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恩遇见 感谢有你
——一名新闻工作者与《云南农业》的故事

2020-12-15蒋惠云

云南农业 2020年11期
关键词:刊物三农栏目

蒋惠云

如果世间果真有一见钟情的话,我想我和《云南农业》的缘分便莫过于此。

记得六年前,我刚调入泸西报社,有幸成为一名记者。可以说,这曾经是我梦寐以求的职业,在这期间,我算是走遍了泸西的大街小巷、村村寨寨和田间地头。所有的采访题材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三农”题材。也许是因为我的祖祖辈辈都是农民,我也曾在乡村任教十多年,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感情尤为深厚吧。

下乡进村入户进行认真细致的采访期间,我才算真正深入农村,真实地体验到农村生活的酸甜苦辣。有时采访一个专题或做一个深度报道要下乡一两个星期,有的村寨一个月要去几次,连村里的老人、妇女和孩子对我都非常熟悉,他们的故事淳朴感人。和他们接触多了,发现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有感人的故事,把他们的故事倾泻笔端,有积极进取的,有生动感人的,也有深重苦难、急需帮助的。我发现农业这片天地是那么广袤,农村的素材是那么丰富动人,农民群众有讲不完的向上向善、温暖励志的故事。

那段时间,是我创作的高产和高峰期,泸西“三农”方面的素材,就像一股源源不断的甘泉,滋润着、激活着我创作的每一个细胞。之前我和“三农”题材的接触都是浅层次的,只浮于表象而未深入到本质,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未做过深入的采访、调查和思考。但在从事记者这几年时间里,做“三农”题材的深度报道需要提前做足功课,了解国家“三农”方面的一些宏观政策导向、理论指导和农业经济等知识,写出来的稿件才能有深度、力度和广度。在紧要关头,我有幸得到了《云南农业》编辑部寄来的一本样刊,上面刊发了我之前撰写的《白彝蜂文化的传承者》《聚居高山之巅的白彝人蜂文化》两篇文章,我迫不及待地浏览起这本刊物来。

有些事物,你一接触到它的时候就会有相见恨晚的感觉,而越深入了解它,就越会发现它的奇妙和美好。初见《云南农业》这本刊物就让我爱不释手,细读《云南农业》,我发现它是一本综合性农业科技期刊,以宣传农业方针政策,传播农业科技知识,交流农业增产、经营管理、农村产业结构的经验,推广普及实用的农业技术为主,体现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办刊宗旨。和这本刊物的邂逅,对我来说真是意外的惊喜。从封面故事、决策指导、交流平台、产业发展、技术推广、三农风采、农业资讯等栏目中,我感受到编辑部“注重细节、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拿出“绣花的功夫”来做实做细做好服务“三农”的工作,真正体现了全心全意服务“三农”的宗旨。

《云南农业》杂志综合性极强,形成一张巨大的“三农”知识网络,全面系统地刊载了当前农村、农业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多方面、多维度满足不同群体的需要,对“三农”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指导和促进作用。作为一名热衷于“三农”题材的基层记者,我非常需要一本这样的指导性刊物,它对我采写一批有深度、有温度、有力度的“三农”宣传精品力作,为推动全县“三农”发展营造更加浓厚的氛围具有切实的指导作用,对县域“三农”工作的开展也具有一定的助推作用。

该刊物所选文章层次感强、辐射面广。高层声音、政策导读等栏目准确、及时、概括、简洁,便于在短期内精准接收到来自高层的方针政策和指导性信息,具有前瞻性和引领作用。例如“互联网+农业”“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农民丰收节”等等题材,紧跟国家“三农”发展风向标,对基层及时学习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刊物所选文章接地气、有温度。封面故事、三农风采等栏目撰写内容来自机关、企业、农村,有卓有成就的企业家,有精于业务的农业科研者,也有田间地头辛勤劳作的农民,素材真实可信,内容丰富感人,为基层“三农”工作者和农民群体提供正能量的精神食粮,也为真正热爱和支持“三农”工作的人找到归属并开辟了一隅精神家园。

该刊物所选文章与时俱进,紧扣国家大政方针。农业信息化、实验研究、实用技术、交流平台、推广园地、农业资讯等栏目紧跟国际国内现代农业步伐,既整合“三农”前沿领域的信息资源、普及高端农业科技知识,又提供多维度的权威引领和有效指导,对于各级领导干部、农业科技人员、农业企业家、农民等群体都能发挥学习和指导作用。生态农业、精准扶贫、产业发展等栏目紧紧围绕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遵循当前国家对“三农”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结合云南省情实际,紧扣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等重点工作,深入浅出地阐释“为何做”“做什么”“如何做”“实效如何”的经验交流,为当下的“三农”工作提供示范引领,助推工作高质高效开展。

