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胭脂鱼繁育特性及人工繁育技术研究进展

2020-12-18奉智峰李绍明曾国清谢敏

当代水产 2020年9期
关键词:仔鱼轮虫催产

■奉智峰 李绍明、2 曾国清 谢敏、2

(1 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湖南长沙,410153;2 湖南渔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湖南长沙,410153)

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属于鲤形目,胭脂鱼科,胭脂鱼属,英文名Chinese sucker,俗称黄排、粉排、火烧鳊、一帆风顺,主要分布于长江干支流及其附属湖泊,是我国特有的珍稀鱼类(nilson,1976),胭脂鱼具有个体大、生长速度快,肉质鲜美的特点,胭脂鱼含肉率达67%,肌肉中蛋白质含量为18.2%,肌肉中鲜味氨基酸占比为31.3%,是我国的珍稀经济鱼类。(林郁葱等,2011)同时,由于性成熟个体颜色艳丽,体型奇特,在观赏鱼市场也备受青睐。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过度捕捞,特别是部分渔民滥捕胭脂鱼亲本及幼苗,导致胭脂鱼自然资源量显著下降,同时,随着长江干流及支流电站及河坝的建设,中下游胭脂鱼无法洄游至上游进行产卵,且胭脂鱼自然繁殖周期较长,导致目前胭脂鱼自然资源量急剧下降,目前,胭脂鱼已被《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列为国家二级水生野生保护动物。本文通过综述胭脂鱼繁育特性、人工繁殖技术及苗种培育技术研究进展,以期为胭脂鱼人工繁殖和养殖提供技术指导。

1 繁殖特性

余志堂(1988)等研究葛洲坝下游胭脂鱼发现,胭脂鱼性成熟最小个体,雌鱼为9龄,雄鱼为6龄,也有研究表明,胭脂鱼性成熟年龄雌性为6龄,雄性为5龄(邓种群,1987)。成熟胭脂鱼亲本体色鲜艳,呈胭脂色,雌雄亲本均具有珠星,但雄性亲本在臀鳍、尾鳍下叶的珠星颗粒粗大,胭脂鱼绝对繁殖力为21.1万~39.0万粒,相对繁殖力在12.9~19.72粒/g,一般产卵时间为3月中旬~4月上旬,受精卵吸水后膨胀,具有微粘性,卵膜直径3.7~4.4mm。刘乐和(1992)等指出胭脂鱼自然繁殖时间为2月下旬至4月底,自然繁殖主要与水温相关,产卵水温为14~18℃。张春光(2000)等研究胭脂鱼早期发育发现胭脂鱼卵呈圆球形,呈黄色,卵径1.8~2.0mm,属于沉性卵,受精卵遇水迅速膨胀至3.8~4.0mm。赵鹤淩(2006)在研究胭脂鱼胚胎发育时有相同发现。

李飞(2009)等研究坏境对胭脂鱼精子活力影响时发现,胭脂鱼精子对酸碱的耐受能力强,可在pH值为4~10的条件下快速运动,pH值为8时,精子活力最强,NaCl浓度为102mmol/L时,即0.6%的生理盐水浓度精子活力最强,当NaCl浓度为0.8%(136mmol/L)时,精子90%不运动,加水后,精子恢复运动,当NaCl浓度达到0.9%(153mmol/L)时,精子快速运动时间为0,因此,笔者认为配置胭脂鱼精子保存液的生理盐水的最高浓度为0.8%。万全(2009)研究指出,在0~4℃条件下,精子保存液(配方:NaCl:127.0mmol/L,KCI:37.3 mmol/L,CaCl2:2.6mmol/L,MgCl2·6H2O:1.5mmol/L)能在120h内,使胭脂鱼精子的活率保持80%。

2 人工繁育技术

2.1 亲本培育及选择

由于胭脂鱼属于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亲本一般从具有胭脂鱼经营利用资质的单位引进,一般选择亲本雌性为6龄,雄性为5龄,体重约为5~8kg。雄性亲本特色特别红艳,臀鳍和尾鳍下叶有明显的呈放射状的珠星,用力挤压腹部有少量白色精液流出,雌性亲本,体呈胭脂红色,尾鳍下叶有少量珠星(万松良,2002)。

