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垦复措施对毛竹鞭笋产量的影响

2020-12-18裘鑫灿叶祖英黄望华王志高

竹子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竹鞭毛竹林毛竹

裘鑫灿,叶祖英,黄望华,周 鑫,王志高

(1.绍兴市柯桥区林木种苗管理站,浙江 绍兴312030;2.柯桥区夏履镇林特站,浙江 绍兴312026;3.柯桥区平水镇林特站,浙江 绍兴312050;4.浙江农林大学,浙江 杭州3113000;5.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浙江 杭州310023)

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是我国重要的森林资源,是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于一体的优良竹种[1]。竹鞭系统是竹林林下系统的主体,合理的土壤和肥料管理是实现竹笋高产的关键技术。夏、秋季节挖取的竹鞭先端部分称鞭笋,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味道鲜美爽脆,而且食用鞭笋具有清热祛火、化痰止咳,还可解毒、消食、明目等功效。鞭笋生长期为5-11月,恰逢市场蔬菜供应淡季,深受上海、杭州等消费者的喜爱。鞭笋根据出笋时间分为梅鞭笋、伏鞭笋和秋鞭笋,梅鞭笋是指5月1日-6月30日所产生的鞭笋,伏鞭笋是指7月1日-8月30日期间生长的鞭笋,秋鞭笋是指9月1日-11月10日期间生长的鞭笋。前期研究主要集中在鞭笋产量的技术研究方面[2-4],但对梅鞭笋、伏鞭笋和秋鞭笋等的产量研究较少,在研究不同出笋时间鞭笋产量的基础上,比较了垦复方法及时间对毛竹不同鞭笋类型产量的影响,为毛竹鞭笋高产栽培提供借鉴。

1 研究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试验地位于绍兴市柯桥区,地理坐标为29°13′-29°19′N、119°53′-119°59′E,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常年平均气温16.5℃,极端最高气温44.1℃,极端最低气温-10.1℃。

1.2 研究方法

1.2.1 试验设计 试验地选择地势平缓、坡度小于25°,避风向阳、光照充足、灌溉方便、土层深厚(60 cm左右),微酸性(pH 5.0-6.5)的笋用毛竹林。毛竹林由“大小年”竹林培育而成,年龄结构为1-4度“花年”立竹组成,比例为3∶3∶3∶1;立竹量为2 250-3 000株·hm-2;平均胸径为7.0~9.0 cm;竹林全部钩梢,留存盘数为13-15档。

试验样地由面积分别为0.15、0.20、0.18 hm2毛竹林地组成。2011年,分别将林地一分为二,其中一半采用全面垦复,深翻土壤30 cm,另一半作为对照,不进行翻耕,其它措施一致。分别挖笋并逐日称重,统计产量,研究垦复对鞭笋产量的影响。

2012年,将2011年垦复的样地一分为二,其中一半的垦复时间为梅前(5月下旬-6月上旬)垦复,另一半则为伏天(7-8月)垦复。施肥、松土等措施一致,比较不同垦复时间对鞭笋产量的影响。

垦复抚育:在“梅前”(即5月下旬-6月上旬),采用全面垦复土壤[5],深翻土壤30 cm以上;同时挖去老鞭、浅鞭、细弱鞭。鞭笋挖掘同时,将土回填平整,并在竹鞭周围进行松土。开秋山在8-9月份进行,可以稍浅一点(15 cm左右),同时结合施肥与埋鞭。6-7月和9-10月进行除草,结合松土(6-10 cm),将草翻入土壤中作为有机肥料。

肥料管理:结合梅前深翻撒施引鞭肥,将肥料埋入土壤中,有机肥施用22.5 t·hm-2。挖笋后施笋穴肥,将肥料施于挖笋穴中,并复土填平,复合肥(N∶P2O5∶K2O=15∶15∶15)用量450 kg·hm-2。9-10月施孕笋肥,结合松土除草,施用有机肥22.5 t·hm-2。

水分管理:5-11月为鞭笋期,如遇干旱季节,竹林要适当灌溉;而在地下水位较高或容易积水的山凹地带,应开好排水沟和避水沟,注意排水。

挖笋:采取见笋就挖的方法挖笋。朝竹林空旷地方向延伸的鞭笋要保留并埋鞭;如要保持冬笋高产,在9月份需停止挖鞭笋。其中伏鞭笋每隔一天挖一次。伏鞭笋在8月初,如果毛竹林密度较稀,在林窗面积较大的区域,根据竹鞭的走向要埋鞭,看到鞭笋,挖开沟穴,深埋不挖。对挖取的鞭笋逐日称重,统计产量。

