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梅山续稿》中食(药)用菌意象解读*

2020-12-15孙海龙傅艺慧

中国食用菌 2020年2期
关键词:梅山典故意象

孙海龙,傅艺慧

(萍乡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江西 萍乡 337055)

在悠久辉煌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伟大的诗人们塑造了数不尽的意象。常见的既有竹子、梧桐、荷花、菊花、梅花等植物意象,又有老马、哀鸿等动物、禽鸟意象,但是很少有诗人会大量的进行刻画、描摹食(药)用菌意象。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南宋著名诗人姜特立的诗集《梅山续稿》中有4首诗《香菌诗》、《子陵濑》、《人送岩桂之二》、《感物》等都有过食(药) 用菌的描写。食(药)用菌意象如此频繁地出现在诗集中,可见诗人对其是何等钟情。这当然与诗人的生长环境有关,同时也关乎诗人情感所寄。对这些食(药)用菌意象进行解读,可以更好地把握诗人的创作特色,挖掘《梅山续稿》诗文集的价值,同时也可以丰富我国优秀的诗歌文化。

1 《梅山续稿》成书背景

学术界对南宋诗人姜特立的关注比较晚,新世纪后才不断有学者对其展开研究。这主要因为诗人被列入《宋史·佞幸》中,所以文学史上鲜有提及。鉴于此,首先介绍诗人。姜特立号梅山,生于1125年的处州(今浙江丽水),卒于宋宁宗嘉泰年间,具体时间不可考。丽水自古多中山和丘陵,野生食(药)用菌丰富。诗人六十岁前屡试不中,官未及八品。六十岁后一次在风浪中追击海寇名声大震,才得以北上当官[1]。《全宋诗》中收录姜特立诗歌875首[2]。诗文集《梅山续稿》中收入杂文6篇,诗词20篇,多为诗人六十岁后所作。

以《梅山续稿》作为研究底本,同时参照《全宋诗》,选择《香菌诗》、《子陵濑》、《人送岩桂之二》、《感物》4首诗歌作为研究对象,对诗中“香菌”、“紫芝”、“斋房芝”、“朝菌”等意象进行解读[3]。

2 “香菌”意象暗含的品性与情操

中国传统文人十分注重个人的品性和情操,往往会标榜在自己的作品中。在《香菌诗》中,可以看到诗人姜特立通过塑造“香菌”意象,来暗含自己所持有的高尚品质。

《香菌诗》是一首五言古体诗歌,诗人在创作之时并没有以“香菌”命名,“香菌诗”三字标题是后人在传颂过程中读者加上去的。全诗由序言和正文2部分组成:“香菌出括苍山谷中,其味香滑絶妙,昔尝欲献之寿康,终不敢也。熏蒸应地德,香滑异园蔬。天花非尔伦,金芝恐其余。雅宜斋庖荐,不受羊羮汚。将欲献天子,谁为达区区。”首句作为序言,是对香菇的生长环境、味道和功用等进行介绍。正文中诗人从香菌高贵的出身写起,说它是“应地德”而生,具有“异园蔬”的品质,就连“天花”和“金芝”(灵芝)恐怕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并且自身操守极高,就算和“羊肉”一起煲汤也不会受到腥膻之味的影响。最后一句写到想要如此美味的香菌奉献给皇上,但是又苦于无人能把这股赤诚之心传达。

读古诗讲究“知人论世”,结合诗人生平仕途经历,可知这首诗歌看似是赞美“香菌”口感之“香滑”无以伦比,实则是诗人个人品性的自喻。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言“昔人论诗,有情语、景语之别,殊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4]。”这是儒家“比徳”思想的继承,更是屈原开创的“香草美人”意象的延续。“香菌”虽出身于莽苍之间,确“应地德”,这里喻指诗人自身出身贫贱,但德性极高,就算与奸佞之流共事也会洁身自好,即“异园蔬”。但是,即便这样也没有一位伯乐能将诗人的报国热枕推荐给皇帝。

通过对诗歌的分析后,看到诗人表面是对香菌的生长地、味道、功用进行了赞美,抒发对自然的热爱和香菌的喜爱之情。实际上,诗人是在借助“香菌”意象,进行“以物喻志”,寄托内心之“意”,即传递出自身的品性的高尚与美好,同时也表达出对自己仕途不达的失落之感和苦于无人推荐自己报效国家的失落之情。

3 “斋房芝”典故内蕴的无奈感

“斋房芝”来自《汉书·礼乐志》中的“芝生甘泉斋房”,指的是一种神奇的祥瑞现象。《汉书·武帝纪》中也有相似记录,并有武帝“作《芝房之歌》”的记录。后人便以“斋房芝”作为典故,来象征天赐祥瑞之象。

姜特立在送别诗《人送岩桂之二》中就化用了这一典故。诗中有“七月浊暑气氤氲,天香忽堕明月轮。”奇异现象描写;接下来又运用想象的语词写道“一枝先入西风手,洗我三伏胷中尘”;最后写道“斋房芝“的奇特之处,“香馥清晨可疗饥,饱人胜食斋房芝,便好架巢枝上宿,不愁无酒只愁诗。”此处我们可以看到“斋房芝”不但香味独特可食,食后具有神效可如神仙“便好架巢枝上宿”。从此物质上衣食无忧,只要享受美好诗意生活即可。

分析全诗后发现,诗人的本意并不是要描写“斋房芝”香气如何独特,食后如何神奇,而是借用这一典故,来希望上天能给自己带来突如其来的好运[5]。诗人为什么会产生白日梦般的想象?对诗歌进行深入地分析就会理解了诗人内心的苦衷。

