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语文教学,弘扬传统文化

2020-12-14李静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素养

李静

摘 要:传统文化是我国发展过程中不断传递的历史文明,见证了我国的历史演变,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精神传承的关键载体。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因此在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深入融合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通过语文教育教学的模式,使传统文化得到繼承和弘扬。针对这样的情况,本文有针对性的分析高中语文教学和传统文化的融合策略等相关内容,希望能够为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而做出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契合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26.007

从当前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情况来看,不断的渗入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对于弘扬传统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所取得的成效并不理想,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化研究和切实的融入,以此找到传统文化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契合点,使两者实现深层次的融合,进而为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奠定基础。具体来说,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合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实施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为传统文化的契合和渗透进行铺垫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想传统文化得到真正的契合,实现更深层次的融入,就需要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基本前提,同时也为完成相对应的教学目标提供必要的保障。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首先要进一步激发高中学生对于语文学科和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和了解的欲望,进一步加强引导,使相应的知识内容更富有趣味性和吸引力,然后针对相应的教学方法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创新。例如,可以有针对性的应用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法和游戏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被充分吸引,然后全身心的融入语文学科和传统文化的学习过程中来。通过相对应的教学实践,可以看到,情境教学法在针对两者进行切合和融入的过程中,能够呈现出更加良好的作用和价值。

例如,在教学《长江之歌》这篇课文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首先针对本课的内容进行深入的了解,然后在配乐朗诵方面进行着重加强,以此作为教学的突破点,通过这样的形式打造出恢宏的教学氛围,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现出长江的壮阔和辉煌,然后进一步促进学生有更大的兴趣融入其中,使学生能够结合播放的配乐朗诵形式,针对长江的主要特点和形象展开想象,然后进一步体现出诗歌的意境之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起到积极有效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对祖国的壮丽风景和山河有更大的热爱之情,从而抒发出爱国主义精神,同时融入相对应的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爱国主义精神自古至今一脉相承,从而进一步加深对于文章的理解,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也能够取得应有的成效。

二、 通过直观课件展示形式针对教学手段不断进行丰富和优化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在当前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得到更加广泛深入的应用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技术,使现代高中语文教学课堂的内容进一步丰富和优化,呈现出高效性、趣味性的特色,使学生能够更有效地融入其中,在传统文化渗透和融入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完成相对应的教学目标。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教学形式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通过课件展示的形式,针对教学内容进行直观的呈现,为完成教学目标提供必要的助力。针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而言,不仅要通过声音的朗读和文字符号的感知,同时也要通过意境展现的形式,在听觉、视觉、触觉等相关方面都实现有效调动,五官得到充分的激发,利用多媒体的形式,可以构建这样的教学场景实现相对应的预期目标,进而充分引导和帮助学生针对实际的教学内容和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有全新的认知和理解。

例如,在《沁园春·长沙》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的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打造相对应的视频影像氛围,引导学生融入这样的氛围之中,从而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加切身体会到相对应的情境和心境,充分理解毛泽东当时的心理状态,然后再结合相应的历史背景,为学生提供相对应的补充资料,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了解和熟悉当时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而能够充分感受到历史的魅力,在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思想熏陶之下进一步树立历史唯物主义意识,有历史情怀,进而让学生的思想能够得到沉淀,使其思想水平进一步提升,从而在综合素养和文化感受力等方面得到显著提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可通过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利用信息化技术创设相对应的教学氛围和情境,扫清障碍,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打破僵化保守的教育模式,以此更利于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自主性的调动,提升其综合素养,为有效构建更系统完善的高中语文课堂氛围而提供必要的路径。

三、 进一步深入挖掘语文教学素材,提升教学效果

在针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发扬的过程中,选取更为典型的具备深刻内涵的传统文化经典是关键所在,而在高中教材的文学作品中大多数都含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是经典文学典范,因此要引导学生针对课内的经典文学作品进行朗读、精读和理解,对于课外的传统文化等内容也要有相应的了解和认知,使两者进行充分的融合,这样才能使语文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并且在不断的反思指导过程中,使学生能够把高中语文教学相关内容和传统文化进行更深层次的结合,进而使自身的综合素养显著提升。针对这种情况,高中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就要引导学生积极有效的学习和吸收课堂内外的语文素材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延伸和拓展。例如,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找到相对应的传统文化的文言文如,《爱莲说》这样的经典范文,对两者进行相对应的对比,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针对两篇文章进行有针对性的融合比较,使学生对于传统的文化和现代的文化有不同的特色,但是对于莲花品质的赞美是一脉相承的,对于其中的经典段落、语句等等也要进行深入的对比和理解,营造出更加良好的人文环境,引导学生对于其中的意象之美,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关注,进而为学生鉴赏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升提供基本条件。

四、有效开展名著阅读活动,深化教学目标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有效关注经典名著的阅读和拓展,这样才能进一步深化教学目标,使学生在总体教材的基础上对于名家名著能够有更深的理解,充分利用经典文学名著中的内容,更深入的理解和感知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在经典名著阅读过程中,在实现传统文化渗透的过程中,为其传统文化素养提升提供助力。在阅读素材的选择方面,要结合学生的阅读范围和发展特点,从教学经验出发,把《论语》《诗经》《红楼梦》等等相关内容融入学生的阅读名单之中。同时结合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使两者实现更深层次的融入,构建相对应的阅读体系,以此让学生更深层次的了解传统文化,更有效地优化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这样能够进一步深化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的层次显著提升,在针对名著经典进行深入理解和应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结合阅读过程中所涉及的经典名著和文章的历史背景事件等相关内容,教师要引导和帮助学生积极有效的进行自主阅读,并领会文章的深刻内涵和核心内容,进而渗透民族精神教育活动,体现出传统文化渗透的效果,为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奠定基础。

总而言之,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能够明确看出,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越来越关注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入,针对传统文化进行不断的弘扬和完善。因此,要对语文教学手段进行不断的优化和改进,进而弘扬传统文化精神,充分体现出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两者实现深层次的融合,体现出高中语文教育的独特优势,在传统文化的渗透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可以积极自主的进行学习和阅读,在提升其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同时,对于传统文化有更深的理解和认知,进而在更大程度上提升其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参考文献:

[1] 尤国军《试论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中国校外教育》2017年第2期。

[2] 陈佳新《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文学教育(中)》2016年第3期。

[3] 李亮《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赤子(上中旬)》2016年第2期。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传统素养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少年力斗传统
清明节的传统