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意大利华裔青少年汉字学习策略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佛罗伦萨华文中学为例

2020-12-18

海外华文教育 2020年3期
关键词:华文华裔学习策略

鲍 蕊 姜 航

(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中国 金华 321004)

一、引 言

汉字是音、形、义三者的统一体,缺乏清晰、规律的读写规则,给外国学习者带来了极大挑战,造成了汉字难记、难读、难认、难学这一特点(费锦昌,1999)。因此,汉字习得问题受到学者高度关注。早期学者主要从汉字结构入手,探讨汉字如何教的问题(王俊 ,2010)。近年来,一些学者(石定果,1997;姜丽萍,1998;江新、赵果,2001)开始关注学习者汉字习得的认知过程,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汉字学习策略。相关研究主要考察来华留学生不同汉字学习策略的使用频度及其对汉字习得的影响(陈文博,2008;柳燕梅、江新,2003;万业馨,2015)。然而,目前针对海外华裔青少年汉字学习策略的相关研究却十分有限。陆俭明(2004)强调华裔青少年的独特性,他们既不同于国内学生,也有别于所在国当地非汉族学生。更加重要的是,华裔青少年汉语教育是中华民族留根、圆梦、铸魂的伟大事业。因此,考察华裔青少年汉语学习问题对海外华文教育及汉语国际推广事业意义深远(贾益民,2017)。鉴于此,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方法,探索意大利华裔青少年汉字学习策略及其影响因素,旨在为海外华文教师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汉字教学方法,提高华文教学效果,促进华文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

二、文献综述

(一)汉字学习策略

国内学界对汉字学习策略研究起步较晚。其中,影响较大的就是江新、赵果(2001),他们构建了一个汉字学习策略量表,调查初级阶段留学生汉字学习策略,发现留学生最常用的是复习和整体字形策略,而对声符或形符的归纳策略应用较少。另外,有学者发现反复抄写也是留学生常用的汉字记忆方法(丁安琪,2011;郭晶,2017),但随着汉语水平的提高,他们更多依赖形声字声旁的方法来记忆汉字(郭晶,2017),而且文化背景不同,汉字学习策略亦有所不同。比如“汉字圈”国家的学生更多使用音义策略、应用策略及制定计划和设置目标的元认知策略(江新、赵果,2001),而“非汉字文化圈”国家的学生最常使用补偿策略,最少使用笔画策略(赵芷艺,2015)。

此外,学界还探讨了不同学习策略对汉字习得的影响,发现有些策略对汉字学习有促进作用,有些则没有。比如,赵果、江新(2002)的研究结果显示,应用策略对初级阶段留学生的汉字学习作用很大,而字形策略的作用相对较小。江新(2001)发现声符表音的规则性对汉语水平较高的学生汉字学习效果显著,但对初级阶段留学生字音习得没有明显作用。柳燕梅、江新(2003)发现在字形成绩方面,回忆默写对欧美学生的效果要好于重复抄写,但在字义和字音方面,两者并无显著差异。此外,有些研究(李蕊,2009;柳燕梅,2009)还发现策略训练对汉字学习具有积极作用。

以上这些研究表明,学习策略对留学生汉字习得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但这一作用可能受多种因素影响,比如学习者个体因素,如母语背景、汉语水平等。此外,这些研究主要聚焦来华留学生,很少关注海外华裔学习者,特别是青少年。因此,加强这方面研究对海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具有很大启示意义。

(二)华裔学生汉字学习

目前较少学者关注华裔学生汉字学习策略,仅有的几个研究主要通过分析华裔学生汉字习得偏误来探讨他们的汉字习得特点,其结果显示,华裔学生汉字认知规律与非华裔学习者不同,类似于中国国内小学生(李嘉郁,2006)。在汉字结构上,他们的笔画偏误较少(单韵鸣、安然,2010),形声字偏误最高,会意字偏误最低(吴英成,1990),而且不同国家华裔学生的汉字习得特点也不同,如东南亚华裔学生汉字偏误的总体特征比日韩和欧美华裔学生的偏误更加复杂多样(尉万传,2004)。然而,现有这些研究大多关注东南亚华裔学生,对欧美国家华裔学生的相关研究十分有限,特别在汉字学习策略方面(盛明艳,2016)。鉴于此,本文试图探索意大利华裔青少年汉字学习策略及其原因,主要围绕以下三个研究问题:

1.意大利华裔青少年使用哪些汉字学习策略?

2.不同性别、年龄、家庭语言和学校语言的华裔青少年在汉字学习策略上是否存在差异?

3.华裔青少年使用不同汉字学习策略的原因有哪些?