1.2.2 统计方法 采用方差分析的方法比较复垦和对照林地鞭笋产量,以及梅鞭笋、伏鞭笋和秋鞭笋的产量差异,所有分析均在excel中完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垦复对鞭笋产量的影响

通过比较2011年毛竹林复垦和对照林地鞭笋产量发现(图1),毛竹林全面垦复后显著提高了鞭笋产量(P<0.01),复垦林地的鞭笋平均产量是未垦复林地的16.5倍。进一步研究不同垦复时间对鞭笋产量的影响发现(图2),采用梅前(5月下旬-6月上旬)垦复的鞭笋产量显著高于伏天(7-8月)垦复,梅前复垦比伏天复垦的产量提高了82.7%。

2.2 毛竹鞭笋产量的时间变异

通过对试验地2013-2019年对鞭笋的产量统计表明,鞭笋出笋量呈现正态分布(P<0.05),即5月份开始出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笋量相应增加,7月达最高值,而后产量逐渐降低,至11月份为最低值(图3)。进一步分析梅鞭笋、伏鞭笋和秋鞭笋的产量发现,梅鞭笋在5月上旬和6月下旬的产量最高(图4)。伏鞭笋在7月中旬产量显著高于8月份(图5),其中7月中旬的产量最高,8月上旬、中旬和下旬的产量差异不显著(P>0.05)。秋鞭笋的产量从9月上旬开始逐渐增加,至10月上旬达到最大产量,之后产量逐渐降低(图6)。

图1 垦复对鞭笋产量的影响Fig.1 Effect of reclamation on rhizome shoot yield

图2 不同垦复时间的鞭笋产量Fig.2 Yield of rhizome shoots varied with reclamation time

图3 鞭笋在不同月份的产量Fig.3 Yield of rhizome shoots in variousmonths

图4 不同时期梅鞭笋的产量Fig.4 Yield of rhizome shoots in different periods during intermittent drizzles

图5 不同时期伏鞭笋的产量Fig.5 Yield of rhizome shoots in different periods during summer

图6 不同时期秋鞭笋的产量Fig.6 Yield of rhizome shoots in different periods during autumn

3 结论与讨论

竹林产出与经营投入密切相关,竹林垦复翻土改善了林分的土壤环境,使土质疏松,有利于土壤透水透气,垦复是毛竹经营管理的主要抚育技术措施[6]。以往的研究均表明,垦复、施肥等措施显著提高了毛竹鞭笋的产量[3-4],5月施肥可显著提高毛竹林竹笋的产量[7]。施肥提高鞭笋产量的主要原因是施肥可为主鞭提供充足的养分,确保支鞭萌发正常生长[8]。与不垦复相比,全面垦复显著提高了毛竹鞭笋的产量,毛竹林地全垦可显著提高鞭笋产量,以梅前(5月下旬-6月上旬)垦复为宜。毛竹不同于其它树种,其地下部分有独特的生长发育规律[8],以往的研究中对毛竹鞭笋产量的形成规律或过程的研究较少。根据鞭笋出笋时间分为梅鞭笋、伏鞭笋和秋鞭笋,发现出笋量为正态分布,即5月份开始出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笋量相应增加,7月达最高值,而后产量逐渐降低,至11月份为最低值。全面垦复过程中将表土翻入底层,有利于有机物质分解;底土翻到表层,有利于矿物质风化,可为鞭笋生长提供基础[8]。鞭笋的挖掘对毛竹竹鞭的生长规律具有显著的影响[2],通过挖掘鞭笋,能促进侧芽解除休眠,刺激其萌发新的支鞭,科学采挖鞭笋,可使平均鞭径粗度有所增加[10]。研究采用的是见笋就挖的方式挖取鞭笋,发现伏鞭笋的产量最高。见笋就挖的方式对梅鞭笋和秋鞭笋的产量是否有影响,以及高效的复垦方式和挖笋方式相结合的毛竹鞭笋高产技术有待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竹鞭毛竹林毛竹
自然封育条件下毛竹林内凋落物及土壤持水能力变化研究
高节竹竹鞭空间分布及其数量特征
封育年限对毛竹林凋落物和土壤持水效能的影响
节骨草和毛竹苗
寒 秋
引种竹子竹鞭扦插繁育技术体系优化研究
天然苦竹林竹鞭及根构特征研究
敲竹杠
解析毛竹刚竹毒蛾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为什么竹子开花后会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