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无抗养殖趋势下的生猪细菌性疾病防控

2020-12-17鲁照见徐欢欢伍冠锁王润之

中国猪业 2020年4期
关键词:细菌性母猪仔猪

鲁照见 徐欢欢 伍冠锁 王润之 王 秀

(1南京市畜牧家禽科学研究所,江苏南京 210036;2苏州市吴中区郭巷动物防疫站,江苏苏州 215124)

伴随着规模化养殖,为保障畜禽健康,长期以来,抗生素被大量广泛使用,由此也带来了食品动物中的抗生素残留以及细菌产生耐药性,引发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问题。为推动养殖业绿色发展,2018年我国开始实施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方案,要求通过3年的时间,减少兽用抗生素药物的使用,“无抗”养殖成为养殖企业迫在眉睫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养殖从业者转变防控思维、慎重引种、加强养殖环境的管理、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替代方案、建立完善的疾病监控体系以及加强研发相关技术产品等多方面工作,以达到控制目前复杂多样的生猪细菌性疾病的目的。笔者根据生产实践,总结了影响生猪生产的主要细菌性疾病及其流行情况、“无抗”养殖在生猪生产中的应用情况、生猪细菌性疾病的“无抗”防控策略等方面的内容,现介绍如下。

1 影响生猪养殖的主要细菌性疾病及其危害

细菌性疾病是威胁生猪健康的一类重要疫病。2013—2017年,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疾病诊断中心对9 961个猪场的47 175份样本进行细菌分离,结果发现每年有上千份样本存在细菌污染,其中,副猪嗜血杆菌和链球菌是养猪业的主要致病菌[1]。副猪嗜血杆菌(HPS)引起哺乳仔猪生长缓慢,链球菌Ⅱ型(SS)引起生猪机能紊乱和贫血症,波氏杆菌、巴氏杆菌、肺炎支原体引起猪的传染性胸膜肺炎(APP),猪丹毒丝菌引起后备母猪的急性死亡等,这些细菌会感染不同阶段的生猪,给养猪业带来较大的感染风险和经济损失。

由于细菌类疾病的疫苗保护效果一般,养猪场往往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来达到预防细菌性疾病的目的,该做法引起细菌耐药性菌株增加,药物治疗效果下降,进而出现细菌与细菌、细菌与病毒的混合感染,造成了致病菌的放大效应[1-3],再加上养殖场未病先药、任意配伍、随意加大剂量、甚至普遍使用兽药原粉等防治手段,常导致生猪的病情控制日益困难、病程延长、治疗成本上升和产品品质下降。因此,生猪细菌性疾病严重危害我国养猪业的发展,“无抗”养殖模式亟待推广实施。

2 “无抗”养殖的理念和应用情况

2.1 “无抗”养殖的理念

严格的“无抗”养殖是指在养殖过程中不使用抗生素、激素以及其他外源性药物,以保护畜禽健康、保护消费者健康,并生产出安全营养、无抗生素残留的畜产品为目的的养殖理念。较为宽泛的“无抗”养殖概念,则是在养殖过程中根据畜禽疫病的治疗需要,有针对性地使用抗生素并严格执行休药期,从而达到获取无抗生素残留畜禽产品的目的。

2.2 “无抗”养殖在生猪生产中的应用

在不使用抗生素的条件下,许多养猪场采取将中药提取物、生物发酵制剂等替代抗生素添加到饲料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蔡旭滨等[4-5]在25日龄断奶仔猪基础日粮中添加1 000 mg/kg的太子参茎叶多糖,显著提高了仔猪肠道免疫功能,增加了小肠绒毛高度,起到了调节盲肠内容物菌群结构,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促进仔猪生长的作用;张治家[6]在育肥猪饲料中添加益生菌发酵中药,结果发现,试验组猪的平均日增重比对照组提高20.5%,日采食量比对照组提高8.1%,饲料转化率比对照组提高10.3%,腹泻率比对照组降低71.4%,应用效果显著。李薛强等[7]在繁殖母猪饲料中添加复合菌培养物,显著降低了母猪的窝均死胎数,提高了母猪的采食量和哺乳仔猪的生长性能,并显著降低母猪产前便秘情况,显著改善母猪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母猪抗氧化能力。虽然抗生素替代产品的研发与应用推广为生猪“无抗”养殖奠定了基础,但不能机械地采取替代抗生素的办法。较好控制细菌性疾病,仍然需要科学的防控策略。