三、研究设计

(一)佛罗伦萨华文学校

意大利佛罗伦萨华文学校建于2001年9月,现有650名学生,均为意大利华裔子女。师资队伍有6名中国国侨办外派教师、2名意大利本土教师和10名中国大陆某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志愿者。在意大利当地政府支持下,华文学校在佛罗伦萨保罗茨落学校与岗比市圣托里诺学校进行半日制教学,学制为8年,包括小学4年、初中2年、高中2年。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聚焦意大利佛罗伦萨华文学校小学部、初中部及高中部的华裔青少年,其中男生48人,女生59人,年龄从10岁到18岁,周一至周五每天两节汉语课,一次课90分钟。因教学时间有限,华文学校的汉语教学以教材课文为主,穿插口语、词汇和汉字教学,但内容侧重因年级不同而有所差异。具体来说,小学低年级的汉字教学时间较长,主要以集中识字方法为主;中高年级的课堂学习以课文文本分析为主,汉字教学相对有限,多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教师主要是来自国内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读本科生和研究生,还有6名中国国侨办外派教师,他们都是国内一线中小学教师,有着丰富的语文教学经验。所用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材,教学内容十分贴近中国国内的语文教学。此外,周末以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为主,包括中国历史、象棋、剪纸等兴趣课程。表1展示了本研究中华裔学生的背景信息。

表1 华裔学生基本信息

(三)数据收集

本研究采用问卷和访谈两种方法收集数据。问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学习者个人背景信息:年龄、性别、年级、语言使用等情况;第二部分是华裔青少年汉字学习策略,其设计完全参照江新、赵果(2001)的汉字学习策略量表,即基于学习策略在信息加工过程中的作用,把汉字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共8个维度,38个问题,具体包括:笔画策略(第6、7题)、字形策略(第4、12、16、18、20、21题)、音义策略(第1、2、3、5、9、11、19题)、归纳策略(第8、10、14、15、17、22题)、应用策略(第13、24、25、26、27、28、30、32题)、监控策略(第23、29、31、33题)、计划策略(第37、38题)和复习策略(第34、35、36题)。按照里克特等级,每个题目提供A到E 5个选项:A为总是,B为常常,C为有时,D为很少,E为从不。问卷采用五点计分法,即“5=总是”到“1=从不”,得分越高表明越常使用此种策略。为确保问卷的质量,我们选取了20名华裔学生进行测试,并对这20份样本进行信效度分析,结果显示,问卷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α系数为 0.880,说明该问卷具有很高的可靠性。随后,正式问卷以纸质形式由所在班级汉语老师课上进行统一发放,共115份,学生在老师协助下完成问卷填写,回收有效问卷107份,回收率(93.04%)较高,可作为后期研究的数据基础。

此外,为深入探究华裔学生使用不同汉字学习策略的原因,本研究还对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部共20名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半结构式访谈,主要围绕汉语学习原因、汉字学习特点、汉字学习方法及其使用、父母对其汉语学习态度等相关问题。访谈在安静的教室进行,每个访谈大概15分钟,用汉语进行并录音,由作者转写成文本用于分析。

(四)数据分析

对于研究问题1,笔者利用SPSS22.0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通过均值和标准差呈现华裔青少年不同汉字学习策略的使用倾向。研究问题2利用方差分析来检验学习者个体差异在汉字学习策略上是否具有显著不同。研究问题3借助扎根理论对访谈数据进行质性分析。首先,反复阅读文本,利用开放式编码对访谈数据中有关学习者使用不同汉字学习策略的原因进行编码标注;其次,利用主轴式编码对同类标注进行整合和归纳;最后,提炼成为不同主题作为华裔青少年使用不同汉字学习策略的原因。本研究中,质性数据结果验证和巩固了量化数据结果,量化数据和质性数据的相互印证进一步增强了本研究结论的信效度。

四、研究发现

(一)意大利华裔青少年汉字学习策略

利用SPSS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分析显示(见表2),华裔青少年汉字学习策略使用均值最高的是音义策略(M=3.30)和笔画策略(M=3.29),其次是监控策略(M=3.09)和应用策略(M=3.00),而复习策略(M=2.87)、字形策略(M=2.57)、归纳策略(M=2.53)的使用频率都不是很高,计划策略(M=2.43)均值最低。对参与者在各个分量表上的均值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策略的主效应显著(F(7,99)=1.217, p<.01)。说明华裔青少年对不同汉字学习策略的使用频度是不同的。而对该效应进行事后多重比较结果显示,除了笔画和计划、笔画和复习、归纳和监控、计划和归纳、应用和复习之外,其他各策略之间的主效应都具有显著性(p<.01)。因此,可以说,意大利华裔青少年最常使用的学习策略依次为:音义策略>笔画策略>监控策略>应用策略>复习策略>字形策略>归纳策略>计划策略。这一发现与以往研究结果不同,其原因在本文第五部分进行讨论。

