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敦煌市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的集成及示范推广成效

2020-12-18郭占红张凤花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0年6期
关键词:敦煌市棉铃虫蓟马

郭占红,张凤花

(1.甘肃省敦煌市农业广播机械化学校,甘肃敦煌736200;2.甘肃省敦煌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敦煌736200)

敦煌市是甘肃省重要的蔬菜、瓜果、棉花产区,2016 年全市种植瓜菜0.733 万hm2、棉花0.293 万hm2、特色林果1 万hm2。2016 年成功举办了首届丝绸之路(敦煌)文化博览会,成为了“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井喷式”增长的游客量,让确保农副食品的品质和安全生产变得尤为重要,而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就是以减少化学农药为目的,优先采取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环境友好型技术措施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措施。敦煌市自2013 年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项目实施以来,相继在棉铃虫、烟粉虱、蓟马、白粉病等病虫害防治上开展了不同形式的试验示范,为总结和完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进行了积极探索。

1 绿色防控技术应用现状

2016—2019 年分别在全市7 个乡(镇)17 个村民小组建立了棉花、蔬菜、瓜类等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片,在莫高镇高效节水农业产业园、转渠口镇现代农业示范园、肃州镇鸣科顺现代农业示范园、七里镇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园区、杨家桥合水拱棚示范区建立了7 个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在肃州镇河州堡,转渠口镇东沙门、石槽,黄渠镇常丰、闸坝梁等村建立了5 个哈密瓜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在莫高镇新店台、郭家堡镇六号桥、肃州镇河州堡等村建立了5 个玉米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累计核心示范面积1.267 万hm2,辐射带动推广面积2.573 万hm2。

2 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的集成

2.1 农业防治措施

2.1.1 秋翻冬灌,铲埂灭蛹,压低棉铃虫虫源基数棉铃虫以蛹在地内或地埂越冬,入土深度为3~7 cm。2013 年3 月中旬的调查显示,棉铃虫活蛹密度为0.95 头/m(2其中地内为0.3 头/m2,地埂为0.65头/m2、比上年增加了0.36 头/m2)。进行秋翻冬灌是西北内陆棉区综合治理棉铃虫最有效的综防措施,要求对棉花、玉米、蔬菜等棉铃虫蛹基数高的秋作物田于封冻前进行深翻,有条件的要进行冬灌,并在早春组织农户铲埂拾蛹,全面降低了越冬蛹的存活率,有效减少了越冬基数。

2.1.2 推广玉米种植诱集带,减少棉田虫卵量2015 年7 月18 日的调查显示,玉米棉铃虫百株卵量为154 粒,而棉花为11 粒。因此,在棉花四周种植一行玉米,会对棉铃虫产卵起到很好的分流作用,可有效减少棉田着卵量,压低棉田虫口密度,有利于集中防治、局部施药、保护田地。

2.1.3 整治温室内外环境,降低温室瓜菜病虫源基数 温室瓜菜及时整枝打杈、摘除老叶、拔除田间杂草,并带出温室深埋,或在室外挖20~30 cm 深的沤肥池,和农家肥一起堆放入沤肥池,同时撒施一些解菌剂,再用废旧棚膜包裹堆放进行腐熟,以降低棚内虫口基数。

2.2 物理诱控技术

2.2.1 频振式杀虫灯诱杀 频振式杀虫灯具有诱杀害虫种类多、虫量大、成本低、效果好、操作方法简便等特点,能有效减少化学农药防治次数和用量,减少环境污染,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为此,2015—2016 年敦煌市购置频振式杀虫灯5 000 余盏,按照每4 hm2安装1 盏的标准,覆盖率已达到了100%。据2005 年调查测算,全市2 200 盏杀虫灯共诱杀各类成虫2 514.9 万头,其中棉铃虫71.2 万头、地老虎52.0 万头、玉米螟88.9 万头,预计挽回籽棉损失45.7 万kg,增加产值274.44 万元,以诱杀成虫减少药剂防治计算,可减少防治费198 万元(每次15元),两项合计共增加收入472.44 万元。

2.2.2 设施瓜菜黄板、蓝板诱杀技术 黄板、蓝板对蚜虫、烟粉虱、蓟马等害虫的成虫有很好的诱杀效果。温室或大棚内设置黄板270 块/hm2、蓝板270 块/hm2,“之”字形交叉排布,设置黄蓝板的时间应在温室尚未出现蚜虫时为最好,高度以黄蓝板底部高于植株20 cm 为宜。

2.2.3 昆虫性信息素诱杀棉铃虫、玉米螟、地老虎应用昆虫性信息素具有投入少、效果好、对天敌无伤害等优点。2015 年分别在田间设置玉米螟、棉铃虫、地老虎性信息素,放置诱捕器15 个/hm2,每个诱捕器内放置诱芯1 个,每月更换诱芯1 次。调查结果表明处理区危害率低,为0.1%~0.3%,可忽略不计;对照区危害率高,为0.2%~1%。2016 年又引进地老虎、玉米螟、棉铃虫3 种诱芯用于测报工作,测报准确率大幅提高,效果显著。