3 “无抗”养殖趋势下生猪细菌性疾病防控策略

3.1 转变养殖防控理念

养猪场的从业人员首先需要从思想上意识到,抗生素不是万能的,不能过分依赖,并且充分认识到不规范使用或滥用抗生素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生态危害。其次要深刻认识细菌性疾病的发生与防控原理,避免过度担忧饲料端“禁抗”对生猪细菌性疾病防控带来的冲击。近几十年来,我国畜禽疾病防控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积累了较多有益的经验,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标准化猪舍的建造,环境控制技术的不断进步,有益菌添加剂、中兽药的研发应用,已经具备了减少抗生素使用的各项基本条件。需要养殖从业者充分相信通过调整饲料营养、科学应用抗生素替代品,以及提高养殖现场管理水平、改善养殖环境、加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等方面,是可以实现生猪养殖“无抗”化的。

3.2 科学建造猪场,严格管理制度

养殖场选取合理的地理位置建造,对猪舍进行科学建设与布局,保持舍内的通风、温度与湿度,降低有害气体浓度和湿度,及时对养殖场粪便等废弃物与病死猪只进行无害化处理,设置合理的饲养密度,尽量建立包括整批次的全进全出、封闭饲养、防虫防鼠防鸟、定期消毒、自繁自养等在内的生物安全体系。制定并执行科学、规范、合理的饲养管理制度,尤其是对饮水、饲料进行病原监控,保持营养水平,减少应激,防止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病变等疾病的发生,对提高生猪的健康尤为关键。猪只的抵抗力增强,其患细菌性疾病的几率下降,抗生素的使用量也随之下降。

3.3 制定适合本场的抗生素替代方案

近些年来我国研发出多种抗生素替代产品,如微生态制剂、抗菌肽、有机酸、多糖/寡糖、植物提取物、植物精油、中草药、新型酶制剂等。养猪从业者切勿采用单一产品机械地替代抗生素,需要从改善环境入手,科学地选用膨化饲料、发酵饲料,达到降低仔猪腹泻率、提高生猪免疫机能的目的[8-9]。使用有机酸、中草药、植物提取物等,需要严格按照产品说明添加,防治过量使用而导致猪只中毒。使用微生态活菌制剂时,需要注重使用时长,避免长期使用,导致其中的氧化细菌通过粪便介导到土壤中,产生干扰剂,造成生态危害[10]。因此,养猪场需要根据自身养殖模式和饲养条件,强化“养重于防,防重于治”的理念,综合评估后选择适合的抗生素替代方案和产品。

3.4 建立生猪健康监控程序

目前我国对细菌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的研究相对滞后;主要细菌病检测关键技术欠缺、监测预警有效手段缺乏;疫苗交叉保护能力较弱;安全有效的抗生素替代产品尚不成熟等。因此,养猪场需要建立监控生猪健康的程序,定期对死亡、患病以及正常猪只进行剖检并进行细菌分离鉴定,掌握场内细菌病流行动态;同时制定场内消毒方案,选取有针对性的消毒药物,定期对圈舍、栏杆、进出车辆、人员进行消毒,并评估消毒效果。与有条件的科研院所联合开展抗生素药敏试验,为有针对性地使用抗生素及其他药物提供依据。对猪蓝耳病、猪瘟、非洲猪瘟、圆环病毒病等病毒性疫病也需要进行血清学监测,防止继发或混合感染细菌病。

4 结语

抗生素滥用、特别是畜牧业抗生素滥用所导致的药物残留、超级细菌、环境污染以及食品安全等问题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热议,行业内外关于“限抗/禁抗”的呼声此起彼伏。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消费者对猪肉产品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地方猪放养、原位发酵床养殖等多种旨在提高生猪产品品质的“无抗”生态养殖模式发展迅速。但对比欧美发达国家,我国养猪业无论是在饲养管理水平、养殖环境控制水平,还是在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及提升方案等方面,都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因此推行“无抗”养殖需要政府、科研院所、动保企业、养殖企业、销售企业和消费者的共同参与,基于我国国情和相关法律法规,针对各方共同关心的问题,研发、集成符合我国养猪业特点的健康养殖模式。

猜你喜欢

细菌性母猪仔猪
能繁母猪存栏半年减少235万头
历史上那些骇人的细菌性传染病
春季仔猪白肌病如何防治
棚菜出现各种“烂” 重防细菌性病害
仔猪强弱悬殊 要及时调整
秋冬季仔猪保暖措施有哪些
注意预防仔猪腹泻
后备母猪的选择和培育
母猪补血的必要性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