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X证书制度下BIM初级证书课证融通探讨

2020-12-15亮,李行,丁磊,彭

云南农业 2020年11期
关键词:职业技能证书工程造价

刘 亮,李 行,丁 磊,彭 苗

(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昆明小哨 650212)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提出:从2019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以下简称“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2 019年3月,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发布《关于参与1+X证书制度试点的首批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公示公告》,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以下简称“BI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被列为首批试点证书范围。2019年11月,全国1+X建筑信息模型(BI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开考,2019年度,共完成3次证书考核。

1+X证书制度试点是“职教20条”的重要改革部署,也是重大创新。作为首批建筑信息模型(BIM)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在2019年,经历了建筑信息模型(BI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从标准发布到考核颁证一轮的工作。这一系列工作由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以下简称培训评价组织)和试点院校两大主体协同完成。培训评价组织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及标准的建设主体,主要职责包括:标准开发、教材和学习资源开发、考核站点建设、考核颁证等工作。培训评价组织的工作处于开头和结尾,既是出题人;也是阅卷方;院校是1+X证书制度试点的实施主体,主要任务是推进“1”和“X”的有机衔接,将证书培训内容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或是组织开展专门培训。院校的职责在整个体系里处于中间环节,负责过程培养。作为试点院校,在政策实施的第1年存在许多盲区,经历了适应的过程,到2020年,虽然经受疫情考验,但职教改革步履不停。如何课证融通,值得试点院校去探索与实践。

1+X建筑信息模型(BI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将建筑信息模型(BIM)定义为:在建设工程及设施的规划、设计、施工以及运营维护阶段全寿命周期创建和管理建筑信息的过程,全过程应用三维、实时、动态的模型涵盖了几何信息、空间信息、地理信息、各种建筑组件的性质信息及工料信息。根据《2016-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BIM成为“十三五”建筑业重点推广的5大信息技术之首;进入2017年,国家和地方加大BIM政策与标准落地,《建筑业十项新技术2017》将BIM列为信息技术之首。2019年4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发布BIM新职业: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以满足社会对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能人员的迫切需求。

随着国内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带来的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蓬勃发展,建筑信息模型(BIM)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信息化的具体应用形态,正成为建筑业改革创新的一项重要驱动力。首批试点的建筑信息模型(BIM)持证学生,将有效填补当前建筑产业中BIM技术人才缺口,提升工程建设领域BIM应用能力,助力未来建筑产业的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

一、1+X证书实施的内涵

1+X证书制度是一种全新的职业教育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学生毕业时可以获取学历证书加若干职业资格证书。“1”为学历证书,反映的是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X”为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反映的是职业活动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能力。1+X就是学历教育和社会用人需求2个方面要素的对立统一,反映出职业教育活动的内在规律。

职业教育来源于职业,回归于职业。院校无论是在专业设置或是人才培养定位上都要从行业需求、岗位需求出发;学生离校进入社会,终将从事某项职业,其掌握的技能能否找到对口的工作、能否满足岗位对技能的要求,是对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培养质量的检验。从院校角度,1+X证书的实施具有以下内涵。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更加准确

培训评价组织作为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及标准的开发建设主体,对考核、颁证等相关业务活动以及证书水平、质量、声誉负总责。证书首先就具有社会需求标准,要从国家、市场需求出发,满足社会用人需求而制定证书标准。证书水平质量、声誉本身包含着证书的含金量,有2个内在的属性,从方向上与社会需求一致。而标准应作为能力满足的评判标准,这2方面的属性最终交由市场来评判。作为实施主体的职业院校,按标准去培养、培训,其结果是实现岗位需要与技能训练对接,这一过程具有促进就业的功能。社会有需求、学生有技能,可以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职业院校对于人才培养,从“X”证书方面实现了目标定位与培养,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更加清晰。

(二)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是基础,“X”是补充、强化和拓展,书证相互衔接融通是1+X证书制度的精髓所在。这种衔接融通包括目标、过程与结果3个方面,既有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的融合,也有培训内容与专业教学内容的融合,还包括证书考核与课程考试的统筹评价。在这一开放系统中,融入的是证书,也是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2019年的BIM证书实施过程中,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遇到了师资不足、考核通过率低等问题,这也是试点院校所面临的共同问题。这类问题从长远看,必然要求院校走出来,去适应科技发展新趋势和就业市场新要求,不断深化“三教”改革,提高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促进职业教育水平全面提升。