亲本在催产前一般需要强化培育,自然条件下,胭脂鱼主要摄食底栖昆虫等,因此,亲本强化培育一般选择投喂活水蚯蚓,活饵投喂前使用3%~5%的食盐水进行消毒,根据水温和季节灵活调整投喂量,3~4月日投喂量为3%~4%,5~10月日投喂量约为4%~5%,11月至第二年催产日投喂量为1%~2%(周亮,1995)。在水蚯蚓不能方便获得前提下,也可投喂蛋白含量35%以上的颗粒饲料+冰鲜鱼浆+鳗鱼饲料制作的饲料团(李家明,2007)。但笔者认为,冰鲜鱼容易携带细菌,导致胭脂鱼亲本发病,且冰鲜鱼容易恶化池塘水质,因此,不建议使用冰鲜鱼,一般可使用蛋白含量35%以上颗粒饲料+鳗鱼饲料或者甲鱼饲料制作饲料团块进行亲本强化培育。

2.2 人工催产与采卵

胭脂鱼催产剂一般使用地欧酮(DOM),促黄体素释放激素(LRH-A),鲤脑垂体(PG),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等四种,催产剂量一般根据胭脂鱼亲本发育程度而定,采取胸腔注射。胭脂鱼亲本在池塘发育往往较差,特别是雌性亲本,周亮(1995)认为在胭脂鱼亲本催产前采取流水刺激,促进性腺发育成熟。万松良(2002)等指出可采用低剂量催熟,高剂量催产的方式进行胭脂鱼人工繁殖。催熟药物为地欧酮(DOM),促黄体素释放激素3号(LRH-A3)和鲤脑垂体(PG)合剂,雌性亲本总剂量为每kg亲本:DOM 14mg+ LRHA318.5μm+PG 2.5mg,分6针注射;雌性亲本为每kg亲本:DOM 5.5mg+LRH-A38.5μm+PG 12.5mg,分三针注射,分4批采卵。李家明(2007)等研究长江胭脂鱼人工繁殖时,使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3号(LRH-A3)和鲤脑垂体(PG),剂量为雌鱼每kg:LRHA320μm+PG2.5mg,雄性剂量减半,根据亲本发育情况,注射次数一般为2~3次,在水温为16.5~17.5℃时,催产后20h开始检查亲本产卵情况,之后每隔0.5~1h检查1次,一尾10kg以上的胭脂鱼亲本,一般可采3批卵。周亮(1995)则采用10~70μm LRHA+500-2000IU HCG+2-6mgDOM/kg注射雌鱼,雄鱼剂量减半,分3次注射,每次针距2 4 h,效应时间为22~26h。余志堂(1988)等则采用雌性LRH-A 40μm+PG 1.2mg/kg,雄性LRH-A 20μm+PG 0.5mg/kg,一次注射,24h后开始采第1批卵,间隔7h后,采第2批卵,间隔15h后,采第3批卵。

不同的研究人员采用不同的催产剂种类及剂量,催产次数也不尽相同,主要是由于胭脂鱼发育情况差异导致,因此笔者认为胭脂鱼人工催产需提前检查胭脂鱼亲本发育情况,检查亲本发育情况后,将胭脂鱼亲本转运至圆形产卵池进行暂养,既可以保证流水刺激亲本,同时也方便亲本注射催产激素。胭脂鱼产卵属于分批次产卵,一般可采卵3~4批次。

2.3 胚胎发育

胭脂鱼胚胎发育分受精卵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和器官形成期6个发育阶段,在水温为(17.6~19.4℃)胚胎经过147.68脱膜,从受精卵到孵化脱膜需要的总积温为2,572.65℃时,其中器官形成期需要的积温最多,达到1,680.69℃时(万远,2013)。余志堂(1988)等认为水温为17.5~18.5℃时,胭脂鱼受精卵历时168h脱膜,水温为12.0~14.5℃时,受精卵需240h孵化脱膜,两次孵化所需总积温相近,分别为3,180℃时和3,024℃时。张春光(2000)等也发现在平均水温18.7℃条件下,胭脂鱼受精卵经过147h已有受精卵脱膜孵化出仔鱼,经历166h,基本完成全部受精卵孵化出仔鱼。赵鹤淩(2006)研究发现,在水温17~21℃条件下,多数胭脂鱼受精卵经过163h5min孵出,受精卵经过2h13min开始进行细胞分裂,进入卵裂期;经7h8min后,形成囊胚,进入囊胚期;经14h6min,进入原肠胚期;经历32h40min,进入神经胚期;经61h50min,胚胎发育出尾芽,开始逐步形成器官,进入器官形成期。

2.4 苗种培育

刚脱膜的胭脂鱼存在一个平卧的敏感期和危险期,表现为仔鱼容易因水流和本身扭动,窜游聚集一起,堆积成团造成大量窒息死亡。这个阶段应加强日常管理,将仔鱼暂养于悬挂在水体中层的网箱中,适当保持微流水,使用气泵增氧,保证水体溶氧充足,养殖密度不宜过高,若发现胭脂鱼仔鱼成堆聚集,轻轻搅动水体或使用鱼苗将其分散(李家明,2007)。周亮(1995)等认为这个阶段一般为脱膜后0~7d。

