的研究证明蜂胶可以通过修复肠黏膜屏障发挥降血糖作用[18]。

2.4 抗衰老活性

Karapetsas等报道希腊蜂胶能够防止紫外线(UVB)引起的皮肤氧化和光损伤作用,是开发天然抗衰老物质的有效材料[19]。Boisard等研究发现蜂胶含有高水平的松柏素衍生物,与天然晚期糖基化抑制剂(例如槲皮素或绿原酸)相比,蜂胶提取物能更有效地减少晚期糖基化产物的形成,具有很强的抗衰老功效[20]。

2.5 抗肿瘤活性

蜂胶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这也是蜂胶一直以来倍受人们关注的生物学活性之一,近年来对蜂胶抗肿瘤活性的报道大部分都有了相关机制的研究。Braga等研究了红蜂胶对大鼠结肠癌的影响,发现红蜂胶能够减少大鼠肿瘤前病变,减轻体内氧化应激水平,减少异常隐窝病灶,保护结肠[21]。Zabaiou等研究发现阿尔及利亚蜂胶乙醇提取物能抑制人前列腺癌LNCaP细胞的产生,阻断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凋亡,同时降低雄激素受体的积累[22]。Falcao等研究了蜂胶对肿瘤细胞系的细胞毒性,发现摩洛哥蜂胶对肿瘤细胞系具有高毒性,特别是对HeLa(宫颈癌细胞)和MM127(人类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并对摩洛哥蜂胶的主要成分进行研究,发现其中的酚酸衍生物和黄酮醇等化合物是对肿瘤细胞毒性作用贡献最大的酚类化合物[23]。

2.6 促伤口愈合活性

蜂胶可以激活皮肤细胞的增殖,促进伤口的修复。Krupp等将天然胶膜与蜂胶水溶液相结合,作用于大鼠烧伤模型,发现该复合膜能够促进伤口愈合,产生胶原蛋白,促进上皮的形成,是一种理想的烧伤敷料[24]。对于肌肤划伤,Martinotti等研究发现蜂胶能明显增加角质细胞的伤口修复能力,刺激角质细胞聚集,促进伤口的愈合,其中H2O2是蜂胶发挥愈合作用的主要介质之一,机体体内释放的H2O2可以通过一种特殊的水通道蛋白(AQP3)穿过质膜,调节细胞内反应[25]。

2.7 其他活性

Chaa等关注于蜂胶对肝脏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蜂胶可以修复由表阿霉素诱导的肝功能紊乱,显著降低氧化应激引起的氧化损伤[26]。Abd El-Aziz等[27]和Oumeddour等[28]研究了蜂胶的神经保护作用,发现蜂胶能缓解硅酸铝导致的严重染色体畸变和基因表达的变化,显著减少硅酸铝对小脑组织的神经毒性作用。

3 蜂胶的化学成分和胶源植物研究进展

蜂胶的化学成分和质量控制一直是蜂胶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但是近年来,该领域发表的论文呈逐年减少的趋势。巴西的植物资源丰富,蜂胶种类较多,今年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依然丰富。南美和东南亚的无刺蜂蜂胶,近年来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不断有新的化学成分被发现。

3.1 蜂胶中新成分的发现

迄今为止,蜂胶中被报道的各类成分超过500种。2019年关于无刺蜂蜂胶的研究增多,有更多无刺蜂蜂胶中的新成分被发现。Georgieva等利用GC-MS研究了越南的无刺蜂蜂胶,共有18种化合物被鉴定出来,其中首次在蜂胶中发现的包括1种黄烷化合物(7,4’-dihydroxy-5-methoxy-8-methylflavane),3种二氢高异黄酮(10,11-Dihydroxydracaenone,7,4’-dihydroxyhomoisoflavane,7,4’-dihydroxy-5-methoxyhomoisoflavane)和2种氧杂蒽酮类化合物(3-geranyloxy-1,7-dihydroxyxanthone、7-geranyloxy-1,3-dihydroxyxanthone)[29]。Miyata等在印度尼西亚南苏拉威西岛产的无刺蜂蜂胶中发现了3种新化合物[30]。Yam-Puc等研究了墨西哥Yucatan岛上的无刺蜂蜂胶,共有13种三萜类化合物被鉴定出来[31]。Alaribe等在尼日利亚蜂胶中新发现异黄酮astrapterocarpan和二芳基丙烷broussonin B[32]。Weam等在利比亚蜂胶中发现了1种具有抗锥虫活性的二氢黄酮醇衍生物 (Taxifolin-3-acetyl-40-methylether)[33]。Hiroko等利用液质联用在巴西绿蜂胶中发现了1种新型肉桂酸衍生物(E)-3-[4-hydroxy-3-((E)-3-formyl-2-butenyl)phenyl]-2-propenoic acid,该物质能够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激活受体PPARα[34]。