二、BIM证书课证融通问题探讨

试点院校要根据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要求,将证书培训内容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工程造价专业融入建筑信息模型(BIM)初级证书为例,讨论课证融通中两个核心问题:一是“X”证书的选择;二是课证融通的关键问题——时间与效率。

(一)证书选择问题

2020年1月,第三批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名单已公布,对于工程造价专业而言,可选的证书包括建筑工程识图、建筑信息模型(BIM)、装配式建筑等。在这一前提下,首先讨论的是职业教育的现状问题,大多数高职院校采用“2.5+0.5”或“2+1”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校时间短,不可能将相关证书尽数纳入课程体系;同时1+X证书制度本身强调“1”为主,“X”为辅,辅助体现在补充、强化和拓展。如果是强化,识图证书对于工程造价专业而言,只是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但如果是补充和拓展,意味在原有课程体系下增加新的内容,如BIM和装配式建筑证书对于工程造价专业而言,还要考虑后续新增X证书的情况。

以上分析导出的问题就是院校对“X”证书的选择问题,当然,“X”证书实施的初始阶段,院校作为实施主体要勇于尝试,这符合改革的初衷。但从课证融通角度来看,院校始终面临证书选择,证书选择要考虑的方面包括:第一,考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教学资源等问题,这主要是从“1”的角度;第二,从“X”证书角度,证书本身所要求的技能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吻合度;第三,“X”证书本身是一个变量,这个变量体现在数量上,“X”证书还会逐渐增加,可能新增和专业相关的更优选择;第四,在质量上,随着持证同学进入社会成为职业人,能力是否被市场接受考验证书含金量,也是重要的选择依据。

以工程造价专业为例,第一,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工程造价专业教学标准,BIM建模知识、运用BIM软件进行工程造价管理是本专业毕业生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第二,从课程体系方面,制图与识图是专业基础,BIM初级证书关联使用的建模软件Revit或BIMMAKE等,本质上与CAD是同类型的换代产品;第三,BIM技术符合行业发展新趋势,且作为第一个证书,去探索与实践符合改革的初衷是必选项。

(二)时间与效率问题

1+X证书制度需要将“X”证书标准内容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教学体系中。这一融入所体现的关键问题包括时间和效率。

1.客观原因。首先,“2.5+0.5”或“2+1”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没有给X证书留下太多的时间。其次,作为一项制度,也必须通过课程来保证教学过程的秩序。本校2019年下半年建筑信息模型(BIM)考核内容并没有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而是采用“考前自愿报名+集中培训”方式进行考前学习培训。由此带来最直接后果就是对正常教学秩序的冲击。

2.主观原因。全校第1次考核通过率为30%;第2次考核通过率为45%。第2次通过率较高,主要原因是参加考证同学具有相对较好的学习基础;第1次未通过的部分同学,参加了第2次培训和考核,占到第2批考证同学比例的35%,意味着这部分同学参加了较长时间的培训。较长的培训时间是保证通过率的重要因素。参加考证同学平均培训时间为10 d,按每天12学时计算,合计120学时;且培训是相对连续的过程,和课堂教学相比,在效率上远高于120学时。以上培训时长和培训效果在高职2-2.5年宝贵的在校时间里,通过正常教学很难达到。

参照社会化技能培训,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培训时间比较充足,且时间上连续,效率较高。对比职业院校,时间是稀缺资源。所以1+X证书不能简单通过增加1门课程的方式完成,需要通过融入与教法改革共同作用来完成,融入是为了节约时间,而教法改革是为了在有限的时间提高效率。最终通过融入和教法改革,同步教学、同步实施、同步考核、同步评价,实现职业技能培训与专业教学的有机融合。

三、BIM证书初级课证融通教学体系探索

BIM证书初级课证融通教学体系构建主要从2个方面进行:一是根据建筑信息模型(BIM)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要求,将证书培训内容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二是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统筹教学组织与实施,深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灵活性、适应性和针对性。