Blaxter(1963)等认为鱼类早期生活史阶段的初次摄食期是一个可能引起仔鱼大量死亡的危险阶段,而饥饿被认为是初次摄食期仔鱼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适当时机投喂适口的开口饵料是苗种培育成败的关键。万远(2013)等研究胭脂鱼仔鱼早期发育发现,刚脱膜仔鱼游泳能力弱,基本沉入水底,依靠卵黄囊供给营养物质,脱膜8d后,部分仔鱼鳔开始充气,能自由游动,10d后,开口摄食。张春光(2000)也发现,胭脂鱼仔鱼孵化后第9~10d开始摄食,此时仍有部分卵黄囊,但卵黄颜色已呈淡黄色。袁锡立(2004)等使用蛋黄、轮虫、丰年虫三种食物作为胭脂鱼仔鱼开口饵料,结果发现,仔鱼体长和体重的增长为轮虫组>丰年虫组>蛋黄组,说明天然轮虫是胭脂鱼仔鱼的开口饵料。龚宏伟(2005)等指出,水泥池培育胭脂鱼仔鱼,应使用配合饲料和鲜活饵料(水蚯蚓或卤虫)为主体饲料,并同时补充少量螺旋藻粉。

根据胭脂鱼仔鱼发育特点,笔者认为,胭脂鱼苗种培育有池塘培育和水泥池培育两种方式,两种苗种培育方式均应待胭脂鱼仔鱼在孵化网箱中度过敏感期后进行转运。由于胭脂鱼开口饵料为轮虫,鱼苗池塘培育方式和大多数鱼类类似,选择1~3亩池塘,鱼苗下池前消毒、施基肥,下池前7~10d加水肥水,确保胭脂鱼苗在轮虫高峰期下池,每亩池塘放养鱼苗5万~10万尾,鱼苗下池后使用豆浆+粉料进行投喂,随着鱼苗生长发育,30d后,可使用高蛋白颗粒饲料+粉料(甲鱼饲料或鳗鱼饲料)制成饵料团,放置于池壁周边。水泥池培育则需要确保水泥池24h使用气泵曝气,并保持微流水,若轮虫等浮游生物容易获得,则前期使用轮虫进行投喂,需保证饵料充足,若轮虫等浮游生物不易获得,则全程使用配合饲料(甲鱼饲料或鳗鱼饲料)和鲜活饵料(水蚯蚓或卤虫)为主体饲料,并定期补充少量螺旋藻粉,定期清除饵料及粪便残渣,确保水质优良。

3 研究展望

随着胭脂鱼人工繁育技术突破,开展规模化胭脂鱼人工繁育有助于增加胭脂鱼苗种产量,提供一个特色养殖品种,此外,通过人工增殖放流胭脂鱼有助于恢复野生胭脂鱼资源量,保护野生水域生态环境,为实现胭脂鱼规模化人工繁育,未来应多关注以下几方面:

一、由于胭脂鱼池塘培育亲本成熟度差异较大,不同的研究者使用不同的催产药剂配伍与浓度,催熟针或催产针注射次数较多,注射间隔时间长,对亲本损伤较大,未来应加强胭脂鱼亲本池塘培育研究,探索促进胭脂鱼性腺发育的关键环境因子,完善胭脂鱼亲本池塘培育技术,明确催产药剂种类及剂量,实现胭脂鱼亲本催产针仅注射2~3次。

二、由于胭脂鱼亲本在繁殖季节,雌雄均具有珠星,且特色鲜艳,未来应加强胭脂鱼繁殖生物学研究,探索胭脂鱼亲本主要性征差异,降低亲本选择难度。

三、加强胭脂鱼分子生物学研究,将分子生物学与胭脂鱼规模化人工繁育相结合,为胭脂鱼良种选育、亲本培育及苗种培育提供理论基础。(参考文献略)

猜你喜欢

仔鱼轮虫催产
浅析影响仔鱼开口摄食的因素
淡水轮虫土池培育技术初探
准噶尔雅罗鱼仔鱼饥饿试验及不可逆点的确定
“逆天神偷”蛭形轮虫
中国主要养殖经济鱼类人工催产药物使用进展
“逆天神偷”蛭形轮虫
按摩乳头能催产吗
鱼类催产激素对齐口裂腹鱼繁殖的影响
十种臂尾轮虫12S rDNA基因序列的PCR扩增及分析
花的一年两次人工繁殖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