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渭源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效

2020-12-18蒋爱霞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0年6期
关键词:渭源县水蚀淤地坝

蒋爱霞

(甘肃省渭源县水土保持站,甘肃渭源748200)

渭源县地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劣,农业基础薄弱。“住的土窑洞、吃的救济粮、穿的黄衣裳”,曾是渭源县老百姓广种薄收和艰苦生活的真实写照。新中国成立以来,渭源县立足实际,树立长期治理的信心,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常抓不懈。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县上下树立并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治理理念,由单一型治理向防治结合转变,全县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1 渭源县地形及水土流失现状

渭源县的地形大致是西南高东北低,由于东北岩性和地质构造的差异以及长时间多种侵蚀作用的影响,构成了现代地貌的基本轮廓,大致可分为南部中低山地形,中部河谷平原地形和北部黄土梁、峁丘陵地形。

渭源县总面积2 072.8 km2,有郁闭度0.3 以上的天然乔灌木林234 km2、覆被度0.6 以上的天然草原113.12 km2,土壤水蚀面积为1 725.68 km2,占总面积的83.25%。全县多年平均土壤水蚀模数为3 140 t/km2,平均侵蚀量为650 万t/年,平均流失表土厚约为2.3 mm/年。侵蚀程度最严重的是北部秦祁河流域,年水蚀模数为8 280 t/km2,年侵蚀量为412.5 万t,占全县侵蚀总量的63.5%。

渭源县境内有渭河、洮河两大水系;有13 条主要干沟,总长为328.15 km;有1 900 条一级沟道,总长2 227.8 km;有4 479 条二级沟道,总长2 903.95 km。全县平均沟壑密度为2.63 km/km2。相对较好的光热条件和比较丰富的土地资源为发展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干旱少雨、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利用率低、山坡旱地多、土地质量差、农业收入低、技术贮备少等问题一直制约着全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渭源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效

2.1 基本口粮田建设

2007 年渭源县被列为重点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县,2008 年完成《渭源县2007 年重点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项目》基本口粮田工程286.667 hm2、中低产田改造33.333 hm2,2009年、2010 年、2011 年分别完成重点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工程326.333 hm2、366.667 hm2、186.667 hm2,2015 年完成重点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工程333.333 hm2。2007—2011 年通过重点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的实施,项目区人均基本口粮田由0.14 hm2增加到0.273 hm2,受益农户人均占有粮食从308 kg 增加到400 kg 以上,人均纯收入由3 218 元提高到3 468 元。退耕农户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全县逐步建立了促进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

2.2 小流域综合治理

小流域是山区水源涵养和积水的基本单元,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可以确保大流域的水质、水量和生态安全。渭源县作为渭河的发源地,2017—2018年先后实施了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杜家铺、杨家寺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和省级水土保持补偿费下达的小红沟、峡口、马莲川等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截至2018 年底,全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50.1 km2,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55.3%。通过小流域治理,确保了渭河流域的水质、水量和生态安全。

2.3 淤地坝建设

截至2013 年底,渭源县共建成并投入正常运行的骨干坝有22 座,中小型淤地坝有32 座,总库容达1 593.21 万m3,有效控制水土流失面积134.4 km2,发展灌溉面积506.6 hm2,淤地坝建设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2015—2018 年实施了淤地坝除险加固工程,先后对中寨、西坪、坪塬、东湾、豆家岔、姚集1 号、邱家川、羊角湾等淤地坝工程进行了除险加固,保证了淤地坝的正常运行,逐步形成了“建成一座坝,修通一条路,发展一片水地,改善一处环境,富裕一方百姓”的发展格局。

3 结束语

渭源县的水土保持工作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积极贯彻“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方针,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猜你喜欢

渭源县水蚀淤地坝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坝系工程除险加固防洪标准与洪水组合探讨
坝系工程除险加固时防洪标准和洪水组合问题探讨
渭源县重度残疾儿童送教上门的实践与思考
渭源县文化综合馆馆前广场景观设计
渭源县名胜古迹和历史遗存现状的调查研究
浅谈渭源县林业特色产业发展的若干问题
清水河县淤地坝管理体制改革做法和经验
三峡库区重庆段水蚀荒漠化时空演变特征研究
从投资和安全角度设计与优化淤地坝空间布局
建立水蚀沟治理长效机制的几点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