(一)课证融通

1.人才培养方案调整。随着我国信息化发展进程加快,工程造价专业人才一方面应具备较高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应熟悉以云计算和BIM为代表的信息化技术。因此将传统的工程造价专业工程技术、管理、经济、法律四平台扩展至五平台,增加信息化平台。加强 BIM教育,将 BIM技术融入高校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从而满足建筑行业对人才技能要求。

2.课程体系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围绕BIM建模核心技能形成,从3个角度阐述课程体系改革,包括:准备、融入、新增。

建筑信息模型(BIM)职业技能等级考核评价分为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2部分。BIM知识通过融入形式完成,一是通过专业概论融入;二是通过讲座形式融入。BIM专业技能通过新增BIM建模技术课程完成。根据BIM标准,理论知识与专业力能占比分别为20%和80%,理论分值较少,但不能忽略理论,原因在于掌握BIM概念和BIM基础知识比 BIM 软件技能更重要。因为 BIM 技术不断发展,在长期的BIM 实践中只掌握纯粹的BIM软件技能会存在局限性。

课程体系建设中,除了与BIM初级证书直接相关的课程融入和新增,还要为技能做一些准备,包括制图、识图基础知识。由于实行“2+1”人才培养模式,X证书的融入将加剧时间上的紧迫性。为了提高效力并保障课程体系上的连贯性,将内容相关联的建筑制图与识图、建筑构造、建筑CAD等课程进行融合,开设《建筑识图、构造与CAD》年课。该课程融合了3门课程,体系庞大,课程进行如下安排:

一是参照1+X识图证书标准与建筑信息模型标准,制定课程标准。《建筑识图、构造与CAD》首先服务工程造价专业识图基本能力培养;其次,对接1+X建筑工程识图证书以及“建筑工程识图”比赛;第三,为建筑信息模型(BIM)实操课程做铺垫。

二是Revit和CAD本质上属于同一类型软件,应用于建筑设计阶段。目前,设计院基本采用CAD做施工图,但BIM作为新技术,已在部分发达地区强制推行。新旧交会之际,两者要兼顾;同时,交叉融合发挥新技术优势,为《建筑识图、构造与CAD》课程减负。就该课程的3个组成部分:《建筑制图与识图》《建筑构造》《建筑CAD》分别阐述。

《建筑制图与识图》是利用投影法绘制工程图和图解空间几何问题的理论和方法的技术基础课,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绘图、读图的基本技能和空间想象力。Revit软件具有三维动态可视化特点,建筑模型完成后,可以创建平、立、剖面图等,实现三维实体向二维图纸的转换,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二维复杂的平面图形;Revit可以平铺多个窗口,同时实现平面、立面、三维等视图,如点击平面图的某一构件,立面和三维则联动高亮显示。因此学生可以通过三个联动的画面,清晰、立体地掌握建筑平面的图例符号和设计构造等相关内容。

表1 CAD与Revit课程的衔接

《建筑构造》是通过课程学习掌握民用和工业建筑构造的组成和基本构造原理、常见构造作法,以及建筑施工图的识读。Revit三维模型由构件族拼装而成,对于复杂或不常见的构件,可以使用revit进行演示,达到虚拟仿真的效果。

《建筑CAD》是传统二维图纸表达的工具,也是工程造价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个专业软件,首先,将CAD定位为工程造价专业其他软件课程的基础,包括Revit、土建算量软件、安装算量软件等。因此,利用年课优势,将CAD部分内容前置至第一个学期。其次,CAD与Revit 软件为同一公司的换代产品,两者具有颇多相似性,课程在前后衔接中需要分工明确,提高各自课堂的效率(见表1)。

(二)教法改革

从教学方法改革上,实行“一体两翼模式”,构建学习立交桥,课堂教学是主体,网络平台课程和第二课堂是两翼。

1.课堂教学。BIM教学遵循“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理念进行教学。即BIM知识部分使用大案例,辅助讲好理论知识;而BIM技术部分是软件实操,从小项目入手。

建模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是BIM技术达成的基础,采用“基础—专项—综合”“三层级、递进式”方式进行教学。

