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

2020-12-17高文洁

关键词:动力特色群众

高文洁

(延安大学政法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论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力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系统动力。同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由多种力共同作用的系统动力。习近平顺应时代发展需求,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出发,坚持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等前人的思想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内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为新时代社会发展开创了新局面,为实现我党的宏伟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推动作用的主要力量。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运动本身就是矛盾”[1]。毛泽东提出:“在复杂的事物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2]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3],这是习近平立足于我国当前的具体国情而作出的重大政治论断。这既反映了现阶段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也揭示了当前制约我国发展的主要症结,为我们解决现阶段所面临的具体问题,促进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其要求我们科学地判断社会主要矛盾,积极主动地抓住社会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决好社会主要矛盾,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因,社会发展是在不断满足人的新需要过程中进行的。人是社会劳动的主体力量,人们通过劳动创造出满足自己生活需要的一切生产资料。换言之,人的需要推动和激励着人们进行生产劳动相关的实践活动,从而推动社会发展。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人民需要的内容发生了变化,由之前的“物质文化的需要”转化成了“美好生活的需要”,实现了由“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转变和由量的需要到质的需要的提升。这不是人们凭空产生的主观愿望,而是基于当前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总体提高的客观事实而提出的,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努力,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升,我们告别了商品匮乏和物资短缺的时代,人民的温饱问题和物质生活需要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当人们物质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会进而追求超越物质层次的高层次需要。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提出新的需求,对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出更高的需求。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首位,始终把人民群众满不满意、答不答应、幸不幸福作为我党开展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时代人民的新需求是当前我党亟需解决的紧迫问题,是新时代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得到满足,就意味着社会又向前发展了一大步,而当前制约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因素则是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另一方面,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新时代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必须首先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矛盾着的两个方面中,一方面是主要的,另一方面是次要的,其中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起主导作用,处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的性质。”[4]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两个方面中,不平衡不充分发展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新时代必须把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作为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首要任务。从旧的主要矛盾的“落后的生产力”到当前“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转变,意味着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已经显著提高,已经摆脱了从前落后的社会生产的局面,但是与此同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发展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不平衡。当前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跻身于世界第二,但是社会发展水平却相对落后,在医疗、卫生、教育、就业等方面的社会基本保障和社会公共服务仍然欠缺。其次,区域和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虽然当前我国各区域的城乡居民各个方面的生活水平均得到提升,但是在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水平却依然落后,与我国中东部地区的发展水平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城乡之间在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差距。最后,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不平衡。我国经济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也伴随着对生态环境的过度消耗,一味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导致我国空气质量不高、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物种锐减等现象此消彼长,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出现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也体现在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主要表现为当前发展形势不稳定、社会发展水平和质量不高、社会发展的总量不丰富等。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带来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和问题,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的新瓶颈。发现矛盾和提出矛盾是为了解决矛盾,解决矛盾是为了进一步推动发展。当前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是新时代逐步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选择。首先,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党的奋斗目标。要把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切切实实做到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其次,坚定不移地深入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工作的关键,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创新发展激活社会发展的新动力;以协调发展改善发展过程中区域间的失衡;以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建设美丽中国;以开放发展联动国内外,在开放中实现共赢;以共享发展促进发展的公平、公开和公正。最后,要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要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分配制度,还要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明确权责,针对薄弱环节,加大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聚焦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保障能力,将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落到实处。

新时代习近平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对当前我国国情的深刻总结和精确把握。在新时代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要从我国社会的实际出发,聚焦社会主要矛盾,想方设法化解主要矛盾,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统筹兼顾。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的过程就是推动新时代社会发展的过程。因此,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主要推力,是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二、科技创新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

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指在社会发展中居于首要地位的推动力。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主要依赖知识资源的投入而不是自然资源的投入,主要依靠的是创造性的实践而不是重复性的劳动。在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的创新系统中,科技创新占据核心地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习近平将科技创新比作牛鼻子,并指出当今世界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就能抢占先机、赢得优势。因此,新时代我们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核心作用。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综合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的发展形势,将我国2020年至21世纪中叶的发展规划分为两个重要阶段。其中第一个阶段是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使我国科技创新水平大幅度提升,跻身于创新型国家的前列。因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将科技创新进行到底。首先,要始终坚持党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其次,要树立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的理念,要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把科技创新放在首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再次,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习近平强调,“我们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5],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宝贵资源,要大力培育创新型科技人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国家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将培育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目标,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要注重激发人才的科技创新动力,不断完善和健全人才评价、服务、奖励等保障体系,大力营造科技创新的文化氛围。人才的体制和机制有保障,才能进一步调动其科技创新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和自信心,科技创新事业才能更兴旺。最后,要将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相结合。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用科技创新推动智能制造,催生新模式、新产业、新业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优化经济结构,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和新动力,从而破解我国当前面临的一系列经济发展难题,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随着新智能、新技术、新机器、新材料的应用,我国科技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在世界高科技领域,我国5G通信技术不断发展,神舟、天舟、嫦娥、长征系列成果备受瞩目,蛟龙号载人潜水器、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蓝鲸2号”海上钻井平台、中国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墨子号”量子通信卫星、国产大飞机C919等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相继涌现,我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征途中昂首阔步。可见,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当前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新动力,我国正在从科技创新的“跟跑者”转变为“同行者”,甚至是“领跑者”,正逐渐努力步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新时代,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提高我国经济水平和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第一动力。展望未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科技创新将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动力和中坚力量。

