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胃固有肌层肿瘤的诊断及内镜治疗进展

2020-12-19杨怡陈鑫丽张烁

浙江临床医学 2020年5期
关键词:切除率胃壁肿物

杨怡 陈鑫丽 张烁

在来源于胃固有肌层的黏膜下肿瘤(SMT)中,平滑肌瘤和胃间质瘤(GIST)最为常见[1],后者具有恶变潜能,既往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目前内镜微创治疗直径<3.5cm的SMT 日益受到重视,内镜下对胃固有肌层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成为可能。本文对胃固有肌层肿瘤的内镜下诊治进展作一综述。

1 胃固有肌层肿瘤的诊断

胃黏膜下肿瘤(SMT)常无临床症状,多为胃镜检查时偶然发现。胃固有肌层的诊断主要依据内镜检查,超声内镜(EUS)可准确判断病灶起源,肿瘤病理可以确定性质。

1.1 常规胃镜 常规内镜能初步观察黏膜下肿物的大小及表面黏膜的颜色,还可使用活检钳对黏膜下隆起进行推压,以此来判断肿物的活动度,但无法判断肿物的来源深度,因此,白光内镜对SMT 的诊断有局限性,更准确的诊断需进一步行超声内镜(EUS)检查。

1.2 超声内镜 EUS 能根据回声密度清晰显示胃壁的层次结构[2]。结合内镜和超声的特点,能明确病灶的组织层次起源、范围、包膜完整性、均匀性、浸润深度及其与邻近脏器的关系,对提示病变良恶性有重要意义[3]。回声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区分胃间质瘤、平滑肌瘤、异位胰腺和神经鞘瘤,研究发现,间质瘤常起源于第四层,GIST<3cm 常为表现为边界规则低回声,GIST>3cm 常表现不规则轮廓和均匀内部回声,平滑肌瘤常起源于黏膜肌层或固有肌层,表现为圆形、均匀低密度回声。脂肪瘤常来源黏膜下层,表现为均匀高密度回声,轮廓清晰而光滑。GIST 的回声强度一般较低,但略高于肌层。平滑肌瘤与正常肌层相当,神经鞘瘤回声性极低[3-4]。高度怀疑恶性肿瘤的EUS 表现有:直径较大,大于3cm 或4cm;分叶状;边界不规则,回声灶,但EUS 不足以准确预测恶性病变[5]。因此需要进一步的病理诊断。

1.3 病理诊断 病理检查是诊断源于胃固有肌层SMT 的金标准。因为病灶的位置比上皮更深,所以无法用传统的内镜活检方法从黏膜下取标本。目前有很多方法被用来获取黏膜下的标本,常见的有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EUS-FNA)和超声引导下Trucut 穿刺活检(EUS-TCB)。EUS-FNA 是一种较好的黏膜下病变组织诊断方法,被认为是术前确诊间质瘤的标准方法。Zhang 等[6]回顾性分析EUS-FNA 活检对上消化道的诊断效率17 项研究,共包含了978 次活检,总的诊断率为59.9%(43%~91%)。研究显示,EUS-FNA 的诊断率与病变大小相关,病变<20mm、20~40mm 和>40mm的诊断率分别为71%、86%和100%[7-8]。EUS-TCB 可获取组织核心标本,可提供更多重要信息。当需要了解细胞结构及免疫组化时,应当考虑EUS-TCB。虽然EUS-FNA 和EUS-TCB 获得足够组织的可能性相似,但与EUS-FNA 相比,EUS-TCB 的特异性诊断准确率更高(68.4%vs.5.3%,P<0.005)[9]。然而,有报道指出恶性胃间质瘤在穿刺活检后发生肿瘤种植[10],RNA 针穿透胃壁到腹腔,腹膜种植可能发生,因此,在EUS-FNA 过程中,应注意确保针不穿透肿瘤。此外,因为术前肿物活检可导致组织粘连,增加手术难度,加上出血穿孔、肿瘤播散等风险,临床常不进行术前黏膜下肿物的活检[11]。

2 胃固有肌层肿瘤的治疗

在此之前,内镜下套扎术和内镜黏膜切除术(EMR)等内镜技术被用于胃肠道肿物切除,但通常不被用于位于黏膜下层或固有肌层的肿瘤。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ESD 不仅被成功地用于治疗浅表性胃肠道病变,而且还被用于治疗源自固有肌层的病变。随着内镜切除技术和器械迅速发展,内镜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已在很多研究中得到验证。