基础教学部分:教学内容是根据证书标准,采用模块式教学方法,运用思维导图方式,通过教师演示单个构件绘制过程中所有涉及到的知识点全覆盖。教学过程中,如标高的绘制教学内容的设定(见图1)。

专项部分:专项的教学内容使用小型项目,即“从小处着手”。使用体量较小的别墅、宿舍楼等项目进行教学。软件实操,需要以项目为媒介来表达软件操作内容,一般软件倾向于使用较大体量、构件较为齐全的项目。这种教学方式优点在于与实际项目较为接近,构件较全,但也有如下弊端:首先体量较大,一个学期的课时只能容纳一个项目;其次,完成时间长,不利于过程考核;第三,存在时间的浪费,技能的掌握遵循了解-掌握-熟练的过程,如门的绘制,绘制3扇门即掌握全过程,但大体量的建筑会不断重复这一过程,而且是对单一构件的重复。存在问题:一个项目结束,一个学期也基本结束,开始新的项目,学生往往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因此,转换思路,变构件重复为项目重复,以小项目为载体,强调流程的掌握,即在一个学期,在课堂教学中完成2~3个小项目,由于项目小,构件必然不全。有3种解决方式,一是在基础阶段覆盖;其次,3个项目本身在构件上进行交叉;最后,学生自行研究或者查找资料。项目的重复意味着学生对流程的掌握,遇到的问题只是一个点,教学要达成的效果并不是所有流程都遵照教师演示来完成,而是需要自行探索这一过程。

第三阶段是综合实训,时间安排在实训周,项目选择体量大且构件丰富的项目,过程以学生自主练习为主。

2.网络教学。2020年春季学期,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高校开学时间普遍推迟,线上课程呈井喷发展。本校新增BIM技术课程也采用网络教学方式,直至5月底学生返校,根据网络平台数据统计及调查,课程开展情况如下:网课开始之初,学生活跃度高;体验感结束后,学习参与度明显下降;少数同学根据课程进行了实际操作,大多为刷分。上述结果显示了网络课程的局限性,在缺乏有效监督和学习氛围的情况下,网络课程无法发挥其强大功能。但是线下课程开始后,有一个比较突出的亮点,在自由练习或者完成作业时,一些同学遇到不懂的地方,会使用网课资源查询操作演示视频。基于这一现象,给予网络教学资源一个新的定位——任务完成中的工具书,犹如字典。

将网络资源定位为BIM学习的工具书,采用线下为主、线上为辅的混合式教学。字典编排的第一要素是目录,目录要清晰,学生遇到的问题能够通过目录快速定位。其次,条目所包括的内容不能太多,特别是视频资源,学生要找的是一个点,而不是一个体系,所以图1所示的标高绘制,绘制方法、标高与视图的关系、细节调整、属性调整作为信息组块比较合适。

3.第二课堂。第一课堂受限于时间,即面向全体学生等问题,完成的是基础教学;第二课堂则以协会为依托,为学生提供技能提升平台,包括课外练习、讲座、竞赛等形式,让同学向专业深度方向发展。

一是Revit可以精确的对建筑进行三维表达,“所见即所得”,从技能角度,是一项比较有趣的技能,Revit是BIM的核心建模软件,但BIM远远不止Revit,利用学生社团形成学习型组织,并不意味着过程的枯燥。

二是工程管理类专业线上、线下比赛相对较多,例如毕业设计、BIM技能大赛等。这些比赛大多是团队项目、配套学习资源充足,作为第二课堂将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

四、结 语

1+X证书制度适应我国产业需求和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重大变革,本文从BIM初级证书融入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例进行讨论,从时间与效率角度提出了课证融通的必要性。并就课证融通、教法改革进行了具体探讨。当然,在实施过程中还会有很多难题需要解决,如实训室建设、师资队伍培训与建设、考核机制的制定等,有待进一步研究、讨论和推进。

猜你喜欢

职业技能证书工程造价
WJCI 收录证书
CSCD收录证书
收录证书
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探讨
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与实践举措
人社部将组织开展2021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工程造价管理控制探讨
2021年对口升学考试获奖加分(免试职业技能)专业对照表
收录证书
如何加强工程造价管理有效的控制工程造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