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京市六合区农产品品牌建设现状及对策建议

2020-12-18金立强唐根胜朱训泳

安徽农学通报 2020年21期
关键词:六合区农产品农业

金立强 唐根胜 朱训泳

(1南京市六合区农业农村局,江苏南京 211500;2南京市六合区马鞍街道农业服务中心,江苏南京 211525)

打造农产品品牌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不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也是标准化在农业领域的具体实践,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农业提质增效。近年来,六合区积极抓好农产品品牌建设,品牌发展稳步推进,农产品品牌体系初步形成,实现了农产品品牌营销渠道多元化。但在新时期农业品牌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品牌意识不强、农产品品牌影响力不高、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不容忽视。为此,分析全区农业品牌发展现状,探讨现代农业品牌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对持续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六合具有现实意义。

1 六合区农业品牌发展现状

1.1 农产品品牌发展稳步推进截至目前,六合区现有绿色食品80个,有机食品34个,其中,2019年新增绿色和有机食品22个,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80.4%,有13家农业新型经营主体通过良好农业规范GAP等认证,“秦邦吉品”鸡蛋获得德米特有机认证,“远望”商标被认定为中国家驰名商标。2019年8月,六合区被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命名为首批江苏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2019年全区通过“二品”认证的农业企业28家,合作社31家,家庭农场22家。

1.2 农产品品牌体系初步形成六合区已形成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和区域公用品牌等相互促进的格局体系,拥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8家、农业商标注册数1497个,打造“茉莉六合”“多彩竹镇”“大美冶山”3个区域公用品牌。其中,“多彩竹镇”区域公用品牌于2018年5月成功发布,是全省首个镇域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019年10月,成功发布“茉莉六合”区域公用品牌,涵盖区内优质稻米、经济林果、畜禽养殖等优质产业。

1.3 农产品品牌营销渠道多元化通过各类展示展销活动和媒体全方位宣传,目前全区已形成政府重视、企业主动、消费者认知、多方合力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的良好氛围。近年来,六合区积极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区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实施意见》,打造六合农业电商服务中心,支持农产品经营主体在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开设旗舰店。截至2019年底,全区农业电商主体达715家,实现农业电商销售额18.5亿元。另外,六合还积极组织区内农业经营主体参加中国农交会、江苏省农洽会、上海江苏农展会以及南京农业嘉年华等活动,扩大六合农产品品牌知名度。

1.4 农产品品牌支撑基础扎实为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六合区委、区政府把发展农产品品牌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举措,下发《六合区农产品品牌建设行动方案》,明确发展目标、任务分工、保障措施,对获得认证的农产品给予财政补贴,全面提升农产品品牌的发展水平,打造以都市休闲农业、绿色生态农业、高效设施农业为总体空间布局的特色产业集群。区政府还出台了《六合区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支持办法》,在金融、税费、用电、设施农业用地等方面对农业龙头企业予以扶持。通过龙头企业扩大品牌农产品的生产规模,依托龙头企业在资金、技术、信息、市场和经营管理的优势,建立农产品品牌基地,开发品牌产品。

2 存在的问题

尽管六合区在打造农产品品牌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一些成绩,拥有一定的发展基础,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尚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一是打造品牌意识不强,思路不明晰,缺少目标计划。二是专业技术服务难于满足初创型企业需求,产学研合作企业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低,农业科技支撑力不足。三是农产品品牌影响力不高,缺乏省内外知名的区域公用品牌。四是宣传力度不够,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五是政策扶持亟待增强,激励措施不尽完善,生产经营主体申报农业品牌意识不强。六是地理标志品牌建设思路不清,地标产品缺乏认识。

3 对策建议

3.1 明确品牌建设思路,确立品牌建设目标为提高品牌认知度,在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基础上,建议进一步增强品牌建设意识,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路的指导下,以促进新型都市化农产品品牌发展为目标,突出体制机制创新、质量兴农、品牌强农,加快培育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优质农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和区域公用品牌,持续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促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六合提供产业支撑。具体到2020年底,新增“二品一标”产品达20个以上,新增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2个以上;培育和壮大“茉莉六合”“多彩竹镇”等区域公用品牌,新增“和美龙池”和“原乡程桥”2个镇域公用品牌。巩固江苏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成果,地产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5%以上,规模农业生产主体质量安全可追溯率达80%以上,打造一批具有六合区域特色、在国内市场具有较大影响力和明显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品牌。

