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机械化发展浅析

2020-12-15白发平

云南农业 2020年11期
关键词:全乡山乡农机化

白发平

(通海县里山乡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云南通海 652705)

当前“三农”问题是各级政府非常关注的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农村 ,重点在农民,难点在农业。而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繁荣了农村经济。农业机械化正逐渐改变“三农”落后的面貌,已成为缩短城乡差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助推器。

里山乡位于通海县城南端,地处滇中地区,是一个集山区、民族、贫困三位一体的典型山区农业乡。全乡国土面积100.01 km2,最高海拔2227 m,最低海拔1680 m,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98%,有彝族、汉族、哈尼族等8个民族,总人口8930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4598人,占总人口数的51.5%,有耕地800 hm2。它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较好的经济技术基础,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里山乡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山区经济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但是里山乡的农业基础薄弱,支柱产业和财政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落后,市场发育不全,流通不畅,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较低。

一、发展现状

通海县里山乡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是由半机械化起步,从双轮双铧犁开始,到1968年里山乡中铺村引进了1台拖拉机,第一次用机械进行耕地;之后经过了引进示范阶段,1960年国产拖拉机的推广与使用,1970年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阶段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协调发展阶段4个时期。到2020年全乡农业机械总动力达7310.62万W,比1978年增长140倍,拖拉机拥有量达1725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460台,分别比1978年增长了420倍和155倍;微耕机从无到有,2020年全乡微耕机1106台,比2001年增长80倍。总的来看,里山乡农机化发展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一是机具增长显著。每年里山乡新增各类农机具平均都在几十台以上。特别是农机具补贴政策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购置积极性,许多科技含量高、实用的新机具从无到有,增加较快。二是机耕面积不断加大。2020年全乡机耕面积近733.3 hm2。三是作业水平不断提高。四是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每年秋夏大忙季节,各级农机管理部门能够开通服务热线电话,公布作业信息,成立接待站和技术服务队,全方位为机手服务;同时农民自发地组织机械外出作业。参加跨区作业的机械种类、数量、规模不断扩大,组织收割机参加跨区作业,极大地提高了机械利用率,增加了农机户的收入。

二、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作用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手段。发展农业机械化,对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有效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以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拖拉机的作用在里山乡就得到充分体现,具有修理成本不高、修理方便、省油、适用性强的特点,深受里山乡农民的喜爱。现在各种微耕机的推广,极大地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及劳动成本,方便快捷,省时省力。农忙季节,到处是一片轰隆隆的场景。

(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农业机械化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农机化每项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都对农业的增产增收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了农机化的发展;反过来,农机化的发展能够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据测算,使用先进的农机化技术对于增加粮食产量的贡献率达到20%,同时农业机械化还可以提高复种指数和土地产出率,有效地节约土地,促进经济作物的发展。同样,畜牧业、果业和蔬菜业的发展,更需要农机化来支撑,目前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的实施,特别是微耕机的推广,极大地降低了劳动强度,减少了劳动成本,为农机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新亮点。

(二)农机节本增效显著

农业机械是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应用先进农艺的桥梁和纽带,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作物产量、减少损耗等方面的作用十分突出。如机械化耕作比人畜力耕作每亩可增产40~50 kg;使用机械化肥深施,肥效利用率提高30%,增产10%;秸秆还田可使小麦增产9%~13%,玉米增产5%~8%;采用小麦机械精量播种技术比常规播量减少1/3~1/2,每亩可节约种子3 kg以上,亩增产35 kg,仅此一项每年里山乡就可增收节支30多万元,增收效果十分明显。

(三)农机作业市场的形成,增加了农机户的经营收入

农机经营是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农村大部分首先富裕起来的农民都是靠农机发的家,致的富。他们有技术、有装备、头脑活,农忙季节利用机械进行田间作业,农闲时利用机械开展短途运输,拉砂石、运瓜果、多渠道创收,特别跨区机收活动的开展,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品牌工程”。

(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加速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农村要富裕,农民要增收,必须减少农民数量。如果让9亿多农业人口继续按照传统的方式“窝”在有限的耕地里去经营农业,显然是不现实的,只有合理有序地将农民从土地中分离出来,由直接从事种植业转向加工业和城镇服务业,才是农业最根本的出路。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使得农业生产对强壮劳动力的依赖程度降低,随着里山乡工业园区的建设,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到里山园区企业劳动、打工的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加快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不仅能直接带动农民收入的增加,而且还能间接地促进农民增收,成为当前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支不可低估的力量。

(五)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的实施,促进了里山乡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国家及各级政府加大对农业机械购置进行补贴,极大地调动农民群众的购置积极性,促进新机具的推广和使用。从1997年开始,里山乡对农机具购置进行补贴,补贴机型主要是大、中型拖拉机、小型微耕机。大中型拖拉机补贴每台2万元,小型微耕机补贴600元。特别是1998年以来,中央、省、市加大了补贴力度,农民购置热情进一步高涨,机具补贴种类增多,达160多个大项,上千种机型。里山乡的大型拖拉机6台,小型微耕机1106台,机引犁713台,全乡农业机械化发展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通过近年来的补贴政策,里山乡农民的微耕机数量增加较多,极大地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农民都高兴地说:“我们的耕牛都变成铁牛了”。据统计,全乡有近4/5的农户已经拥有“铁牛”,800 hm2耕地中有733.33 hm2已经用微耕机耕作。由于里山乡主要经济作物是烤烟和蔬菜,每年种植蔬菜3~4茬基本上都是以家庭为主,微耕机大都自己使用、自己操作。通过各种补贴政策的实施,里山乡的农业机械化发展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三、存在问题