3.2 新胶源植物的发现

影响蜂胶化学成分的因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因素还是胶源植物。胶源植物的确定,对蜂胶的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至今已有超过16个不同属的植物被报道可作为蜜蜂采集的胶源植物,2019年又有新的胶源植物的报道。Niken等利用多种分析手段研究了印度尼西亚无刺蜂蜂胶的化学成分,鉴定出了5种环菠萝烷,并通过比较成分鉴定出该种蜂胶的胶源植物是一种芒果树(Mangifera indica)[35]。浙江大学科研团队研究发现产自长白山地区的蜂胶,与普通中国蜂胶相比,含有更丰富的p-香豆酸和p-香豆酸苄酯,胶源植物也并非是常见的黑杨,很可能是山杨和小叶杨[36]。Marcos等的研究证明巴西红蜂胶的胶源植物是黄檀属的植物Dalbergia ecastaphyllum[37]。非洲国家几内亚的蜂胶通过液质联用检测出8种异黄酮类化合物,符合黄檀类蜂胶的特征[38]。经色谱分析,确定了美国加州半干旱地区的蜂胶属于杨树型蜂胶,胶源植物是一种杨属植物P.fremontii[39]。通过对墨西哥小岛Yucatan上的蜂胶进行GC-MS检测,发现其中特殊的成分是一些五环萜类,并且发现产自该地区的蜂胶有不同的胶源植物,其中一种胶源植物是常见的杨属植物,另一种胶源植物是南美洲红树林的主要树种橄榄科植物Bursera simaruba[40]。等利用显微检测花粉的种类来分辨土耳其蜂胶的胶源植物,发现其胶源植物可以分为板栗型和十字花科型以及混合型[41]。这两种植物都不是常见的胶源植物,值得注意的是利用花粉来分辨胶源植物存在很大的争议,因为往往粉源植物和胶源植物有很大不同,而花粉往往会被掺杂进蜂胶中。因此,到底板栗或者十字花科的植物是不是新的胶源植物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实。Mariela等研究了阿根廷北部蜂胶的胶源植物,除了利用孢粉学之外,还利用了红外光谱、薄层色谱以及气质联用等分析手段,对比研究植物成分和蜂胶成分,发现豆科植物Zuccagnia punctata CAV是该地区蜂胶的胶源植物[42]。

3.3 蜂胶化学成分的稳定性

蜂胶的化学成分一般认为是比较稳定的,长时间的存储对蜂胶的成分和活性影响不大。Anna等利用多种检测方法研究了存储10年对蜂胶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证明存储10年并不会改变蜂胶的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能力[43]。Monika等的研究发现一年中不同季节采集的蜂胶总挥发性物质基本没有变化,而3年连续检测同一蜂箱内的蜂胶,发现大部分挥发性成分也几乎没有变化[44]。这些研究证明了蜂胶化学成分的稳定性。

3.4 提取方法与加工工艺

蜂胶的提取方法和加工工艺对蜂胶的开发利用意义重大。由于蜂胶不易溶于水系液体,且本身具有特殊的气味和辛辣的口感,是蜂胶作为食品添加剂的一大阻碍。Janaína等利用乳化技术,能够有效缓解以上问题,促进蜂胶在食品领域的应用[45]。Cristiano等研究了不同比例的混合溶剂替代乙醇来提取蜂胶的有效成分,实验证明赖氨酸水溶液是一种有效的提取溶剂[46]。Katarzyna等系统地研究了料液比、提取时间和提取方法对蜂胶提取效率的影响,发现超声辅助的震荡提取效果最优[47]等研究了提取时间和醇溶液浓度对蜂胶中矿物质提取率的影响,研究证明矿物质在水溶液中的效果优于醇溶液,80%乙醇水溶液对矿物质的提取效果也较好[48]。Ulas等研究了温度和均化率等喷雾干燥条件对蜂胶物理和化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对蜂胶胶囊的生产具有指导意义[49]。Thalita等研究发现蜂胶研磨颗粒的大小会对抗氧化能力产生影响,超精细研磨能增加蜂胶抗氧化活性[50],这对蜂胶作为食品抗氧化剂具有指导意义。为减轻蜂胶的不适气味,增加蜂胶受众人群,新型包被材料也逐渐得到了关注。Cristina等利用豌豆蛋白将蜂胶提取物进行微粒化处理,发现2%浓度的豌豆蛋白处理后的蜂胶提取物,更便于封装,而且用于蛋糕烘焙对产品的风味、颜色、气味以及质地都没有影响[51]。Zhang等报道了一种简便的、无有机试剂使用的蜂胶玉米蛋白纳米颗粒的制备,能够提高蜂胶的生物活性,在食品和保健品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52]。Diah等利用麦芽糊精和阿拉伯胶为包衣材料,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蜂胶微胶囊,制备得到的微胶囊改善了其物理外观和溶解度指数[53]。

猜你喜欢

蜂胶抗氧化论文
综述蜂胶的生物学功用和利用形式
巴西蜂胶和蜂蜡生产
甘露子提取物的不同提取方法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6000倍抗氧化能力,“完爆”维C!昶科将天然虾青素研发到极致
浅谈高温抗氧化涂料在LF炉石墨电极的应用
蜂胶 可治哪些病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留住容颜之抗氧化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