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听弦知语声

2020-12-15李蓓

北方音乐 2020年22期
关键词:中国戏曲胡琴剧种

【摘要】胡琴作为戏曲音乐的代表乐器,在戏曲伴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戏曲作为综合性的艺术,音乐的丰富性与各地的民间文化密不可分,所以,主弦作为戏曲音乐重要的组成部分,也代表着各地的特色文化。本文关注各地戏曲剧种使用的主弦,探讨具有鲜明地方性特色的主弦在戏曲艺术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戏曲; 胡琴;主弦 ;地方化

【中图分类号】J63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22-0239-05

【本文著录格式】李蓓.听弦知语声——胡琴艺术与地方戏曲风格相辅之道[J].北方音乐,2020,11(22):239-243.

一、胡琴的产生与戏曲的渊源

在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音乐文化宝库中,戏曲艺术经历了漫长岁月的打磨,始终焕发着耀眼的光芒。幅员辽阔的土地造就了南北、东西戏曲风格的差异,随着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便捷的交通与网络的高速发展使得地方文化特色逐渐被冲淡,同质化现象变成一股强势的潮流。戏曲作为地方特色文化的代表之一,每个剧种都具有独特的地方风味,它承载着人民的记忆,影响着人民的共情,体现了人们的审美,是人民了解本地文化特色的重要媒介。主弦作为戏曲音乐伴奏的主要乐器之一,在伴奏乐队当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发展与戏曲是联系在一起的,它们形影不离,相互推进,共同发展。戏曲一直在选择最适合它的那一把胡琴,胡琴也通过不断的改进使自己更适应戏曲的要求。由于胡琴音色具有悠长连绵不断的特点,这就使其很容易将观众带入到剧情中,烘托了戏剧气氛,为戏剧表演锦上添花。

胡琴的历史悠久,根据史书记载,其最早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奚琴是我国胡琴类乐器的鼻祖,是我国最古老的弓弦类乐器。二胡的雏形就是奚琴。它得名于隋唐时期在我国北方(现河北)居住的少数民族“奚”使用的一种乐器。随着唐代中原人民与少数民族的不断交流,奚琴传入中原地区,因为“胡”是当时中原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泛称,所以奚琴就被叫作胡琴,这个称呼就被一直沿用了下来。在唐诗中还出现了一大批描写胡琴的诗句,得以窥见胡琴在当时的流行程度。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筝》中就写道:“赵瑟清相似,胡琴闹不同。”1 在他的《池边即事》中也有“毡帐胡琴出塞曲,兰塘越棹弄潮声”2这样的诗句。到了汉代,由于胡琴的形制为两根弦,因此就被称作二胡。到了宋朝,南宋学者陈元靓在《事林广记》中记载道:“嵇琴本嵇康所制,故名嵇琴。”3元朝《元史·礼乐志》载:“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顾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4这时的胡琴已经与现今的二胡更加接近,在经历了无数次改造之后,胡琴从形制到音色都逐渐走向成熟。明清时期是胡琴发展的高峰,也是在这个时期,胡琴与戏曲结下了不解之缘。

二、主弦在戏曲音乐中的地位

清初时,来自江南的二黄则与徽调相结合,源于西北的西皮成为汉调的主要声腔。随着梆子、皮黄的流行,胡琴类拉弦乐器板胡、京胡先后成为梆子腔、皮黄腔的主弦。后来,徽、汉俩班艺人融合两个唱腔的特点创造出了皮黄腔。四大徽班的艺人进京祝寿,皮黄腔自此风靡京城,皮黄腔也成为了后来京剧的主体唱腔。京剧是皮黄腔系中影响最大的一个剧种,在戏曲剧种中占重要的地位,也影响了很多地方戏曲剧种,其盛行全国,也标志皮黄腔发展的高峰。京胡的音色清澈嘹亮,善于模仿人声,和演员的唱腔非常接近,所以被用来作为伴奏乐队的领奏乐器,这也使得琴师在京剧伴奏中的地位不断地提高。