三、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直接推动作用的力量。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以及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直接的动力。纵观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进程,无论国际国内环境如何风云变幻,我们党推进改革开放的脚步从未停歇。历史上每一次重大改革都会为社会发展增添强大动力。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通过改革破除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调动了市场活力,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生产力发展,使我国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成了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为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红利,促进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历史的实践证明,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发展进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改革决定着我国前途和命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赶上当前时代发展步伐的重要法宝,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与此同时,发展过程中各种重大问题和重大挑战也接踵而来,我国的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和攻坚期。习近平强调,“中国要前进,就要全面深化改革”[6]。由改革开放走向全面深化改革,这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也是当前发展现实的客观需要。怎样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升级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怎样保障经济发展与民生建设齐头并进,怎样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高质量发展,怎样激发调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一系列新问题都是当前我国亟待破解的难题。问题是时代声音,同时问题倒逼产生改革。当前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拓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兴旺,更加迫切地需要与时俱进地拓展和深入改革领域。只有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才能破除发展过程中的桎梏,才能从根本上破解时代发展的难题,才能进一步完善和推进社会主义制度,实现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总目标。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新时代,在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党统筹推进国家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改革。首先,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着力破解党的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治国必先治党,全面深化改革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党。党的建设制度的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因此要把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放在首位。但就目前来看,我党的建设制度体系还不够完备和成熟。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更加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健全和完善党的组织制度体系、构建高效且实用的选人用人机制、进一步完善党内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等等。其次,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当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基本实现了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但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任重而道远,在新时代我们要继续不断深化经济体制的改革。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聚焦这一核心问题,充分激发和调动市场主体的活力,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充分发挥其决定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职能,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做好充分的准备。再次,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要坚持党的领导,把握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要处理好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的关系,规范国家权力行使,要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再次,深化社会体制改革。要处理好社会建设与治理的关系,营造充满活力、和谐稳定的社会发展环境,不断完善民生制度,使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逐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最后,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树立并践行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代我党积极应对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勇敢克服各种困难,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大举措。

四十年前,改革开放是决定我国命运的关键。四十年后的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是我们的新征程,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步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直接动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实基础和强有力支撑。在新时代,全党全国人民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紧密地团结起来,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脚踏实地,砥砺前行,续写更加辉煌的明天。

四、人民群众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

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是指在社会发展中具有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主体力量。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从三方面论证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真正创造者。首先,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创造了人类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用实践活动创造了不可胜数的精神文明财富。最后,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类社会所有的历史变迁都必须通过人民群众主动自觉的革命斗争来完成。总而言之,社会发展的主体是人民,目的是为了人民,动力是来源于人民。新时代社会发展既要为了人民,同时还要依靠人民。习近平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7]。新时代,我们必须以人民群众为主体动力,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

一方面,社会发展依靠人民群众。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动力,社会发展是通过人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来实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回顾我国的发展历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群众团结起来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从而真正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时期,人民群众自觉主动地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重要动力。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新时代,这是人民群众齐心合力的伟大成果。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8]历史的实践证明,无论遇到任何艰难险阻,只要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就一定能够渡过难关。习近平在庆祝中华民族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讲话中,高度赞扬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将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群众,唤起了亿万人民继续艰苦奋斗的信心和激情。在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过程中,我党要继续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人民群众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我们党制定任何一项政策,推进任何一项改革,都要倾听人民的心声,汲取人民的智慧,依靠人民的力量,唤起全体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激发起人民群众参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热情,践行好党的群众路线,处理好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充分依靠人民群众,信赖人民群众,获得深厚的群众基础。只有获得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参与,才能形成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进而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另一方面,社会发展为了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我党的三大历史成就,即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其都立足于满足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人民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时代,人民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我们必须更加重视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民生工作放在首位,要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新时代我党的奋斗目标,坚定不移地带领人民奔向美好生活,使人民拥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可观的收入和更舒适的生活环境。新时代,在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带领下,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在此基础上再继续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直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系列的宏伟目标体现了我党为了人民的美好生活而奋斗的初心和决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使人民群众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这既是我们的初心,也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猜你喜欢

动力特色群众
特色种植促增收
学习动力不足如何自给自足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完美的特色党建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动力船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