最使人眼前一亮的是,刊物栏目设置独辟蹊径,内容丰实,适合不同层次、不同品味的受众。《文化广角》这个栏目就很受大家欢迎,不管订阅《云南农业》这本杂志的读者是怎样的身份,但我相信他们都不会忽略这个栏目,因为农业始终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人们的餐桌离不开“菜篮子”和“舌尖上的美食”,人们的精神世界更离不开“诗和远方”,可以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构成了人类高层次的生活需求,我本以为要做到这个层次很难,但没想到《云南农业》这本刊物做到了,而且结合得如此巧妙,丝毫没有违和感。我每每收到样刊的时候,必是先读《文化广角》栏目,里面的饮食文化、举案说法、散文等子栏目总是能让我耳目一新,就好比烧了一道好菜,放上了适量的佐料,味蕾禁不住颤然跳跃。能激发兴趣的必然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喜爱文学我也开始积极撰稿,《奏响生命乐章的火星花》《来这里看杜鹃花》《爱在春天里》系列作品《思春》《惜春》《恼春》《恋春》等以“三农”为素材的散文被编辑老师选中相继刊发,这让我倍感振奋。

从《云南农业》杂志的忠实读者到忠实作者,一路走来我收获良多,这不仅是因为这本刊物与我本身的工作领域和兴趣爱好密切相连,更是因为这本刊物的人性化和人文关怀让我感到温暖,倍受鼓舞。另外,编辑部的老师们严谨治学、精益求精的精神也让我备受感动,记得我投第一篇稿件的时候,就接到了编辑老师的电话,他鼓励我说,我的文笔清新优美,所写素材丰富,人和事来自基层,很接地气,他很委婉地告诉我,我的文章还有哪些不足,需要如何修改等。以后我的稿件但凡有需要修改的地方,老师们都会打来电话对我进行耐心细致地沟通交流和指导,我的写作能力也因此有了很大的提高。诸如此种,让我感到特别惊讶也特别惭愧,因为我也是泸西本地五个平台的编辑,虽然身在基层,但是对作者的指导从来没有这样细致入微,编辑老师们耐心的指导和工作态度不仅教会了我作文,还教会了我如何做人做事。

长期拜读《云南农业》的相关文章,我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提升了格局,不仅仅满足于写好一篇采访报道,而是结合县情,开始思考县域“三农”经济的亮点特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发展的策略措施等。立足本职工作,作为一名笔耕不辍的基层宣传工作者,如何写好“三农”题材报道,如何把家乡的现代农业、农产品推介出去,让农民群众得到真正的实惠,也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泸西这个小县城,由于工业不发达,反而使她像一个未被凡尘污染的婴孩,在清亮的阳光雨露,温暖茁壮地成长。加之泸西地处低纬高原、早春气温回升快、白天日照充分、无工业污染等特点,使泸西在农业资源禀赋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和区位优势。近年来,泸西现代农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泸西县是红河州百万亩现代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的重点布局区域之一,整合土地、人才、资金资源,探索机制模式,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形成了阡陌纵横、外联内通、高效便捷的现代交通路网。节水设施全覆盖,坝区耕地100%达到高稳产农田标准,大力发展高原特色水果,促进农业观光旅游,农业强、农民富、乡村振兴的愿景正稳步推进。

然而,泸西在“三农”发展的宣传推介上还做得远远不够。很少人知道泸西是个一年四季百花盛开、瓜果飘香的地方,很少人知道G20杭州峰会80%的生鲜蔬菜来自泸西,很少人知道泸西在全省率先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经济带动贫困农户全覆盖试点工作,实施推广了“党总支+合作社联农户连龙头企业”模式,初步探索出了一条促进农民精准脱贫、集体经济逐步壮大、农村繁荣发展、乡村振兴的新路子。但当前农业农村产业化发展和农村经济增收问题仍然是泸西走向现代化进程中最艰巨的任务,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难题,破解泸西农村产业发展难题,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仍然是研究泸西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课题。 为此,更需要一个平台大力宣传推介我们的农业品牌,我们的工作经验需要得到外界的认可,我们的农民群众需要切实增加经济收入。作为笔耕者,我所能做的毕竟很少,只希望能竭力为泸西“三农”发展的宣传贡献一己之力。皇天不负有心人,在我的坚持下,《泸西农村公路出行环境畅安舒美》《泸西有个桃花沟 石头缝里开富路》《泸西县农村饮水有保障》《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助推乡村振兴》《守初心荒山变青山》等反映家乡“三农”发展的作品在《云南农业》相继刊登。由衷感谢《云南农业》给予了我施展抱负的机会,能让我为家乡父老尽绵薄之力。

当前,“三农”工作是新时代新农村建设、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工作重心,也是我们泸西作为农业县的核心工作。作为一名记者,继续深入基层,聚焦乡村,宣传“三农”,服务“三农”,我们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决定用我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乡亲们的日常生产生活,记录农民群众这些年来生活的变化,记录他们勤劳善良、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感人故事,利用好《云南农业》这个现成的媒介表达农民群众的心声和愿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未来的路还很长,感谢《云南农业》伴我一路成长,我将心怀感恩,不忘初心,服务“三农”,砥砺前行。

猜你喜欢

刊物三农栏目
声音栏目 与您同行 食安天下 掷地有声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刊物贺词
《中国外汇》数字刊物
The More We Get Together
Baa, Baa, Black Sheep
系列刊物介绍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