2.1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ESD 可对表浅病灶整块切除,ESD 逐渐用于治疗源自胃固有肌层的肿瘤。Lee 等[12]报道应用ESD 成功治疗12 例胃固有肌层的肿瘤,完全切除率为75%,住院期间无大出血、穿孔或任何其他严重并发症。作者以往研究中,对18 例胃固有肌层肿瘤进行ESD 治疗,完全切除率为94.4%,2 例患者发生穿孔但在内镜下成功夹闭修补[13]。Chun 等[14]的研究也证明ESD 在胃固有肌层肿瘤治疗中是安全可靠的,其完全切除率为75%。ESD 治疗固有肌层肿瘤最主要的并发症为穿孔,发生率为0%~20%[15],对于与固有肌层基底面有紧密连接的肿瘤,ESD 的完全切除常会失败[16-17],在最近的一项关于应用ESD 治疗胃黏膜下肿瘤的研究中,Białek 等[16]报道,当肿瘤与固有肌层基底面无连接时,完全切除率为100%;而当肿瘤与固有肌层基底面有紧密连接时,完全切除率为68.2%。因此,对于与固有肌层基底面有紧密相连的肿瘤,ESD 的治疗有一定的局限性,术前EUS 的检查,对治疗决策的制定有重要作用。

2.2 内镜下黏膜挖除术(EME) EME 类似于标准ESD 技术,不同的是挖除深度。EME 通常会进行肿瘤的环周挖掘,其深度相当于肿瘤周围的固有肌层,用于从固有肌层剥离肿瘤[18]。与标准ESD 相比,EME 的主要优点是提高完全切除率。Zhang 等[19]研究显示,使用EME 切除源自固有肌层的胃部肿瘤,完全切除率为96.2%(204/212)。此外,Jeong 的类似研究显示[20],完全切除率为92.3%(60/65),Liu 等[21]报道完全切除率为96.8%(30/31)。相比之下,ESD 治疗胃固有肌层肿瘤的整体切除率较低(64%~75%)。由于挖除深度的增加,EME 相关并发症如出血、穿孔等也明显增加。穿孔是EME 治疗源于固有肌层肿瘤的主要并发症,穿孔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肿瘤的组织学诊断、位置和起源[22],胃肠道间质瘤和神经鞘瘤穿孔率明显高于平滑肌瘤,可能是因其与周围组织紧密相连,并且肿瘤包膜不完整。此外,胃底部的肿瘤较其他部位的肿瘤更容易发生穿孔。术前有必要行EUS 初步判断肿瘤可能诊断及来源层次,预测穿孔风险。术中穿孔通常可以金属夹夹闭并取得好的疗效,极少数需要外科手术治疗。

2.3 内镜全层切除术(EFTR) EFTR 大致过程如下:先切开黏膜层显露瘤体,沿肿瘤环周分离至固有肌层甚至浆膜层,肿瘤腔内侧充分显露后,最后将瘤体完全切除,组织夹封闭创面。有多项研究报道应用EFTR 成功切除胃固有肌层肿瘤,有较高的完全切除率,且无严重术中或术后并发症发生,随访无复发病例。Ye 等[23]报道应用EFTR 切除胃固有肌层肿瘤的完全切除率为98.0%(50/51);Schmidt 等[24]报道完全切除率为90.3%(28/31);Guo 等[25]报道完全切除率为100%(23/23)。成功闭合胃壁穿孔是EFTR 过程中的关键一步,胃壁穿孔夹闭不全可导致严重的腹膜炎和腹腔脓肿。处理胃壁穿孔的方法和装置种类繁多,但大多数技术都需要复杂或专门的装置,同时对内镜术者来说也是一项重大的技术挑战。如何方便、安全地处理胃壁穿孔值得进一步探讨。目前,金属夹夹闭已经在许多研究中得到了成功的应用。Minami等[26]对金属夹闭合胃穿孔进行回顾性研究,在2460 例患者中,121 例(4.9%)发生穿孔,其中115 例成功夹闭。然而,在动物研究中[27],金属夹夹闭穿孔后仍然有20%的渗漏。一些内镜专家认为,胃壁缺损的边缘可能在手术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会出现水肿,因此钛夹只能夹闭胃黏膜。最近,多项研究报道,应用OTSC 吻合夹系统可以成功地夹闭大的病变(>1cm)。Kopelman[27]鼓励内镜医生用OTSC 吻合夹夹闭直径达30mm 的穿孔。Guo 等[28]使用OTSC 吻合夹封闭EFTR切除胃固有层肿瘤形成的创面,闭合成功率100%(23/23),术后无穿孔、出血等并发症。然而,在某些解剖部位,如幽门或食管近端,水肿和组织折叠的部位,管腔较窄,OTSC吻合夹有一定的限制。应用内镜下荷包缝合术(EPSS)成功封闭创面的研究报道较多[29],金属夹联合尼龙绳荷包缝合大致步骤如下:肿瘤切除后,用金属钛夹将张开的尼龙圈套固定在创面边缘,使用金属夹将尼龙绳夹持固定在创面边缘一周,然后收紧尼龙绳将创面闭合。EPSS 法与单夹闭合法相比,能加强胃缺损的闭合,防止术后胃漏和腹膜炎的发生。同时此方法操作简单,不需要复杂或专门的设备。腹腔感染是EFTR 术另一并发症,EFTR 术过程中,胃液、非无菌内窥镜和内镜附件均有可能污染腹膜,因此在胃壁穿孔前,获得满意的病变视野后,需将胃液完全吸除。此外,优化胃肠道准备、静脉滴注抗生素和胃肠减压是必要的。