里山乡农机化经过试验、推广、快速、协调4个阶段的发展,全乡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已达到70%。农机化的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延伸,新的作业领域实现新的突破。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机化发展中一些深层的问题突显出来。

(一)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资金缺乏

由于通海县财政收入有限,每年各级财政投入通海县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推广的专项资金很少,到里山乡的资金更少,几乎没有。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导致里山乡不能有效开展技术试验、示范,致使许多农业生产急需、农民喜欢的新机具推广起来难度非常大。

(二)农民经济条件差

里山乡的山区农民大都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加上国家铁路建设,导致里山乡大部分地区缺水严重,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里山乡经济的发展。2019年里山乡的人均年收入为11 329元,与全县人均收入还有一定差距,全乡6个行政村中有4个贫困村,部分农民才基本脱贫,农民的经济积累处于起步阶段,生活还相当艰难。尽管近几年国家加大了购置补贴的力度,但实际情况从客观上制约了全乡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业机械化还没有形成规模,全乡都还处于一种家庭式小规模作业的状态。

(三)农机作业交通条件不好

农业机械具有一次性投入大、机具更新周期长等特点。里山乡农民的经济收入有限,加之农民对农业机械化所能带来的好处还没有充分认识,再有就是里山乡自然条件的限制,全乡人均耕地面积在全县来说还是多的,但较大、较平的田地几乎没有,大多都是山地、坡地,且90%的田块都不能适合大型农业机械作业。田间机耕道路不够完善,一般只有靠人抬进田地作业,全乡6个村、44个村民小组的机耕道路只有20 km,远远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由于以上原因,导致全乡农机服务作业市场不够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购置热情。目前全乡仅有的6台大拖拉机也都是长时间外地作业,在本乡的利用率不高,现在基本上都是用微耕机自己耕作,偶尔进行服务性作业的微耕机也不多,大多都是互相帮忙,联合生产。

四、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提高对农机化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面对新形势、新机遇,必须站在“执政为民,服务发展”高度,把发展农业机械化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来抓,进一步深化对山区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认识;转变思想观念、思维模式,强投入、多扶持,增强为民公仆意识,创新工作思路、方法、机制;加强宣传和培训;强化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和农机作业市场网络信息建设,积极探索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新政策、新机制、新途径、新模式。当前发展农机化,必须解决农民“买得起、用得来、用得好、有效益”的问题,“买得起”就是加大财政政策的扶持力度,解决农民购买力不足问题;“用得来、用得好”就是提供高质量和适应性强,适合山区地形条件的农机产品,并加强培训;“有效益”就是积极培育农机作业市场,发展壮大市场主体,加强组织协调和引导服务,提高机具利用率和使用者的经济效益。

(二)加强宣传,提高老百姓的认识

要发展现代化农业,就必须发展农业机械化。要加强宣传农业机械化的作用,结合各村的实际,适当引进一些适合里山乡的农业机械,让农民认识到先进农业机械的作用,让他们看到使用农业机械可以大大降低劳动强度,降低劳动成本,使农业机械在里山乡充分发挥作用。使农业机械和农机化技术的优越性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激发农民购置热情。

(三)增加农机化投入

农业机械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是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主体。加快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既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措施,也是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水平的重要条件,对于巩固发展农业基础地位,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积极向上级反映,争取财政支持,逐步提高对农业机械化的资金投入,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加强农机示范推广、技术培训、试验及服务体系建设。

(四)加强培训及推广

农业机械化发展需要有好的政策,更需要农机部门务实工作、大力推广,充分展示先进农业机械的先进性、优越性、实用性。要大力引进适宜里山乡特殊地形条件的农业机械,深入一线、深入田间地头搞好机具演示,让农民亲身感受到山区也可使用农业机械。加强农机具的使用及维护知识的培训,最大限度地提高农机具的使用年限。

(五)建设和完善农机服务信息网络

农民对农业机械进行投资后的主观愿望是一机多用,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机械的利用率,在较短的时间内收回投资成本,这与农业生产特有的季节性和现有农业机械功能的单一性在客观上产生了矛盾。因而,要尽快建立网络和农机作业服务中介组织,及时将各种农机具的性能、价格、农业生产需求量、市场的拥有量及其分布,作物生产布局、生产收获的时间差及变化等情况加以分析后提供给农民,组织有序进行作业。遵循“农民自愿、民主管理、互助合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在继续重点发展农机大户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农机手通过机械联合、技术联合、服务联合等多种形式,建立农机合作专业服务组织,逐步将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培育成农机化发展的主力军,自发地将农机专业户推向市场,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市场竞争,抓住有利时机,提高机具的利用率,追求投资利润的最大化。

五、结 语

要改变里山乡农民的经济状况,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只有立足实际,充分认识在山区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站在“执政为民,服务发展”高度,就如何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步伐,解决好农民对农业机械的认识,田间机耕道路的建设,加强农机具的使用、维护培训,强化农机信息网络的建设等一系列影响里山乡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问题,努力改善落后的生产方式和艰苦的生产环境,让农民彻底从落后的生产方式中解脱出来。

猜你喜欢

全乡山乡农机化
洋县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队伍现状及对策
必须为县域农机化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从“直过”到“跨越”布朗山乡七十年影像志》
《从“直过”到“跨越” 布朗山乡七十年影像志》
1949~2019从“直过”到“跨越” 布朗山乡七十年影像志
加快促进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健康发展的思路探究
强化农机技术推广科学发展农机化探述
下河乡:视察调研全乡重点项目
揭掉山乡的贫困封印
用汗水浇灌脚下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