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探讨

2020-12-18黄大明

安徽农学通报 2020年21期
关键词:供给院校人才

黄大明

(重庆财经职业学院,重庆 402160)

1 研究背景

1.1 乡村振兴战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提高,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村社会的各方面明显落后于城市。为妥善解决“三农”问题,国家战略层面采取了大量举措。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随后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了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乡村振兴计划的提出是一次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的顶层设计。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针对当前农村全面发展的战略,是彻底改变“三农”问题、改变城乡发展不均衡问题的重大举措。战略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不但需要钱,实际推动过程中还缺“人”。对于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中央一号文件在5个方面作出具体部署:一是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二是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三是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四是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五是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农村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应当承担生力军的作用,乡村振兴计划指出乡村振兴不仅仅是农业的产业现代化,而更应该是农村社会的全面升级,实现城乡二元社会的均衡发展。因此,服务于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不应只局限于传统的农业职业教育,而应是面向农村社会的职业教育。

1.2 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是党和国家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习近平总书记于2015年11月10日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供给侧改革给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基本指导方针。职业教育是面向产业的教育,是一种基本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各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为实现供给侧改革目标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因此,为实现产业的供给侧改革,职业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

2 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不足

根据教育部官网数据,截至2019年6月15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2688所,其中独立学院257 所、高职高专院校1423 所。高等职业院校的数量同比2002 年增长约85.2%,年均增长超过5个百分点,其规模与增长率均高于本科院校,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重要体现。职业教育在供给侧的“量”上取得了长足发展,但“质”上还存在一些问题,职业教育对满足现有产业能力和推动产业供给侧改革方面能力不足。

2.1 供给质量不高供给质量是评价职业教育的重要标准,供给质量体现职业教育对产业支持能力,也是评价职业教育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社会评价不高,招生困难、就业困难等问题一直制约着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

2.1.1 职业教育社会评价不高 在社会的长期认识中,职业教育是一种层次教育,只有没能考取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生才会去读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毕业生在就业机会、薪酬等方面也不如本科毕业生。社会对职业教育评价不高主要有2个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社会固有的错误价值判断,认为职业教育是一种低层次教育,就业方向主要是传统的“蓝领”,比不上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的“白领”;另一方面是因为职业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如职业教育定位不准确,毕业生达不到高技能、高素质的要求,导致就业难、薪酬低等困境;职业教育投入不足,相关的师资、教学设施、实训条件等与普通高等学院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导致职业教育水平及人才培养能力偏低;职业教育社会声誉低、待遇低,很难吸引高端人才,导致社会服务能力不强,社会影响力不足。

2.1.2 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难 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数量与就业质量是衡量高职教育的重要指标。《2019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显示,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持续稳定在92%,毕业3年后月收入增幅达到76.2%,毕业生本地就业率接近60%,到中小微企业等基层服务的比例保持在60%以上。这些数据表明高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需求比较旺盛。但据不完全调查统计,2018 年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为39%,表明大多数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未从事本专业对口工作,大量的专业学习对就业并没有太大作用,高就业率与低的就业对口率充分表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就业质量并不高,这与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相违背。

2.2 总体发展不均衡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不均衡主要体现在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发展上存在差距,高等职业教育在区域间发展存在差异,高等职业教育同社会教育需求间存在差异。

2.2.1 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差距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属于2种不同教育类型,应该拥有同等地位。但长期以来,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错误认识导致职业教育在投入、师资、生源、教育功能等方面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存在很大差距。虽然近年来国家不断重申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同等重要,但高等职业教育长期全方位落后的状况还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改善。

2.2.2 区域间发展不均衡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东部与西部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1)政府投入与政策支持。东部地区产业发达,人才需求量大,政府为了培养适合产业发展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势必会扶持高等职业教育,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实现了良性循环;(2)社会认可。东部地区人才需求量大,技术工人收入高,当地的高职毕业生就业好、收入高,因此社会各界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歧视现象得到了根本性改善;(3)产教深度融合。由于产业基础好,高等职业院校能够与大量的企业进行校企合作;东部院校师资能力强,拥有大量的产业专家级人才,能够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问题;东部职业院校培养规格高,培养的高技能人才能够满足企业要求,因此企业愿意与高职院校进行深度合作。

2.2.3 与社会教育需求间存在差异 高等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往往处于一种较低的地位,在教育和社会体系中被边缘化,尤其在西部产业不发达的地区更为明显,这也导致了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处于脱节状态。具体表现为:(1)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上存在盲目性,专业设置不能满足产业需求,一些产业的人才供给过剩,一些新兴产业人才供给不足,导致大量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难,就业对口率低,而高端技工人才用工荒的怪象;(2)高等职业教育长期与社会及产业发展脱节,专业人才不能满足用工单位需求,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的人才存在较大差异。