表2 华裔青少年汉字学习策略使用频度

(二)不同性别、年龄、家庭语言和学校语言的华裔青少年在汉字学习策略上是否存在差异

为回答这一研究问题,我们对性别、年龄、家庭和学校语言使用四个因素分别进行方差分析,以检验该四项因素在华裔青少年汉字学习策略使用方面是否有差异性。

1.性别与汉字学习策略

就总策略而言,男学生均值为23.18,女学生为22.96,说明较女学生而言,男学生似乎更善于使用汉字学习策略。然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性别的主效应为(F(1,105)=.074, p=.786>.05)。这表明性别对华裔青少年汉字学习策略使用没有显著差异。

不同性别华裔青少年各项策略使用频度均值如图一所示。可以看出,除了应用策略和监控策略以外,华裔男学生在其他各项策略使用频度上的得分均高于女学生,说明男学生更愿意使用笔画、字形、音义、归纳、计划和复习策略,但性别与各个策略之间方差分析结果p值均大于0.05,说明华裔男学生和女学生在汉字学习策略使用上没有显著差异。

图一 汉字学习策略性别均值分布表

2.年龄与汉字学习策略

本研究中,我们把参与者年龄分成10~12岁、13~15岁、16~18岁。三个群体在总策略均值得分上,10~12岁华裔青少年群体(M=23.21)高于其他两个年龄群体,而16~18岁华裔青少年的得分最低(M=22.85),这似乎说明年龄越小,越善于使用汉字策略。就总策略而言,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的主效应并不明显(F(2,104)=0.063, p=0.939>0.05)。说明年龄对华裔青少年汉字学习策略的使用没有显著影响。

对不同年龄段的华裔青少年在汉字学习策略使用的均值和标准差结果如图二所示。可以看出,10~12岁华裔青少年在归纳策略、计划策略和复习策略上的得分最高,13~15岁群体在笔画策略和字形策略上得分最高,而16~18岁华裔青少年在音义策略和应用策略上得分最高,这似乎说明年龄影响华裔青少年汉字学习策略的使用。对年龄与每种策略之间关系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对每种策略的主效应都大于0.05,表明年龄对不同汉字学习策略的使用没有显著差异。

图二 汉字学习策略年龄均值分布表

3.家庭语言与汉字学习策略

家庭语言包括汉语和汉意双语。就总策略而言,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家庭语言对汉字学习策略影响的主效应不明显(F(1,105)=1.030, p=0.313>0.05),说明家庭语言对汉字学习策略使用没有显著差异。不同家庭语言的华裔青少年在汉字学习策略使用情况的均值和标准差统计结果如图三所示,除了复习策略以外,家庭语言为汉语的华裔青少年在其他汉字学习策略使用频度上均高于家庭语言为双语的青少年。对家庭语言与各项汉字学习策略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只有应用策略使用的主效应显著(p=0.022<.05),表明家庭语言对汉字学习应用策略的使用具有显著影响,即家庭语言为汉语的华裔青少年在应用策略的使用频度上明显高于家庭语言为汉意双语的青少年。

图三 汉字学习策略家庭语言使用均值分布表

4.学校语言与汉字学习策略

就总策略而言,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学校语言使用的主效应(F(2,104)=0.330, p=0.720>0.05)不显著,表明学校语言对华裔青少年汉字学习策略的使用没有显著影响。不同学校语言的华裔青少年汉字学习策略使用的均值和标准差如图四所示,学校语言为意大利语的华裔青少年在复习策略、计划策略、归纳策略、笔画策略的使用频度高于学校语言为汉语和汉意双语的学生,而学校语言为汉语的华裔青少年在字形策略、音义策略、应用策略和归纳策略的使用频度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学生。但对学校语言与每种汉字学习策略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学校语言只对归纳策略使用的主效应(p=.097)接近显著,说明华裔青少年学校语言不同在汉字归纳策略使用上具有一定差异性。结合图四数据,可以说,学校语言为意大利语的青少年在归纳策略使用上明显高于学校语言为汉语或汉意双语的华裔青少年。