诗的首句介绍了当时的时令背景“七月浊暑”,这既是诗人创作这首诗的时间写照,同时也是诗人当时所处的社会真实处境。在学而优则仕的时代,诗人自己屡试不中,在备受煎熬的困苦生存环境中,难免会产生奇思妙想的幻觉。诗人在现实中无路可走的时候,只能寄希望于天赐祥瑞,救自己于飞黄腾达。

这样,“斋房芝”典故在诗人笔下,又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诗人既沿用了这个典故“祥瑞”象征的内核,同时也融入了诗人当时的心态。面对生存困境,诗人寄希望于奇迹发生,这是一种逃避现实的心里,同时也可以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出,“斋房芝”在这里也有“白日梦”的意味,是诗人面对无法改变的现实,缓解内心压力的一种象征物。

4 “紫芝”典故折射的人生理想

紫芝也叫紫灵芝,药用价值极高。在古代,古人很早就认识到紫芝的食药用价值,在众多诗文中均有记载。如晚唐诗人李商隐在《重过圣女祠》一诗中就有:“玉郎会此通仙籍,忆向天阶问紫芝。”的描写。陆龟蒙在《新沙》诗中“蓬莱有路教人到,应亦年年税紫芝。”也提到过紫芝。

紫芝一般生长在人烟罕至的深山环境中,所以紫芝又多被用来象征贤人、隐士。如《淮南子·俶真训》中有:“膏夏紫芝,与萧艾俱死。”的描写,高诱将“紫芝”注为“贤智”。又相传在秦朝末年,有四位贤人即东园公、甪里先生、夏黄公、绮里季等不堪秦二世暴政的统治,为躲避灾难归隐商山,后来四人被誉为“商山四皓”。传说这四人曾共同创作过一首紫芝曲,后来“紫芝曲”的典故便用来指代一个人不想当官,厌恶官场生活,渴盼归隐田园的人生理想和崇尚陶渊明般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过南山”的生活旨趣。

在《子陵濑》一诗中诗人就运用了紫芝曲的典故。诗的标题“子陵濑”本身也是个典故。子陵是人名,濑是滩涂的意思,这个典故来自东汉著名的隐士严子陵。史书记载严子陵曾拒绝接受皇帝赐予的“谏议大夫”,转而隐居浙江富春江。全诗如下“不为故人出,出则将如何。交道古难终,岂唯畏虞罗。萧何丰沛旧,未免投金科。先生诚高哉,无愧紫芝歌”。

综合标题和内容,可以看出诗人对隐士生活和高尚人格的向往,同时也是诗人厌恶官场生活和渴望归隐田园的真实写照。诗人一方面格外推崇严子陵的人生选择,另一方面也间接表达出自己所持的不慕权贵的人生理想。

5 “朝菌”意象蕴含的生命哲理

《感物》这首诗在思想表达上融会了儒道两家思想。诗中既表达了《论语》中儒家“逝者如斯夫”的时间观念,又运用了庄子《逍遥游》中的“朝菌不知晦朔”的典故。

通观全诗“四时有代谢,卉物互相踰,红者方蘂萼,白者已芬敷,人生一气中,不出造化炉,乘除无了时,逝者如斯夫,愿作涧松老,莫作朝菌枯,寿夭又在天,顔跖归一途,为顔不为跖,趣向各异殊,已矣勿复言,有酒且欢娱。”可以看出诗人的情感一直在儒道两家中徘徊,一方面慨叹时不我待的无奈,一边又要保持及时行乐的生存状态。

要深入理解这首诗歌,“朝菌”意象至关重要。因为只有理解了这一意象,才可以准确把握诗人所持的人生价值取向。“朝菌”本是一种芝类,其特点是早晨长出来,见日则死,在《逍遥游》中用来形容生命短暂、朝生暮死的生存状态。后来,“朝菌”意象逐渐引申为人生苦短。

诗人相信自然和人生一切皆由天注定,生死荣辱系于造化,这是道家的“自然而然”的哲学观念。但是诗人又不甘于被命运摆布,正是因为我们无法把握自身生命的长度,但是我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增加生命的厚度。所以诗人选择了“有酒且欢娱”的李白式的“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方式。这里又有儒家的与命运抗争的一面。

通过这首诗可以看出,诗人是在经历人生的起起伏伏之后,参透儒道两家的思想精髓,并将其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这种情感正如宋代诗人蒋捷《虞美人·听雨》词中“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所表达的那样通达自如。

所以“朝菌”意象就不仅只是朝生暮死的生活状态,它更蕴含着另外一种人生哲学,即正是生命短暂,所以才要依照本心地生活。

6 结论

通过对《梅山续稿》中4首食(药)用菌意象的解读,可以看到诗人在诗歌中既有对香菌滑美口感的描绘,进而比徳自己高尚的人格与德行;也有对紫芝生长深山不与世相争隐者情怀赞赏,来表达自己归隐田园生活的理想;还有面对生活屡试不中而期盼“斋房芝”一样能有天赐机遇助自己一招及第的渴盼;更有“朝菌”意象所蕴含的人生短暂,要活出自己喜欢的样子来的生存哲学。

姜特立这4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范围并没有超越古代诗歌的传统,但是诗人在开拓意象方面的贡献是值得学术界更加深入的研究[6]。

猜你喜欢

梅山典故意象
处方分析在中药房药学服务中的应用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梅山民歌的地域文化简析*
悬壶济世典故的由来
意象、形神
闻鸡起舞
那些年,我们写作文用烂的典故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
论梅山道教文化中的“巫”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