2.4 经黏膜下隧道内镜切除术(STER) STER 步骤如下,首先病变部位的口侧端切开黏膜,在黏膜下层进行剥离,建立黏膜下隧道,显露肿瘤并完整剥离,最后用金属夹完整对缝黏膜切口。有较多研究报道成功应用STER 治疗来源于胃固有肌层的肿瘤,Jain 等[30]系统回顾相关16 项研究,包括146 例位于胃食管交界处和154 例位于胃的病变,位于胃食管交界处和胃的病变的完全切除率分别为100%(78/78)和100%(115/115),整块切除率分别为96.2%(75/78)、97.9%(97/9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0%~42.9%,主要包括气胸,皮下气肿,纵隔气肿,气腹和胸腔积液,但是这些患者通常不需要进一步的内镜或外科治疗就能康复。Song 等[31]对12 项研究进行Meta 分析,包含430 例肿瘤,完整切除率在98.1%,整块切除率为94.9%;气体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21.5%,感染相关并发症发生率8.4%,迟发性出血发生率2.2%。与ESD、EME 或EFTR 相比,STER 保留了正常胃肠道黏膜,穿孔率更低,同时也促进切口更快愈合。但隧道技术复杂,且胃壁有较好的伸展性和肥厚的黏膜,建立胃黏膜下隧道有一定难度,而在贲门近胃底、胃窦大弯及胃体小弯处建立隧道相对简单。此外,在胃黏膜下层,隧道方向较难把握,所以在建立黏膜下隧道之前,应先注射靛蓝或亚甲基蓝以定位肿瘤与黏膜切口之间的通道。对于与固有肌层或浆膜层有紧密连接的肿瘤,隧道操作过程中需注意避免伤及邻近器官。总的来说,对于起源于固有肌层的肿瘤,STER 仍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技术。

3 小结

来源于胃固有肌层的肿瘤,早期切除可明确病理性质、降低恶变概率。EUS 在术前诊断中有重要意义,一般不推荐术前活检。对于治疗技术的选择,内镜医师应根据肿瘤的大小、深度、位置、腔外或腔内生长等特征进行明智的选择,一般情况下,对于胃腔内生长的肿瘤,EME 是更好的选择,而对于腔外生长的肿瘤,EFTR 是更有效的治疗手段。在胃窦大弯、胃体小弯、胃底近贲门等适合建立黏膜下隧道的区域,STER 也是较好的选择。此外在内镜治疗过程中,需要熟练地掌握每一个内镜手术的技术细节,以实现完全切除,减少并发症。

猜你喜欢

切除率胃壁肿物
双侧腮腺多发不同肿物1例
先天性外眦肿物合并眼睑畸形2例
眉弓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咽管瘤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
外阴巨大软纤维瘤1例
新辅助化疗联合术后同步放化疗治疗Ⅲ期胃癌的效果分析
带你了解卵巢肿物
前列腺组织切除量及切除率与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短期临床疗效的相关性
胃会被撑大饿小吗?
人到底会不会撑死
空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