2.3 人才培养特色不鲜明,优势不突出长期以来,高等职业教育被定义为一种层次教育,并且是一种低层次教育,因此一些高等职业院校向往成为普通高等学校,并不遗余力地模仿普通高等学校,从办学理念、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照搬照抄普通高等学校,但由于自身的师资、生源、软硬件等条件都达不到普通高等学校的要求,因此办学优势不明显,缺乏办学特色。

近年来,高等教育持续扩招,导致生源匮乏,高等职业院校基于短期的生存压力,在专业设置上存在迎合考生与家长需求的倾向。这种倾向虽然能够解决短期的生源问题,但不利于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究其原因,主要在于:(1)一些高职院校为提高招生能力,不考虑自身的实际条件,专业设置上追求大而全,导致原有的专业教育资源被摊薄,新专业又缺乏充分的资源,导致原有的专业优势被弱化,新专业又没有做好;(2)盲目迎合考生与家长的需求,开设一些时髦的专业并过度招生,导致人才供给过剩,学生未来就业困难,社会评价低。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离农、弃农现象严重。长期以来,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导致一些高等教育毕业生也不愿意进入农村,从事农村相关工作。高等职业院校为提高自身专业的吸引力,在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上往往多面向非农产业,忽视农业相关专业的开设。

2.4 社会服务与科研能力不强社会服务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职能。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一道构成了大学的4项重要使命,极大地拓展和深化了高等教育的职能。但长期以来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职能缺失。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外因主要体现为:长期以来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评价不高,当政府与企业需求技术服务时更愿意找普通高等教育,导致高等职业教育缺乏参与社会服务的机会。内因主要体现在:一方面,高等职业院校对高等教育职能的认识存在偏差,长期把高等职业教育的职能理解为教书育人,高等职业教育参与社会服务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足;另一方面,由于社会评价低、办学经费有限,导致高等职业教育无法吸引产业优秀人才,大量的教师不具备行业从业经历,导致高等职业院校不具有社会服务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的科研能力不强,科研成果远少于普通高等教育。主要原因在于:(1)认识上的误区。高等职业教育教师普遍认为科研就是写文章做课题,而自身学历与论文写作能力较薄弱,因此与本科院校教师存在较大差距,但却没有重视面向产业的技术发明、专利等方面的科研活动,而这些恰恰是高等职业教育科研的重点;(2)长期以来,高等职业院校对科研活动不重视,认为科研主要是普通高等教育的事情,与高等职业教育无关,对科研活动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3)高等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工作量大,教师疲于应付每天的备课、上课,没有空闲时间从事其他工作。

3 乡村振兴战略下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机遇

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基于农村社会的一次全面升级改革的战略,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大量“懂技术、会经营、能管理”的专业人才,而在城市农村二元制的社会中,大量农村人才离开农村,城市人才不愿去农村,导致农村专业人才极度匮乏,而高等职业教育能够培养适合农村社会的专业人才,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应适应乡村振兴的需要,实施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传统的教育观念是教育是服务于产业,在这种理念下,教育应对产业升级与转型的积极性不高;而现代的教育理念是产教融合,高等职业教育与农村经济社会是共同发展、休戚相关的。

3.1 乡村振兴战略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机会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系的完善、高校的扩招以及生育率的降低,大量高等职业院校面临招生困难、生源质量下降的困境,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助于吸引农村适龄学生进入高等职业院校进行学习,有利于提高生源数量与质量。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这也为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提供了大量工作岗位,从而缓解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就业问题。

3.2 乡村振兴战略为高等职业教育结构性改革提供了契机高等职业教育现阶段的主要问题不是规模过大或招生与就业问题,而是结构性问题。面向传统制造业的专业太多,而面向高端制造业与新兴信息化方面的专业太少,针对新兴农业的专业不足,导致了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矛盾。而乡村振兴战略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尤其是在西部一些相对落后的地区以及农业在经济中的比重较高的地区,高等职业院校不应模仿东部发达地区的专业设置,应根据当地经济结构合理设置专业,确保高等职业教育供给端与社会需求端一致。

3.3 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产教融合的充分实现产教融合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理念,只有从产业中来、到产业中去,才能办好高等职业教育。乡村振兴战略旨在解放农村生产力,实现农村社会的升级改造,重点是实现农业产业化,但农村人才极度匮乏,因此农村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需求旺盛。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产教融合是重点也是痛点,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滞后于产业发展,产教融合中高等职业教育处于弱势,企业对推动产教融合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专业结构设置不合理,一些专业设置太多,而对口企业太少,导致很多高等职业院校很难找到对口企业进行产教融合。农村的人力资源匮乏,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需求旺盛,因此农村产业对高等职业院校的产教融合意愿相对迫切,高等职业院校与农村产业能够实现有效的产教融合。