图四 汉字学习策略学校语言使用均值分布表

(三)华裔青少年使用不同汉字学习策略的原因

通过对访谈数据的质性分析,我们发现影响华裔青少年使用不同汉字学习策略的原因主要有四个:课堂教学方法、汉字自身特点、汉语学习动机和日常生活环境。

就课堂教学方法而言,在访谈的20名学生中,无论是出生在意大利还是后来随父母移居意大利,绝大多数(n=16)认为最喜欢且最有效的汉字学习方法就是记住笔画,多抄多写,而青睐这一方法的主要原因是受教师教学方法的影响,如其中一位学生说:

“学习汉字的最好方法就是抄写几遍,多抄多记,在中国的时候就是这么学习的,在这里(意大利)也一样。”(S11)

另一位在意大利出生的受访者也强调教师教学方法对其汉字学习策略的影响,他说:

“我会记住汉字有哪些笔画,记住笔画了就能记住这个汉字怎么写了,是一种还比较好用的办法,上一年级的时候老师就这么教我的,所以一直以来就习惯了这种办法。”(S7)

此外,汉字自身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华裔青少年汉字学习策略的使用。15名受访者认为汉字难学。就其原因来说,2名学生强调汉字字形不容易区分,1名学生认为汉字同音不同字现象多,而多数受访者(n=12)强调汉字笔画太多。所以,为更好地记忆汉字,他们自然会依赖笔画策略,正如一名学生谈到:

“我是记住汉字的顺序怎么写,一共都有什么样的笔画,我觉得这种办法比较好用,因为很简单,不需要花太多时间。” (S10)

就汉语学习动机来说,在20名受访者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n=16)的汉语学习动机是被动的。其中,5名学生受身边朋友的影响,而绝大多数(n=11)是由于父母的安排或要求才来学习汉语的,如:

“因为从小爸妈让我来学,后来毕竟已经学了这么多年就把能学的都学了。但是后面意大利语学习压力也很大,还要练习乐器,觉得太累就不太想来学了。但爸妈觉得已经开始学不能放弃,所以就坚持让我过来。”(S4)

只有2名受访者是因为自己喜欢才来学习中文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造成华裔青少年对汉字学习缺少规划,较少使用计划策略这一结果,如其中一名学生说:

“……我平时没有计划要学多少字,每天上课跟着老师记就可以了,爸妈觉得学习一些够平时生活用就可以了。”(S19)

最后,日常生活环境也影响华裔青少年汉字学习策略。在访谈的20名学生中,其中18位提到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汉字使他们能够对汉字学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自我监控和纠正,如其中一名学生说:

“平时学习的汉字很多是会在生活中出现的,所以如果我写汉字时多几笔或者少几笔,就会觉得自己写出来的汉字很奇怪,就会去看书或者查字典,这样改正过后,以后会有印象了,就不会写错了。”(S8)

五、讨 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华裔青少年最常使用的汉字学习策略是音义策略和笔画策略,其次是监控策略和应用策略,复习策略、归纳策略、字形策略使用相对较少,而计划策略是最少使用的。就音义策略和笔画策略使用频度而言,该结果与江新、赵果(2001)的研究发现一致,但计划策略、复习策略、字形策略的使用频度有别于江新、赵果(2001)的研究结果。在本研究中,计划策略作为最不常使用的策略可能与华裔青少年的汉语学习动机有关。从访谈的20名学生中,我们得知,他们的汉语学习绝大多数都是在父母的要求或安排下进行的,并非出于个人主观意愿。这说明意大利华裔青少年“被中文”的现象比较普遍(刘华、程浩兵,2014)。换句话说,他们对汉语本身(包括汉字)学习动机不强,兴趣不高,学习中文只是为了应付父母,而自己缺乏长远规划,更没有制定学习计划,因此,导致计划策略使用最少。这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学习动机的强弱直接影响学习策略的使用(Ellis,1994)。

另外,不同于江新、赵果(2001)的研究发现,华裔青少年很少使用复习策略和字形策略,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有2个:一是与华裔青少年的学习环境有关。意大利华裔青少年身处双语学习环境,除汉语以外,他们还接受意大利当地学校的正规教育,学习压力较大,相较于汉语而言,用意大利语学习的科目更难。因此,他们可能把精力更多放在这些科目的准备与复习上,而较少复习汉语。二是受他们母语背景影响。如表1所示,有32.1%的华裔是在中国出生,并接受几年教育以后才移居意大利;即便是在意大利出生的华裔,他们的家庭语言主要是汉语(86.9%)。从这一意义上说,很多华裔从小就已经开始接触汉字,了解汉字音、形、义一体的特点,这可能促使他们在学习汉字时会潜意识地使用音义策略,联想汉字的音、义,而不同于非母语背景的初学者,主要利用字形策略,把汉字看成一幅图画来进行记忆(江新、赵果,2001)。