3.2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建立特色“专家智库”针对农业对技术的依赖性强,一些初创型企业反映,在种养殖过程中由于缺少专业指导、失败率高等问题,以及“全区仅有少部分农业企业与高校院所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部分农业主导型街镇仅有1~2家农业科技型企业”的现状,建议加强与南京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合作,进一步深化农业科技创新力度,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抓紧建立健全专家对口服务,由区人社、农业等部门结合全区涉农企业需要,与周边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对接,建立地方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专家智库”,为农产品生产企业产品品种更新、标准化生产等提供对口指导。

3.3 做强农业特色品牌,提升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建议支持农业经营主体做强农业特色品牌,发挥秦邦吉品、艾津稻米、大圣水芹、竹镇萝卜、龙池矮脚黄等品牌效应,扩大生产规模,严格标准化生产,提高市场占有率,放大“茉莉六合”“多彩竹镇”等区域公用品牌带动效应。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加强顶层设计,确定主攻方向,加强指导培训,构建产品标准化体系,形成品种供应、种植技术、植保服务、优选分级、仓储物流等完整的供应链体系,把更多本地农产品纳入区域公用品牌,增强品牌竞争力。二是引导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参与农产品品牌发展,成立农业品牌创新联合联盟,推动农产品行业协会开展行业自律,强化组织协作,推进联合联盟发展,引领带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强化品质、打造品牌、推介品牌、树立品牌。同时加大农产品商标品牌的宣传力度,营造重视商标品牌、主动培育商标品牌的良好氛围,通过品牌效应提升企业产品在行业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1]。三是结合“4.26”知识产权宣传周,运用“互联网+”等新媒体积极开展商标品牌宣传。邀请国知局专家开展商标品牌战略培训,提升企业商标品牌意识。通过专家考察、业内人士座谈等方式,积极宣传“江淮分水岭”这一特殊的地理文化。目前一批与江淮分水岭相关的水稻、大米品牌如雨后春笋,井喷式发展。

3.4 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打通农产品流通渠道建议借鉴日本“地产地消”模式[2],在打通流通渠道上做文章,区域内行政事业单位食堂采购食材优先选择地产品牌农产品;尝试在农贸市场、六合及周边地区加油站,开设六合农产品专售区域,推动农产品在市场上高效流通。进一步发挥区农业电商服务中心作用,组织普及型电商培训,为农业企业提供宣传策划服务,扩大电商主体数量,提高线上销售比重;发挥微信朋友圈、“小区居民圈”口口相传、信任程度高的优势,吸引和拓展更多消费人群;按市场化运营方式积极筹建农产品线下体验展示中心,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力。区商务部门要通过农超对接、农产品进社区及电商销售等渠道,做好产品品牌的文案策划,对消费者进行精准宣传[3]。同时结合传统美食特产的深厚文化底蕴,积极推动常玉兰牛脯、东沟朱桂山老鹅、瓜埠老街猪头肉、壹蛋蛋活珠子、竹镇小磨麻油等品牌走向更多的市场。2020年,加大宣传推介力度,继续组织全区农业展会,举办优质农产品推介会,通过举办平山文化旅游节、农民丰收节、金牛湖葡萄采摘节等节庆活动,组织市民实地体验六合优质农产品的原产地效应。积极组织六合优质农产品参加中国农交会、省农洽会、上海江苏农展会,以及南京农业嘉年华等活动,帮助扩大知名度,提升影响力。

3.5 强化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农业品牌建设建议加强政策扶持力度,持续推广政策性农业灾害保险,提高农业抗灾能力。积极争取建立符合市场实际的粮食指导价,提高种粮积极性。针对地产品牌农产品销售能力不强,建议重点鼓励农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积极申报省市农业龙头企业等,对产品研发给予补贴,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结合现有的省、市“以奖代补”政策,建议区政府出台《全区农业品牌建设行动方案》,支持农业品牌建设,对新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绿色、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的组织或企业,分别给予相应补助。加快修订《六合区知识产权战略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增加了对企事业单位申请注册商标的奖励。通过政策的扶持,引导和鼓励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家庭农场等生产经营主体积极申报农业品牌,发挥其品牌影响力,辐射和带动六合农业品牌的健康发展。

3.6 精心打造地理标志,提升产品品牌竞争力地理标志分为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和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2类,分别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农业农村部认证。结合区域经济特点,相关部门要积极开展地理标志产业培育工作,对全区地理标志产品进行摸底调查,通过开展培训、政策宣传、专家指导等措施,引导地方品牌“冶山贡鸡”“大圣水芹”“六合板栗”“龙池鲫鱼”“六合冬桃”进行地理标志申报,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品牌竞争力。

猜你喜欢

六合区农产品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南京六合区 严查严管严改 保房屋安全
南京市六合区群众由“信访”到“信法”
六合区新农合“三定”筹资基本做法与筹资效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