徐兰沅先生曾经这样说过:“京戏唱腔和伴奏,犹如鱼水的关系,鱼离开水不能生存,唱腔也不能脱离伴奏的。”所以,在京剧的伴奏中,乐队伴奏与演员的关系就如“鱼”和“水”,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京剧乐队中分为文场和武场两部分。文场主要是是管弦乐伴奏,武场是打击乐伴奏。京胡是文场的领奏乐器,承担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要为演员的唱腔伴奏,起到“托腔保调”的作用,同时也是文场乐队的领奏者。有时琴师也肩负着为演员设计唱腔的重任,在徐兰沅的《谈谈关于京剧琴师的几个问题》文章中这样写道:“在我跟梅先生操琴的几十年里。有几次由于我们单纯的从卖弄技巧出发,观众也对我们冷淡过。记得我们排京剧《洛神》,在设计‘云鬓,罢梳,慵对镜……的音乐时,决定用二黄慢板,想借以突出梅的唱工,同时也可以显示一下胡琴技巧,效果之好是可以预料的。……我们根据这些反映,又排了一次戏,仔细的研究了一下,觉得意见是正确的。立刻将慢板改为摇板,效果就不同于以前了。” 5所以说,演员艺术形象的塑造离不开琴师的配合,而京剧流派繁多,各具特色,所以琴师的风格也颇具各流派的风格韵味。

京剧在全国范围内的盛行,也间接地推动了胡琴作为主弦的流行,越来越多的地方剧种选择胡琴为主弦。从此胡琴被广泛地运用到戲曲伴奏中,逐渐成为主弦。随着后人不断对胡琴演奏技法和形制的改进,胡琴艺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所以说,戏曲音乐的发展推动了胡琴演奏艺术的发展,而胡琴演奏艺术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也促进了戏曲音乐的流行。

三、主弦与戏曲声腔的融合突出地方风格

中国戏曲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各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戏曲的发展离不开音乐,而戏曲表演离不开胡琴。作为主奏乐器的胡琴,丰富的技法是其特点之一,正是这一特点使其成为戏曲伴奏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胡琴被众多戏曲剧种作为主弦,也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声腔就是因素之一。纵观戏曲声腔的发展历史,一种声腔从发源地流传到相邻地区,在音乐方面通常都会吸收当地的特色文化,比如当地的民歌小调的素材与当地的方言语调,所以在主弦的选择上,就会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胡琴“可塑性”很强,可以根据不同的语言语调来进行调整,包括演奏技法的改变与形制的改革,这一点是很多乐器无法比拟的。正是由于具有这样的特点,进一步强化了胡琴的表现力,也丰富了唱腔旋律。

胡琴得天独厚的音色条件倍受青睐,因为它能细致地演绎地方音乐与语言特色,拥有极大的灵活性和模仿能力,使唱腔与伴奏更好地融合在一起。通过琴师自行调整按弦时的指距,或者迅速地抓压琴弦,使音高发生微妙的变化来配合地方特色语调。日本学者林谦三《东亚乐器考》中将乐器分类成四大纲目(“体鸣乐器”“皮乐器”“弦乐器”“气乐器”),胡琴属于弦乐器,使用弓摩擦琴弦震动使共鸣箱发出声音。笔者尝试从《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对全国各剧种的主胡进行统计,收集整理各地方剧种对胡琴的使用情况,为研究胡琴“地方化”特色寻找资料依据。由于胡琴经过不断的改革形制以及共鸣箱都产生了很大的不同,所以笔者将《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的胡琴分为“板面胡琴”和“皮革面胡琴”两类。

从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全国的戏曲剧种使用胡琴作为主弦的共233种,占了收录剧种的三分之二,可以看出使用胡琴作为主弦的剧种占大多数,属主流。其中使用板面胡琴共102种,皮革面胡琴共131,从数量上看,皮革面胡琴作为主弦的剧种略多于板面胡琴。

根据《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收录的各省份(包含直辖市)流行剧种所使用主弦种类对照表(包含不同地区的同一剧种),通过表格可以看出,使用皮革面胡琴作为主弦的剧种数量前三名的省分别是湖南、湖北、江西;使用板面胡琴作为主弦的剧种数量前三名的省份别是山西、陕西、河北。从地理位置上看,这些省份都属于邻近地区,从气候、地形、语言都有相似之处,所以天然具备音乐文化流行的条件。从这些地区的流行剧种来看,湖南、湖北的花鼓戏所用主弦大多是大筒胡琴;江西采茶戏的主弦是勾筒;山西、陕西、河北的梆子主弦都是板胡,总的来说是同一类别,但是形制却根据当地剧种的声调语言特点加以改制,使其更加体现“地方化”特色。

从流行的地区来看,北方地区戏曲剧种选择板面胡琴为主弦的占大多数,而南方地区戏曲剧种普遍选择皮革面胡琴作为主弦。北方地区以古代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周边省份使用板胡作为主弦的剧种占据绝大多数,可能与中原地区长期形成的大一统环境有关,长期稳定的政治、经济使得这些地区的音乐文化审美也趋于同质化,板胡的种类也在经过不断改制之后变得更加繁多,成为了当地剧种主弦的主流选择。