此外,本研究发现年龄、性别和学校语言对华裔青少年汉字学习策略均没有显著影响。这可以从华裔青少年所接受的中国式教育上寻求解释。众所周知,中国式教育强调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学生是知识的接收者,同时要勤奋刻苦,强调记忆和背诵在学习过程的重要作用(Hu, 2002)。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学习被看作是一个机械重复的过程,学生相信只要努力,反复练习,就能学有所成。正如一句谚语所描述的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些教育理念对华裔青少年的影响在他们的访谈数据中均有所体现。如他们大多认为学习汉字最好、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抄多练、死记硬背。此外,虽有些华裔青少年承认汉字难学,但都强调只要自己多练,认真学习,就一定能学好汉字。从这一意义上说,虽身居海外,但传统中国式教育对华裔青少年的影响深远,且可能远远超过年龄、社会环境等外在因素。

虽然如此,也不能否认或忽视其他因素的影响。本研究发现家庭语言使用汉语的华裔青少年在应用策略使用频度上与家庭语言为汉意双语的华裔青少年具有显著差异,且前者高于后者。此外,质性分析结果显示,教师教学方法、汉语学习动机、汉字自身特点以及日常生活环境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华裔青少年汉字学习策略的使用。综上,可以说,华裔青少年汉字学习策略的使用是多元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这一研究结果对华裔学习者的汉字教学具有较好的启示意义。

六、华裔青少年汉字教学启示

第一,培养华裔青少年汉字学习策略。从本研究结果得知,华裔青少年汉字学习策略相对单一,主要依靠反复抄写和死记硬背等传统方式。然而,这种方式对学习者个人要求较“苛刻”,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可能会影响他们学习的持续性。因此,应注重培养华裔青少年使用多样化的汉字学习策略,降低学习难度,增加学习兴趣,以提高学习效果。

第二,丰富汉字教学策略。总的来说,海外华文学校的汉字教学还是相对传统,以教师讲解汉字音、义为主,学生参与度较低。鉴于华裔学生的教育环境和汉字难学这一特点,华文教师应丰富汉字教学策略,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性,营造愉悦、轻松的学习氛围。

第三,注重因材施教。在本研究中,虽然性别、年龄、家庭和学校语言使用对华裔青少年汉字学习策略没有显著影响,但相较于男学生而言,华裔女学生更倾向于使用应用策略和监控策略;而不同年龄群体对汉字策略使用的偏好也有所差异。因此,教学过程中,华文教师需摒弃“一刀切”的教学模式,而要根据学习者个体差异,提供有针对性的汉字教学策略。

第四,注重激发学习者汉字学习动机。学习动机的强弱直接影响第二语言学习的效果与可持续性。本研究发现绝大多数华裔青少年都是“被中文”的,而很少学生主动学习中文。为推动华文教育的长远发展,华文教学应从受众本位出发,满足学习者的特点与需求,提升他们的汉语学习动机,促进华文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七、结 论

本文主要考察了意大利华裔青少年汉字学习策略的使用及其影响原因。研究发现,华裔青少年最常用的是音义策略和笔画策略,其次是监控策略和应用策略,最不常用的是计划策略,且不同性别、年龄、家庭和学校语言的华裔青少年在其汉字学习策略上没有显著差异。此外,华裔青少年使用不同汉字学习策略的原因主要与所接受过的中国教育有关,同时也受教师教学方法、汉语学习动机、汉字自身特点以及日常生活背景的影响。本研究增进了我们对海外华裔青少年汉字学习的认识和了解,对提高华裔学生汉字教学,促进华文教育的深入发展具有较大的指导与借鉴价值。

然而,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第一,问卷样本量相对较小,可能会影响研究结果的推广性与普适性;第二,里克特式问卷设计能使研究者在短时间内收集到大量数据,但这种封闭式的问题可能不能完全代表,也无法让参与者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第三,虽然研究者十分注意问卷题目在措辞表达方面清晰、简洁、易懂,并对问卷进行了预调查,但仍无法保证参与者完全明白这些题目。因此,未来相关研究应采用多种数据收集方法,以期对华裔学习者汉字学习过程提供更丰富、更全面的解释。

猜你喜欢

华文华裔学习策略
“和而不同”的华文教育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基于自主学习策略的高中写作教学探索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南通籍华裔科学家高峰
陶欣伯:熠熠生辉的华裔实业家
探析初中英语词汇学习现状与词汇学习策略
王赣骏:首位华裔太空人
高三英语复习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策略
义不容辞,争为华文教育的“播种人”——连线常州外派华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