4 乡村振兴战略下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思路

高等职业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应与产业的供给侧改革相适应,乡村振兴战略就是基于农村社会的供给侧改革。高等职业教育应按照乡村振兴的需求进行转型升级,这就需要高等职业教育思考如何培养适合农村的专业人才,如何为乡村建设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如何引领农村产业的转型升级。

4.1 转变观念,重视农村专业人才培养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离农、脱农”倾向,这主要是由于一些观念认识上的误区以及某些现实原因导致的。学校、教师以及学生观念上普遍忽视农村市场,认为农村对人才需求少,农村就业环境差。另外,城镇籍的学生不愿意去农村,认为农村环境艰苦,没有发展潜力;农村籍的学生则把读书当成“跃农门”的途径,也不愿意回农村,认为回农村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因此涉农专业成为冷门专业,招生困难,在市场竞争环境下,学校不得不“离农、脱农”。

让涉农职业教育回归本源,必须首先解决观念问题。农村是我国经济社会的重要构成部分,与城市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且农村社会长期处于低水平增长,是经济发展的短板,但蕴含着强大的发展潜力。首先,高等职业院校要认识涉农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与可行性。进入21世纪以来,中央一号文件几乎都将解决“三农”问题放在首位,而且,无论是强调“四化同步”发展,或是要求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等,都凸显乡村对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战略意义。其次,高等职业院校要深入农村,了解农村的发展现状、人才需求与就业发展机会,以合理设置涉农专业集群。最后,要引导学生深入农村,了解农村的发展现状、发展机会及政策支持等。

4.2 构建全方位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农村职业教育不仅仅是指现有适龄学生的教育,而应该是现有农村经营管理人员的职业教育,包括现有职业农民、返乡农民、农村闲余劳动力、老龄化农民、适龄学生。通过对全体农民开展职业教育,全面提升农村的人力资本水平,转变农村经营管理理念,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智力支撑。

构建全方位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需要社会的通力合作。政府提供资金与政策支持农村人员进行职业教育,农业技术人员提供专业技术支持,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提供教学设施与专业教师,通过政府、农业技术服务部门与高等职业教育通力合作,构建健全合理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全方位的农村职业教育需要办学方式多元化。对于适龄学生可以以在校教育为主,而农村现有劳动力的教育应以网络教育和农村现场教育为主。考核方式也应多元化,在校学生的考核应以知识与技能并重的考核为主,现有劳动力的考核应以现场技术应用为考核重点,理论考核为辅。

4.3 构建现代化的农村专业群传统农民是农产品的生产者,而不是农业的经营者。农业产业化要求新型职业农民不仅是农产品的生产者,还应该是农村的经营者,不仅需要农业技术人才,还需要经营管理人才、农村治理人才。因此涉农职业教育不应只培养技术农民,更应该培养农村社会体系各方面的人才。

构建农村专业群需要通过多种途径。一是对现有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进行升级转型,如现有的金融、电商、旅游等非农专业可以转型为农村金融、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二是一些纯粹农业技术专业可以结合农业企业、农村技术部门与高等职业教育进行联合办学,实现专门性人才的培养。

4.4 培养高等职业教育涉农师资高等职业教育参与乡村振兴首先需要大量了解农村、热爱农村的专业师资。师资的来源不外乎外引内培,外引是指聘请一些农村专业技术人员、农业行业专家进入到高等职业教育系统;内培是指采取培训、农业社会实践、农村企业实践等方式,提高校内现有师资水平。另外,通过政校农的深度融合,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学校通过政府、农业企业、农村社会及时了解农村发展现状、农村发展政策,通过参与政府关于农村改革的调研及课题,为农村社会发展建言献策,既加深了相关参与教师对农村的了解,也促使高等职业教育成为农村社会发展的智力支撑。

4.5 鼓励优秀人才进入农村农村人口老龄化、有效劳动力与优秀人才逃离农村,是农村社会发展的瓶颈。如何让优秀人才回归农村,既需要政策支持,也需要高等职业教育的引导。首先,政府应与高等职业教育通力合作,确立当地农村的产业发展方向,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社会需求,确立当地优先发展的农村产业,走集约化、特色化的绿色农村发展路径。其次,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吸引适合当地发展的优秀人才进入农村;高等职业教育鼓励毕业生进入农村就业与创业;采取“订单班”、“定向培养”、“免费培养”等激励方式吸引学生报考涉农专业,毕业后进入农村工作;对于有志于农村创业的学生与社会人员,学校对其创业进行技术指导,增加其创业的成功率。

猜你喜欢

供给院校人才
人才云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