另外少数民族地区的胡琴地方特色明显,制作的皮革面胡琴不同于流行的蛇皮蒙面,而是蒙以青蛙皮或鱼皮,比如江西的宁都采茶戏的勾筒与广西壮剧的马骨胡。

综上所述,主弦是区分剧种类型的重要标志,不同声腔系统使用的主弦都不尽相同,它也是奠定剧种形成的基石,并且可以适应不同地区剧种的伴奏要求,有很好的适配性,下面简单介绍部分流行剧种所用主弦。

1.板面胡琴类

梆子腔剧种就选择了板胡作为主弦,板胡作为一种无键、无品的弓弦乐器,也正好发挥其所长。因为板胡的音箱是椰壳或木制,共鸣箱与触弦点的一面蒙桐木薄板,所以被称为“板胡”。由于其音色高亢明亮,适合表现热烈奔放的曲調。板胡的品种较多,各地方梆子腔剧种使用的板胡都不尽相同,在琴筒的大小、琴杆的粗细、弦轴的长短和琴弦材料的选择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异。根据各地方音乐特点的不同,琴筒大小有明显的区别,山西、陕西、山东、河南一带的剧种使用的板胡,琴筒普遍略大,板胡音质浑厚,音色简洁有力;河北、东北一带的剧种使用的板胡,琴筒普遍较小,音质高亢嘹亮,音色明亮活泼。

晋剧属梆子腔体系,晋剧也称“中路梆子”,是山西重要的戏曲剧种之一,约在清代中期形成。对于它的起源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当时流行两种梆子,一种是南路梆子,一种是北路梆子,有演员坏了嗓子,没办法再唱调门高的南路梆子和北路梆子,所以创编了调门较低的唱腔,便成了中路梆子;另一说法是,南路梆子传到晋中之后,受到晋中地区当地的方言和民间音乐的影响,逐渐形成了晋剧。晋剧的主弦山西板胡属于次中音板胡,琴筒比秦腔板胡大,背面雕有钱花孔,琴杆也粗,弓子杆是竹制或其他硬木制成,外弦用老弦,里弦用缠弦或肠衣弦。因为其音色浑厚,音量宏大,所以适宜演奏缓慢、低沉的曲调,又称“晋中板胡”。晋剧唱腔旋律平稳雅致、婉转流畅的特点与晋中方言有着紧密的关系。平调是晋中方言的特色,它使得晋剧的旋律比较稳定,而晋剧使用山西板胡主奏,旋律紧贴唱腔声部,旋律感强烈,伴奏几乎与唱腔一致,很少有超越唱腔的装饰音,音乐整体简洁大方。

秦腔作为梆子腔剧种之一,它的唱腔、念白基本是以陕西关中方言为基础,同时吸收了我国汉唐时期一些诗、词、曲的语言,秦腔的宽音大嗓,直起直落,慷慨激越与板胡的特点相融合,通过大力度的压揉产生颤音,充分表现出秦腔朴实、豪放、富有夸张性的音乐语汇和刚健粗犷的气质。它所使用的主弦是秦腔板胡,形制与次中音板胡相比有所不同。它的音箱比次中音板胡稍小,背面也雕有金钱花孔。秦腔板胡的琴弦使用的老弦,发音较低,也因为是根据演员唱腔来定弦的,所以音色较为低沉。搂弦是秦腔板胡演奏中独具特色的指法,是借鉴了秦腔唱腔的语调特色改编而成,其音色好、音量大、音质浑厚。由于音区不同、把位不同,所以搂弦所产生的效果也截然不同。上把位和下把位的搂弦均有其各自的独特风格和效果。在上把位,用搂弦演奏的音,圆滑柔美、深沉婉转,极具韵味。在下把位,用搂弦演奏的音,其音色饱满、坚实、深厚,且具有很强的爆发力强,特别适宜于表现悲愤的唱腔和乐曲,不仅能够很好地烘托剧情、渲染气氛,且能够充分表现秦腔粗犷激昂、沧桑凄怨的风格和特点。

河北梆子属于梆子腔剧种,唱腔根据河北的民风民性和语言语调的特征,具有高亢激越、痛快淋漓的特点,非常有震撼力。高音板胡在当地也称“大弦”,作为主弦,其琴筒在板胡里面是最小的,琴弦也是最细的,所以定弦跟整体音域也相对较高,由于琴弦硬度大,所以演奏者按弦时需佩戴“指帽”,这也是此类板胡的特色,这样演奏出来的音乐音色清脆甜美,明亮高亢,富有穿透力。河北梆子的音乐风格突出叙事性的特点,传统剧目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多是描写帝王将相,鲜有民间故事,传统剧本的词句通俗易懂,常有河北方言融入到唱词里,所以板胡的演奏要求都是最大限度与唱腔语言音调相结合。近些年来,河北梆子的主弦为了更好的配合演员唱腔,选择使用稍软一点的钢弦,将音量减小一些,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高音板胡的音色相对而言更加柔和、圆润。为了丰富音色的多样性,加大了揉弦的使用,不同于过去演奏间隙的“留白”,使其音色更符合人声。