2.3 生物防治技术

2.3.1 生物药剂防治温室蓟马的试验示范 0.6%烟碱·苦参碱、0.5%阿维菌素、0.5%藜芦碱防治温室蓟马的试验表明,这3 种生物杀虫剂能有效控制蓟马危害,防效较高,且对辣椒生产安全,在生产上具有良好的推广和应用前景。为避免单一使用同一种农药而导致蓟马抗药性的上升,建议在辣椒生产中合理轮换使用上述3 种生物杀虫剂,减少施药次数,降低用药量。在花期和虫口密度大时,化学药剂和生物药剂交替使用,以确保防治效果。

阿维菌素、苦参碱、藜芦碱等生物农药防治温室蓟马、烟粉虱等害虫的试验表明在温室蓟马、烟粉虱等虫害发生初期,虫口密度比较低时用苦参碱、藜芦碱等生物药剂喷雾的防治效果较好;发生高峰期需要与化学农药交替使用,先用化学药剂喷雾防治一次,间隔7 天后再用阿维菌素、苦参碱、藜芦碱等生物农药防治,既可以有效控制温室蓟马、烟粉虱等虫害的危害,又可以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次数和使用量;病害最好是提前预防,如已经发病需与化学农药交替使用,方法同上。为了提高温室蔬菜病虫害的生物药剂防治效果,应采取“喷雾+熏蒸”相结合的措施。

2.3.2 生物有机肥在蔬菜、瓜果病害防治上的应用效果试验 2013 年在黄渠镇代家墩村5 组设计实施了生物有机肥使用对哈密瓜病害发生控制效果的试验,试验面积0.667 hm2,施有机肥750 kg/hm2、腐熟农家肥45 000 kg/hm2,生育期再不使用其他化学肥料、农药。试验结果表明发病率明显降低,发病程度较轻,发生时间较对照田推迟了7~10 d;叶片黄化等生理性病害明显减轻;哈密瓜含糖量提高了1%~2%;瓜品储存时间比常规田增加了20 d 左右。

2013 年分别在莫高镇、七里镇、月牙泉镇等4个乡(镇)的温室大棚蔬菜上开展了应用生物有机肥控制蔬菜病害的试验,试验面积2.133 hm2,参试蔬菜主要为辣椒、番茄。试验结果表明辣椒、番茄通过全程应用生物有机肥,根系发达,茎杆粗壮,白粉病、霜霉病等病害较对照田轻,发生时间较对照田推迟了7~10d。

从2015 年开始,全市大面积推广使用生物有机肥,年用量达1 500 t,平均600 kg/hm2,有效提高了作物抗病能力,减轻了发病程度,减少了农药使用量,提高了农产品品质。

试验示范结果表明:推广使用生物有机肥能有效减轻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实现农产品提质增效,对加快敦煌市现代农业建设步伐、推进标准化栽培、打造敦煌市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区建设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 取得的成效

3.1 经济效益

2013—2016 年共架设杀虫灯5 000 多盏,预计挽回籽棉损失45.7 万kg,增加产值274.44 万元,以诱杀成虫减少药剂防治计算,可减少防治费198 万元(每次15 元),两项合计共增加收入472.44 万元。项目实施以来累计挽回损失1.8 亿元,减少防治费用0.31 亿元,两项合计共2.11 亿元,农民人均增收2 110元。通过施用生物有机肥,番茄增收16500元/hm2,并可提前上市10 d,可多挂果1~2 序;辣椒增收30 000 元/hm2。

3.2 社会效益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措施能有效控制农业病虫灾害的发生, 保障农业生产安全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为发展绿色品牌农业和农业生态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促进了农作物标准化生产,降低了农药用量和农作物生产成本,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增加了农民收入。

3.3 生态效益

通过增施生物有机肥、采取黄蓝板诱杀、生物药剂防治等环境友好型防治技术措施的落实,减少了化肥、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和水源、土壤、大气污染,保护了水资源,对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更有效的利用和发挥资源优势,促进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敦煌市棉铃虫蓟马
基于改进Shapley值法的敦煌市葡萄产业链利润分配研究
临汾:抓紧防治玉米蓟马
甘肃敦煌市新泉北钒多金属矿床概略经济评价
辣椒蓟马防治技术
不同诱芯、诱捕器诱集棉铃虫效果试验
浅析智慧旅游建设中的媒介化发展策略——以敦煌市为例
高效低毒新型药剂防治棉铃虫试验
棉铃虫几种常见药剂大田试验筛选
1%苦皮藤素防治棉铃虫试验
苦参碱B、C防治蓟马和小绿叶蝉田间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