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美术地方非遗的教学实施研究

2020-12-17张聪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17期
关键词:套印版画桂林

张聪

摘 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传统的文化,是初中美术课程中重要的组成内容和载体,比如初中美术教材中的吉祥喜庆的民间艺术,方寸之间——中国篆刻藝术,书法的欣赏,黑白世界——版画的学习,等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内涵的课程,但这些课程并没有完全体现桂林本土美术文化的特色,学生对桂林的非遗文化并不是很了解,也无法激发他们在美术作业上的创新,本课题的提出是对现有的非遗美术文化进校园的教学研究的进行补充和拓展,也对桂林非遗文化进入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奠定基础。

关键词 初中美术 地方非遗 教学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3.95文献标识码:A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又称无形的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遗产。联合国在《保护非遗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为:“非遗”指被各群体、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表现形态、知识体系、技能、实物、文化场所。不过目前国内外对“非遗”的分类还没有严格统一的界定根据《公约》中的分类,将“非遗”分为: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等五大类。

1非遗美术教学在美术课程资源中的优势,也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需要

非遗美术是传统民间美术,贴近我们平时的生活,能够体现劳动人民一代接一代的生活智慧以及他们的审美能力。初中美术课程中有部分内容属于非遗美术,比如桂林所使用的湘版美术教科书中七年级上册第五课吉祥喜庆的民间艺术,其中就是中国剪纸和中国结的编织,这些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过年贴窗花,吉祥喜庆,美中不足就是缺乏桂林本土特色,笔者让孩子们了解桂林地区的非遗美术,选择他们喜欢的雕版彩色套印版画为例,了解传统的印刷技术。

2桂林雕版彩色套印版画进入美术课堂,促进课堂多样化的教学模式的需要

我国版画艺术,历经隋唐,五代及宋元长久发展,至明达到鼎盛,期间木板水印创造多色分版套印技术,更将中国雕版印刷提高到前所未有高度,入清逐渐式微。清光绪年间,由于桂垣书局开设,雕版彩色套印术在桂林一度盛行。其后,机器印刷普及,雕版彩色套印术制作工艺非常复杂及社会变化等因素,此工艺只限于小范围传播。

3认识“非遗”对美术课程资源的重要性

“非遗”传承的目的是美术课程资源中的转化本课题立足于本地非遗资源,桂林雕版彩色套印版画为例,开展第本土“非遗”的欣赏与学习,像比较复杂的雕版彩色套印版画,“非遗”最大的特征就是活态性特征,也就是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非遗”文化,只是他们可能面临着消亡的危险,然而生活在美丽桂林的老师和学生对这些“非遗”都不会陌生。本土的“非遗”自然成为老师和学生有利的经验资源了。如:桂林市正阳东西巷的后博坊工作室,就是雕版彩色套印技艺的展厅。雕版创作花费的时间比较久,手工程序多,成本高,印制出来的画作市场还没有完全的打开,想让大家认识到雕版印画的纯手工雕刻印制的精美,但是没有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为了传统技艺在保留传统风格的同时,加入一些新元素,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喜欢与接收,雕版绘制内容更多以年画佛像菩萨像为主,雕刻内容对于繁琐,最复杂的需要28块子板,光是雕刻就需要几个月的时间,这显然不适合应用到初中美术课堂中,笔者选择孩子容易接受的动画卡通形象为雕刻内容,这样简单又有趣,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采用版画的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比如:吹塑纸版画、木刻版画、纸版画,拓印等方式体现画、刻、印一体的艺术感受。

4核心素养下的初中本地非遗教学目的确立

2011年颁布《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关于美术课程的性质部分明确地指出,“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的美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涵养人文精神”,这明确了美术新课改对文化的关注与理解。

国家教育部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初中美术课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必修的艺术文化课程,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尤其是近几年,国家教委在基础教育中,强化了全面素质教育,重视了美育(即审美教育)和学科核心素养。

以初中湘版美术教材为例,对有关非遗课程的内容进行分析与筛选,对筛选出的非遗美术进行多元化的教学设计与多种材料的创作。从一线教学出发,不流于形式,纸上谈兵,做到真正的本土非遗进课堂的研究。提取教材中原本有关非遗的元素为美术课堂服务。

5本地“非遗”美术教学设计的创新实施

“非遗”美术一般工艺性比较强,过程相对复杂,形式多样性,制作过程各异,就拿桂林雕版彩色套印版画来说,工艺繁琐,雕版彩色套印技艺是集绘画、雕刻、印刷为一体的。它的工艺大致分为勾稿,雕刻,落墨,串套。制作上细分二十三项工序,从木料,纸张、国墨到矿物质颜料的选择都是很讲究的。完成一件雕版版画作品有时候需要一两个月的时间,如果让学生花这么久的时间去制作一幅雕版作品不切实际,教学时间安排不够,需要老师找到进入课堂的突破点。笔者就想到了采用欣赏评述的学习类型,先让孩子们体验式欣赏本土雕版非遗美术,理解艺术特色。

6结束语

总之,本地“非遗”进入初中美术课程对中国传承非遗具有促进作用,将“非遗”作为一种潜在的美术课程引入中小学美术课程中,是普及“非遗”的绝佳机会。

参考文献

[1] 陶永胜.基于民间文化视角的中学美术教育课程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9(18):128-129.

[2] 宗轼.中小学美术教育融入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探索——以山东省济宁市开展的美术教育情况为例[J].艺术教育,2017(Z8):114-115.

猜你喜欢

套印版画桂林
版画作品选登
桂林行
逐风骑行——擦色刻版画
拓印版画是这样做出来的
“清陈元青白瓷套印”鉴赏
桂林游
居住桂林很潇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