第二,在“地方化”的驱使下,各地方剧种中的主弦与各剧种加深了联系,经过不断改制的主弦也成为各地戏曲剧种的“特色胡琴”。这种“特色胡琴”是基于不同地区、不同语言语调、音乐风格的需求而生。最后因为其形制上的“百花齐放”,各类主弦的音色也不尽相同,往往听到主弦的音色就能辨别是哪个地区的戏曲剧种,所以这种特征再加上地方演奏特色,就成为区分不同剧种的重要依据,而在这一过程中主弦自身也得到了发展。

第三,胡琴自从作为主弦出现在戏曲伴奏中,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该剧种的“标志性”乐器,其具备的灵活性与唱腔有高度适配性,这种灵活性在一定的规范内,当仁不让的发展成为戏曲音乐的最佳伴侣,这种密不可分的关系也是戏曲音乐艺术在经过无数实践之后的最佳选择。

注  释

1. 唐诗三百首 (唐)

2. 唐诗三百首 (唐)

3.(宋)陈元靓.事林广记[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1

4.马韵斐.古代胡琴的历史演进脉络[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4

5.徐兰沅.谈谈关于京剧琴师的几个问题[J].人民音乐,1961

参考文献

[1]<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湖北卷>编辑委员会编 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湖北卷

[2]<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湖南卷>编辑委员会编 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湖南卷

[3]<中國戏曲音乐集成江苏卷>编辑委员会编 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江苏卷

[4]<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山东卷>编辑委员会编 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山东卷

[5]<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安徽卷>编辑委员会编 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安徽卷

[6]<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北京卷>编辑委员会编 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北京卷

[7]<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福建卷>编辑委员会编 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福建卷

[8]<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甘肃卷>编辑委员会编 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甘肃卷

[9]<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广东卷>编辑委员会编 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广东卷

[10]<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河北卷>编辑委员会编 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河北卷

[11]<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河南卷>编辑委员会编 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河南卷

[12]<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山西卷>编辑委员会编 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山西卷

[13]<中国戏曲音乐集成陕西卷>编辑委员会编 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陕西卷

[14]<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上海卷>编辑委员会编 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上海卷

[15]<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四川卷>编辑委员会编 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四川卷

[16]<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云南卷>编辑委员会编 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云南卷

[17]<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江西卷>编辑委员会编 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江西卷

[18]<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浙江卷>编辑委员会编 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浙江卷

[19]<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广西卷>编辑委员会编 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广西卷

[20]<中国戏曲音乐集成贵州卷>编辑委员会编 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贵州卷

[21]<中国戏曲音乐集成黑龙江卷>编辑委员会编 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黑龙江卷

[22]<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吉林卷>编辑委员会编 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吉林卷

[23]<中国戏曲音乐集成辽宁卷>编辑委员会编 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辽宁卷

[24]<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内蒙古卷>编辑委员会编 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内蒙古卷

[25]<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宁夏卷>编辑委员会编 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宁夏卷

[26]<中国戏曲音乐集成青海卷>编辑委员会编 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青海卷

[27]<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天津卷>编辑委员会编 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天津卷

[28]<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新疆卷>编辑委员会编 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新疆卷

[29]何田雨 京剧京胡伴奏与流派研究 北京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2

[30]刘东升 传统戏曲乐队中的弓弦乐器 中国音乐学 1993

[31]高靖泽 胡琴类乐器渊源与异同探究 东北 东北师范大学 2015

[32]周乐 京剧琴师地位与功能的变迁研究 上海 上海音乐学院 2014

作者简介:李蓓(1988—),女,汉族,内蒙赤峰,本科,研究方向:音乐学。

猜你喜欢

中国戏曲胡琴剧种
胡琴
小剧种大舞台
关于“守望濒危剧种”的呼吁
官中胡琴与角儿胡琴
当代语境中民国胡琴之多维品鉴
中国戏曲与流行思想的融合
阐述西方音乐剧与中国戏曲审美特征的异同性
扬剧老生表演艺术浅识
中国戏曲艺术之美
找门道(新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