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2020-12-17韩春艳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17期
关键词:激发学习兴趣

韩春艳

摘 要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通过构建学习平台更好的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更生动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学习的情趣;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优秀文化魅力熏陶下,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 转变教育观念 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语文教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下面浅谈一些我的想法:

1转变教育观念,构建学习平台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找准教师在教学中的定位,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小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平台加强能力训练。比如讲《观潮》:小学生求知欲强,思维活跃,但生活经验欠缺,仅凭想象难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可通过多媒体大屏幕播放錢塘江大潮磅礴的气势,以提问的方式来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教学,组织学生开展朗读比赛,朗读后尝试背诵,达到优化课堂的目的,做到“读中感悟,议中深入”。可组织小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以导游的身份,向不了解钱塘江大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以此锻炼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调动起人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那么教学已成功一大半。小学生意识不到学习的重要性,只是认为学习新事物是有乐趣的。如果教育者总是一成不变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就会觉得学习是乏味的。这就需要老师进行调整:在课堂上以生动有趣的方式来传授原本乏味的知识,让知识更加容易接受和吸收,更全方位的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例如,在学习《黄继光》时,学生不能感同身受,老师可以多准备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时期革命战士舍身为国、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故事。让同学们从多方面更加深刻的体会到革命者的伟大、英勇。

3创设生活情境,感受学习情趣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也当如此,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小学语文教学从课堂走向生活,是生活中的场景在生活的再现。不少儿童具有活动的天性,有意注意时间较短, 只有尊重儿童爱玩、爱动的天性,创造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听说读写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设置情景进行了教学。为了再现语文课文中活灵活现的生活场景,每次教授新课,我都准备好所有物品并扮成相应的人物。记得上过一堂看图写话的作文课,是关于春天风景的,在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图片,指导学生观察感受,进而联想,然后在有所悟之中提笔写作。然而让我惊讶的是,居然有个学生在动笔画画,在努力压制住对学生如此“不认真”的气恼后,倾听了学生平心静气的解释,才豁然开朗,原来,这个孩子特别喜欢美术,甚至每次写日记都会配上插图和花边,平时看她的日记也是一种美的享受,这次习作,她对春天的鸟语花香、万物复苏感悟很深,所以情不自禁地画起画来,我想:以画代写,以写描画,这不正是一种返璞归真的看图写作吗?想到这里,我便提议班上一个歌声甜美的女孩子为大家领唱了一曲《春天在哪里》,和着轻松的纯音乐,孩子们顿时文思泉涌,奋笔疾书,整个课堂也变得“鸟语花香”起来。那堂课给我感触极深,原来,语文并不是文字的语文,还可以变得“绘声绘色”,通过美术、音乐等相互融合,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更好地激发学生快乐学习的情绪,成就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语文写作课。

4感受优秀文化魅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如果语文老师能把学生领入书的海洋翱翔,那真是一件让学生受益终生的快事。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经典佳作,能成为学生的精神食粮,使学生的精神生活丰富无比。向学生和家长推荐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阅读的书籍,合理利用好班级的图书一角,定期更换图书,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书香校园中成长。开展一些小活动:故事比赛、读书笔记展示、读书交流会等等。从低年级开始,语文教师要有计划的为学生推荐一些必备古诗词,分年段让学生诵读积累。可能学生初背阶段只是一种机械记忆,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相信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可以更好的领会古诗词的含义和魅力,出口成章,一语惊人的感觉会给学生带来学习的自信。

5利用文中“空白”,提高语文素养

伊瑟尔提出的“空白”理论认为,文本给读者留下不确定性的“空白”,在阅读活动中等待读者用想象去补充,来充实作品的内容,丰富作品的内涵,发展自己的思想。因此我们要利用文学作品中的空白,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有经过深入细致地阅读才能发现文中有“空白”,因此在教学时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自由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字词,句段,篇章以及标点等方面去发现“空白”并填补“空白”之后理解“空白”。那么如何填补呢?这就需要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阅读积累和上下文进行填补。如学习《会走路的树》一文中,“小树”带小鸟“去了许多地方”,看到过“许多有趣的东西”。这棵树带着小鸟去过什么地方,看见了哪些有趣的东西呢?让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象,让学生对文章中的“小树”和小鸟的深厚友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语文素养是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不能急于求成,需要对学生悉心地指导、严格的要求、有序的安排,这是一个用心付出的过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深感责任之重大,必将不辱使命,勇往直前,开拓创新。

参考文献

[1] 陈超瑜.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分析[J].学周刊,2019(14).

[2] 赵亮.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19(01).

猜你喜欢

激发学习兴趣
浅析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